WarII4苏德战争爆发解析

合集下载

经典战例分析演讲稿范文

经典战例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场经典战例的分析。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战例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一、战例背景1942年6月28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企图一举击溃苏联,从而控制东欧和苏联的丰富资源。

在这场战略进攻中,德国军队首先进攻苏联南部地区,试图夺取苏联的石油资源,然后北进莫斯科,南攻斯大林格勒。

二、战例过程1. 德国军队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开始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围攻。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苏联与德国争夺的焦点。

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日益危急。

2. 苏军的顽强抵抗面对德军的围攻,苏联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军队,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前线。

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家园而战。

3. 战役转折1942年11月,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共歼灭德军近30万人,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这场胜利为苏联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战例启示1. 团结就是力量。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苏联军民的团结一心。

在战争面前,我们应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2.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坚定了反法西斯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3. 勇于创新,灵活应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各位战友,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战争东线苏德对峙

战争东线苏德对峙

战争东线苏德对峙战争永远是人类社会不愿提及却又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

其中,二战期间的苏德对峙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冲突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战争动因以及对峙期间的重要事件等方面全面呈现战争东线苏德对峙的壮阔画卷。

一、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和苏联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两个强大势力。

然而,纳粹德国对于东方领土的野心以及苏联对德国的忌惮一直悬而未决。

1939年的德国入侵波兰拉开了二战序幕,标志着苏德对峙的开始。

二、交战双方苏德对峙的主要交战双方分别是纳粹德国和苏联。

纳粹德国由希特勒领导,拥有强大的陆军、空军和装甲部队,以及先进的军事技术。

而苏联由斯大林领导,拥有人数庞大的军队和广阔的领土,但缺乏现代化武器和军事技术。

三、战争动因战争东线苏德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纳粹德国对东方领土的扩张野心。

希特勒希望通过对苏联的入侵来实现“生存空间”的梦想,并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国家。

而苏联则对德国的威胁感到日益增加,决心保卫自己的领土和利益。

四、对峙期间的重要事件1.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命名为巴巴罗萨行动。

德军以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迅速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但是,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冬季的严寒,德军最终陷入了战略的困境。

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成为苏德对峙的重要战役之一。

德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以控制伏尔加河,但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

在激烈的街头战中,苏联最终成功保卫了斯大林格勒,并扭转了战局。

3. 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期间最为具有转折性的战役之一。

德军希望通过攻占库尔斯克,进一步向莫斯科推进。

然而,苏联提前得知了德军的计划,并做好了全面且严密的防守准备。

在一系列的激烈战斗中,苏军成功挫败了德军,并使其受到重大打击。

五、对战争东线苏德对峙的评价战争东线苏德对峙是二战期间具有重要意义的冲突之一,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论二战德苏之优劣

七论二战德苏之优劣

七论⼆战德苏之优劣七论⼆战德苏之优劣------------------------------------------------------------虽然苏联在⼆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历史会记住他们的贡献。

但这不能证明⼆战的苏联军队是最强⼤的,做出贡献的不⽌是苏联,还有其他的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但总不能说也对⼆战做出贡献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吧。

⼆战时陆军是决定⼆战命运的最强⼒兵种,所有战争的最⾼级表现形式都将以陆地作战⽽做为战争的起决定性作⽤的主体。

⽽⼆战时欧洲战场的决定性战争⼤部分表现在苏联分战场上,也就是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决战上。

所以如何看待苏联的卫国战争中苏军和德军的作战⽔平,是评论德军和苏军谁更强的基本标准。

1941年6⽉22⽇,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增强,这⼗年⾥,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和德军的整体实⼒差不多。

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兵在内的2000万⼈,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

在战争进⾏时,苏联的军⼯机器⼀直没有停下来,共⽣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炮。

当然,德国在战争中中也死亡了近千万⼈,也⼤约⽣产了⼏万辆坦克,但不会超过苏联⽣产的规模。

⽽在著名的基辅会战中,在相同的武器装备和相同的军事素质的条件下,苏军被德军全歼了⼀个⽅⾯军、四个集团军共50万⼈。

当德军准备进攻基辅时,苏联最⾼统帅部居然不知道德军准备对基辅发动何等规模的战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明显逊于德国。

在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不仅是双⽅的军队数量和军队装备,还包括(⽽且最重要的是)双⽅最⾼军事指挥系统的决策和应变能⼒,这点上,以斯⼤林为⾸的苏联最⾼统帅部的指挥能⼒实在令⼈难以恭维,看不出斯⼤林的军事天才体现在了什么地⽅。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

谢谢!
战争的影响:
苏联军民的战争 功绩对于推动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深化殖 民主义体系分化 瓦解的危机、促 进世界各地千百 万人命运的变化, 曾产生巨大影响。 苏联的历史性胜 利,有利于一系 列社会主义国家 的诞生和发展。
经验教训:
1:战争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2:苏德战争给予美、英等 国的工业发展争取了时 间,为二战的胜利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3: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 新兴奠定基础。
制作:朱学耕
战争原因:
德国发动战 争的目的是 消灭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苏 联,进而夺 取世界霸权。
战争的形势:
1940年夏德国征服北 欧、西欧诸国后,即 着手制订入侵苏联的 战略计划,进行侵苏 的准备工作;1941年 春侵占巴尔干半岛后, 开始在东欧集结兵力, 加紧完成对苏作战部 署。
战争策划:
第三阶段(1943.12~1945.5),苏军全面展开战 略进攻,德军节节溃败,法西斯德国彻底覆灭。
结果: 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了胜利!
德国及其盟国:
607个师被击溃 和消灭; 德军损失达1000 万人,约占其在大战 中人员损失的80%; 75%以上的武器 装备被苏军击毁或 缴获。 苏联: 亡2700万人,其 中军人866万人; 数千城市和村镇 变成废墟,国民经 济和人民财产遭到 空前破坏和洗劫。
"巴巴罗萨"方案
1、集中优势兵力沿三个战略方向实施闪电式进攻,把 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
2、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使 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以最终击败苏联。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1941.6~1942.11),德军发动战略进 攻,苏军实施退却和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1942.11~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 攻,德军转入全面防御,战争发生根本转折。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打仗案例分析报告是对历史上或现代的军事冲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策略、战术、政治背景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打仗案例分析报告的范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

斯大林格勒战役分析报告一、战役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上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

这场战役是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军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其结果对战争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沿岸,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德国军队企图占领这座城市,以切断苏联的物资供应线,同时打开通往中东油田的通道。

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

三、战役过程1. 进攻阶段(1942年8月23日 - 9月12日):德军在优势的空中和炮火支援下,对斯大林格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德军逐渐逼近城市中心。

2. 城市战阶段(1942年9月13日 - 11月18日):随着德军进入城市,战斗进入了残酷的巷战阶段。

苏联红军利用城市环境进行游击战,消耗德军的兵力和物资。

3. 反攻阶段(1942年11月19日 - 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在严寒的天气和德军补给线拉长的情况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

通过精心策划的包围和分割战术,苏联红军成功地包围了德军,并迫使其投降。

四、战术分析1. 德军战术:德军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和空中支援的战术,试图迅速击溃苏联红军的防线。

2. 苏军战术:苏联红军则采取了灵活机动、夜间作战和利用城市环境进行防御的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

五、战役影响1. 军事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进攻势头被遏制,苏联红军开始转入反攻。

2. 政治影响: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盟国对苏联的信心,为后续的盟军合作奠定了基础。

东线战场苏德血战

东线战场苏德血战

东线战场苏德血战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苏联东线战场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之地。

德国纳粹帝国向东推进,企图彻底摧毁苏联,但他们在东线遭遇了顽强的苏联军队和坚定的苏联人民。

在东线战场上,苏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血战,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1. 开战背景1939年,德国纳粹党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从而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接着,德国向西向南展开进攻,迅速占领了许多欧洲国家。

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攻击苏联,开始了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这一战役被称为巴巴罗萨行动。

2. 各方力量德国纳粹帝国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苏联则拥有庞大的兵员数量和坚韧不拔的战斗力,他们准备奋勇抵抗德国的入侵。

3. 战役过程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对苏联西线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在最初的进攻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红军采取了持久战略,利用广大的国土和人力资源来消耗德军的战斗力。

东线战场的战斗异常残酷,双方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削弱对方。

德国纳粹对占领区域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掠夺,屠杀无辜平民,焚烧村庄。

苏联人民则进行了游击战,对德军进行袭击和破坏。

同时,苏联政府进行了全民动员,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战争中。

4. 转折点和胜利1942年,随着苏军的顽强抵抗和战略反攻,东线战场的态势发生了转折。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击溃了德军对该城的围困,并开始向德军发起反击。

此后,苏联军队在整个东线战场上逐渐取得了优势。

1943年,苏联发起了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德军从此开始节节败退。

苏联军队通过一系列战役,逐步将德军赶出苏联领土,并最终解放了莫斯科。

5. 战争的影响东线战场苏德血战的结果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 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

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前的形势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

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

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

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苏德战争简介

苏德战争简介
苏德战争简介
苏德战争
● 苏德战争(又称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侵略进行的战 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 亡最惨重的战争。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 同仆从国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芬兰,以事先拟定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 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 爆发。
●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7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 , 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 毅力,以及不断增强的人力物力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 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战略攻势收复全部国土进而从法 西斯统治下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当地时间5月8日24时 , 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 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巴罗萨计划图
2、北方列宁格勒方向
• • •
6月26日夺战西德维纳河渡口(伪装伤兵、伞兵、 勃兰登堡团) 7月1日占领里加。苏军开始迅速全面撤退,其 速度每昼夜达35~40公里,让德军深感意外。 7月9日前出列宁格勒州。主要是8、11两集撤 退失序,造成一个空当,丢掉了列宁格勒的门 户城市普斯科夫。苏联只得将从莫斯科军区调 来的41、22军和列宁格勒调来的机1军编成新 的11集进行抵抗(11集原部队编入27集)
索利奇之战
7月16日德军摩托化41军因进攻受阻被迫转 向西北,使向东迂回的曼斯坦因56军处境更为 孤立。苏军3个师对其第8装甲师实施北、东、 南夹击,正面进攻的苏第70师鉴于实力不足, 且仅有6个小时准备时间的苏军要去进攻一支 兵力上处于优势的德国装甲兵团所要承受的心 理压力可想而知。师长费秋林进行了尽可能详 细的侦察,反击时包围了德军。德军只是靠空 中补给和不断的坦克反冲锋才逃了出去。
3、中央明斯克会战
6月29日利用比亚维斯托克突出部 在明斯克会师,包围了苏军。被围的部 队包括西方方面军的3、10集大部,13 集一部共计20多个师,其中有11个整师, 近40万部队。被围苏军到处硬拼,哪怕 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突出的情况是俘虏 不多。 7月10日几乎占领白俄罗斯的全 部领土,严重威胁斯摩棱斯克
5、苏联扩张的消极后果
A. B. C. D. 大国沙文主义嘴脸 暴露苏军弱点 进驻新防区削弱防守力量 工业布局调整
6、双方战争潜力比较
A. 总的来说实力相当,双方都在高速 进入战争状态 ; B. 苏联的装备步伐更快 ; C. 1941年4月13日签署苏日中立条约
①西部边境 ②乌拉尔,煤炭冶金基地 ③1940年6月26日《禁止旷工令》 ④《兵役法》 ⑤农业机械化运动和航空俱乐部。
2、希特勒的观点
A. “在今后一百年中带来足够生存空间的全新道 路”, B. “德国必须在东方进行全面扩张—— 主要牺 牲俄国”, C. “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牺牲 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今天我们来谈论欧 洲的土地,我们首先指的是俄国和他的藩 国”。 D.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 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

巴巴罗萨计划
1、战略目的
用4~6周时间击败俄军或者至少占 领足够的俄国领土,使苏联轰炸机不能 够到达柏林或者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 另一个方面,德国空军轰炸机却能够到 达苏联境内的一切重要目标莫斯科是瓜熟蒂落 的事情,决心在占领莫斯科之前 下消灭基辅、列宁格勒方向的苏 军。
7、双方军事力量比较
德:
150师+2旅 113步,19坦,17摩,1骑
苏:
170师+2旅 115步+2旅,32坦,16摩,7骑
东线总兵力550万
4980架作战飞机 4300辆坦克 47000门火炮 1500公里战线
268万
1540架(新)+老(大量) 12787辆(1475辆新式KV、T-34) 34695门 4500公里(陆3300);纵深400公里
第四讲
苏德战争爆发

战前态势
1、德国军方的观点
即使在二战爆发以后,德国国防军也并没 有将苏联当成未来战争的主要目标,因为两国 之间的冲突势必踉成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全 面战争。按德国的总体战、闪电战理论,陷入 这样的战争对资源和人力都不雄厚的德国来说 就意味着失败。所以军方想当然地认为苏德之 间的龌龊不过是希特勒扩军备战的烟幕弹而已。
斯摩棱斯克交战结果
苏军统帅部为准备莫斯科防御和尔 后在莫斯科会战中粉碎德军赢得了时间。 而德军却转移主要攻击目标,将“中央” 集团军群的精锐南下基辅,参加基辅战 役,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使 苏军得到了喘息。
5、南方基辅会战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 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军 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有西南方 面军(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 南方面军(第18、第9集团军)计 6个集 团军。于6月30日开始从西乌克兰退 却企图占领旧筑垒地区。
4、中央斯摩棱斯克会战
• 7月10—20日德军在苏军西方面军右翼和中央突破防 御。苏军第19、第16、第20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地 域陷入德军战役合围。 • 7月21日—8月7日苏军统帅部企图使用后备方面军在 西方向组织反攻。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向心突击未果, 从7月10日—8月5日,德军共俘苏军31万人,缴获坦 克3000多辆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炮。 • 8月8—21日战斗行动的中心向南转移。德军推进 120—140公里进抵戈梅利,苏军被俘78000人。 • 8月22日—9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对翼侧突击来 阻止德军推进的企图未能奏效。
5、苏联扩张西部
A. 1939年9月参与瓜分波兰 B. 11月30日—3月2日苏芬战争 C. 40年6月17日波罗地海三国成立苏维埃,7 月入苏联 D. 40 年 6 月 26 日苏对罗提出比萨拉比亚“归 还”,北布科维纳“移交”,次日发出最 后通牒,罗投降,28日苏军进入罗马尼亚
1939年9月—1940年8月,苏 联通过上述行动,把西部边境西 移150-300英里 , 面积46.5万平 方公里,人口2300万 。
1) 苏联“就其存在这一事实本身” 就是对德国的威胁 2) 击败苏联可能使英国丧失信心, 从而恢复谅解。 3) 德苏1939年边界线无法对苏防御 4) 德依赖苏经济资源这一点可能被 斯大林“敲诈” 5) 苏军在苏芬冬季战场一塌糊涂 6) 军备水平有优势。
4、德国的扩张
• • • • • • • • • 征服波兰27天; 征服丹麦1天; 征服挪威23天; 征服荷兰5天; 征服比利时18天; 征服法国39天; 征服南斯拉夫12天; 征服希腊21天; 攻克克里特岛11天
2、希特勒的战略分析
A. 使用德国现有的海空军来胜利结束西线战 争已证明是不可能的 B. 美国愈加介入使西方形势进一步复杂化 C. 德国目前的地位与英国进行消耗战是没有 希望的。虽然如此,毕竟1941年的英国的 力量不足以威胁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德国 没有必要为他而丢失消灭苏联的机会。
3、希特勒开战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