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
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

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
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
材料研究是一个关键的领域,其应用广泛,从医疗设备到建筑材料,再到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
为了成功地设计和开发这些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方法来评估其性能和结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材料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1. X射线衍射:这种技术可以用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材料中的杂质。
它在材料开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金属合金、半导体和陶瓷等。
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这种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并允许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它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形貌、成分和结构等。
3. 热分析(TA):TA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热性质,包括热容量、热膨胀和热导率等。
它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稳定性和热响应性能等。
4. 机械测试:机械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延展性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设计工程师了解材料在应力下的
响应,并确定最佳材料选择。
5. 磁性测试:磁性测试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磁性质,包括磁滞回线和磁饱和等。
它可以用于研究磁性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总的来说,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选择合适的方法。
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材料研究中,以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材料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材料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材料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材料研究的基本过程,熟悉材料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并具备进行初步材料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掌握材料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常用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导论(2学时)a.课程引入b.材料研究的基本概念2.材料研究的基本过程(6学时)a.问题定义与目标确定b.方案设计与实验准备c.实验操作与数据采集d.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e.结论总结与讨论3.材料实验技术(10学时)a.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b.实验样品的准备与处理c.常用实验技术的操作与实施d.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记录e.实验安全与实验室管理4.材料分析技术(12学时)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与分析b.能谱分析(EDS)原理与应用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与分析d.X射线衍射(XRD)原理与应用e.热重分析(TGA)原理与应用f.红外光谱(FTIR)观测与分析5.科研论文写作(4学时)a.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b.文献检索与引用的基本方法c.论文结构与内容的要求d.论文语言与格式的规范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堂讲解结合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材料研究的过程和方法;3.实验室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实验技能;4.讨论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小组项目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材料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主编:XX)2.参考书籍:《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主编:XX)3.参考资料:材料研究相关领域的期刊论文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六、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平时表现(30%)、实验报告(30%)、课堂互动(20%)、期末考试(20%)。
材料研究方法(Beta)

一、专业名词1.名词解释连续X射线(白色X射线):由连续的各种波长组成,其波长与工作条件无关的X射线。
由于快速移动的电子在靶面突然停止而产生的轫致辐射。
特征X射线(标识X射线):作为阳极材料的特征或标识,当管电压超过激发电压后才产生。
当原子内层电子打到外层或者使原子电离,外层电子落到内层发生跃迁,使原子多余能量作为x射线发射出来。
K系标识X射线:当管电压大于V K时,可将阳极材料中k层电子撞击出来,在k层中形成一个空位,这个过程称为激发,V K为k系的激发电压。
对L、M、N、……各层中电子跃入K层空位时发出的X射线分别称为Kα、Kβ、Kγ、……谱线,并组成K系标识X射线。
物相分析:材料中一种结晶物质称为一个相。
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确定材料中包括哪几种结晶物质或某种物质以何种结晶状态存在的分析。
电子显微分析:利用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信号,对试样的微区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
分辨本领: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的最小距离。
磁透镜:由磁场制成的透镜。
静电透镜:由静电场制成的透镜。
球差:电子透镜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聚焦电子的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像差。
像散:由透镜磁场的非旋转对称引起的像差,会使不同方向的电子束的聚焦能力出现差别,圆像变成椭圆斑。
可由附加磁场的电磁消像散器来校正。
色差:由入射电子波长(或能量)不一造成的像差,能量不同的电子束将沿不同轨迹运动。
引起该能量变化的原因:一是电子的加速电压不稳定;二是试样不均引起的透过电子束部分发生非弹性散射。
景深:在保持像清晰的前提下,试样在物平面上下沿镜轴可移动的距离(试样超过物平面所允许的厚度)。
焦长:在保持像清晰的前提下,试样在像平面沿镜轴可移动的距离(观察屏沿镜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
透射电镜:以波长极短的电子束作为照明源,用电磁透镜聚焦成像的,高分辨本领及放大倍数的电子光学仪器。
扫描电镜:利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以二次电子为主要检测对象的仪器,可分析块状样品。
学完材料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学完材料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学完材料研究方法,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认识。
在这里,我
想分享一些我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确定研究问题
在进行材料研究时,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好研究问题。
一个好的
研究问题应当具有可研究性、可解决性、具体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在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拓
展思路,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的空间。
2. 搜集材料
搜集材料是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搜集材料时,要根据
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搜集途径和方法。
在搜集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且要进行充分的筛选和原始记录。
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材料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研究的可信
度和可行性。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并且合理设计实验流程和控制实验误差。
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
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要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
据分析和处理。
5.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
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保证论文内容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的引用和对比,同时注重表述的简洁明了和语句的通顺。
总之,学习材料研究方法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
科学性,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
作中,我将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实践,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

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介绍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科学家能够深入了解和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特征。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材料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入探寻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表征方法1.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材料表征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质中的晶体衍射图案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取向。
•X射线衍射可以揭示材料的晶格常数、晶胞参数等重要信息,从而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材料的结构。
2. 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一种强大的材料表征工具。
•通过束缚电子的相互作用,TEM能够提供一种高分辨率的材料成像技术。
•科学家可以利用TEM观察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晶界等微观细节,从而获取关于材料性质的重要信息。
3.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材料研究的方法。
•NMR通过测量材料中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来获取关于材料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信息。
•科学家可以利用NMR技术来研究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动态行为等,为材料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性能测试方法1. 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它通过测量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抗压强度来评估材料的硬度。
•科学家可以利用硬度测试来比较不同材料的硬度,了解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2. 拉伸测试•拉伸测试是一种常见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它通过在样本上施加拉力,测量其应力和应变来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科学家可以利用拉伸测试来研究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等重要性能指标。
3. 热分析•热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材料研究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温度和环境条件下的热性质来评估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行为。
•科学家可以利用热分析技术来研究材料的热膨胀、热失重、热导率等,为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样品制备方法1. 溶液法•溶液法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制备方法。
•它通过将固体材料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来制备样品。
材料研究方法

1.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来表征?宏观结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微观结构。
用显微术来表征。
2.材料的研究方法如何分类?图像分析法:以显微术为主体非图像分析法:包括成分谱分析和衍射法两种1.电子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物理信号,各有什么特点?背散射电子:能量较高,但背散射像的分辨率较低。
二次电子:能量较低吸收电子:入射电子进入样品后,经过多次非弹性散射能量耗光,最后被样品吸收。
透射电子:含有能量与入射电子相当的弹性散射电子,还有各种不同能量损失的非弹性散射电子。
特征X射线:用X射线探测器测到样品微区中存在一种特征波长,就可以判断这个微区存在相应的元素。
俄歇电子:俄歇电子能量各有特征值,能量较低。
2.如何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电磁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限制?比可见光波长更短的照明源、增大加速电压、电子透镜。
球差、像散、色差3.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电子作为照明束,电磁透镜聚焦成像。
一束电子束受到薄膜样品的散射作用,将形成各级衍射谱,样品的信息通过衍射谱呈现出来。
各级衍射波通过干涉作用重新在像平面上形成反应样品特征的像。
4.透射电镜样品的制样方法有哪些?直接样品:超细粉末颗粒:支持膜法材料薄膜:晶体薄膜法、超薄切片法间接样品:复型膜:将材料表面或断口形貌复制下来。
5.透射图像衬度的概念?TEM主要图像衬度?指试样不同部位由于对入射电子作用不同,经成像放大系统后,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强度差异,即图像上的明暗差异。
质厚衬度、衍射衬度、相位差衬度6.透射电镜的结构?电子光学系统(镜筒)、电源系统、真空系统、操作系统1.扫描电镜的基本原理由三级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加速电压的作用下,经过2~3个电子透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行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产生各种物理信号,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等。
这些物理信号随样品表面特征而改变,它们分别被相应的收集器接受,经放大器按顺序、成比例地放大后,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用来同步地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即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
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

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材料的性能和行为。
材料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
1 材料强度和耐久性测试
评估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2 材料微观结构测试
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变行为,揭示材料的性能来源。
3 材料热性能测试
测量材料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热传导、膨胀和导热性能。
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的前沿进展
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
我们将探讨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还将介绍前沿进展、挑战和机遇。
材料研究方法
1 传统试验方法
2 光谱分析方法
通过物理和化学试验来研究和分析材料的性能。
使用光学仪器来分析材料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3 Hale Waihona Puke 微镜观察方法4 数值模拟方法
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特征。
1
材料基因工程
通过调控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结构来设计具有特定性能和功能的材料。
2
纳米技术应用
利用纳米尺度的现象和特性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3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运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来预测材料的性能和优化材料设计。
挑战和机遇
挑战
材料研究和测试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知识。
机遇
通过合作和创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性能、更可持续的材料。
结论和总结
重要性
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对于创 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应用领域
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广泛应 用于工程、医学、能源等领域。
前沿进展
材料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人工 智能等将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期末总结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期末总结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代材料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材料研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材料的创新和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近代材料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理论研究方法1. 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材料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分子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材料的性质和行为。
分子模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模拟方法可以模拟的材料种类和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能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2. 密度泛函理论密度泛函理论是近年来材料研究中的另一重要方法。
它基于量子力学原理,通过求解材料的电子结构来预测和解释材料的性质和行为。
密度泛函理论可以较准确地计算材料的结构、能带、振动频率等重要参数,对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3. 第一性原理计算第一性原理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原理的计算方法。
它通过求解材料的薛定谔方程来计算材料的性质和行为。
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较精确地预测材料的电子结构、能带、力学性质等,并通过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材料的设计和改进。
三、实验研究方法1. 原位实时观测原位实时观测是一种直接观察材料变化过程的方法。
通过使用高精度的显微镜和实时数据采集设备,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如晶体生长、相变、形变等。
原位实时观测可以提供材料变化的详细信息,对于理论的验证和材料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通过照射材料样品,利用X射线的衍射现象,可以得到材料的结构参数,如晶格常数、晶体结构等。
X射线衍射可以非常准确地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并通过对衍射图谱的分析,得到材料的取向、应力等重要信息。
3.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形貌表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1、分子内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分别属于什么吸收带,吸收最强的跃迁是什么跃迁?答:电子类型: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未成对的孤对电子n电子。
轨道类型:成键轨道σ、π;反键轨道σ*、π* ;非键轨道n。
σ-σ* 跃迁k max³104强吸收带n-σ*跃迁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n →π*跃迁k max<100 平均寿命10-5~10-7sec R吸收带π→π*跃迁k max≥104 平均寿命10-7~10-9sec k S → T小K吸收带PS:R、K、B、E四带1)R 吸收带:n→π*跃迁,弱吸收,k <1022)K 吸收带:π→π*跃迁,强吸收,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k > 1043)B吸收带:π→π*跃迁,中吸收,苯环及杂环的特征谱带;4)E 吸收带:π→π*跃迁,强吸收,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π-π*迁移跃迁产生的谱带强度最大,n-σ*跃迁产生的谱带强度次之,配位跃迁的谱带强度最小。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胶体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请举出三个例子来说明,结合散射现象来讨论二氧化钛胶体和粉末漫反射光谱的差异。
答:1)、胶体具有稳定性,尤其是稀释后稳定性;2)、胶粒对可见光的散射;3)、测定消光(包括吸收、散射、漫反射等对光强度造成的损失)4)、稀释条件下,胶粒尺寸小于光波长的1/20,瑞利散射可忽略。
4)、估算晶粒的大小。
例1:二氧化硅在紫外区也是透明的,为何其胶体在紫外区有吸收?SiO2直径387nm,在300nm下被吸收因而发生了消光呈现透明的,而起溶胶颗粒会发生散射,因而使得在紫外区有吸收。
例2:TiO2溶胶从a-d进行稀释,我们可以看到起吸光度逐渐减少,这是由于稀释后散射减小所致,而由于溶胶的胶粒的散射使得其吸光度增大。
例3:CdSe, CdS等量子点不做TEM和HRTEM,依靠吸收光谱中尺寸效应的规律来判断晶粒尺寸大小。
反应时间越长,颗粒尺寸越大。
差异:当测定二氧化钛的溶胶时,按晶粒尺寸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1)当胶体很小,d<λ/20时,瑞利散射可以忽略,吸收光谱与粉末的漫反射光谱接近。
2)当胶体较大,d>λ/20时,散射就会十分明显,在可见光区有吸收,这样获得是一个消光光谱,而不是吸收光谱,无法测得λonset。
用积分球测试粉末漫反射光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得到一个较好的吸收光谱。
3、什么是荧光、磷光、光致发光和化学发光?对应的英文名称分别是什么?答:荧光(Fluorescence):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不通过内部转换而是光辐射失活,则称为荧光。
由于一部分能量通过振动能级变化以热能形式放出,所以发射光的波长比吸收光的波长长。
磷光(Phosphorescence):在不同多重态之间发生的无辐射跃迁过程称为系间窜跃。
由从激发态的多重态经过振动弛豫到低振动能级,再返回到基态的光辐射跃迁称为磷光。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PL):是物质吸收光能后发射冷光的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利用化学能源如化学反应得到激发态分子,它在跃迁到基态时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4、荧光光谱的液体样品池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比色皿有何异同点?结合光的吸收、透射、散射、测定时仪器光源的角度来讨论。
答:紫外比色皿两面透光,荧光比色皿四面透光①从吸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样品池的材料来讨论:吸收池都是石英材质。
②从光源的角度来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池两面透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四面透光具体可画图说明:红外光谱分析与材料研究1、红外光谱图与紫外-可见光谱的异同?红外谱中纵、横坐标是什么?答:相同:都是吸收光谱;不同:波长范围:红外2.5-25μm;紫外200-400nm横-纵坐标:红外是坐标是吸光度(-lg(T))或透光率(I/I0×100%),横坐标是波数(cm-1)紫外可见光谱纵坐标是吸光度或透光率,横坐标是波长;波普来源:红外是分子振动与转动,紫外电子跃迁解析作用:红外鉴定官能团,紫外共轭体系或羰基。
2、红外光谱图中峰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影响峰位置的因素有哪些?答:官能团振动频率是由力常数和折合质量决定的,是官能团固有的特征;官能团振动频率的改变,反映了官能团所处环境的不同;影响官能团振动频率的因素有振动偶合、费米共振、电子诱导、氢键等。
3、从共混体系的红外光谱如何分析两组分的相互作用?答:FTIR可以用来从分子水平的角度研究高分子共混相互作用,从红外光谱角度来看,共混物的相容性是指光谱中能否检测出相互作用的谱带。
若两种均聚物是相容的,则可观察到频率位移、强度变化、甚至峰的出现或消失。
如果均聚物是不相容的,共混物的光谱只不过是两种均聚物光谱的简单叠加。
“相互作用光谱”可以从共混物光谱中减去两种均聚物光谱得到。
4、在材料研究中,哪些情况下需用红外光谱的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Reflectance, ATR)附件。
答:ATR的优势:无需制样,反映样品本身特性,穿透深度固定与样品厚度无关(获得表面信息,0.1倍的波长厚度:0.25-2.5微米)固体样品检测:收集普通红外无法测量的厚度0.1mm以内的塑料、高聚物、橡胶和纸张等样品表面。
液体样品检测:生物样品、注射剂、汤剂和葡萄酒等。
5、红外光谱分析有哪些主要制样方法?答:压片法(适用于能磨成粉的样品)涂膜法(适用于能溶解的样品)溶液法(适用于能溶解的样品)薄膜法(溶液成膜,热压成膜,超薄切片)全反射法(适用表面涂层、薄膜等样品)拉曼光谱分析与材料研究1. 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信号,与分子偶极矩变化有关,是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是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所产生的光谱,与分子的极化率变化有关,是散射光谱。
拉曼光谱适于表征对称性高而电子云密度变化大的振动(C-C骨架),而红外光谱则适于表征对称性低而偶极矩改变大的振动(极性侧基)。
它们互补,测出分子结构。
2. 为什么拉曼光谱技术通常只检测stokes线?反stokes线可以提供什么信息?介绍:拉曼散射有两种情况,设入射光频率为ν0,一种是斯托克斯线,它是跃迁到受激到虚态的分子不跃回到基态E0,而是跃至基态的某一振动激发态Em上,因此释放出的光子能量为h(ν0-νm),产生的散射光波长大于入射光波长。
另一种是反斯托克斯线,它是分子开始处于基态中的激发态Em上,受能量为hν0的入射光激发后,跃迁至受激到虚态后,跃回至基态E0,发射出的光子能量为h(ν0+νm),产生的散射光波长小于入射光波长。
答:根据波尔滋曼理论,在室温下,分子绝大多数处于振动能级基态,处于基态上的粒子数远大于处于振动激发态上的粒子数,而反斯托克斯线的分子都是处于激发态上的,同时由于振动能级间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stokes线的强度远远大于anti-stokes线(几个数量级)。
所以拉曼光谱通常只测stokes线。
反stocks线对应了分子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
反Stocks线强度越大,反应试样中处于激发态的分子越多,光子从与分子碰撞中获得能量的概率越高。
(有问题)stokes线提供的信息拉曼频率的确认――物质的组成拉曼峰位的变化――张力/应力拉曼偏振――晶体对称性和取向拉曼峰宽――晶体质量拉曼峰强度――物质总量3. 与红外光谱相比,拉曼光谱的优越性有什么?1)适于分子骨架的定性定量分析,无需样品准备;2)不受水的干扰;3)覆盖范围广(50-4000cm-1),可对有机物及无机物进行分析;4)重叠带较少,谱峰清晰尖锐,更适合精确研究;5)使用激光作为光源,易测微量和小面积样品;6)共振拉曼效应可以用来有选择性地增强大生物分子特定发色基团的振动,能增强103-104倍。
4、拉曼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消除荧光对拉曼光谱的影响?答:荧光光谱是发射光谱(或激发光谱),是分子吸收能量后由于撞击释放能量,产生光子形成荧光。
拉曼光谱是散射光谱,是光子与分子碰撞,产生能量交换发生频率反射后改变;消除:荧光通常是一种量子效率更高的过程,甚至很少量不纯物质的荧光也可以导致显著的拉曼信号降低。
控制激光以较小的强度照射到样品上(1-2mW)可以抑制荧光的产生;使用更长的波长例如:785nm 或1064nm 的激发光可使荧光效应显著减弱。
5、如何提高拉曼光谱技术的检测灵敏度?答:拉曼谱最主要的干扰来自于荧光,样品的热效应和基质或样品自身的吸收。
在喇曼光谱实验中,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谱图,除了选用性能优异的谱仪外,准确地使用光谱仪,控制和提高仪器分辨率和信噪比是很重要的。
(1 )狭缝:入射、出射狭缝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仪器分辨率,中间狭缝主要是用来抑制杂散光。
(2 )孔径角的匹配:注意把散射光正确地聚焦到入射狭缝上,否则不但降低了分辨率也影响了信号灵敏度。
(3 )激发功率:提高激发光强度或增加缝宽能够提高信噪比,但在进行低波数测量时这样做常常会因增加了杂散光而适得其反。
(4 )激发波长:由于长波长激光对仪器内少量灰尘或试样中缺陷的散射弱;另一方面由于狭缝宽度一样时,不同波长的光由出射狭缝出射时所包含的谱带宽度不一样。
所以一般用长波长的激光谱线作为激发光,对获得高质量的谱图有利。
(5 )防止局部过热:样品过热易分解常使激光焦点和样品的表面做相对运动,还能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来提高灵敏度: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激光共振拉曼光谱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纤维光学拉曼技术;固体光声拉曼技术等手段。
(有问题)核磁共振和光散射技术与材料研究1、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什么?答:(1)核有自旋(磁性核,磁旋比γ;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为偶数,自旋量子数I=0不能产生核磁共振);(2) 外磁场B0,能级裂分;(3) 照射的电磁波频率ω=γB02、何谓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是如何产生的?答:化学位移:分子中同类原子核因化学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共振频率的变化量。
由于核外电子云存在的屏蔽作用,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 B = B0 -Be = B0 - σB0 =(1-σ) B0(σ称为屏蔽常数)原子核产生共振的电磁波频率为:ω= γB= γ(1-σ) B0,同一种核在同一磁场下,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电磁波频率下产生共振——NMR分析的主要依据。
3、从核磁共振氢谱图上能获得哪些信息?答:(1)化学位移值(δ):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
(2)谱峰裂分数和偶合常数(J):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
(3)谱峰面积: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4、如何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来区分分子链中不同种类的碳?答:用DEPT 方法区分不同种类的碳原子DEPT45:季碳不出峰,其余的CH3、CH2和CH都出峰,并皆为正峰;DEPT90:除CH出正峰外,其余的碳均不出峰;DEPT135:CH3和CH出正峰,CH2出负峰,季碳不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