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传统服饰习俗(组图)
浅谈宁夏回族服饰的纹样和款式艺术

浅谈宁夏回族服饰的纹样和款式艺术作者:冯佳惠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通过13世纪中叶,明,清,至今分析了回族服饰文化;在回族文化现状发展做了重点分析及介绍,传统服饰的流逝,与现代服饰文化的融合,面对城市中回族对服饰的选择,整个回族群体也给与了一定的妥协;传统回族服饰与现代回族服饰相对比,从中如何体现了思想观念的改变;最后具体分析了回族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的特点。
关键词:回族服饰;传统;现代;服饰特点一、回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回族的族源最早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来到中国开始经商活动,成为回族先民的一部分。
宋代形成了分片的聚集区,建立了礼拜寺。
穆斯林妇女,穿着洁净的长袍,戴着宽长的面纱和珍贵金银、玉石首饰,当时被中国人称为“菩萨蛮”。
13世纪中叶,原来阿拉伯、波斯式的服饰也逐渐发生变化,为官者官服,为民者民服。
元代回族人还制造一种很精美的服饰一一纳失失,是一种中亚、波斯地区的著名纺织品。
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
回族服装样式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
各地回族人受当地或职业的影响,失去了部分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清代,回族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形成门宦,流行六角帽。
在服饰方面,西北地区较具特色,大都穿白衬衫、黑坎肩和大档裤。
现代回族服饰以简朴著称。
散居内地的回族服佈与汉族大体相同。
聚居在西北地区的的回族的服佈较具特色,保留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格。
然而回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因此在服饰上代表本民族符号的元素不是很明显,服饰的款式也不是很固定,比起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差距。
二、回族服饰文化的现状民族服饰审美是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动因之如果一个民族看不到自己民族服饰的美,这个民族的传统服佈就很难传承下去。
在民族服饰的审美方面,除了“白帽”和“盖头”之外,已经没有了回族民族服饰的审美倾向。
回族女子服饰传统文化

回族女子服饰传统文化回族女子服饰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之一。
回族女子的服饰传统文化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风格。
回族女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头巾、长袍和裤子。
头巾是回族女子最具标志性的部分,通常由细布制成并缠绕在头部和脖子周围。
头巾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黄、绿等,以展示女子的美丽和威严。
长袍是回族女子的主要上衣,常常由丝绸或棉布制成,并装饰有精致的刺绣。
长袍袖口和下摆的刺绣通常是以花卉、动物和传统图案为主题,展现出华丽的艺术效果。
裤子则是回族女子下身的常见服饰,通常是宽松的,并且与长袍的颜色和款式相匹配。
除了头巾、长袍和裤子之外,回族女子还会佩戴一些配饰来增添整体的美感。
例如,回族女子常常佩戴各种珠宝首饰,如项链、耳环、手链和戒指等。
这些珠宝首饰通常由金属、宝石和珠子制成,以展现女子的高贵和优雅。
此外,回族女子还会使用丝绸绣花的围巾、手帕和腰带等来作为装饰品,以增添服饰的层次感和细节感。
在传统的回族女子服饰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回族女子通常喜欢鲜艳明快的颜色,如红、黄、绿等,以展现出自己的热情和活力。
同时,这些鲜艳的色彩也与回族女子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相契合,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现代化的影响让一些回族女子选择了更为时尚和现代的服饰,但回族女子的传统服饰文化依然代代相传,并在特定的场合和重要的节日中得到保留和展示。
这种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回族群体的自豪,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回族女子能够维护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魅力。
宁夏的风俗习惯

宁夏的风俗习惯一、服饰习俗宁夏*** 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男子多戴白帽或黑帽,宗教人士和虔诚的信教者在礼拜或参加宗教活动时,则穿上长炮、长衫,妇女按教义要戴盖头,一般老年人为黑或白色,中年人多青色,姑娘多绿色。
盖头颜色不同,但样式一致。
二、饮食习俗宁夏*** 主食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在肉食方面有严格讲究,只吃由阿訇,满拉或有经学知识的人宰杀的反刍、食草动物和鸡、鸭、鹅等禽类的肉,严禁食用其他肉类及一切动物的血。
*** 忌烟酒,但有饮茶的习惯,并以盖碗茶最受欢迎,较名贵的为“八宝茶”。
节日食品中,*** 的面食最具特色,油茶、麻花、馓子、丸子、花花等样式精巧,味道鲜美,俗称油香。
此外,宁夏*** 的涮羊肉、羊杂碎、小吃、酿皮、煎粉,粉汤饺子、炒糊饽等,都是味道绝佳的风味小吃。
特色*** 菜如:枸杞鱼肚,糖醋黄河鲤鱼,四方发菜、炸羊尾等。
三、卫生习俗宁夏*** 是爱好洁净的民族,有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的优良传统。
*** 在礼拜前必须沐浴。
沐浴分为“大净”“小净”,以保证身体洁净。
洗手、脸惯用“汤瓶”,而极少用脸盆,认为盆里的水是“死水”,不干净。
“汤瓶”最早由 *** 传人。
四、婚嫁习俗按*** 教规定,男婚女嫁有4个条件: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同意;证婚人到场;有一定的聘金。
婚礼中要写“依扎布”(婚书),念“尼卡哈”。
按照宁夏*** 的传统习俗,娶亲之前,男方除了送一般的聘礼(麦海勒)衣物外,还要送上几十个用彩纸包裹的礼品包,主要是一些茶、糖、核桃、葡萄干、枣子等饮茶物品,称为“封子”,同时要送上羯羊1~2只。
五、丧葬习俗宁夏 *** 称去世为“无常”“归真”,忌说“死”。
“遗体”称“埋体”,送葬为“送埋体”。
主张速葬,最长不超过3天,一般不过夜,以免尸体腐烂, *** 不信风水地脉,只要平稳干燥的地方即可做墓地,实行土葬。
亲人去世后头北面西安置在床上供人吊唁,但不送挽帐花圈,葬前在 *** 寺内净尸身(“厄苏里”)。
宁夏传统文化范文

宁夏传统文化范文宁夏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里有充满特色的宁夏回族文化和宁夏藏族文化,它们在宁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关于宁夏传统文化的一些介绍。
一、宁夏回族文化1.回族民俗:宁夏回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有着自己的特色。
玉皇阁会、开赛马舞、四会宁夏军事会、回族阴阳巫士传习等都是宁夏回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活动。
而丰收节、米线节、踏青节、清明节等则是回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活动。
2.回族建筑:宁夏回族地区的民居呈现明显的伊斯兰特色,常见的有回族院落、清真寺和神庙。
回族院落的建筑采用平面多院落的形式,重视隐私和家族尊重。
清真寺是回族人民信仰和聚会的场所,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具有独特的伊斯兰文化特色。
3.回族服饰:宁夏回族服饰以“马”为主题,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常见的服饰有马鞍巾、马裤马裙等,堪称驰名中外。
回族人还喜欢佩戴饰物,如银镯、银戒指、双环、人字耳环等。
这些服饰及饰物都体现了回族人民对马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宁夏藏族文化1.藏族节日:藏族文化是宁夏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是藏历年(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用白色石头雕刻成的白马和长方形木架子上放置燃着油灯的竹子,象征着驱邪纳福。
此外,林芝的吞巴文化表演、口技、马术、射箭等活动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藏族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2.藏医藏药:宁夏藏族地区的藏医藏药源远流长,是藏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藏医学对预防、治疗疾病有独特见解和有效方法,所用的中草药有数以千计种。
藏族人民相信,藏药不仅可以治病,还能养生,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使用和普及。
3.藏族舞蹈:宁夏藏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藏族舞蹈文化,如轮舞、“康巴舞”、“鬼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优美,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
同时,藏族舞蹈还常常配合独特的藏族音乐演奏,营造出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以上是关于宁夏传统文化的简单介绍。
回族风俗习惯

回族风俗习惯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回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礼习俗、宴客习俗、服饰习俗以及节日习俗等。
婚礼是回族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仪式,婚礼习俗也十分独特。
在回族传统婚礼中,首先是聘礼的交换,新郎需要将一定的财物送给新娘的家人,表示对新家庭的尊重。
随后进行迎亲仪式,新郎和新娘在亲戚朋友的陪同下前往新娘家,进行盖被子、入门等传统仪式。
婚宴上,回族人会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回族婚宴上,主人要用空碗敲桌子,表示满意。
另外,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戴上特制的婚冠和婚纱,展示回族传统服饰的美丽。
宴客习俗在回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回族人家庭有喜事、重要的节日或者欢迎客人的时候,都会准备宴席招待客人。
在宴客过程中,回族人非常讲究礼仪,主人要尽可能招待好客人的需求,如提供清真食品和饮品。
在进餐时,回族人一般用右手来夹取食物,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因此禁止用左手夹取食物。
回族人对服饰也有特殊的习俗。
传统回族服饰主要由头巾、长袍和裤子组成。
男性会选择穿着白色或者黑色的袍子,以示尊重,女性则会穿着五彩斑斓的衣物来增加华丽感。
此外,回族人的头巾也有着独特的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同的头巾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如婚礼上新娘会戴上红色头巾,表示喜庆和祝福。
回族人的节日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也被称为回族的传统节日。
在开斋节期间,回族人会去清真寺参加祷告活动,然后回家与家人团聚,共进晚餐,重要的亲戚和朋友会相互拜访,互相祝福。
此外,回族人还有五个著名的宗教节日,分别是穆斯林公共节日、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古兰经的揭示晚会、献祭节和教派节日。
总之,回族人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婚礼习俗、宴客习俗、服饰习俗还是节日习俗,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些风俗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回族人民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浅析回族的服饰文化

浅析回族的服饰文化1000字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作为回族,穿着传统的服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体现。
回族的服饰历史悠久,穿着多种多样。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回族的服饰文化。
一、回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文化1.头部装饰回族女性喜欢佩戴金属头饰,如钗、环、垂饰等,这些头饰通常有着金银或其他有价值的金属制作而成。
一些富有的回族女性还会佩戴宝石或其他珍贵石头的装饰,而这些装饰的形状通常是与植物或动物有关的。
此外,头巾也是回族女性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
2.上衣的设计传统回族女性的上衣的设计很特别,主要特点就是领口多为圆领或高领,前襟即前襟否分为左右两半,右襟贯通左襟后,开着襟口,上面饰以钮扣和花纹。
上衣的袖子通常为宽袖,并有着褶皱和细节装饰。
同时,回族女性还经常在上衣的前面和袖口处使用绒边、丝边等等装饰。
3.长裤的穿着方式回族女性的下身装饰则是长裤,在穿着上较为宽松,裤腿多为喇叭型或宽大的短裙。
裤腰的设计也有独特之处,常常是用面制成鱼嘴裙装饰。
而女性裤子的最大特点,便是它的裤腿有很多褶皱,这是由于长裤需要覆盖裙褶的原因。
二、回族男性的传统服饰文化回族男性则主要依靠头饰来进行区分。
他们大多佩戴着白帽子,帽子上通常装饰有彩色丝线或图案绣花。
此外,回族男性的上衣和裤子设计较为朴实,比较注重的是舒适度和外观质感。
回族男性通常会穿着长袍,长袍的长度通常达到膝盖以下,裤子的长度大致与长袍相同。
袖子为宽袖并常常搭配手套。
回族男性的长袍通常都有几个开口,便于行动。
在服饰的颜色选择上,回族男性比较偏爱白色和浅色调,这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平安。
总结回族的服饰文化与他们长期以来的信仰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回族的服饰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体现了回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礼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的服饰文化也在变化和发展,但是传统的服饰文化依然被他们所保留,这也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底蕴。
回族服饰

回族群众所用服饰为素布,少用银饰。
男女一般不穿艳丽的服装。
妇女妆饰略逊于汉族同龄妇女,中、老年回族妇女基本都围黑色绢或紫色绢,称“盖头”。
回族老年人服装肥大,扎裤腿,喜戴礼帽,俗称“礼拜帽”。
白帽、黑盖头是回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一大特征。
旧时回族居民外出必须戴帽或扎围巾,严禁露顶。
今之回族的衣着穿戴,除头戴白帽外,其它均与汉族无异。
3、、社区居民服饰随着各民族通婚的普遍和生活的互相影响,回族的服饰逐渐趋于汉化和地方化,平时衣着大体与汉族相似,在服饰上也追求时尚,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服饰上几乎与汉族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特定的场合,在服饰上依然保留着部分原有的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在头饰上有明显区别:男子的头饰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缠头巾又称太斯达尔。
“太斯达尔”长度一般9尺或12尺,缠头时多有讲究,前面只能到前额的发际处,把前额露出来,以便叩头礼拜时前额着地。
缠巾的一端要露出约一寸长吊在背心处,另一端缠完后压至脑后缠巾层里。
旧时回族头缠“太斯达尔”的信众较多,现在人们大多戴白帽,只有、满拉、经常上寺礼拜的虔诚回族老人缠头。
另外,在回族重大节日庆典和举行宗教仪式时,相应的缠头的自然会多些。
二是戴白帽。
回族穆斯林男子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头戴的白帽,又叫“显帽”、“礼拜帽”、“回回帽”。
男子戴的无沿折帽,有白、黑、红、棕、绿、蓝、灰等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
阿訇“穿衣”时一般戴绿帽,有时戴白帽,大多数回族都喜欢白帽。
现今回族穆斯林不仅礼拜时戴,而且平时也戴,因此,教外人常把戴白帽作为识别回族的外部特征之一。
女子的头饰为盖头,亦叫“首帕”。
回族妇女使用的特殊头巾。
伊斯兰教规定,成年妇女,除两手外,全身均不得裸露,因此,衣着均为长袖衣裤,并使用遮盖头部的特殊头巾。
回族妇女过去戴盖头、面纱,现多弃用面纱。
回族妇女的盖头也多为绿、黑、白三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已婚妇女戴黑色。
宁夏的非遗文化

宁夏的非遗文化
1、花儿
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2、回族民间器乐
回族民间器乐,是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
3、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
4、回族医药
回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回族医药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
5、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传统服饰习俗(组图)
宁夏回族传统服饰习俗(组图)
网友评论0 条
宁夏回族传统服饰习俗(组图)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180多万,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6。
回族传统服饰习俗及其与之密切关联的回族妇女刺绣等手工艺,即“针线”(宁夏方言,“女红”之意)是回族文化的三大表征之一。
回族的服饰有其先民服饰的历史继承性,伊斯兰宗教文化在其服饰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又受汉族、满族等多民族服饰文化的广泛影响,承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诸多特点。
在主体服饰不断趋从、变化的情况下,宁夏回族一直努力在头饰、佩饰等服饰细节上顽强保留自己的民族特点。
男子的白帽、妇女的盖头等标志性装束一直沿袭,许多着装习俗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和审美追求。
与服饰一起衍生的回族妇女“针线”在品目、花色上有独特风格,是研究回族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历史佐证,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目前,宁夏城镇回族民众日常衣着潮流化、现代化,日常生活场合已难以从外观上区分民族身份,回族传统服饰及其穿
戴习俗正在因文化适应和现代着装观念的冲击而消失,服饰作为民族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特征弱化。
回族传统衣、饰品只在山区有零星遗存,妇女“针线”工艺传承的脉络微弱,其濒危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色文化建设。
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实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成立保护机构,采取命名回族民间刺绣之乡,建立回族手工刺绣传承机制;在自治区政府级和重大外事、经贸活动中,倡导或要求礼仪人员穿着回族传统服装、进行回族服饰创新工程等措施,保护宁夏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习俗及其回族妇女“针线”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