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北京记忆丨清代宗室爵位等级与府邸规制

北京记忆丨清代宗室爵位等级与府邸规制清朝的宗室爵位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二个等级。
这其中,只有亲王和郡王的宅邸才能叫王府,贝勒以下的宅邸只能叫府,而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居所,只能叫“第”,一般官员的宅邸只能称为“宅”。
那么,老百姓的住所,就只能叫做“家”了。
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两种。
一是:世降一等,比如,父辈是亲王,儿子则降到郡王,孙子就降到贝勒了。
二是,世袭罔替,意为第一代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后代中总有一人能承袭第一代的爵位,这就是“铁帽子王”。
据统计,北京城内共建有四十多座王府,这其中“铁帽子王”的府邸最豪华、最气派。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
”说的是:礼王府的房子最多,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王府。
豫王府的墙最高,比一般王府的墙高出3尺。
清朝总共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是在清朝后期政治斗争中受封的。
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弈劻。
清朝王府的建筑规制,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建筑的。
如果逾制建造宅邸,则要以罪论处。
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围围墙。
正门五间,启门三间。
正殿七间,丹墀围以石护栏。
左右翼楼各五间。
后殿五间。
寝室二重各五间。
后楼一重,上下各七间。
自后殿至后楼左右均列广庑。
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
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
正殿正脊安装鸱吻,戗脊压脊仙人依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
凡殿、楼、门柱,均红青油饰。
正门门钉纵九横七。
梁栋绘五爪金龙各色花草。
其府库仓廪厩及祇侯各执事房屋宜建置于左右。
门柱黑油,屋顶覆板瓦。
郡王府,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门钉、正屋压脊兽,均减亲王府七分之二。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一、清朝宗室爵位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
封爵分功封与恩封。
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
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
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
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副军长】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师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副师长或是旅长】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团级】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绣熊)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蓝翎侍卫:绣彪)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副营级】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正连级】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副连级】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正排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副排级】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2清朝与现在的官职对比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清朝的爵位制度

清朝的爵位制度宗室爵位男子和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多罗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多罗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奉恩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奉恩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不入八分镇国公同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同奉恩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清朝皇室等级制度

清朝皇室等级制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室等级制度与先前
的封建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清朝皇室等级制度的核心在于男女宗
室与公卿显宦之间的等级区分。
在清朝,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其家族是最高等级的宗室。
宗室
按照辈分分成低、中、高三等,高等宗室通常被授予最高的称号,如
亲王、贝勒。
低等宗室通常只拥有普通爵位,如郡王、铁帽子等等。
公卿显宦是清朝社会中的显赫阶层,通常出自贵族世家或功臣家族。
他们被分为一、二、三、四品,依次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
其中正一品地位最高,
为“三公”,由太师、太傅、太保担任,被视为皇帝的全权顾问。
其
它品级的显官则根据本官、副职、差遣等不同划分其等级,如知府、
州刺史、京官、皇族近臣等。
皇帝对于宗室、显贵的授予掌握了绝对权力,可以授予或剥夺他
们的爵位和职权。
而同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则在这个制度下
经常遭受着贵族高高在上的压迫与剥削。
总而言之,清朝皇室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这
种等级制度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其沿
袭的一些思想和制度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浅说清代皇子的爵位册封,承爵与俸禄

浅说清代皇子的爵位册封,承爵与俸禄清代宗室封爵共分为十四等,从上到下依次为和硕亲王、世子(亲王爵位继承人)、多罗郡王、长子(郡王爵位继承人)、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源于努尔哈赤在位时期,曾经任命其子侄中的八位贝勒共同参政议政,包括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等。
八位贝勒地位极为显赫,所以每次举行朝会宴饮之时,都会给予他们特殊的优待,在每次赏赐群臣时,也都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封赏,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种超规格的待遇称为"八分"。
皇太极即位以后,宗室之中逐渐有奉旨特别授予公爵者,也有亲王之子加封公爵者,这些受封者,因为无法与传统的执政八贝勒同日而语,所以一般都无法像八贝勒那样享受超规格的待遇,除非他们日后地位上升,逐渐因功加封为贝子级别,才准许享有像八贝勒那样的特殊待遇。
人们为了在区别这些不享有特殊待遇的公爵,便习惯性地将其称为"不入八分"。
清代官印凡是皇子,年满15岁后,便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参照宗室十四等封爵制度予以册封。
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根据皇子的嫡子、庶子身份,以及其受宠爱的程度,予以相应的册封,或为亲王,或为郡王,甚至是贝勒、贝子等。
例如,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康熙帝便曾大规模册封皇子,赐封皇三子多罗贝勒允祉为和硕诚亲王,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为和硕雍亲王,皇五子多罗贝勒允祺为和硕恒亲王,皇七子多罗贝勒允祐为多罗淳郡王,皇十子为多罗敦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与皇十四子允禵俱为固山贝子。
皇子册封以后,如果生有子孙,其子孙的爵位册封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如果是亲王郡王嫡福晋所生之子,20岁后,由宗人府照例请旨考试。
亲王嫡子,奉有皇帝的特旨,才能册封为世子。
如果是未被封为世子,那么就与亲王其余的儿子一样,经过考试合格,册封为不入八分公。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一、清朝宗室爵位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
封爵分功封与恩封。
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
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
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
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副军长】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师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副师长或是旅长】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团级】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绣熊)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蓝翎侍卫:绣彪)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副营级】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正连级】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副连级】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正排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副排级】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2清朝与现在的官职对比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清朝等级制度划分

清朝等级制度嫔妃等级正超品:皇后一位正一品:皇贵妃一位从一品:贵妃两位庶一品:妃六位庶二品:嫔从七品:贵人庶七品:常在从十品:答应庶十品:官女子长公主等级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从一品:御皇固伦长公主正二品:固伦长公主从二品:和硕长公主正三品:和孝长公主从三品:和宁长公主正四品:和贞长公主从四品:多罗长公主正五品:长平长公主从五品:长乐长公主正六品:雅兴长公主从六品:安宁长公主正七品:端康长公主从七品:思落长公主正八品:**长公主公主等级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公主从一品:御皇固伦公主正二品:固伦公主从二品:和硕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从三品:和宁公主正四品:和贞公主从四品:多罗公主正五品:长平公主从五品:长乐公主正六品:雅兴公主从六品:安宁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从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公主皇子等级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皇子皇太后等级正一品:母逸皇太后从一品:圣母皇太后正二品:护国皇太后从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贵皇太后从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从四品:皇太后正五品:贵太后从五品: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从六品:**太后皇太妃等级正一品:母逸皇太妃从一品:圣母皇太妃正二品:护国皇太妃从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贵皇太妃从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从四品:贵太妃正五品:御太妃从五品:尊太妃正六品:**太妃郡主等级正一品:尊皇长郡主从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伦郡主从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监国郡主从三品:御国郡主正四品:兴国郡主从四品:固伦郡主正五品:和硕郡主从五品:宁和郡主正六品:多罗郡主从六品:思贤郡主正七品:永乐郡主从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郡主亲王等级正一品:监国尊圣亲王从一品: 镇国尊亲王正二品:御国尊亲王从二品:御国奉亲王正三品:兴国御亲王从三品:辅国皇亲王正四品:皇固伦恭亲王从四品: 固伦廉亲王正五品: 和硕亲王从五品:**亲王王妃等级(封号随丈夫)正一品:封号+正王妃从一品:封号+王妃正二品:侧王妃从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仪从三品:淑媛正四品:奉仪从四品:侍妾宫女等级正一品:总管姑姑从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从二品:内侍姑姑正三品:姑姑从三品:总管尚宫正四品:御前尚宫从四品:殿前尚宫正五品:内侍尚宫从五品:尚宫正六品:御前尚仪从六品:殿前尚仪正七品:内侍尚仪从七品:尚仪正八品:长侍女从八品:侍女正九品:长宫女从九品:宫女御医等级正一品:太医从一品:饮膳太医正二品:正奉上太医从二品:院使正三品:副院使从三品:左院判正四品:右院判从四品:内医正正五品:御医从五品:主簿正六品:医官从六品:吏目正七品:医师从七品:医员正八品:医女从八品:医生正九品:实习医女从九品:使唤医女舞姬歌姬等级正一品:尊荣华领舞舞天姬/歌姬从一品:尊芳华领舞舞天姬/ 歌姬正二品:荣华领舞舞天姬/歌姬从二品:芳华领舞舞天姬/ 歌姬正三品:御用伴舞舞天姬/歌姬从三品:圣贵伴舞天姬/歌姬正四品:伴舞舞天姬/歌姬从四品:舞天姬/歌姬正五品:舞姬/ 歌姬从五品:艳舞娘/ 歌姬正六品:芳舞娘/ 歌姬从六品:盈舞女/ 歌姬正七品:艺舞女/歌姬小姐等级正一品:尊圣掌权小姐从一品:尊圣小姐正二品:尊皇小姐从二品:御宁小姐正三品:奉小姐从三品:御小姐正四品:皇小姐从四品:封号+小姐正五品:**小姐公子等级正一品:尊圣公子从一品:尊公子正二品:奉公子从二品:御公子正三品:皇公子从三品:封号+公子正四品:**公子将军等级正一品:**镇国威武大将军从一品:**御国大将军正二品:**大将军从二品:**骠骑将军正三品:**骁骑将军从三品:**上将军正四品:**车骑将军从四品:**卫将军正五品:**校蔚格格等级正一品:尊皇御国掌权格格从一品:御国参政格格正二品:镇国格格从二品:辅国格格正三品:定国格格从三品:兴国格格正四品:安国格格从四品:固伦格格正五品:语冰格格从五品:春茜格格正六品:夏茹格格从六品:御格格正七品:皇格格从七品:尊格格正八品:格格圣女等级正一品:尊皇和硕固伦圣女从一品:尊皇和硕圣女正二品:尊皇固伦圣女从二品:尊皇镇国圣女正三品:皇固伦镇国圣女从三品:皇和硕固伦圣女正四品:皇和硕圣女从四品:皇固伦圣女正五品:和硕圣女从五品:固伦圣女正六品:镇国圣女从六品:勤欣圣女正七品:普通圣女从七品:实习圣女正八品:圣女官员等级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揭秘:清朝宗室爵位等级与种类,清朝有哪些爵位

揭秘:清朝宗室爵位等级与种类,清朝有哪些爵位大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
清代对宗室没有实行封藩建国,强调“一统”天下,但同时对皇子和军功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分为14等。
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别。
功封是有特殊功勋的被封为亲王,人数极少,可以世袭罔替;恩封是国有大庆时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清代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数量都较明代较少,高级宗爵数量一直受到限制,拥有亲王、郡王衔的较少。
据统计,清初开国只有8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谓“铁帽子王”。
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由于清代的这些制度,宗室没有造成对皇权多大威胁,在这方面,清朝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
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
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
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
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前一段时间,只要打开电视机,随手调到任何一个频道都会看到清宫戏,里面很多关于皇室贵族的称呼,如“亲王”、“郡王”、“贝勒”、“黄带子”等名词,相信观众都已经耳熟能详。
但是,其中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些头衔有没有高低之分?估计很多人对此就比较陌生了。
首先说说“黄带子”的来历——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亲兄弟的子孙后代,都属于“宗室”,以腰间束黄色绸带为标记,这一类贵族俗称为“黄带子”,特权极重,甚至杀人都可以免罪。
另外,努尔哈赤堂兄弟的后代虽然也有皇室血统,但由于血缘关系比较远,所以没有被归入宗室之中,只能被称为“觉罗”,以腰间束红色绸带为标记,表示与皇室有血缘关系,这些人俗称“红带子”,也享受一定特权。
“贝勒”这个词在清宫戏中出镜率颇高,皇帝的很多兄弟或子孙都曾经被封为“贝勒”。
在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之前,满清(当时称“后金”)的君主是“可汗”,当时贝勒的地位极高,仅次于可汗。
但在皇太极称帝之后,增设了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贝勒被排在王爵后面,地位和权势明显下降了。
不过,想在清朝封王很不容易,在其290年的历史中,也仅封了一百多位亲王和郡王,很多皇子都在贝勒的爵位上终老一生。
清军入关之后,定都北京,也正式确定了皇室成员的十二级爵位,根据功劳和与皇帝血缘的远近亲疏,由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爵位虽然可以世袭,但后人并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上一代的爵位,而是降一级世袭,也就是亲王之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降为贝勒……依次类推。
如果不出现变故,一位亲王之家可以世袭12代爵位。
也有特殊情况,在满清(后金)开国及后来入关的时候,立下重大战功的8位皇室成员,其中6人被封为亲王,2人被封为郡王,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嘉奖,满清朝廷特许这八位王爷“世袭罔替”,即王爵可以世代相传,后人继承时无需降序,所以被称为“铁帽子王”。
在清朝中后期的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间,先后又有四名亲王受到皇帝的特许,被封为“铁帽子王”。
在整个清朝历史中,能够代代相传的王爷,只有这十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