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脾胃科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科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

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

多因黄疽、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1.肝硬化诊断:包括慢性肝脏疾病病史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据。

2.腹水(2~3级)的定义:2级腹水指可见明显对称性腹部膨隆的中量腹水;3级腹水指可见显著腹部膨隆的大量或严重腹水。

(三)证候诊断1.气滞水停证:腹大坚满,叩之如鼓,两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3.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4.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

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1. 头痛:-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疾病病种,中医医生会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就一些疾病病种,介绍中医的优势和相应的诊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常采用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理气和胃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调理脾胃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肺主气,气主宣肃”,强调呼吸系统对气的宣肃和输布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常采用宣肺清热、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机畅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脑主神明”,强调心脑血管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安神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等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四、代谢性疾病。

中医在治疗代谢性疾病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排泄”,强调代谢功能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对于代谢性疾病,中医常采用健脾和胃、补肾填精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等疗法促进新陈代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病种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的诊疗方案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的疗效,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诊疗方案,早日康复。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4)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4)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引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胃肠道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在消化内科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其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探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一些病种,包括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并提出改进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炎背景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胃部不适、恶心等。

传统中医对于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膳调理、中药治疗等。

传统中医诊疗方案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陈皮等。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使用传统中药方剂可能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具有胃热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连汤或龙胆泻肝汤等清热解毒的方剂;对于具有湿热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千金降火汤或白虎汤等清热燥湿的方剂。

此外,患者日常饮食的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温和滋润的食物如稀饭、绿豆汤、芦荟汁等,可以起到护胃的作用。

胃溃疡背景胃溃疡是胃黏膜上的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出血等。

中医对于胃溃疡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传统中医治疗胃溃疡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黄连汤等。

然而,由于胃溃疡的病因和病情各异,使用传统方剂疗效可能有限。

因此,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考虑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减轻胃溃疡症状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可以选用。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消化内科是指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专科,包括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在消化内科中具有一
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
病情和病因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的消
化系统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因此中医诊疗
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治疗
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注重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
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中药有很多对消
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的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
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可以
通过调节气血、促进消化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加速康复。

3. 调理脾胃:中医强调脾胃的调理,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
的核心,消化功能的好坏与脾胃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诊
疗方案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节等方法,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的目的。

4. 强调预防: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
疾病,中医注重饮食卫生、生活规律等方面的调节,以预
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诊疗方案中,除了治疗疾病,
还会给患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方案在消化内科中具有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调理脾胃和强调预防等优势。

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手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促进康复。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 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 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脾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我们科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常见脾胃病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制定诊疗规范:我们科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针对常见的脾胃病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规范。

规范中包括病人的评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内容。

培训医护人员:为了确保诊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案的理解、诊疗技术的掌握等。

实施诊疗方案:按照制定的诊疗规范,我科室对每一位脾胃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根据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疗程结束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疗效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多个方面。

疗效数据分析: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和评估,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施诊疗方案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疗效评估针对常见脾胃病制定的诊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这一结论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识到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对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脾胃病的治疗研究。

虽然我们的诊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选用桃仁、丹参、当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

选用麻子仁、苦杏仁、生大黄、枳实、厚朴、太子参、生地、麦冬、当归、黄芪、甘草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通畅。

(二)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

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

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2.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

腹穴接阴极,下肢穴接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

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三)其他疗法1.中药灌肠功效:将中药直达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每日2次。

2.中药外敷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上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 min/次,每日1~2次,共5天。

(实热内结者不适用)3.肛管排气。

4.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

(四)内科基础治疗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包括: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必要时抗炎治疗。

(五)护理调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及排便。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总体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3辑)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

2.症状疗效评价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比率和总有效率。

(1)症状分级表参照《诊断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2)疗效指数按每级3分计,即Ⅰ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100%疗效指数<40%为无效;41%~60%为有效;61%~80%为显效;80%以上为临床治愈。

(二)评价方法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1~2天内完成。

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按照“评价标准”,从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方面进行评价。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胀满、痞闷。

次要症状:嗳气、吐酸、纳呆、胁痛、腹胀、疲乏、消瘦等。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根治难度大。

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参考病史,结合组织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6年)、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1998年)。

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或伴有烧心反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确诊需经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

(1)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根据肉眼形态学特征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类(普通内镜,亦可结合放大内镜: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 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胃黏膜强;鱼鳞型: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弥漫型:黏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

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病变在放大内镜下有以下三种直接征象:①轻度凹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糜烂;②轻度隆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息肉或结节样的轻度隆起;③平坦而细微结构消失或粗糙紊乱,这种表现在普通内镜下难以识别。

间接征象为病变周围呈现中重度IM的D,E型黏膜。

异型增生病变经0.5%美蓝染色后常不着色或着色浅淡。

(2)病理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

因此,应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常规活检,提高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对于经胃镜观察怀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部分应重点活检。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转变为肠黏膜上皮及肠腺上皮。

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黏膜1/3以下的为轻度、1/3-2/3的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

异型增生:国际胃癌研究组将细胞的不典型性、组织结构的紊乱和细胞分化异常三项指标作为诊断标准,采用3级分类,即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腺管轻度增多,形状稍不规则,核杆状,略增大、深染,部分由基底上移,出现假复层;分泌空泡略减少。

中度:腺管结构紊乱较明显,大小形状不规则、密集、分支状;核增大、粗杆状、深染、密集呈假复层,排列较乱,参差不齐,核分裂象增多,但主要见于基底部;分泌明显减少或消失。

重度:腺管密集,大小形状、排列甚不规则,紊乱,甚至背靠背、共壁;核增大,变椭圆或圆形,染色质增多,核浆比值增大,核密集且多达细胞顶部,假复层明显,排列紊乱,顶部亦见核分裂象;分泌消失。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血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甘草、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