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与启示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框架及英、美、俄、中的实践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框架及英、美、俄、中的实践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框架,并详细分析了英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方面的实践。
自然垄断产业,如电力、电信、铁路、水务等,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属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往往面临着市场失灵和规制难题。
因此,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amework of regulatory reform in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and to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China in regulating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icity, telecommunications, railways, water, etc., often face market failures and regulatory difficulties due to their special economicattributes and economies of scale effects. Therefore, regulatory reform of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ies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governments and economists in various countries.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规制改革的动因、目标、手段、效果评估等方面。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混改启示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混改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8年第6期国外电信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日本电信业改革是逐步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最终实现从国营垄断向民营化改制的过程。
日本自然垄断行业改制通常分两步走,一是政府采取措施提高企业效率,并将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是寻找合适时机出售公司股份实现彻底私有化。
日本政府通过修订《电信事业法》,鼓励电信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了新兴电信企业之间的大规模并购活动。
同时,日本对外资的限制也大幅放宽。
民营化改制后,日本政府持有NTT46% 的股权,保持相对控股地位。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日本电信行业的企业数目不断增长,有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英国电信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股份制改革出售国有资产,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时通过“黄金股”保留了政府对企业的特定权利;第二阶段,放松政策管制,打破国家产业垄断格局,消除进入行业的行政壁垒,使得有意参与竞争的私营企业可以进入行业;第三阶段,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鼓励私人提供可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将私人企业引入到服务提供领域,使得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处于竞争关系,实现优胜劣汰。
经过改革,英国电信行业从完全的国有化转变成为高度的市场化,产权归属由国家所有变为企业和个人私有,电信行业市场绩效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国外电力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法国电力公司的改制是十分彻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即通过整体上市的方式,从100% 股份归国家拥有,变成了由国家、公众和员工共同持有。
2005 年在法国电力第一次上市发行时,政府提出了在现阶段国有股份保留不低于85% 的控股地位,以便对公司保持“可持续性监控”。
2005 年,法国电力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法国电力从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家(87.13%)、公众(10.18%)、员工(1.19%) 共同持股的股份制公司。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doc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就已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什么,重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市场结构重组后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应如何进行调整和设计?在这些方面,西方国家已经积累起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支持,这对于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背景二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大都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国有国营模式,即由国有企业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目的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多为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运行,同时利用政府对垄断企业的直接控制,力求将垄断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
但是实践证明,效率低下似乎是各国国有企业的通病,加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主张再次受到关注与推崇。
因此,自80年代以来,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私有化浪潮再次席卷西方各国。
随着私有化浪潮的兴起,在自然垄断产业以促进竞争为目的的改革也相应开展起来。
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在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引入竞争制度。
在此方式下,自然垄断产业仍保持原来垄断性市场结构,但强调在政府规制中引进竞争机制。
由于规制方式的改善,垄断性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在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下仍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必须像竞争性企业一样,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成本节约等才能获取一定水平的利润。
如特许投标制度(在政府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之一)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或业务领域中的独家经营权(即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
西方国家产业整合浪潮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进入9O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世界经济表现出信息化的特征;:是生产经营活动目益国际化与要素配置全球化,即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受此影响,国际竞争的范围、激烈程度都发生了深剥的变化,这是大背景冷战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本国经济上,面对目造激烈的国际竞争,纷纷将提升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
尤其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基于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的考虑,逐步放松时本国产业的管制,甚至政府介入进行必要的干预,发达国家的产业整合浪潮由此而兴起。
与以往的产业整合浪潮不同,此次的产业整合浪潮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
当前西方国家产业整合浪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单个企业兼并案倒涉及金额巨大,企业垄断市场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呈现出强强联台的态势仅l996年欧盟企业被兼并数为l994家,涉及金额达648亿英镑。
1996年美国的SBC通讯公司兼并了太平洋电讯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掌握了3000万条电话线路,占美国长逢电话市场的25%。
最近里的例子则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两大巨头波音与麦道的合并,合并后的波音公司可将控制世界民用飞机市场的比率提高到55以上,真正成为世界航空制造领域的巨无霸。
正当我们仍在苦苦追求30万辆、300万台的最佳规模的时候,像通用、日立这样的西方巨型企业早已达到500万辆,600万台这样的产量规模了,但它们仍在不停地兼并、扩张,因为它们认识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夸天,面对不断增加的巨额研究开发成本,现有的规模仍是不够的。
反观中国的产业整合,却令人深思。
中国的产业整合远动始于90年代初,时间不长,成绩却不小。
但相对于日益紧迫的国内国际竞争形势而言,在有关产业整合的思路和具体操作上尚存在障碍,需要取得突破性的转变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人在思想深处仍然认为只有管理不善,经营不力,濒于破产的企业才需要兼并整台,产业整合就应是优势企业吃弱势企业,弱内强食。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是研究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行为的重要领域。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而产业组织则关注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本文将探讨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的理论模型及其对实际经济中的影响。
一、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中只有一个售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它能够通过控制供给来决定价格。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利润水平往往高于其他市场结构,但也存在社会福利下降的问题。
2. 寡头垄断市场:这种市场结构中,市场被少数几个大型企业所主导。
寡头垄断市场相对于垄断市场来说,竞争程度有所增加,但仍存在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3. 寡占市场:寡占市场是指由少数几家企业所主导的市场。
相对于寡头垄断市场来说,寡占市场中的竞争程度更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集中度。
4. 竞争市场: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中存在多家企业,它们之间通过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
竞争市场是理论上最理想的市场结构,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市场结构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的基础,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供给和设定高价格来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
由于市场缺乏竞争,垄断企业往往能够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但对消费者来说可能会面临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选择权。
2.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中,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这种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往往会通过非价格手段来竞争,如产品差异化和广告宣传。
寡头垄断市场相对于垄断市场来说,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存在更多的选择权和较低的价格水平。
3. 寡占市场:在寡占市场中,几家主导性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这可能会导致更激烈的价格和质量竞争。
与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相比,寡占市场更有利于消费者,因为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较低的价格。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一、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进1.垄断的初现美国的反垄断政策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那个时期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垄断,导致市场无序,利润剪去,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190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反垄断法案——谢门反垄断法案,对违反反垄断法的石油公司进行了起诉和处罚。
2.利润与竞争由于美国高度重视市场竞争,1914年出台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反垄断法——禁止垄断和反竞争法案。
该法案规定企业不能垄断市场,不能打压竞争对手。
禁止垄断和反竞争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起诉IBM案件由于在20世纪60年代,IBM是美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但他的垄断行为危及到了美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未来,于是政府对IBM进行了反垄断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通过大规模起诉和诉讼尝试减少IBM的垄断地位。
尽管这项行动对于打破IBM的垄断地位并不完美,但它开创了反垄断行动的新时代。
4.T FTC VS. MICROSOFT 案件1999年,美国政府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指责微软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迫使消费者强制购买微软操作系统。
这项案件涉及信息技术领域,而微软的行为已经到了破坏市场和消费者利益的地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垄断行动判决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拆分标准石油公司随着标准石油公司的发展,他达到了垄断市场的地步,美国政府进行了反垄断行动,通过拆分标准石油公司的办法分解了雄霸一方的垄断企业,保护了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二、启示我们的五点1. 完善反垄断法律制度,强化监督,保障市场公正竞争。
政府应该加强反垄断法的制定,并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惩罚。
2. 改善市场经营环境。
政府应该优化经营环境,减少市场监管的障碍,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力量,让市场竞争更加公正和公平。
3. 打破各种壁垒,促进内部竞争。
要加大对行业内企业不正当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行业内企业的健康竞争和合作。
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及启示

维普资讯
《 经济师)08 20 年第 5 期
摘 要: 着2 随 0世 纪 7 0年代末 8 0年代初 私有化浪 潮 的兴起 , 西方 国家 自然 垄断产 业的 市场 结 构 重组 也 纷 纷 开 展 起 来 。 自然 垄 断 产 业 市场 结构 重 组 的 目标 是 引 入 竞 争 机 制 , 以提 高 企业的生产经 营效 率和 资源配 置效率 , 主要 其
结构 规制
西 家自 垄 方国 然 断 产 市 结 组 示 业的 场 构重 及启
● 臧传 琴
需要 注意的是 , 由于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动 态性 , 随着技术 的进步 和 市场范围的扩 大, 存在着 自然垄断性业务 领域不断缩小 、 竞争性业务 领 域相应扩 大的趋势 。而且 , 由于不 同国家在经 济与技术 发展水平 、 自然 地理环境 、 与消费需求水平等方面存 在较大的差异 , 收入 导致 各 国对特 定 自然垄 断产业 的 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会有不 同的认识 。 二、 西方 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实践 2 0世纪 8 0年代初 , 随着私有 化浪潮 的兴 起 , 方国家 自然垄断 产 西 业 的市场结构重组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 方式主要有 二 : 其 一是将原 自然垄 断产业进行拆分 ( 向或横 向拆 分 ) 即将原来 的一家 垄断企业 纵 , 拆 分成几个竞争性企业 ; 二是放松甚至取 消进入规制 , 私人资本甚 至 将 外资引入原国有 资本完 全 占有 或主 导的行业 和领域 , 通过产 权多元化 增强 自然垄断产业 的竞 争性 。 @实践中 , 多的是 同时采用 以上 两种 方 更 式来进行 自然垄断 产业的 市场结构 重组 。下 面我们 以英 国、 国和 日 美 本 为代表介绍一 下西方 国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状况 。 1英 国。 自2 . 0世纪 踟 年代初开始 , 英国萨切尔政府率先在西方国 家开始了私有 化改革 , 将大量 的国有资产 转为民营 , 或将 私人资本甚 至 外资引入原国有 资本完 全 占有 或主 导的行业 和领域 , 以提高 国有企业 的生产经 营效率和 资源配 置效率 。表现在 自然垄 断产 业 的改革上 , 就 是首先将 电信产业整体 民营化 , 而没有 对英国 电信公 司 (T) B 实行垂直 ( 或地区) 分割 的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 这 就使英 国电信公司从 国有垄 断 性市场 结构重组 为竞争 性市场结 构 的 良好机 会 , 为后 来重 构竞争性 这 市场结 构造成很大 的困难 。只是在 1 9 9 1年“ 双寡 头垄断政策 ” D o y ( u ̄l P ly  ̄期后才实行 “ 入规 制” oc) i 接 的方式 , 电信产业 进行 市场结构 重 对 组。所谓“ 接入规制”就是政府采取放松 进入规制政 策, , 允许一部分 新 企业进入 自然 垄断 产业 的竞争 性业务 领域 ; 时, 府制 定接 入条 件 同 政 ( 如收费标 准等 )强制性 要求原 有纵 向一体 化垄断 企业 向竞 争企业公 , 平地提供 接入 服务; 最后 , 经营竞争性业务 的所有企业 向最 终消费者 提 供服务。表现在 实践 中, 就是英 国政府 允许有 线 电视 公 司和 一大批 新 企业进 入电信产 业 , 并对英 国电信公 司加强接入规制 , 渐形成竞 争性 逐 市场结构。 2 美国。美国 自然垄断产业的市 场结 构重组 自2 . 0世纪 8 0年代 的 里根政府开始 , 之后 呈逐渐加速之势 。在 此之前 , 虽然美 国在 自然垄 断 产业中实行 的是 “ 私人所有 +政 府控制 ” 的模式 , 但却 因为政 府的严 格 控制使得在位 企业不会 受到 外来企业 的任何 竞争 , 本上是 一种垄 断 基 性市场 结构。对此 , 政府采取的市场结构 重组 方式 主要有 二 : 一是 采取 “ 形成若干互利部分” 的市场 结构重 组方式 , 将原有 纵 向一体 化垄 断企 业分割成两个独立的企业 , 一个企 业在各 自范 围内同时 经营 自然 垄 每 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 务。这种市场结 构重组模式不仅有 利予促进企 业 在竞争性业务领域的竞争 , 且有利 于打破 自然垄 断性业务 领域 由一 而 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 , 促使企业在 自然 垄断性业务 领域也进行 竞争 , 从而促 进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美 国在 电信产业就是 实行的这种 市场 结构重组 方式 。18 9 4, 国政府通过 纵 向分割 和横 向分 割相结合 的 美 方式 , 把垄断性的美国电话 电报公 司( T T) A & 分割为 7 个地 区性本地电 话公司和一个长途电话公 司 , 进而把 原来垄 断性 的电信市 场结构 改革 成 为 竞 争 性 市 场 结 构 , 步 形 成 了 有 效 竞 争 的格 局 。 二 是 采 取 “ 营 权 初 经 分离” 的市场结 构重组 方式 , 府 放松甚 至取 消 了某些行 业 的进入 规 政 制 , 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业 务环节引入多家企业 参与竞争 , 在 增加 自 然垄断产业的竞争度 , 使得新 的潜在 所有 者对旧 的拥有公 司控制权 的 所有者形成 了替代 的潜在 威胁 , 而从所有 权方面 仍保持原有 垂直一 体 化垄断企业的完整性 , 但其 自然 垄断性业 务 由一 个非营利性 的独 立机
美国反垄断理论、实践及其启示

维普资讯
李乾 文 : 国反垄 断理 论、 美 实践厦其 启示
年达 成 了一个 协议 , 据这 个 协议 , 根 案卷 首先是 根据
产业 性 质 . 后根 据诉 讼 性质 进 行 分 配 。例 如 , o 然 DJ 有权 负责 软 件 , m 而 负责半 导体硬件 , 因此 D J o
维普资讯
世 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 02年 第 3 期
10 — 16 (02 o— o 1— 0 O 7 3 9 2 0 ) 3 o3 5
美 国反 垄 断 理论 、 实践 及 其启 示
李乾 文
[ 内窖提要 】 美国反垄断的实践丰富多彩 , 也伴 随着不断的理论创新。本 文从分析美 国反垄 断的 理论 与 实践 八手 , 分析 其 可借鉴 之 处 , 以提 供 有 益的 启 示。 [ 关键词 】 结构学派 芝加哥 学院派 新产业组织学派 髓络外部性 域外适 用
2 0世纪 8 O年代 , S 和 F C通 过 修订后 的 合并指 南 IJ X T 作 出了许多 重 大 的政 策 调整 。2 O世 纪 9 o年 代 反垄 断案 例剧增 , 超 过 9 %的 诉 讼 是 由 私人 提 出 的 , 但 o
而不是 政府 , 果反 垄 断 法 也 由法 院 对这 些 诉 讼 的 结
决定。主要 的联邦法案是 < 谢尔曼 法) < 、 克莱顿法 案) C y n c, 1)‘ ( l t t 94 、联邦贸易委员会 法案)T e aoA 1 (h
Fdrl r eCn ls IA t1 1 ) 。 ee a o- l i1 c,94 等 aT d o r s O
就像美 国的宪 法通 过制衡 机 制来 控制 政治 权 限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私有化浪潮的兴起,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也纷纷开展起来。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其主要方式是将原垄断企业进行拆分,或者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到自然垄断产业中来。
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就已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什么,重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市场结构重组后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应如何进行调整和设计?在这些方面,西方国家已经积累起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支持,这对于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背景二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大都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国有国营模式,即由国有企业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目的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多为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运行,同时利用政府对垄断企业的直接控制,力求将垄断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
但是实践证明,效率低下似乎是各国国有企业的通病,加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主再次受到关注与推崇。
因此,自80年代以来,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私有化浪潮再次席卷西方各国。
随着私有化浪潮的兴起,在自然垄断产业以促进竞争为目的的改革也相应开展起来。
在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在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引入竞争制度。
在此方式下,自然垄断产业仍保持原来垄断性市场结构,但强调在政府规制中引进竞争机制。
由于规制方式的改善,垄断性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在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下仍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必须像竞争性企业一样,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成本节约等才能获取一定水平的利润。
如特许投标制度(在政府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之一)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或业务领域中的独家经营权(即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竞标会定期举行,如果在位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或未达到当初竞标时的承诺,则会被效率更高的竞争者取代。
因此,采用这种规制方式,如果在竞标阶段存在充分的竞争,特许投标制度就会导致平均成本定价和最有效率的厂商运营,不会产生A-J效应。
①二是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
市场结构重组通常是指政府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短期对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作重大调整,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或横向分割政策或采取放松进入规制等重要规制政策。
自然垄断产业因其具有规模经济和围经济(或成本劣加性)等特征,通常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由一家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
②但实际上,自然垄断产业既有自然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如果由一家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则新企业很难进入,即使进入以后,也难以同原有垄断企业开展公平竞争。
因为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在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间采取交叉补贴战略,以掠夺性定价方式把进入的竞争对手驱逐出去。
为破解这一难题,许多国家在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中,大都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实行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相分离的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具有动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围的扩大,存在着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不断缩小、竞争性业务领域相应扩大的趋势。
而且,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收入与消费需求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各国对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会有不同的认识。
二、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私有化浪潮的兴起,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将原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拆分(纵向或横向拆分),即将原来的一家垄断企业拆分成几个竞争性企业;二是放松甚至取消进入规制,将私人资本甚至外资引入原国有资本完全占有或主导的行业和领域,通过产权多元化增强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
③实践中,更多的是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来进行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
下面我们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状况。
1.英国。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英国萨切尔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开始了私有化改革,将大量的国有资产转为民营,或将私人资本甚至外资引入原国有资本完全占有或主导的行业和领域,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表现在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上,就是首先将电信产业整体民营化,而没有对英国电信公司(BT)实行垂直(或地区)分割的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④这就使英国电信公司从国有垄断性市场结构重组为竞争性市场结构的良好机会,这为后来重构竞争性市场结构造成很大的困难。
只是在1991年“双寡头垄断政策”(Duopoly Po licy)到期后才实行“接入规制”的方式,对电信产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
所谓“接入规制”,就是政府采取放松进入规制政策,允许一部分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同时,政府制定接入条件(如收费标准等),强制性要求原有纵向一体化垄断企业向竞争企业公平地提供接入服务;最后,经营竞争性业务的所有企业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
表现在实践中,就是英国政府允许有线电视公司和一大批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并对英国电信公司加强接入规制,逐渐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
2.美国。
美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自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之后呈逐渐加速之势。
在此之前,虽然美国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实行的是“私人所有+政府控制”的模式,但却因为政府的严格控制使得在位企业不会受到外来企业的任何竞争,基本上是一种垄断性市场结构。
对此,政府采取的市场结构重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采取“形成若干互利部分”的市场结构重组方式,将原有纵向一体化垄断企业分割成两个独立的企业,每一个企业在各自围同时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
这种市场结构重组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在竞争性业务领域的竞争,而且有利于打破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促使企业在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也进行竞争,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美国在电信产业就是实行的这种市场结构重组方式。
1984年,美国政府通过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相结合的方式,把垄断性的美国电报公司(AT&T)分割为7个地区性本地公司和一个长途公司,进而把原来垄断性的电信市场结构改革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格局。
二是采取“经营权分离”的市场结构重组方式,政府放松甚至取消了某些行业的进入规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业务环节引入多家企业参与竞争,增加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度,使得新的潜在所有者对旧的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所有者形成了替代的潜在威胁,而从所有权方面仍保持原有垂直一体化垄断企业的完整性,但其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一个非营利性的独立机构控制,即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种市场结构重组方式,由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独立机构所控制,这就有利于消除自然垄断性业务经营企业(单位)采取反竞争行为的可能性,竞争性业务领域的经营单位和其他竞争企业一样,公平地接受自然垄断性业务经营企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
在电力产业,美国政府就主要采取了这种市场结构重组模式。
对此,美国公平交易委员会(FTC)的评价是:虽然垄断企业拥有物理网络资产的所有权,但由一个独立机构控制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网络,有利于保证竞争性业务经营企业公平接受输电服务和收费价格的透明性;也有利于保持垂直一体化的经济性,把电力输送的外部性问题部化;同时,有利于向潜在的发电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投资信号。
3.日本。
日本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也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此之前,日本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性极强,许多产业的整个市场都是控制在一家企业手中,如国通信线路的服务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国有企业——日本电信公社所垄断,国际通信线路服务由国际电信股份公司垄断。
但自8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政府开始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大刀阔斧地重组,通过拆分、放松甚至取消进入规制等方式,逐渐将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性市场结构转变为竞争性市场结构。
如在电信产业,1989年日本第一种电信企业有45家,比1985年增加了43家;特别第二种电信企业有25家;一般第二种电信企业有668家,比1985年增加了583家。
到1996年9月,第一种电信企业、特别第二种电信企业、一般第二种电信企业比1989年分别增加了86家、37家和3153家,日本电信市场已从过去的垄断结构转向竞争结构,并且在国市场上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加入的局面。
而在铁路运输产业方面,日本则主要采取的是“形成若干互利部分”的市场结构重组模式,把国铁分割为道旅客铁路股份公司、东日本旅客铁路股份公司、东海旅客铁路股份公司、西日本旅客铁路股份公司、四国旅客铁路股份公司、九州旅客铁路股份公司家客运公司和1家货运公司。
三、启示与政策建议1.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要以立法为先导。
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大都是以立法为先导的。
在实施市场结构重组以前,政府立法先行,从而使重组过程具有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大大降低了重组的代价。
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看,似乎有一种先实践后立法的传统,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根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再制定相应的法律。
这种立法思路虽然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但它是以巨大的成本付出为代价的。
因此,借鉴他国的经验,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应该采取以“立法为先导”的原则,根据特定自然垄断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为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确立明确的法律框架。
2.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格局。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为其效率性而成为一种最为理想的市场状态。
但是,因为其假设的前提条件过于苛刻(如产品的同质性、信息充分等),实际上这种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更何况从自然垄断产业本身来讲,其之所以被称为自然垄断产业,在于其垄断的“自然性”,即自然垄断产业的某些业务环节因为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的原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的特性(或成本劣加性),因而这些业务环节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更能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