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市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PDF版)

合集下载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

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

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

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

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

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2024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

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

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篇《滕王阁序c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西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

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

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

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

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

湖北省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湖北省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命题人:华如意 审题人:肖明霞 说明:本试卷一共六个大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将答案全部书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阜盛(fù) 宫绦(tiáo) 烟眉(juàn) 脊鳍(jǐ qí) B.监生(jiān) 晕眩(yùn) 榫头(sǔn) 弃甲曳兵(yè) C.绾着(wǎn) 畏葸(xǐ) 谬种(miù) 岩(chán) D.窈陷(yǎo) 庠序(xiáng) 斑斓(lán) 瓮牖绳枢(yò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惫懒 懵懂 悚然 蹙缩 孽根祸胎 B.厮打 聒噪 寒喧 喧 度长大 C.广袤 崔嵬 珠玑 忖度 放涎不拘 D.磅礴 敕造 璀璨 扪参历井 百无了赖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一问,没有。

(2)鲨鱼的出现不是的 。

当一大股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他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3)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 、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4)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 的。

A.果然 偶然 捉摸 微乎其微 B.竟然 偶尔 琢磨 微乎其微 C.果然 偶然 捉摸 微不足道 D.竟然 偶尔 琢磨 微不足道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2014年省安委会分两批对新洲区阳枫公路等16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

广西七市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摸底测试 语文 含解析

广西七市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摸底测试 语文 含解析

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AI技术的运用已经在人文艺术领坟进入爆发期,各式各样创作风格的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量Al画作也显现出了十分惊人的想象力,一些工具甚至已经能够捕捉到艺木作品中最微妙的“氛围感”·近十年来,AI技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Al绘画的基本原理依然是通过大童学习,识别人类艺木家绘画中的对象以及风格,在引用足够多的素材后从而调教出一张合格的AI画作。

Al作画具有一定随机性,因此会产生质量上的差别。

目前来看,AI绘画就是一个工具,但有一些担心也很有必要。

特别是当AI通过棋仿得到的画风越来越逼真时,艺木家应该有被替代的危机感。

不过,在绘画等艺木领域,被Al替代并不是近忧,更为迫切的是,当Al作画已然可以乱真时,Al会不会“终结”艺木的价值,进而“杀死”艺木呢?其实,早在照相机被发明时,就有过同样的质疑。

而后来的情况已众所周知,摄影不仅没有“杀死”艺木,反而促使艺木在“非写实”的方向有了长足发展,同时摄影艺术本身也变成了艺术的一个专门分支。

AI绘画可以无上限地棋仿艺术家的风格,甚至是艺术气息,但共正的艺术,是人类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临举、练习、思考,才建立出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题材与风格,在没有j廷生人类念识的大前提之下,Al挑战艺木的努力只不过是人类自身技术上的徒劳,甚至不值一提。

作为一种新兴工具,Al绘画或将会使艺木创作过柱实现Al协同进化,AI生成初稿后再由人工修改,抑或会自成体系,就此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流派。

当下能明确的是,Al在绘画领域已然创造出了新的机会。

(摘编自陈杰《AI作画,无关艺术!》)材料二:@判定AI绘画是不是艺木,这要从艺木的本质谈起。

湖北省七市高三语文联合考试试卷及答案中学试卷.doc

湖北省七市高三语文联合考试试卷及答案中学试卷.doc

湖北省七市高三语文联合考试试卷及答案中学试卷湖北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A卷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B(B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A组中的“锻”和“诞”的读音不相同;C组中的“伺”和“侍”的读音不相同;D组中的“溺”和“丽”的读音不相同)2.D(A组词语全部选自《窦娥冤》,“前合后揠”的“揠”应为“偃”;B组词语全部选自《雷雨》,“义气用事”的“义”应为“意”;教材中的“贤慧”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又写作“贤惠”;C组词语全部选自《拿来主义》,“辩别”的“辩”应为“辨”;D组词语全部选自《短文三篇》)3.C(“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来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 、大V、奇葩”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蹿红”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蹿升”指急速上升。

“无非”指不外乎、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表示很肯定的意思;“不啻”指不止、不只,表示有省略的意思;“大概”指大致、大约,表示推测和不太准确的意思;“也许”指可能、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

根据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C项的一组词语使用最恰当)4.A(B项搭配不当,“人数”可以用“减少”,而“录取率”则应是“下降”、“提高”或“升高”。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七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嗥鸣(háo)迭起(dié)澎湃(bài)义愤填膺(yīng)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凹凼(dàng)滞笨(zhì)徘徊(huí)烟雾缭绕(rào)D.校补(xiào)泛滥(làn)倔强(juè)潜移默化(qián)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_____考验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面貌_____,社会稳定,人民安乐A.严肃改善与时俱进沧海桑田B.严肃改变日新月异翻天覆地C.严峻改变与时俱进沧海桑田D.严峻改善日新月异翻天覆地3.(3分)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

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函。

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躺一躺。

A.加点的“那”是代词,“铺”“吹”是动词。

B.加点的“石板”“父亲”“台阶”“石匠”是名词。

C.加点的“上”“出去”“有”是动词,“就”是副词。

D.加点的“小”“快”是形容词,“一颗”是数量词。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福建省七地市(厦门、福州等)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福建省七地市(厦门、福州等)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福建省七地市(厦门、福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

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确实,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西方演到东方,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阿Q已从东方步入西方,《三国演义》在国外引起轰动,林黛玉已从古代“活” 到现代,文学典型总是这样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丁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做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土子之心。

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

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邪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欣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脊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救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 况居而求利者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B.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C.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D.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夭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台”是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为高出地面的方形平顶构筑物,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上。

2024年新高考七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一2024年新高考七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省联考专用)(原卷版)

2024年新高考七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一2024年新高考七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省联考专用)(原卷版)

2024年新高考七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一七省联考专用(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译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由曲地在丛树中逶选,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事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Ⅰ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

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理念和激情▲的结果。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只是两者在呈现方式上▲。

A.催化一脉相承各有千秋B.催生相辅相成各有千秋C.催生一脉相承平分秋色D.催化相辅相成平分秋色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组是(3分)①千秋绝唱消魂句一卷高歌漱玉词②东南形胜填词去岸柳月残煮酒来③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恋花④闺中苏辛传孤本词里红瘦咏海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避世的道家,就是貌似与道家严重对立、注重事功的儒家,▲,▲;▲,▲,▲。

在那种情形中人格的审美理想严重偏离道德的伦理理想,这种偏离使得道家超凡脱俗的个人修行和儒家至大至刚的“兼济天下苍生”都蜕变为“明哲保身”的犬儒哲学。

①这类人被视为高洁之士②而忧天下之患者反被视为俗人③往往被嘲讽与讥笑④也极为推崇避世风流、个人逍遥⑤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A.①④②③⑤B.②④③⑤①C.④①②③⑤D.④②③⑤①4.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该社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用的图书。

B.该社区的居民对图书馆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不太感兴趣。

C.该社区的居民喜欢借阅富有悠闲生活意味的图书。

D.该社区女性居民图书借阅量超过了男性居民借阅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焚琴子传顾天石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

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

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

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

生遂弃诸生不为。

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

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

又历韶、惠、广、雷诸郡。

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②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

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

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

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

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

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

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

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

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

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

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

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

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

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

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居数日,金兰死。

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

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

”遂焚其琴,不复鼓也。

因自号“焚琴子”。

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

)【注】①策:策论。

②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抗.音而哭抗:抵抗B.然终莫能及.也及:赶上C.虽老师宿.儒宿:年老D.亦人生韵.事韵:风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

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

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3分)(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3分)(3)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4分)8.焚琴子“伤心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自己为他人“哭”的原因。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①苏轼分携如昨。

人生到处萍飘泊。

偶然相聚还离索。

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注】①元素:杨元素,是苏轼同乡和故友。

9.请根据上阕,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5分)10.下阕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2)▲,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郦道元《三峡》)(4)▲,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5)桂棹兮兰桨,▲。

(苏轼《赤壁赋》)(6)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7)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章》(8)▲,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朱子家训》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五叔春荆郑振铎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

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

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

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

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

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

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

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

在他死时,家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

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每当回忆起伤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

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伴着她的。

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祖母道:“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得又稳又有姿势。

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肥又白的手来,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

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

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

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

全家都说,你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

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

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的叔父。

认识了一位温厚仁爱....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

她凄楚地述说着,我们也黯然的静听着。

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

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

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

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

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

她把房子和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

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

五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

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

哪想到,那条船途中触了礁。

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

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靠不上岸。

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

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

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个不治的症候了。

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

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

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

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

到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

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初步呈现了五叔的形象。

B.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五叔早逝的伤感。

C.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操劳过度等因素。

D.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平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

13.从文中看,五叔的“温厚仁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1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郑劭荣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

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

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

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

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

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