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Word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包含《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泊船瓜洲》五首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写作特色、诗歌意境及艺术手法;通过诗歌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体会大自然的壮美及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写作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引发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写作特色,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以《望岳》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作者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另外四首诗歌,进行课堂讨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歌的关键词、意境和艺术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比较《望岳》与《春望》的异同,阐述理由。
(3)阐述《赤壁怀古》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
(4)品鉴《泊船瓜洲》的意境,解释其中的人生哲理。
2. 答案:(1)意象:天、风、猿、渚、沙、鸟;情感:孤独、无助、忧国忧民。
(2)异同: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但《望岳》更注重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而《春望》则着重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掌握阅读本单元文章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5、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单元学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文学常识三、登幽州台歌——背景四、节奏划分五、内容解析:六、主旨七、教学总结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把握:问题解疑最美的阅读是从诗歌开始的,说起诗歌,我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2、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深入阅读五首古代诗歌,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每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模仿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新诗,体现你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知识,如诗人故事、诗歌背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提高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诗歌,从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d.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古代诗歌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飞来峰》、《望岳》、《赤壁》、《泊船瓜洲》和《游山西村》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登飞来峰》、《望岳》、《游山西村》三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针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4. 例题讲解:以《望岳》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五首诗歌的作者、和主题思想3. 诗歌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分析。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过程中的难点诗《赤壁》和《泊船瓜洲》的鉴赏。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3. 作业设计中鉴赏分析的要求和答案标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和《钱塘湖春行》五首古代诗歌。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创作意境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创作意境。
2.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每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表达技巧等。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分享自己的见解。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其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高》的写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诗歌名称(2)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3)以“秋天”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登高》的韵律为平仄相间,意境雄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3)见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掌握阅读本单元文章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5、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单元学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积极、乐观、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文学常识三、登幽州台歌--背景四、节奏划分五、内容解析:六、主旨七、教学总结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把握:问题解疑最美的阅读是从诗歌开始的,说起诗歌,我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2、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的是谁?“来者”是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2、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前不见古人”3、你认为陈子昂是个怎样的人?(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你感受到的诗人形象)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1、孤独的慨叹2、生之短促的感喟3、怀才不遇的哀伤二、《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1、景藏情中2、沉郁悲壮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杜甫《望岳》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把握节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未了]不尽[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生说诗句生积累作家作品了解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了解背景,帮助理解本文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后不见来者”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念天地之悠悠”感叹的是宇宙的无限和人生的短促;诗的前三句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独怆然而涕下”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诗人形象:(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生体会诗歌情感、艺术特色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量生积累作家作品了解旅游胜地杜甫草堂生明确学习任务生欣赏泰山美景,感同身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生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生读诗,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积累字词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望中所感抒怀言志(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势之高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尽量与本文诗人想联系生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孤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泰山,我们丝毫感受不到诗人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废,相反,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板书设计远望近望望岳细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热爱祖国河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愿望登幽州台歌(时间无)前(怀才不遇)后(寂寞苦闷)(空间无)悠悠(生不逢时)怆然教学后记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语言隽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中学生学校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
林晓雪(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