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
三十年战争:新旧欧洲的分水岭

三十年战争:新旧欧洲的分水岭文渊紫光昨天 23:43目录1、战争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激化的矛盾2、冲突的导火索:扔出窗外事件3、 30年战争的具体经过第一阶段:哈布斯堡的暂时得势第二阶段:战争的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参与第三阶段:瑞典入局与战局扭转第四阶段:哈布斯堡家族的最终战败4、战争的终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战争的影响概述:三十年战争是17世纪欧洲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国际混战。
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引发了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的纷争,后期则演变为欧洲列强对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的挑战。
战争最终以哈布斯堡的战败告终,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后世欧洲的政治格局,标志着欧洲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1、战争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激化的矛盾由于天主教会一直以来的支配地位,对欧洲人的全方面压制使得欧洲人民的不满由来已久。
而新兴的君主集权国家也对天主教廷对本国政治的干预也是强烈反感。
1517年(明朝正德十二年,王阳明时期),由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纲领》为起点,宗教改革在欧洲迅速扩展开来。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波西米亚(今捷克西部)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一些德意志邦国纷纷转投新教。
法国虽然保持着天主教为主的局面,但是新入主法国的波旁王室是从新教信仰转为天主教,并颁布了《南特敕令》允许天主教与新教在法国共存,因此实际上也成了半个新教国家。
在这种情形下,以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两者均为哈布斯堡王室统治)、波兰为首的天主教传统势力对此相当忌恨,对新教势力意欲除之而后快。
而新教国家多是新兴的民族国家,他们也欲击败哈布斯堡王室谋求欧洲霸权,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战争一触即发。
2、冲突的导火索:扔出窗外事件捷克的前身波西米亚王国,早在15世纪就由教士胡斯发起过一次失败的宗教改革,并爆发扬·杰什卡领导的胡斯战争。
这次改革最终被天主教势力所镇压,但波西米亚人试图转信新教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三十年战争心得体会感悟(3篇)

三十年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灾难。
这场战争从1618年开始,到1648年才宣告结束,涉及欧洲大部分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站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回顾这段历史,我深感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以下是我对三十年战争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战争的根源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欧洲各国信仰的宗教不同,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
宗教改革后,新教在欧洲迅速传播,引发了天主教国家的强烈反对。
其次,国家利益和领土争夺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各国为了争夺领土、资源、市场和影响力,不惜发动战争。
此外,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等因素也加剧了战争的爆发。
二、战争的残酷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估计,战争期间,欧洲人口减少了大约1/4,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战争期间,士兵和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荒、疾病、屠杀、强奸等惨剧屡见不鲜。
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文明,也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三、和平的珍贵战争的残酷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在战争年代,人们渴望和平,而和平年代的人们则更加珍惜和平。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使得欧洲各国开始寻求和解与合作,为后来的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和平不仅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民族精神的力量在战争年代,民族精神成为人们抵御外敌、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这种民族精神不仅为战争时期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也为和平年代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历史教训三十年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宗教信仰的差异并非不可调和,各国应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
其次,国家利益和领土争夺应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
此外,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是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由马丁·路德启发的基督教新教运动将德国带入了新教改革时代,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国家影响深远。
这不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源三十年战争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分裂作用。
教会宗教和宗教权力是欧洲基督教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在改革运动的一系列冲击下,欧洲社会各阶层和各界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和纷争。
新教徒在旧教徒的眼中成了异端,二者之间的敌视长期存在,并逐渐演化成战争。
但战争并非由此自然而然地爆发。
欧洲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外交协商来解决分歧,但双方的观念对立和领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三十年战争的进程三十年战争发现于1618年,起此之前欧洲的各个国家通过交涉尽力地化解矛盾,但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
起初,波西米亚的新教协会组织了一个叫“罗兹诺夫协议”的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议会,控制了维也纳中央机构,领导人为协会会员弗雷德里希王子。
哈布斯堡王朝拒绝接受协议和议会的合法性,引发了波西米亚不满和抵抗,于是战争在波西米亚爆发了。
三甚至连续了三个时期,是最长、最残酷、最复杂的战争之一。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对欧洲各国和人民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从1618年至1648的三十年间,主要涉及九个战争地区,波西米亚、下奥地利、上奥地利、莱茵地区、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丹麦、瑞典和法国,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卷进战争,十几个国家参战,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战争及为时先后引起的饥荒和疾病。
三、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欧洲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导致欧洲的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权力和政治格局,奠定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结束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中部政治和宗教的矛盾。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以后的百多年,欧洲总体上呈现了平衡发展的态势,稳定了欧洲整个政治局面。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 &1733—1763战端之起源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平”使德意志内部的宗教纷争得以暂时平息。
然而这一纸协定仅仅涉及新教路德派和罗马教会,却未曾考虑到加尔文派在德意志各邦迅速发展的事实。
三十年战争肇始自加尔文教徒争取权利的斗争,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王国是战争的发源地。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1617年波希米亚的议会选举斯蒂利亚的菲迪南为波希米亚的国王。
(身为哈布斯堡王朝王子的菲迪南在两年后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称菲迪南二世(1619--1637),这位帝国的未来皇帝是罗马天主教的狂热信徒。
)菲迪南的当选使波希米亚的加尔文教徒非常恐慌,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原本就不很牢固的宗教权利。
而1618年5月布拉格的新教徒暴动,他们将国王的两个钦差从七层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幸好楼下堆了厚厚的一堆牛粪两人只受了一点轻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政府,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
1619年,波希米亚议会选举新教同盟领袖巴拉丁选候腓特烈为国王(史称腓特烈五世)并向哈布斯堡王朝宣战。
菲迪南得到了天主教同盟的领袖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573--1651)的支持。
由梯里(1559--1632)指挥的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王国军队侵入了波希米亚,1620年报11月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白山会战中梯里取得了对波希米亚军队的决定性胜利,战败的腓特烈流亡荷兰。
菲迪南重新获得了波希米亚,而马可西米利安则得到了原属腓特烈的帝国选侯地位。
三十年战争的波希米亚篇章就此以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之介入战争源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他也是丹麦的路德教徒的领袖)支持帝国的新教徒反对菲迪南二世。
当然克里斯蒂安作为帝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的身份也是他于皇帝对立的原因之一。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持续了30年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从16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48年结束。
这场战争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一、宗教与政治的交织三十年战争源于宗教和政治的矛盾交织。
当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几乎完全被天主教占据,而新教的兴起对天主教的统治构成了巨大挑战。
斯德哥尔摩教会会议(Stockholm Church Congress)的爆发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德国的信仰问题成为了引爆点。
二、战火蔓延与各国参战三十年战争很快从信仰问题扩展到了政治争斗,并融合了国家扩张的动机。
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边境国家被卷入战争,如瑞典、法国、西班牙等。
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战线也逐渐拉长,成为一场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
各国军队不断征募、训练并参战,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让人战栗。
三、无辜百姓的苦难三十年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屠杀和掠夺无孔不入,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和破坏。
城市和乡村被摧毁,庄稼被焚,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无数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欧洲大陆。
四、外交与和平的努力随着战争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于是各方纷纷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和平解决。
西法三十年和约(Treaty of Westphalia)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各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和国界调整等共识,欧洲逐渐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五、三十年战争的遗产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受到削弱,国家主权逐渐得到认可。
宗教改革的进程加速,新教在欧洲的地位逐渐提升。
此外,战争还为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军事技术和战略理论上的革新。
六、反思与教训三十年战争虽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痛苦,但也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和教训。
人们开始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进行深刻思考,对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十年战争,又称为德国宗教战争或德国内战,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7世纪初,持续了整整三十年之久,波及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三十年战争以宗教和政治冲突为起因,导致了欧洲各个势力之间的复杂纠葛,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
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新教改革的影响日益扩大,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各国内部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各大势力都有自己的参与和动机。
天主教势力主要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组成,他们试图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而新教势力则主要由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组成,他们试图抵抗天主教势力的压迫,捍卫新教徒的权益。
三十年战争的爆发,首先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
帝国内部有着各种不同的教派和信仰,而且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各种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这些内部冲突逐渐升级为国际性的宗教战争,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
在整个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大陆上发生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和冲突。
战争的规模之大,造成的破坏之广泛,使得整个欧洲社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农民和城市居民遭受了无辜的伤害,城市和乡村被焚毁,人口锐减,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尽管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但战争依然持续,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才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宗教战争。
这一条约正式结束了战争,规定了各国之间的边界和领土归属,维护了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争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仇恨和敌意,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内部的分裂和冲突。
欧洲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公元十七世纪初叶,在欧洲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它比人们以前所知道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历时更久、涉及的范围更广、也更野蛮,这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从1618年一直打到1648年,整整延续了三十年,后人因此称之为三十年战争。
在三十年战争中,战火燃遍了大半个欧洲大陆,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先后卷入到这场战争中,战争的发源地和主要战场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意志。
1254年,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所有的皇位继承人先后死去,帝国进入了一个皇位虚悬时期。
在诸侯分争中,一位来自德国西南部的诸侯——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在1273年10月1日的帝国议会上当选帝国皇帝,号称鲁道夫一世,从此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先在瑞士的南部山区维尔伯乐山上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城堡,取名哈布斯堡,意为财富之堡,这个家族也因此得名。
鼎盛时期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大半个欧洲,从北方的波罗的海延伸到南部的亚的里亚海,从西部的莱茵河到东部的喀尔巴阡山脉,包括现在的的德国、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的一部分,波兰、南斯拉夫、西班牙、意大利的部分地区和尼德兰。
显赫的哈布斯堡家族逐渐赢得了凌驾于一切对手之上的地位。
十六世纪,反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导致了德意志的宗教分裂。
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几百个大小诸侯也乘机侵吞教会财产、扩张领土、称雄割据,帝国的皇权受到严重削弱,帝国的皇帝成了孤家寡人。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德国境内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教派势力:天主教和新教。
各路诸侯因教派和各自的利益分化成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两大阵营。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势力主要集中在德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莱茵河中下游一带,由路德教和卡尔文教组成的新教势力则集中在北部的萨克森、黑森、勃兰登堡以及莱茵河上游一带。
两派势力水火不容,德意志陷入空前的分裂和不安定状态。
到了十七世纪初,维也纳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内战已经迫在眉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2009-12-15 07:17:57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9 条手机看新闻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1618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 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 of 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从17米高处扔出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三人如果掉在石子路上谁也活不了,幸运的是,当时城市的卫生状况很差,即使在城堡的周围也堆了不少垃圾。
他们三人都掉到垃圾堆上,除了受到惊吓、被摔晕外,只有一人摔伤了腿。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大的历史背景是,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后,只经历了很短的一段相对平静时期。
之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争斗不断。
新教诸侯再接再厉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皇帝与旧教诸侯则来个“反攻倒算”,正式的说法是“反宗教改革”。
教会系统除了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内部进行改革消除最为臭名昭著的弊病外(如取消赎罪符买卖),还更加重用耶稣会,对一切反对天主教的人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近因是,当时统治捷克(波西米亚)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收紧了对信仰新教的当地民众的限制,引起了不满和骚动,进而发生了“扔出窗外事件”、爆发了起义。
本来,按照“教随国定”的原则,主子信天主教,臣民百姓应随着信,否则就须出境、走人。
但当时的捷克情况有些特殊:捷克于1526年方重新并入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它保有很大的自治权,国会、新教教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帝卢道夫二世迫于形势,在1609年的“皇帝诏书”中,对捷克新教徒作了很大让步。
但事过境迁,皇帝出尔反尔,于是就引起了前述事件,而这一事件又捅开了三十年战争的蚂蜂窝。
三十年战争四大阶段三十年战争分为四大阶段:捷克―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4)、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和法国阶段(1635―1648)。
交战的一方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教皇、波兰也站在他们一边);另一方有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瑞典和法国(并得到荷兰、英国和俄国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三大战神通常被称为三十年战争三大战神的军事统帅是华伦斯坦、梯里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
捷克国会认为自己有权任免捷克国王,于是在1619年免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迪南二世所兼的捷克国王一职,选举“新教联盟”的领袖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1596―1632)为新国王。
年轻的弗里德里希明知捷克属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范围,而且自己完全没有力量与之抗衡,却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他的岳父英王詹姆士一世和德意志新教诸侯届时会出兵支援(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以后完全落空),兴冲冲地跑到布拉格去当国王——后果自然是灾难性的:应皇帝的请求,天主教联盟盟主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派他的大将梯里前往捷克征讨,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大胜捷克军。
西班牙军队也抄了普法尔茨的老巢。
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以捷克失败,以弗里德里希既丢了国王头衔、又丢了选帝侯的头衔和原有领地而告终。
梯里是这次胜利的主将。
而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华伦斯坦则是打败丹麦的主要军事统帅。
在第三阶段,梯里和华伦斯坦对遏制瑞典向南德的进攻分别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
1632年,梯里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战死于战场,身后备极哀荣;1634年,身体好好的华伦斯坦却被自己的皇帝派人谋杀。
梯里(1559―1632)从小在科隆耶稣会学校受到严格的天主教教育,从16岁起,即服役于诸天主教君主的军队里,他是一个忠诚的职业军人。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皇帝用上了梯里指挥的军队,这当然必须征得巴伐利亚公爵的同意,而且花了很大的代价:偿付军费、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头衔转封给马克西米利安,并将其很大一块领地划归巴伐利亚。
更何况,皇帝与公爵(1621年后为选帝侯)也经常闹矛盾,皇帝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梯里指挥的、公爵的军队。
正当皇帝朝思暮想自己拥有一支像梯里军队那样强大的、且随时服从命令征战的军队之时,1525年,华伦斯坦毛遂自荐找皇帝来了:他可以自筹经费、自募兵丁、组建军队供皇帝调遣。
华伦斯坦(1583―1634)出身于捷克乡村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最早将新教引入捷克的先驱者之一。
华伦斯坦后来却又改了回来信天主教。
他是捷克最富有的大地主、大工商经营者和新军阀。
他是个冒险家,他身上混合着天才的组织者、商人和毫无顾忌的掠夺者的气质。
斐迪南二世同意授权华伦斯坦招募军队之后,华伦斯坦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华伦斯坦一出手就向皇帝提供四万他召募、受过严格训练的雇佣军。
他成为丹麦与皇帝在北德开战的主力。
1625年4月,华伦斯坦在德绍的易北河大桥上首战告捷,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只是由于怕华伦斯坦独占军功,巴伐利亚选帝侯方赶忙派出梯里出征。
虽然华伦斯坦在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中,打败丹麦功勋卓著,但因得罪遍了天主教诸侯,在他们的压力下,皇帝于1630年免去他的职务,还命令他遣散军队。
恰恰就在1630这一年,瑞典入侵,在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1594―1632)率领下,浩浩荡荡由北德势如破竹地打到南德,连梯里也抵挡不住瑞典人进攻的锋芒。
1631年9月,梯里在莱比锡附近的布来登费尔德几乎全军覆没。
在1632年春,瑞典攻下纽伦堡、慕尼黑。
不久,梯里也在莱希河战役阵亡……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不得不请华伦斯坦再度出山。
华伦斯坦果然不同凡响:1632年11月,率军突入瑞典军的后方——德国中部的萨克森,瑞典人腹背受敌不得不匆忙北撤,华伦斯坦因此解了巴伐利亚之围。
在吕岑的鏖战中,华伦斯坦在军事上虽然没有占先,但被称为“北方之狮”的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却在该战役中负伤致死,瑞典的士气受到极大的损伤:华伦斯坦的军队剥去国王身上的所有衣服,听凭他浑身是伤的尸体一丝不挂地暴露在战场上。
在这一时刻,华伦斯坦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弗利德兰公爵、梅克伦堡公爵、帝国军队统帅……然而,华伦斯坦踌躇满志的时光很短:他先是在1634年1月被皇帝解职。
同年2月25日,他同他最亲密的心腹被皇帝授意的自己军队的军官杀害于捷克的埃格尔城堡。
法国——战争最大获利者三十年战争的前三阶段,法国虽然没有赤膊上阵直接参战,却在外交上极尽煽动鼓噪之能事,唯恐天下不乱:先是为交战双方火上加油,加剧和利用德意志新、旧教联盟的争斗。
在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瞅准了时间,撺掇英国、荷兰、丹麦三国建立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资助丹麦出兵德意志。
而1630年瑞典出兵之时,也正是法国怂恿并援助正在谋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入侵之日。
1634年9月,瑞典在诺德林根大败之后,在交战诸方精疲力竭之时,法国终于从后台走向前台:1635年4月,法国和瑞典缔结共同作战的盟约,5月19日,路易十三正式宣战。
在持续12年的战争最后一个阶段,最初,法军战绩平平。
值得一提的胜仗均发生在后期:1643年5月,法军在法国、比利时交界处的罗克罗瓦战胜西班牙军队。
1645年在诺德林根打败了巴伐利亚人和帝国军队。
1648年8月,孔代亲王在朗斯告捷……三十年战争期间的法国首相、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在国内镇压胡格诺派新教徒是毫不手软、极为残酷的。
在国外,为了法国的利益,为了夺取欧洲霸权,他却也会毫不顾及宗教上的对立,与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瑞典、英国等新教国家结盟,反对同一宗教信仰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他把这种维护法国利益的做法称之为“国家理性”——总之,在他那里,无论是在国内镇压新教徒,还是在国外联合新教徒打击天主教徒,都是有道理的。
黎塞留这个红衣主教,给人们上了他的有关“政治超越宗教”的一课。
如此这般,法国在三十年战争的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中,成了最大的获利者:法国取得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和洛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尔、凡尔登),实现了黎塞留把国界扩张到莱茵河的目的,法国成了欧洲的霸主。
哈布斯堡王朝势力大大削弱。
而对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来说,除了加尔文宗获得与路德宗一样的合法地位外,打了三十年的仗似乎又回到战前的原状——在领土问题上,规定以1618年的占有情况为基准。
而在宗教上,“教随国定”的原则被保留,同时,这一原则要受到1624年实际宗教信仰分布状况的限制。
就是说,在宗教上以1624年为基准年,在这一年一个地区信什么教就永远信那个教。
倒霉的是平民对于德意志新、旧教统治者来说,他们有“保持原状”的条款作保证;而平民百姓“战前的原状”则早已一去不复返。
恩格斯在《马克》一文中曾对三十年战争的结局作过如下的描述:“在整整一个世代里……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
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在地下,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
”前述在出身、性格、打仗方式诸方面截然不同的战争中的三大统帅,在盘剥、蹂躏、欺压平民百姓方面却是一个赛过一个:华伦斯坦本是一个提出“以战养战”,靠战争大发横财的、皇帝的“雇佣兵队长”。
他纵容部队从民众那里掠夺财物作为军饷,每攻克一地,即大肆抢掠粮食和财富,就像蝗虫过境那样。
梯里则极为暴虐,如他在1631年5月攻下新教的马格德堡城后,城市几乎完全被摧毁,居民大部分遭到杀害。
1632年,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在攻下纽伦堡、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后,紧接着的是大肆抢掠……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其他军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