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曹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

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

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二、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全体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并培养质疑精神是首要条件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规则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前必须改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做法,相信“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把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创新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形成创新精神必不可缺少质疑精神,它是创新精神的萌芽。通过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特别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以渐渐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习惯,最终形成质疑的精神。

(二)教师具有各类创新型品质是关键

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创新型品质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应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营造班级气氛这几方面具有创新型品质。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在观念上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打破应试的旧观点,看破分数的有限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应有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最后,在营造班级气氛上,创新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感染学生

以营造和谐、民主、温暖的班级氛围,并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境。

(三)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是核心

创新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此外,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开放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下,注意多从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搜集素材。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改变陈旧、老化的知识,代之学生喜闻乐见的、与自身有切实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并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途径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爆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在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说得上有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彻底改变过去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复试”人类的知识发现过程,在复试中尝试创新。因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巧妙设

计,采取讨论式、发现式等先进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多方求解,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制度是保证

我国长期实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强调目标评价,但真正的教育评价应是对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考试内容中应有能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需要我们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保障,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关于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全体教师参加了一个关于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汪立丰副院长的讲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引发了我对今后工作的更多思考。下面,我就本次的专题讲座谈一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因此就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人们已不可能将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人生。学校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时代潜能的拓展,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极奇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能充分发展自身,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其次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创新制度。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教与模式下,这种教育制度环境,严重束缚了教育活动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使学校成为自治约束、自我发展的创新主体,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改变对学校管得过宽、过死的状况,在招生、课程安排、教育评价、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学校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自主创新活力。再次,学校要开设各种类型的科目,尤其是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发展创造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再次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活动要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有水平的创新性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作基础,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不会进入更广、更深的境地,也就是说,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及如何使各种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外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就能

针对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

针对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知识的储存量、知识的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联系,对我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深刻论证、感化育人提出了很大挑战。而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这些知识使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并读懂教学中的困难和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困难,并能做出机智有效地处理。所以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有:师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反思能力。我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知识结构与思维特征。 解决办法: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改变就有的观念,多看有关培养思维特征的书籍,培养发散思维,定向思维,集中思维等思维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新闻、以及学生们热衷的所谓不正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摘要: 教学机智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受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反思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 教学机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辨析教学机智的内涵、了解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有利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进行教学机智理论的建构和教学机智实践的深化。 一、教学机智的涵义 赫尔巴特(Johunn Friedrich Herbart)首先将机智的概念引入到教育中。[1]他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 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 机智是一种全身性地、敏感地投入到实践中去而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瞬间

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赵多山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邮编 730070) 关键词:教育创新、创新、素质教育、战略竞争、人才战略 一、教育创新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资源以及教育条件的创新等,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如1989年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指出,科学技术是今后人类生活变化的中心,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日本在1996年7月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应把在“轻松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轻松愉快”既是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孩子眼前生活质量的目的。为实现“轻松教育”,精选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应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发展个性及科学素质,适应国际化趋势。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教育创新。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并明确“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在教育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教育创新是遵循人的创造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浅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江西省萍乡市八一小学文娟 当今社会提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导。它不仅能够提高人才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推进科学文化向前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那么,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与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文化统治及其长期深厚的影响,造成我国尚未形成创新性人才生成的良好的观念氛围,尤其是明朝闭关锁国以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进取创新意识偃旗息鼓,很多消极的处世哲学、处世观念充斥社会。到了近代,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观念被忽略,这就导致了人的主观意识被淡漠,更何谈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这些观念严重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因此,扭转整个社会陈腐的观念,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因此就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人们已不可能将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人生。学校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时代潜能的拓展,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极奇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能充分发展自身,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2.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创新制度 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教与模式下,这种教育制度环境,严重束缚了教育活动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使学校成为自治约束、自我发展的创新主体,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改变对学校管得过宽、过死的状况,在招生、课程安排、教育评价、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学校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自主创新活力。再次,学校要开设各种类型的科目,尤其是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发展创造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3.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活动要紧密结合。 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有水平的创新

浅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将怎样改革现有的教育,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语文创新教育的施行,正是照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创新思想,无数的教育者早已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就这一问题,下面谈谈我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以及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运用。 创新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理应表现为:以语文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对创新教育不能单看其结果是否有新意,而主要应看这个过程中是否是独立思考而所得,只要和本人前后的认识相比,对别人也许是旧的,对自己是新的,理所当然的应该肯定其创新。而非是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一定要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方才算创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囿于老师和书本现成的结论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创新。学生是创新思维,老师是创新教育。“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境界。我们理应摒弃现有语文教学中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以及那些最具权威的所谓的标准化答案,应当张扬教学民主,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就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给学生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书,容许学生错误的存在。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重点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是语文教改的明智之举。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素,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的开始,是成功的起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展开。

关于教育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育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创新”这个词在当下的各个文化领域中都是个热门的词,因为它,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它改变着世界的发展方向。在我们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更是频频提到“创新”二字。祖国发展到今天,与我们日新月异的科技是离不开的,科技的发展来源于我们的科技人员的创新,而科技人员是高素质的人才,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绩,取决于他们所受的教育,而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是与“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有关的。而身为祖国未来人才的“导师”——人民教师,在创新的这条教育道路上,任道重远。 在教师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创新这个词不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教研或是课堂上各种精美的课件制作教学与讲解,而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纵观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历程,我们发现一些会读书的学生毕业了在社会上不一定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在学生时代调皮捣蛋的人出了社会反而成就更大。这说明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发展学生的特长,释放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个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慢慢行走摸索出来! 还记得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时,内心激动、惊喜还带些忐忑不安。刚接手就担任班主任职务,一下子措手不及。于是不管是教学还是班级日常管理,都跟随老教师学习模仿,可结果下来,发现那些措施根本不适应自己。自己几个晚上反复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自己没有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前辈们的做法都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并带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我只能学习,不能全部照搬照用。确定好问题了,我开始制定自己管理风格。而首先,我所做

的就是了解自己班级里的孩子。小学中年段的孩子属于年纪不大不小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老师喜欢亲近,并爱和老师说学习、生活中的事。针对他们的特点,我放下老师的身段,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制定他们所能承受的班规。班规班纪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一个成功的班级体,都有一个严格的班规。但我的班规不是建立在自己一人制定的强制基础之上的,而是让学生自己给出意见,全班收集整理,最后筛选出他们同意的制度作为我们班级的班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制度是学生们心服口服的条款,一旦有学生违背,便有其他学生踊跃地跳出来加以指正,而那个犯错误的人也会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这样的一种以己之规管己之言行的方法在我的教学管理中成绩效果显著,学生们明显说话做事有礼貌,班级风气正,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育教育,除了教学生正确的人生思想价值观,最为主要的还在与教学生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文化。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课件、电子白板,里面不仅仅有图片,还有声音、视频片段,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会集中精力去听每一课,他们会开小差。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所以如何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晚上放学,我带着一些走读生向大门走去,途中经过校园主大道,路两旁的桂花树芳香四溢。走着走着,突然有学生跑到我面前说:“咦?老师,为什

对于液压油缸的基本认识

对于液压油缸的基本认识 液压油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摆动缸做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用它来实现往复运动时,可免去减速装置,并且没有传动间隙,运动平稳,因此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1、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液压缸一般有两个油腔,每个油腔中都通有液压油,液压缸工作依靠帕斯卡原理(静压传递原理:在密闭容器内,施加于静止液体上的压力将以等值同时传递到液体各点)。当液压缸两腔通有不同压力的液压油时,其活塞两个受压面承受的液体压力总和(矢量和)输出一个力,这个力克服负载力使液压缸活塞杆伸出或缩回。 图一液压缸工作原理 以图一为例,当液压缸左腔通高压油时,活塞左侧受压力,油腔油液通油箱,活塞右侧不受压力,则此时活塞左侧所受压力与负载相等(油压由液体压缩提供,即负载力提供压力)。用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 p————液压缸左腔油压; 1 A————液压缸活塞左侧受压面积; 1 p————液压缸油腔油压; 2 A————液压缸活塞右侧受压面积; 1 F————负载力 2、液压缸的常见结构 液压缸通常由后端盖、缸筒、活塞杆、活塞组件、前端盖等主要部分组成;为防止油液向液压缸外泄漏或由高压腔向低压腔泄漏,在缸筒与端盖、活塞与活塞杆、活塞与缸筒、活塞杆与前端盖之间均设置有密封装置,在前端盖外侧,还装有防尘装置;为防止活塞快速退回到行程终端时撞击缸盖,液压缸端部还设置缓冲装置;有时还需设置排气装置。

图二液压缸结构图 上图给出了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的结构图,该液压缸主要由缸底1、缸筒6、缸盖10、活塞4、活塞杆7和导向套8等组成;缸筒一端与缸底焊接,另一端与缸盖采用螺纹连接。活塞与活塞杆采用卡键连接,为了保证液压缸的可靠密封,在相应位置设置了密封圈3、5、9、11和防尘圈12。 3、液压缸的分类 液压缸分为单作用液压缸、双作用液压缸、组合液压缸和摆动液压缸。 单作用缸又分为柱塞式液压缸、单活塞杆液压缸、双活塞杆液压缸和伸缩液压缸。 双作用液压缸分为单活塞杆液压缸、双活塞杆液压缸、伸缩液压缸。 组合液压缸分为弹簧复位液压缸、串联液压缸、增压缸、齿条传动液压缸。 摆动液压缸:输出轴直接输出扭矩,其往复回转的角度小于360°,也称摆动马达。 表1 液压缸的分类 4、液压缸的应用 液压传动在各类机械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甚至达到“非液压 不可实现”的地步,常见的应用范围有: A、工程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铲运机; B、超重运输机械:汽车吊、港口龙门吊、装载机械、皮带运输机; C、矿山机械:凿石机、开掘机、开采机、破碎机、提升机、液压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准确处理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商定教学程序,因此,基本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但是,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存在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产生,依赖于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它是千变万化的,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但不管具体形式怎样繁多,其基本表现却不外以下几种: 一、准确判断,恰当地处理教学信息 一个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 有一位教师在苏、鲁、豫、皖四省中语会联合举办的中学语文研讨会上借班上课。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有位学生率先举手,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相当优秀,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唱“双簧”,而应当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教师没有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而是等待、启发其他学生举手发言。讨论到第二个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还是没有叫他,但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位学生一定不能冷落他。讨论到第三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这时,教师赞赏地说:“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一次我一定要请你回答!”教师刚说完,就赢得了一千多名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说其科学,是因为教师对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的目的、功能和方法把握得准,这就是不能由老师和个别学生唱“双簧”,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位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将这种愿望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不仅使这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和尊重,也使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心。 二、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龙兰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基础数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数学教育既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特别是具有育人价值。数学的育人,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养,思想教育,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人整体地、有条理地、合乎逻辑地和系统地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授一定的高等基础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深化对客观世界中事物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理解,通晓研究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它的运动形式的规律。具体地和抽象地认识数与形的存在,研究数形规律,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最基本的元素。人们只有对数与形有了基础的了解,才有可能认识任何事物。 在高等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中(在中国,即通常的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教育和作为高等教育的预科教育的高中教育),教育者们认为,受过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需要的数学的基础被称为初等数学结构。其任务是把概念化了的初等数学知识系列,系统地传输、内化给受教育者,以期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具有相应的数与形的思维能力,数与形的初等知识,有进行初等的数与形的运算的基础能力。 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基础数学教育,承接初等数学教育,在初等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知识。一是升华和促进受教育者数理逻辑的观察、思维和判断等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二是延伸拓展受教育者的数学知识面,在新的层面上,为在各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数学运用,为各专业能力(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从各种数学模型的形式和应用中享受到数学美。 大学基础数学学科主要包含: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线性代数,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及其有关的问题;微积分,研究变速运动及曲边形的求积问题,作为微积分的延伸,还包括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依据数据进行推理。所有这些学科的教学过程构成了大学基础数学教育知识结构部分。 一、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的创造活动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类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崭新的水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能力将是21世纪人才的根本特征,而创新能力的源泉乃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协调地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的情感动力、创新的认知能力和创新的行为能力。 创新的情感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它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欲望,创新的认知能力,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内容。创新的行为能力,是由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技能组成的,其中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是关键因素。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这些情感的、认知的和意志的诸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整体。发展创新素质的教育,就是通过多种的方法和措施,发展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欲望以及创新的认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所需要的意志品质。 1.创新情感、欲望和动机的激发 创新的欲望是驱动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情感、欲望、动机的激发表现为以下几点:

浅谈创新教育

浅谈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走向国际化,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奥运成功举办等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国际盛事,再加上我国经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良好的表现以及处理国际事务上处处表现出的大国风范,英语作为交流的最重要渠道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又一阵学英语的热潮。那么轰轰烈烈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目前,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正在涌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就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呼之而出的创新教育。有智者说:“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明天才会更美好。”显而易见,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青树。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交际教学法;创新教育 从2010年9月起,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英语口语封闭式强化训练,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用“疯狂英语”来形容毫不为过。然而此项改革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产生 的的影响,大家见仁见智吧。 一、大学英语教育现存问题 本人担任了几年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出于职业的敏感,我不得不说目前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正在陷入一种教学窘境: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如果说中学时代还有高考这一指挥棒“赶鸭子上架的话”,大学英语也同样还有更多的“考海”等待着学生往里跳。可是,大学阶段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显然已成为老师的心病。诸多调查表明,并非大学英语教师课讲得不生动或课堂信息量不够大,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师讲课的模式、内容和与学生互动诸环节均能获得好评。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关键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目的相互脱节了。可是我们的不少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信誓旦旦地扬言,要在CET、BEC、TOEFL、GRE等考试中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案头堆满了各种应试指南、考试技巧、“攻克难关”及各个等级的词汇表,要么就是形形色色的模拟练习册。各种考试培训中心也应运而生,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凡有此决心和恒心者,考试能得高分者甚众。可是其应用能力提高的程度却远远低于考分提高的程度。因此,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呼声提出的问题 是:英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的? 二、交际教学法的不足 再从外语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曹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

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

关于教学创新的名言

关于教学创新的名言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下面是关于教学创新的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1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 2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3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4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5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6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迅 7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8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9 人类的进化,科技的进步无不需要创新,社会要进步,必须要有创新,下面一些关于创新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欣赏! 1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 11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12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歌德 13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14 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因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 16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7 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黄汉清 18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19 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 20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21 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

《教学机智》读书感想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感想 近期,我看了由加拿大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编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关于教育现象学的一些论述使我印象深刻,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必须对生活作出积极地选择,“现代孩子必须主动地认识到他或她出生在充满可能的环境中。他或她就是包含可能性的实体。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工作中,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新型的教育学必须面对时代变化的挑战,同时时刻准备捍卫,或以新的形式来重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价值观和价值框架。” 过去的时候,人们较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或者下一代出生、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然而现今,做到这样的认识却存在着很大难度。因为即使教育

的力量已经为人所认识,儿童生活中依然有着各种偶然性,如家长的行为、语言习惯影响等,对于除学校教育之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甚为重要。在书中,作者这样说道:“现代孩子必须主动地认识到他或她出生在充满可能的环境中。”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不是主动的,甚至可能是被动的,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阶段性的,对于周围环境的心理感知是渐进地发展,只有当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他或她才会表现出相应的心理反应。我们不可能期望未到义务教育年龄的儿童表现出成人化的认识,即便现代社会的确充满各种可能性,而且儿童就生活在这样充满可能性的生活中,儿童本身的发展在早期也充满着各种可能,但是对于这种可能的主动认识是需要儿童在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完成的。 二、教育者与父母的关系 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问题:有工作的父母多数时间不在家,家庭暴力和对小孩的忽略,缺少关心的单亲家庭……也有许多孩子成长在各种各样的家庭中,甚至这样的家庭是多元的,比如来自不同种族的领养家庭、说着不同语言的家庭等等。因此,教师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化的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有人提出,教师可以替代父母完成教育责任和义务。作者在书中也这样说道:“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专业教育者必须尽可能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换言之,在父母的这一主要责任之外就是教师被赋予的‘替代父母’的职责。” 依照教育实施者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对应的实施者分别是父母家长、教育者和社会。我认为,各种教育之间也有着

教育创新论文

初中思品教育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摆在政治教学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人才的力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模式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方法是重传授,轻培养;重灌输,轻启发。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从而不愿学习。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进行启迪和引导,这只靠讲理论是无法做到的,要敢于突破课堂的束缚,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经常开展社会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把教的内容从基础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让学生形成多提问多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认识心得

液压心得 每一门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液压,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液压的学习,流体力学及液压系统回路的组成是入门,是对液压系统分析的基础,而这学期我们学的正是这些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最主要的液压系统回路: 液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液压油(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定)来传递压力的装置。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由五个部分: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和液压油。液压由于其传动力量大,传递及配置都比较简单,在工业、民用行业应用广泛。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而获得需要的直线往复运动或回转运动。 一、液压系统结构 液压系统由信号控制和液压动力两部分组成,信号控制部分用于驱动液压动力部分中的控制阀动作。 液压动力部分采用回路图方式表示,以表明不同功能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液压源含有液压泵、电动机和液压辅助元件;液压控制部分含有各种控制阀,其用于控制工作油液的流量、压力和方向;执行部分含有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其可按实际要求来选择。 液压动力部分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 1、动力元件:(油泵)动力元件的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指液压系统中的油泵,它向整个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液压泵的结构形式一般有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 2、执行元件:(油缸、液压马达)它的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负载作直线往复运动或回转运动。其中,油缸做直线运动,马达做旋转运动。

3、控制元件:在液压系统中控制和调节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方向。根据控制功能的不同,液压阀可分为村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又分为益流阀(安全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流量控制阀包括节流阀、调整阀、分流集流阀等;方向控制阀包括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梭阀、换向阀等。根据控制方式不同,液压阀可分为开关式控制阀、定值控制阀和比例控制阀。 4、辅助元件:除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它元件,包括压力表、滤油器、蓄能装置、冷却器、管件及油箱等,它们同样十分重要。 5、工作介质:工作介质是指各类液压传动中的液压油或乳化液,它经过油泵和液动机实现能量转换。 二、基本回路 由有关液压元件组成,用来完成特定功能的典型油路。任何一个液压传动系统都是由几个基本回路组成的,每一基本回路都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几个基本回路组合在一起,可按一定要求对执行元件的运动方向、工作压力和运动速度进行控制。根据控制功能不同,基本回路分为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和方向控制回路。 三、压力控制回路 用压力控制阀(见液压控制阀)来控制整个系统或局部范围压力的回路。根据功能不同,压力控制回路又可分为调压、变压、卸压和稳压 4种回路。 (1)调压回路:这种回路用溢流阀来调定液压源的最高恒定压力,溢流阀就起这一作用。当压力大於溢流阀的设定压力时,溢流阀开口就加大,以降低液压泵的输出压力,维持系统压力基本恒定。 (2)变压回路:用以改变系统局部范围的压力,如在回路上接一个减压阀则可使减压阀以后的压力降低;接一个升压器,则可使升压器以后的压力高於液压源压力。

1.教学机智案例分析汇总

教学机智案例分析汇总 【案例1】“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浅谈如何创新教育理念

浅谈如何创新教育理念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小镌 【摘要】: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而促使教育创新的动力,一方面在于教育机制,另一方面在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影响教育创新的因素是什么?又有那些教育理念创新的策略。主席同志强调:“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那么教育的希望就在于学生。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中国教育的创新,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反思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过度的“有为”,学生被动的接受,始终充当配角,锻炼的机会无从谈起。特别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喜欢听老师讲,如果老师少讲或不讲,要求学生自己看,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大大降低;至于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究知识,验证教科书中的学科理论的学生那就更少了;学生愈到高年级,上课主动交流个人学习收获的学生就愈少,主动和老师探讨、研究问题的就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还有些老师,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更怕学生交流两费时间,就将讲台当做自己施展才华的主阵地,一讲到底,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课堂主人的重要角色,长此以往,迫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完善自我等优良品质。……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涉及到教育教学的

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也需要我们共同来探究教育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理念创新策略 一、路漫漫而修道远,荆棘裹足亦为艰。 1、教师承载负荷超重。 很多老师,每周上课二十多节课,每天都感觉疲惫不堪。这样教师自身的学习时间太少,如果本人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缺少钻研,缺少思考,没有对教育有真正的感悟,没有点燃教育创新的火花,没有潜心教育创新的实践,那么自身素质很难有真正的提高,谈何去创造、去创新?再加上授课时教师的“任务意识”太强,按照事先预定的教学设计和方案来组织教学,强调环环相扣,教学成了表演“教案剧”。教师心中只有教学任务这一中心,很少关注课堂情景,缺乏课程的共生意识,缺乏对课堂上学生行为中课程资源的关注。机械地灌输是政治课的传统教法,课堂教学过程一直都在遵循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容、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而且这些课堂教学的“流程”成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的“刚性”指标。一成不变、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创意的课堂的。 2、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弊端限制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的敛、反对扬个性的消极影响是根源,并且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学生从小就有的那种求知欲望一点一点地被扼杀了,造成了人们缺少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直至今日,教师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