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的主人公形象
《氓》和《孔雀东南飞》之比较阅读

◎张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第四册有这样两首古诗:一首是选自《诗经· 卫风》的《氓》,一首是《孔雀东南飞》(以下皆用《孔》代替)。
这两首古诗都成功塑造了古代弃妇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和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值得学习者好好比较研究一番。
一、《氓》与《孔》弃妇形象之比较《氓》和《孔》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她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抗争者。
《氓》中女子是被丈夫抛弃的。
她的恋爱似乎是美好的,氓以“贸丝”为借口来找其商量婚事,两人商定“秋以为期” 。
女子在家中急切地盼望氓来迎娶自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对两人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
但氓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妻子“夙兴夜寐”,勤恳持家,自己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对妻子拳脚相加。
对这样的结果,弃妇心中凄苦,她最后的反抗手段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与这种无情无义的丈夫划清界限,不再来往。
《孔》中的刘兰芝是被婆婆所遣。
她勤劳贤淑,知书达理,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虽“三日断五匹” ,但“大人故嫌迟” ,婆婆找茬逼其离开。
丈夫焦仲卿面对母亲的强大压力,只能委曲求全,让刘兰芝暂且回娘家,这让刘兰芝非常失望。
但在丈夫情真意切的劝说之下,她仍对未来抱有幻想。
然而回到娘家后,刘兰芝又受到来自兄弟的压力。
最后她见与丈夫重圆无望,毅然决然地选择投水自杀,向那个社会展现了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和不可亵渎的人格尊严。
《氓》中的女子要对抗的是来自夫权的压力,而《孔》中的刘兰芝面对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从两人的反抗方法和反抗力度看,刘兰芝似乎更加坚决和彻底。
但总体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女子的反抗显得很无奈。
当时女性地位低下,经济上不独立,只能依附于夫家,这都使她们无法改变自己被弃和被遣的命运,而且也找不到更为有力的抗争手段。
二、《氓》中丈夫与《孔》中焦母形象之比较《氓》中的丈夫和《孔》中的焦母都是以丑恶嘴脸出现的反面形象,他们是导致弃妇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
《诗经·氓》:爱情至上的不朽悲歌

2017.12备我们以为,“但自痛悼而已”(《诗集传》)的《诗经﹒氓》,其实是一首爱情至上的不朽悲歌。
在我们看来,《氓》的女主人公就是中国上古时期卫国的一位为爱而生、为爱而活、因爱受伤的奇女子、傻女子。
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和个性自由,为真爱疯狂,最后也因这份真爱而遍体鳞伤,但她有怨无悔。
一、积极主动,为爱疯狂她与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从小就埋下了爱的种子。
长大成人后,在爱情追求上她积极主动。
她的择偶标准就是有无真爱,并不在意身份地位财产之类。
所以,尽管“氓:流亡的民。
诗中的氓,可能是一个丧失土地流亡到卫国的人”(王秀梅译注《诗经》第82页注①,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但她认定氓就是她足以托付终身的人,就不再去管什么门当户对,只要将他紧紧抓在手里。
趁着氓到她家来“抱布贸丝”,就与他谈情说爱,谈婚论嫁,“谋”起俩人的人生大事来。
显然,他们已坠入爱河。
她为真爱疯狂,“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次见面难分难舍,缠绵悱恻,无话不谈,“载笑载言”,分手时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了一程又一程。
分别之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氓说我跟你门不当户不对的,我配不上你,她说,没事,“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我俩八字这么相合,一定会幸福美满的,我这里毫无问题,只是“子无良媒”,还是请个好媒人来吧,在我父母那走走过场,保管没事的。
氓说我家里穷,嫁给我你会受苦的,她说,没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何况我俩都有一双手,饿不死人的。
氓说我已多次求你过门了,你总不爽快,是不是你有了什么变故了呀?她说,哪会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要性急嘛,反正我早已是你的人了……次次卿卿我我,回回缠绵悱恻,“信誓旦旦”,如胶如漆,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人。
二、为爱付出,任劳任怨嫁到氓家后,女主人公为爱真诚付出,任劳任怨。
氓家底实在太薄了,“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只能应付一阵子。
《氓》读后感500字

《氓》读后感500字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都期盼有成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举案齐眉,一辈子相依相守,然而纵观古今,有多少爱情的悲剧在上演啊,要么经历时间的打磨后,把爱情转变为亲情,要么就是随着时间把当初的热情消失殆尽,如果这样的话,这段感情剩下的不是平淡就是厌烦。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
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诗歌首先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热恋的场面,“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后来到“非我愆期,子无良媒”氓的生气,女主人公又劝道,“将子无怒”。
众所周知。
古代社会,最注重一些繁文缛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女主人公却罔顾这些礼节,可见用情之深。
婚期临近,每天又登上城垣,眺望心上人的身影,不见便“涕泣涟涟”。
望见便“载笑载言”。
正是这种盲目的深情而造成了她婚姻悲剧。
女主人公在日复一日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忍辱负重,根本换不来丈夫的回心转意,与其让自己整天生活在恨意中,不如就此了断,重新做回自己。
《氓》中女主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遇人不淑,爱情就会是,天上的烟花,刹那间的绽放是美丽的,过后便可能烟消云散,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理性。
《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权威资料]
![《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38e2e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5.png)
《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是一篇表现春秋时期女子爱情婚姻问题悲剧的作品。
这首诗通篇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沉痛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婚姻。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在痴情女的对比之下,一个负心郎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结婚前,氓为了得到女子的爱心,开始装出老实忠厚的样子,并以换丝为借口,提出谋婚的要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主人公对氓是一片赤诚,氓向她提亲,她便以身相许,决定“秋以为期”,并且“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表现出对氓依依难舍的深情;当氓发现女子已深深陷入情网后,就立即催促女子确定婚期,甚至不惜以发怒相威逼。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
婚期已定,氓为了将女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进一步以卜筮的卦辞来印证“秋以为期”确系良辰佳日,合乎神灵旨意,使女子对今后的美好前景深信无疑。
最后还指天发誓,要与女子白头偕老,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此时的女子已经深深陷入情网,决计冲破媒妁之言的桎梏与氓结婚,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毅然决然地嫁了过去。
结婚之后,女子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由年轻貌美到体衰色减,男主人公则由恋爱时对她的喜欢逐渐转变为厌弃。
女子也在进行反思,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女也不爽”,自己并无一点差错,反倒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婚后女子一直过着凄苦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虽然如此,可是丈夫却变得暴戾残酷,“至于暴矣”的“暴”字可使人想象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女子的遭遇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能给予同情,甚至还遭到兄弟们的冷笑。
此时女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无处倾诉、无人理解,于是发出这样的叩问――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而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其实,氓在婚前的那些表现全是虚伪的。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分享。
在《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这两首诗都通过叙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勤劳持家,最终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却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
《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
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论《氓》与《谷风》的女主人公

论《氓》与《谷风》的女主人公《氓》和《谷风》都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被丈夫所遗弃的妇女悲惨形象。
似乎历来很多对于女子的同情都来自她们丈夫的背叛,对于同病相怜的两人,故事采用的叙述方式确实大相径庭。
《氓》中采用正叙的方法将从女子一开始的娇羞道热恋的不舍到成亲后的辛劳以及最后面对丈夫的离弃的情景生动的描绘在我们眼前。
而《谷风》中则先表达出女子不希望自己被丈夫遗弃的规劝,接着回忆自己对家的辛苦奉献,最后控诉丈夫的无情,将一个弃妇的形象活生生的表现出来。
自古女子就是感性的,如同《谷风》中的女子,即使知道丈夫变心了还是想要规劝他,希望他能够回头。
如同现在很多的古装剧那般,即使知道那男子不爱她,还是会守着他,守着那个家。
这样的女子着实是可悲的,直至现在这样的女子大有人在,如若能遇见一个君子,也许他们会很幸福,可惜她遇上的是一个薄幸的人。
因此她只能算是一个可怜的人,可怜她当初选错良人。
而她自身太过柔情软弱,这一点是我不爱的。
许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把一些现代的思想强加上不符合时代性,但我想相信在那个时代同样是有理性的女子的。
就这一点而言,我个人较为喜爱《氓》中的女主角。
虽然她也被心爱的男子辜负了,但她并没有在过去与现在的反差中不能自拔。
即使被休后回到娘家收到兄弟的耻笑,她也没有要那男子回头。
那时的种种,送子涉淇,载笑载言······许是太过伤心了。
想到一句话,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得到的总不会珍惜。
还好,女子也不是无用之人,本来就是个能干之人,夙兴夜寐,想必离开男子也能过的很好,只是那时的世俗眼光如果能再包容一点,那便是她们的大幸。
《氓》和《谷风》是历来怨妇是的典范,从两个女主的身上以现代人的眼光也许只能看出个大概,没有处在那个时代的我,无法切身的体会她们的心境。
也只能对她们报以一点同情心,并以此为戒。
《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1、《卫风·氓》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
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
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
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2、《邶风·静女》男青年:他应该是一个纯朴实在,重情重义的好小伙,他的焦急忧虑,他的兴奋激动,他的喜不自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种爱的曲折表达,情趣表达。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新课程与教材改革给了我们全新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中,对于那些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很容易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教学,对于那些传统的老课文,反而不好处理,教师容易受习惯思维的影响,走老路,说旧话,这样教学,是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需要的。
所以,对于传统课文,教师更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
新课改观念与新时代学生的契合点是什么,我认为关键在一个“新”字。
这方面,在《氓》的教学中,我是深有体会的。
《氓》是一篇老课文,怎样才能“旧瓶装新酒”呢?作为一名女老师,我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主人公的。
历来对《氓》中女子的解读都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即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诚然,谁也不能否认她的生活是不幸的,可仅给予她同情是肤浅的,是没有全面了解她的。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被她感动着或者说被她身上那可爱可敬的女性美德感动着,我们应给予她赞美。
每次读这首诗,我也为她惋惜,她原本应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她在反思自己的婚姻悲剧后,给了我们女性爱情金箴,我们应感谢她。
我就是带着同情、赞美、感谢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去探讨女主人公的性格。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她的优点这方面,我从鲍鹏山老师的作品《第三只眼看》中受到很大启发,尽量引导学生挖掘女主人公身上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美。
她是完美的。
正如学者鲍鹏山所说,她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
诗中,女子回忆了她的恋爱、婚姻、被弃的经历,从她的口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情感由热烈到冷却到冰冻的变化,一个活的女子好像站在我们面前。
诗中,女子的社会角色有三次变化:恋人、妻子和弃妇,而她将每个角色演绎得都很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第三、四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存在多义性。 一是喻指女子当年色美,对应后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喻指女子色衰。 二是喻指二人爱正浓时,一切都很美好,对应后面“桑之 落矣,其黄而陨”喻指爱情随时间而减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兴,存在多义性。 一可以是写实,写自己被弃之后,渡过淇水回家的情景, 与当初“送子涉淇”、“以我贿迁”形成对比,突显女子的 自伤与凄凉。 一可以是虚写,是回忆当初涉淇水而来时的情景,如今 想来当时为了爱情的一意孤行是多么令人伤感悔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婚后的专一忠贞,却遭到男子的 背叛,痛心而怨恨。
总结
某种角度来说,《氓》中这个卫国的女子一生中每 一个角色都是那么恰如其分,而且面对着每一次的 角色的转变,她都是那样的自立和自觉,虽然遭受 过损害和背叛,她没有陷入怨天尤人,没有沉沦于 生活的不幸,而依然保存着最初的那份真诚、善良 和美好,保持着那份自主自尊。 作为高中古典诗歌的第一篇的《氓》,其女主人公 也是《诗经》中永远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而《诗经》作为中华民族诗歌的源头,这种对真善 美的歌颂也深深影响着之后的诗歌。
人事之应有曲折,事中人物亦颇具性格。”
(意图:梳理文本,整体感知,承上启下)
2、现在,我们进一步鉴赏感悟课文,继续 思考下一个问题: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1)品读第一、二章,在恋爱到结婚过程中,主人公 作为“恋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批注,交流,记录) 总结:作为恋人,主人公温柔深情,自主热烈,纯情真诚。 (2)品读第三、四章,主人公在遭遇“情变”后,性 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批注,交流,记录) 总结:自怜自伤,怨恨痛苦,并对天下“痴情女”发出劝 (3)品读第五、六章,在“被弃”之后,主人公的 告,甚至触及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 性格又有哪些变化? (批注,交流,记录) 总结:女子作为妻子忠贞勤劳,善良和顺,但被弃时 并未一味自怜哀诉,而展现出决绝坚定地一面。 (意图:分章节品读文章,从文字的解读中让人 物形象站立起来。)
(意图:明确人物形象,并理解这个形象的价值。)
5、探究(作业)
关于《氓》中的女子,朱熹这样评价:“此淫 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 也。……盖一失其身人所贱恶、始虽以欲而迷、 后必以时而悟。是以无往而不困耳。”
朱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评价的?你如何 评价《氓》中的女主人公?
非常感谢! 恳请指正!
《氓》中的主人公形象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王来宁
一、教学依据
1、课标
2、教材 3、学情
1、课标
属于“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 可以通过本文来落实的“目标要求”主要有: 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合作学习,鉴赏领悟
2、教材
《氓》是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是学生在高中 阶段学时的第一首古代诗歌。是《诗经》“国风” 中的名篇。 《氓》偏重叙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相当丰富、 复杂。
二、教学目标
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 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基于人物角色的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1) 是什么人在吟唱?她在吟唱什么?
明确: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哀歌。她自叙 (2)梳理文本层次。 了从恋爱、结婚、情变、被弃的全过程。 明确:第一、二章:恋爱、结合;第三、四章: 小结:钱钟书《管锥篇》评论《氓》诗:“此篇层次 情变;第五、六章:被弃。 分明,工于叙事。……然文字之妙有波澜。读之只觉
所在单元教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思想感情。
3、学情
初中学过《关雎》《蒹葭》,对《诗经》的基本常识 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领会《诗经》 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节奏,整齐而少变化。
学生期待在鉴赏、领远的时间,学生和《氓》之间有着巨大 的观念差,需要教师在学习中引领。
品读第一、二章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别时甚至陪他涉过淇水,直到 遥远的“顿丘”,写尽依依不舍,情深无限。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纯用赋笔,写出女子内心的几经 婉转。本知道男方“子无良媒”,终于不忍恋人的心 急,许诺“秋以为期”,可见她的温柔而深情。 同时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表 现了她对爱情的自主追求,大胆勇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如此热烈, 如此痴迷,如此真实。
品读第五、六章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无处诉说,写出了伤痛,也 看出女子的自尊。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是 不思”和“不思其反”句式上的对应,反映的是女 子内心的决绝,“亦已焉哉”中三个虚词反映她心 中千回百转之后的坚定,从人生的废墟上终于勇敢 面对生活的真实。
第五章中虚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六个“矣”字,有 叹息,有顿挫,有悔恨,写出了苦水独吞的“自悼” 之情。
3、再次齐读课文,在四言的节奏中体味主人 公复杂的情感。
(意图:理解之后再于诵读中体味情韵)
4、主人公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她身 上始终没有改变的、最具光彩的特点是什么?小
组讨论,发言分享。 明确:恋爱时的温柔深情和婚后的忠贞和顺是一致的, 恋爱时的深情真诚和情变后的痛苦自伤是一致的, 恋爱时自主勇敢和被弃之后的决绝坚定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