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人物分析
《诗经·氓》:爱情至上的不朽悲歌

2017.12备我们以为,“但自痛悼而已”(《诗集传》)的《诗经﹒氓》,其实是一首爱情至上的不朽悲歌。
在我们看来,《氓》的女主人公就是中国上古时期卫国的一位为爱而生、为爱而活、因爱受伤的奇女子、傻女子。
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和个性自由,为真爱疯狂,最后也因这份真爱而遍体鳞伤,但她有怨无悔。
一、积极主动,为爱疯狂她与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从小就埋下了爱的种子。
长大成人后,在爱情追求上她积极主动。
她的择偶标准就是有无真爱,并不在意身份地位财产之类。
所以,尽管“氓:流亡的民。
诗中的氓,可能是一个丧失土地流亡到卫国的人”(王秀梅译注《诗经》第82页注①,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但她认定氓就是她足以托付终身的人,就不再去管什么门当户对,只要将他紧紧抓在手里。
趁着氓到她家来“抱布贸丝”,就与他谈情说爱,谈婚论嫁,“谋”起俩人的人生大事来。
显然,他们已坠入爱河。
她为真爱疯狂,“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次见面难分难舍,缠绵悱恻,无话不谈,“载笑载言”,分手时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了一程又一程。
分别之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氓说我跟你门不当户不对的,我配不上你,她说,没事,“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我俩八字这么相合,一定会幸福美满的,我这里毫无问题,只是“子无良媒”,还是请个好媒人来吧,在我父母那走走过场,保管没事的。
氓说我家里穷,嫁给我你会受苦的,她说,没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何况我俩都有一双手,饿不死人的。
氓说我已多次求你过门了,你总不爽快,是不是你有了什么变故了呀?她说,哪会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要性急嘛,反正我早已是你的人了……次次卿卿我我,回回缠绵悱恻,“信誓旦旦”,如胶如漆,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人。
二、为爱付出,任劳任怨嫁到氓家后,女主人公为爱真诚付出,任劳任怨。
氓家底实在太薄了,“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只能应付一阵子。
《诗经·卫风·氓》中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

《诗经·卫风·氓》中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
《诗经·卫风·氓》的人物形象,在现代读者中仍然可以产生很强的共鸣,赋予新的
意义。
所谓“氓”,这个词本身就代表“最低等的居民”。
这首诗歌以氓为视角,抒发了
最清晰真实的生存状态,深刻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的思想感受,展示出“卑贱之下仍有自尊”的思想。
现代读者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十分勇敢和充满自信的—尽管处
境困苦,氓仍旧直言不讳,不自怨自艾,拒绝任何干扰他的自由,坚持自我。
更重要的是,诗人以民间的口吻,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情怀,对这一穷苦层次的居民,给予了认可和尊重。
从宏观上看,这首诗所抒发出来的,是一种以谦卑而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权,坚持本
心的独立精神。
这一精神也是当今时代的普适和指引,将人的自我价值观融入生存的重要
组成部分。
更让人动容的是,诗人的表达是如此深刻,即使是不具体,但仍旧富有意义。
它也启发现代读者,去思考一个全新的主题,即服从但不放弃自由的道德标准。
可以说,《诗经·卫风·氓》除了揭示出那个时代特定社会层次人们的生活状况外,
它作为一首民间诗歌,仍然具有弥久不衰的价值和意义。
它将自由意志、自我觉醒、学习
和抵抗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昭示出适应环境的无畏、超越当下的志桑心,以及坚定的
力量是人们成长的根基,它将激励旷古流传的古代启示Continued to live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分享。
在《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这两首诗都通过叙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勤劳持家,最终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却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
《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
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诗经卫风氓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逝。
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的抛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勤劳能干,淳朴善良,任劳任怨,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刚烈,坚强。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先是一位纯洁多情的少女,再到吃苦耐劳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
她的性格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第 1 页共1 页。
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主⼈公形象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主⼈公形象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
这是⼀⾸弃妇⾃诉婚姻悲剧的诗歌。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主⼈公形象,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诗经·卫风·氓》中的⼥主⼈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的典型形象。
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是随着⼈⽣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弃妇⾃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学中极为出⾊的篇章之⼀。
它的成功是多⽅⾯的。
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体,具有诗的特征,⽽且如⼩说⼀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活情状。
更出⾊的是它塑造了⼀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为我国古代艺术形象的画廊⾥增添了⼀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
同时,这个⼈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致来讲,是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也许没有经过社会风浪的淘洗,也许没有见过尔虞我诈的明争暗⽃,也许没有丰富的⼈⽣阅历。
《氓》中的⼥主⼈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多数少⼥⼀般,显得单纯⽽痴情。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那个男⼦⼀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
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别有⽤⼼地骗取了⼥⼦纯真的爱情。
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
男⼦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使⼥⼦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
很快,这位⼥主⼈公便陷⼊了爱情的泥淖不能⾃拔。
“⾔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多数痴情男⼥⼀样玩耍说笑、海誓⼭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
他们偶尔也有⼩⼩的分别,这时⼥主⼈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新课程与教材改革给了我们全新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中,对于那些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很容易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教学,对于那些传统的老课文,反而不好处理,教师容易受习惯思维的影响,走老路,说旧话,这样教学,是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需要的。
所以,对于传统课文,教师更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
新课改观念与新时代学生的契合点是什么,我认为关键在一个“新”字。
这方面,在《氓》的教学中,我是深有体会的。
《氓》是一篇老课文,怎样才能“旧瓶装新酒”呢?作为一名女老师,我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主人公的。
历来对《氓》中女子的解读都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即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诚然,谁也不能否认她的生活是不幸的,可仅给予她同情是肤浅的,是没有全面了解她的。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被她感动着或者说被她身上那可爱可敬的女性美德感动着,我们应给予她赞美。
每次读这首诗,我也为她惋惜,她原本应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她在反思自己的婚姻悲剧后,给了我们女性爱情金箴,我们应感谢她。
我就是带着同情、赞美、感谢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去探讨女主人公的性格。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她的优点这方面,我从鲍鹏山老师的作品《第三只眼看》中受到很大启发,尽量引导学生挖掘女主人公身上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美。
她是完美的。
正如学者鲍鹏山所说,她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
诗中,女子回忆了她的恋爱、婚姻、被弃的经历,从她的口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情感由热烈到冷却到冰冻的变化,一个活的女子好像站在我们面前。
诗中,女子的社会角色有三次变化:恋人、妻子和弃妇,而她将每个角色演绎得都很完美。
《氓》的人物分析

氓,毛传曰“民”。
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
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
“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
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
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
”邓翔曰:“‘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
‘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
”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
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
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
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
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
’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
”后来《聊斋志异》的《阿绣》,开头儿也有相似的情节,乃买扇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中自然藏了故事,虽然没有细节,但八个字已尽曲折_时间的,还有起伏在时间中的喜嗔怨怒。
“乘彼诡垣”之乘,特有神。
王先谦引《说文》“乘,覆也”,曰“凡物相覆谓之乘。
《易·屯卦》郑注‘马牝牡曰乘’,是也。
人在垣上,若覆之者,故亦曰乘”。
其实“乘彼垝垣”,意思很清楚,而形象却模糊,但是此处偏偏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
王解乘为覆,并没有使形象变得清晰,却由这一注,而见得由“乘”字牵出的许多情味来。
亦正如下面的“泣涕涟涟”,王应麟《诗考》引王逸注《楚辞》引诗作“波涕涟涟”,张慎仪曰此“波”乃讹字也,丁晏则以为是诗云涕下如流泉波涕。
推敲起来,“波”字实可存,丁解亦好,好像因此而带出一点儿俏皮,而此节叙事本来是带着俏皮的,这也正是见出性情的地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多解作女用来比喻自己色衰爱弛,但欧阳修说:“‘桑之沃若’,喻男情意盛时可爱;至‘黄而陨’,又喻男意易得衰落尔。
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关于《氓》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的再认识

字 ,将 太 多 的 莫 须 有 的 罪 名 强 加 章 ,叙 述 幼 年 彼 此 的 友 爱 和 今 日 氓 和 女 主 人 公 由 爱 情 而 步 入 婚 姻 给 了氓 ,让 氓 背 负 了并 不 属 于 他 的 乖 离 ,誓 言 和 氓 在 感 情 上 一 刀 殿 堂 后 , 日常 的 柴 米 油 盐 , 逐 渐 取 的黑锅 。
的代 理人 ” , 氓 和 女主 人公 , “ 从 夫 前 两 章 ,女 主 人 公 追 述 自 己 由初
这 些 信 息 的 缺 位 ,使 得 再 聪
妻关 系 而变 为压 迫 与被压 迫 的关 恋 而定 终 身 , 进 而 陷入 情 网 , 最 终 明 的读 者 ,也 难 以 客 观 公 平 地 审 系 , 透露 了男 尊女 卑 、 夫 权 制 度 的 与 氓 结 婚 的 过 程 。 第 三章 , 以 桑 起 清 女 主 人 公 的 申诉 。 而 答 案 的 不
力、 家私 ” 。 这 位 解 读 者 还 从 阶 级 定 在 诗 歌 本 身 ,研 究 一 下 女 主 人 人 公 容 颜 变 化 而 不 再 爱 她 了 吗 ?
属 性 的 角 度 ,将 氓 的 行 为 上 升 至 公 呈 现 给 我 们 的 这 起 “ 案件” : 阶级 压迫 的高度 , 认为“ 氓 是夫 权 《 氓》 全 诗共 六 章 , 每章 十句 。 家务时, 氓 在 做 什 么 呢 ? … …
损 的 对 象 。 跟 普 天 下 所 有 的 被 侮 读 者 群 起 而 批 之 。 然而 , 就 像 当下 甚 至 不 再 在 意 她 的 疾 病 和 憔 悴 。
社 会 现实 ” ( 参见 《 中华 文学鉴 赏 兴 , 暗 喻初嫁 时的 润泽 , 暗 示新 婚 确 知性 ,又反 过来 推 动 了主 观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毛传曰“民”。
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
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
“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
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
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
”邓翔曰:“‘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
‘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
”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
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
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
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
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
’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
”后来《聊斋志异》的《阿绣》,开头儿也有相似的情节,乃买扇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中自然藏了故事,虽然没有细节,但八个字已尽曲折_时间的,还有起伏在时间中的喜嗔怨怒。
“乘彼诡垣”之乘,特有神。
王先谦引《说文》“乘,覆也”,曰“凡物相覆谓之乘。
《易·屯卦》郑注‘马牝牡曰乘’,是也。
人在垣上,若覆之者,故亦曰乘”。
其实“乘彼垝垣”,意思很清楚,而形象却模糊,但是此处偏偏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
王解乘为覆,并没有使形象变得清晰,却由这一注,而见得由“乘”字牵出的许多情味来。
亦正如下面的“泣涕涟涟”,王应麟《诗考》引王逸注《楚辞》引诗作“波涕涟涟”,张慎仪曰此“波”乃讹字也,丁晏则以为是诗云涕下如流泉波涕。
推敲起来,“波”字实可存,丁解亦好,好像因此而带出一点儿俏皮,而此节叙事本来是带着俏皮的,这也正是见出性情的地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多解作女用来比喻自己色衰爱弛,但欧阳修说:“‘桑之沃若’,喻男情意盛时可爱;至‘黄而陨’,又喻男意易得衰落尔。
”此解似较诸说为胜,如此,沃若、黄陨之喻,乃是扣合“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来说,而这也正是一个伤心故事的开端和终结。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最是觑得伤心处,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好可以用着“爱情于女是生命之全书”的意思_倒不是特意引来西人为我说法,只是于此格外感慨古今中外人情之相通。
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
她向往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表现了她的轻率。
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
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
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
[摘要]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诗中的女主人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遗弃的遭遇。
但她并不徘徊留恋,而是抱着“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表现她性格的刚强和反抗的精神。
全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妇女的不幸命运。
[关键词] 《诗经·氓》;弃妇;形象《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
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日送。
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久等看不到男方返回的车子时“泣涕涟涟”泪如雨下,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我”追求的是——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
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
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负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的时候,很是对“我”痴情迷恋。
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无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
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
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
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最佳答案《氓》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卑贱的男人形象:氓。
是住在城郊家近复关的小商人,貌似憨厚,心怀狡诈,他以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人的欢心,以谎言虚咒换取了女人的信任,以占课算卦作为对女人忠诚的保证,就以这个手段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人。
不只赚到女人的爱情,还赚到女人的财物,更还赚到女人的劳动力。
以假献殷勤而人财两得,以背恩负义而成家立业。
以损人利己而达到卑鄙目的:这就是氓的生意经。
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装做奴才的样子,婚后摆出老爷的架子:这就是氓的行径。
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
在诗中还创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女。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
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
”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一曲妇女的悲歌——《诗经·卫风·氓》赏析“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
恰好相反。
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
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氓》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
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
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
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
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
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
“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
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
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
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
“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