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古代汉语无定代词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例如: (1)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大臣们没有能回答的。 (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杀了我,宋国没有能守卫的人,就可以攻打它了。
或 莫
代 词 无 定 代 词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 1. 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 人”,只做主语。例如: (1)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有的人靠脑力劳动,有的人靠体力劳动。 (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 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无罪,而二世杀了他。
谢谢 观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 有时“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
某一个人。例如: (1)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中有一个人得到了玉。 (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工而谋亡曹。(《左传·哀公七年》) 曹人中有一个人梦到很多人站在祭祀土神的宫殿里谋划使曹 灭亡。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广阔宽大的。 (4)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5)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够刺破它。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 3. 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是无定代 词,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例如: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有的人后退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后退五十步然后停止。 (2)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许行》)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这是事物的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五 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特别注意: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 错成“或者”
古代汉语 代词

吾:魏晋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若、乃、而”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氓)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01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03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基础知识:无定指代词

文言基础知识:无定指代词代词代词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一)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有表示近指的,有表示远指的,有所指不定的。
3.无定指代词文言里常用的还有两个所指不定的代词:莫、或。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指人等于“没有谁”,指事、指物等于“没有什么”。
如:⑭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贾谊:《论积贮疏》)——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却没有谁去拯救它。
⑮之人也,物莫之伤。
(《庄子·逍遥游》)——这个人,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他。
“或”字只作主语,通常指人,也用来指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有的”。
如: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记·陈涉起义》)——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秦二世却把他杀了。
⑰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
(《水经注·江水》)——现在新崩滩上的石头,有的像盛饭的竹筐子一样圆。
在并列复句中,“或”作分句主语,构成“或……或……”的形式。
这种时候要注意:“或”是无定指代词,不要和现代汉语里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或……或……”混同起来。
如:⑱余夷脱逃者,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逃脱的英国侵略者,有的被坑水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⑲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论衡·订鬼》)——冥思苦想而出现的幻觉,有的从视觉上表现出来,有的从言语上表现出来,有的从听觉上表现出来。
未完待续……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120个文言实词词义例释+迁移阅读(41-80)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多角度训练

》120 个文言实词词义例释+迁移阅读(41-80)41、胡【词义例释】①国胡以馈之。
——疑问代词,什么——《论积贮疏》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佚兮。
——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伐檀》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名词,对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过秦论》④虽及胡考,获则取之。
——名词,年老的人——《左传(子鱼论战)【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汉时,李陵受诏抗胡()人,后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
”大臣皆不敢言。
如此,国胡()以富强?42、或【词义例释】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无定代词,有的人——《察今》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无定代词,有时候——《岳阳楼记》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无定代词,任何人——《论积贮疏》④冀君实或见恕也。
——副词,也许,或许——《答司马谏议书》⑤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连词,假如,如果——《柳毅传》【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于嬉,嗜玩,或( )逃。
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43、即【词义例释】①以缚即火炉烧之。
——动词,走近,靠近——《童区寄传》②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
——动词,取——《原毁》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介词,就在,当——《鸿门宴》“ “④项伯即入见沛公。
——副词,就,便——《鸿门宴》⑤即今之?在墓者也。
——副词,帮助判断,就是——《五人墓碑记》⑥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副词,立即,马上——《桃花源记》⑦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连词,假如,如果——《论积贮疏》⑧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连词,表示让步,即使,纵使——《信陵君窃符赵》【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庄公初即()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舒玉芬《语文报·高一版》
无定代词,又叫“无指定代词”。
它是指示代词,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所以叫无指定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肯定性无定代词(如或、有)、否定性无定代词(如无、莫、靡)等
,现例举如下:
(一)“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通常指代人,也可指代物。
指代人时多为主语,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指代物时相当于“有的”。
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或:相当于“有人”。
“宋人或得玉”是说“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玉”。
)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人”。
)
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贾谊《论积贮疏》)(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的人”。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姚鼐《登泰山记》)(“或”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有的”,指代物,指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
)
(二)“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常指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地方)”。
“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
“莫”只做主语。
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莫”之前已经出现了它所指代的对象“善”,所以“善莫大焉”是说“没有什么善事比这更大的了”。
)
例: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莫”作句中主语,意思是“没有人”,指代上文所说聚集于左丞相府的那些人,包括文天祥在内。
)例: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庄子·秋水》)(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
(莫:没有什么东西,指物。
)
(三)“他”,在古汉语中不做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作指示代词用。
它所指代的人、事物或情况在说话人范围之外,可译为“别的、旁的、其他的”。
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以上两例中的“他”都是指示代词,可译为“别的”。
【巩固练习】
解释辨析下列无定代词的用法。
1.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4.群臣莫对。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
7.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8.故祸莫憯于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醜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9.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10.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