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用法讲解

合集下载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 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何的词义和文言文用法「何」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词,既可以作为疑问代词,表示询问的意思,也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

1. 作为疑问代词:在句子中起着询问事物性质和关系的作用。

例句1:人各有所好,吾不知正心之姝何如?解析:这句话中的「何如」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样」,表示不了解与正心有关的姿色是什么样子。

例句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白首壯心吾所付,欲悟實成道安邱?解析:这里所指向「安邱」表示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学习实现自己的心愿。

2. 作为介词或副词: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修饰限定其他名词或动词等作用。

例句3:孔明出巡回屋間,彷佛天上觀星懸。

解析:此处,“懸”是介詞“於”的通假字。

賀衡《尚書註》:“謂彌山曰枾,曰何於爲语也”。

例句4:近世通易僻安。

典雅詞調,近僻之耳,凡是未入民之常轨者必被以為俗,未保洁之问题是何罪?解析:这里,“是何罪”表示「这有什么过错?」的意思。

二、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示例1. 《论语·雍也》:“小子当五十而学为天子。

”解析:这句话中的「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表示提出了疑问。

2. 《红楼梦·第二回》:“黛玉听见道、水如此说:偏自己有点愕然心想已经被他发现”。

解析:此处“偏自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幸亏我”,加强了主观感情色彩和客观事实关系的紧密性。

3. 蔡邕《大谢天神居功诗》:“故人勋业誇蜚霾,常以抚终侥幸好。

”解析:这段诗中,“侥幸好”表达了赞美与对过去事情半途而废又得到收获之间的一种复杂心情。

4. 《尚书·传》:“天下有道,则不臣;何人与不孤?”解析:这句话中的「何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哪个人」,表示提出质疑。

5. 鲍溶《晏子使楚自赦诗》:“一鱼逆旅何穷辛?”解析:这句诗中,“何穷辛”表达了反问和感慨之意,形象地描绘了被流离异乡的困苦和忧愁。

三、文言文运用总结在文言文中,“何”字不仅承载着疑问代词的含义,起到询问事物性质和关系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修饰限定其他名词或动词等作用。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可太有趣啦!咱先来说说“何”这个字。

“何”就像是个好奇宝宝,老是在问问题呢。

像“君何患焉”,这就相当于说“您担心什么呀”,感觉就像是一个朋友在安慰另一个朋友,很贴心的那种。

还有“安”,这个字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沛公安在”,就好像是有人在着急地找刘邦,大声喊着“刘邦在哪里呢”,是不是画面感很强呀?这让我想到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时候,找的人到处问“那个谁在哪呢”,就这种感觉。

“孰”也是个常用的疑问代词呢。

“孰为汝多知乎”,这就像是小朋友之间在争论,一个说“你以为你懂得很多呀”,带着点小傲娇和小不服气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争论谁更聪明,互相斗嘴的情景。

“奚”也不示弱哦。

“奚惆怅而独悲”,就好像是一个人在那儿自怨自艾,别人就很不解地问“你为啥这么惆怅,一个人在这儿悲伤呀”,就像朋友看到你不开心,过来关心你一样。

再说说“胡”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就像是在质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这么慌慌张张地要到哪里去呀”,就像妈妈看到孩子乱跑,忍不住问一句的感觉。

这些疑问代词在文言文中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它们让文言文变得生动起来。

每一个疑问代词都像是带着一种情绪,或疑惑,或焦急,或好奇。

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是能好好理解这些疑问代词,就好像能跟古人对话似的。

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和那些古人坐在
一起聊天,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好奇他们的好奇,焦急他们的焦急。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真的很奇妙呢。

我们可不能小瞧这些疑问代词呀,它们可是我们打开文言文世界的小钥匙,通过它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想法和生活呢。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1. 初中语文文言文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代指主语或宾语为疑问代词,当句子结构完整时出现对整个句子提问,就是疑问副词了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文言文翻译的何

文言文翻译的何

何字本义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哪里”。

如《论语·为政》中有:“子曰:‘何谓仁?’子曰:‘爱人。

’”此句中,何字即疑问代词,询问仁的定义。

何字亦可用作副词,表示“为什么”、“为何”。

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曰:‘何为其然也?’”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疑问,询问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何字尚有“多么”、“何等”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意为“多么”。

何字在文言文中,亦可用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

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何草不黄?何日不雨?”此句中,何字指代草,表示草皆黄,意指草皆枯萎。

何字在文言文中,尚有“如何”、“怎样”之意。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吾其还也,何如?”此句中,何字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行事。

以下试举数例,以见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孟子·梁惠王上》:“何为而然?”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2.《庄子·逍遥游》:“何物而不为?”翻译: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做的。

3.《史记·陈涉世家》:“何故而反?”翻译:为什么起义?4.《诗经·周南·关雎》:“何人斯?”翻译:这是什么人?5.《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何为而惧?”翻译:为什么害怕?6.《庄子·养生主》:“何为其然也?”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7.《论语·为政》:“何谓仁?”翻译:什么是仁?8.《诗经·小雅·鹿鸣》:“何草不黄?”翻译:什么样的草不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何字作为疑问代词、副词、代词、连词等,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何字的用法,对于我们阅读、翻译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何字作为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其义丰富,用法多样。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及用法解析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在句子中可以担任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地点副词、方法副词等角色。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具体用法,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二、焉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1. 焉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询问“何处”或“何地”。

例如,“人焉”的意思是“人在哪里”,即询问某人的所在地。

2. 焉还可以与动词联合使用,构成“谓焉”结构,表示对谓语动作的疑问。

例如,“行焉”意为“行走到哪里”,即询问某人要去哪里行走。

三、焉作为关系代词的用法1. 焉可以引导定语从句,表示原因或条件。

例如,“得天禄焉者多运少才也”,这句话中的“禄焉者”表示那些得到天赋之福报而运气较好、才能较差的人。

2. 焉还可以引导并列句,在第二个分句中表达原因或条件。

例如,“承之者,其年焉忧乎哉?”这句话中的“焉”表示了承担某项责任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忧愁。

四、焉作为地点副词的用法1. 焉可以表示某事发生或存在的地点。

例如,“乌江清洛之间,民亦甚焉。

”这句话中的“焉”表示了乌江与清洛两地之间民众对某情况(未明示)的感受。

2. 焉还可以构成“会焉”或“居焉”的结构,表示某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例如,“入而论道者,则与士会焉;入而论义者,则与君会焉”,这里的“会焉”指探讨问题或交流思想活动所进行的具体场所。

五、焉作为方法副词的用法1. 焉可以组成“从焉”或“因之而焉”的结构,表示采取某种方法或由此而产生某个结果。

例如,“《晏子春秋》善言高下于王公大人之前称贤形势,自可曰盖学因之而乘祸福也”,这句话中的“因之而焉”意味着基于从前述方式推理得出一定结论。

2. 焉还可以构成“焉则”或“于焉”的结构,表示某种行动的方式、目的或原因。

例如,“好学不倦,则智焉”,这里的“智焉”表示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致使人变得聪明。

六、总结在文言文中,焉作为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能够担任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地点副词和方法副词等不同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用法讲解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