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名家名作 山水画临摹宝笈…

合集下载

明代山水画欣赏100幅

明代山水画欣赏100幅

明代山水画欣赏100幅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超过了宋元两代,更为明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无怪乎人们都说,看中国山水画就要看明代!下面带来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各位大可一饱眼福!1、《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藏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孤老,江苏昆山人。

《华山图册》是王履采药关陕,游历华山后,经过多年的苦心构思和惨淡经营所创作的。

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

《华山图册》局部此图册页绘华岳诸峰奇景,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岳华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观”的自然变化之妙,并塑造出类如险峻、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各异其趣的意境。

笔力刚劲挺拔、浑厚沉着、墨气明润,浓淡虚实相生。

2、《秋林草亭图》明徐贲轴纸本设色纵99.6厘米横2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江南秋景山水,全画构图平稳,笔墨清润,山石作披麻皴,刚柔相济,树枝树叶钩点结合,追求笔墨的韵味,可明显看出董源、巨然的笔墨意趣。

3、《峰下醉吟图》明徐贲纸本设色纵63.9厘米横32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此图画群峰突起,清丽多姿,树木葱茏,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幽静山水胜景。

此画笔墨秀润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树木枝叶钩点结合,亭台、茅舍用线横直、长短富于变化。

4、《隐居图》明王绂绢本墨色纵141.7厘米横7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隐居山林之情景。

左部山峰高大险峻,山下树木苍郁葱茏,山脚下是一片宽阔水面,微波荡漾,远方山水平静,秀润幽雅。

5、《北京八景图》明王绂卷纸本墨笔《北京八景图》共八幅,各自独立,每幅景名依次为《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环岛卷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

凡屋舍、桥亭、人物、烟云、流水、无不精致有神;整个作品风韵别致,有宋元山水画的遗意。

6、《山亭文会图》明王绂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鳌叟,江苏无锡人。

明清传世山水画赏析!

明清传世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在中国绘画史上,尽管山水画是较晚出的画科,但却比欧洲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

在画法上,唐代王维提出了“水墨为上”的观念、强调水和墨的相互作用以后,五代、北宋时期风行湿笔浓墨法。

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在熟性绢、纸上运作的水墨交融、连勾带皴的方法。

元代时纸本大行其道,风行南宗山水,又以干笔皴擦的方法别开新局,影响到了明清及明清之后的山水画风。

本文精选了明清著名画家王绂、戴进、吴伟、文徵明、董其昌、恽寿平、王时敏、王原祁 、王翚、吴历等的部分山水画精品,对其作简略介绍。

1.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山亭文会图》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

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

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

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

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师法吴镇、王蒙等元代大家。

他的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

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但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他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特别是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

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

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

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

知名于明初画坛。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石渠宝笈收录的作品

石渠宝笈收录的作品

石渠宝笈收录的作品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收录了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代近两千年书画名家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部分名作:
1. 《千里江山图》:纵厘米,横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 《汉宫春晓图》: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 《百骏图》: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

5.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作品,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

7. 《五牛图》:麻纸本,纵厘米,横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8. 《清明上河图》: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9. 《富春山居图》: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现分为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以上只是部分收录的作品,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明清文人书画评论

明清文人书画评论

明清文人书画评论明清时期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书画评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评论以文人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念为基础,对书画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对后世书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文人书画评论以古人经典为基础,致力于对古代大师作品的传承和赏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阳明的《石渠宝笈》。

王阳明是一位学者、军事家、哲学家和书画家,他把自己对画艺的理解和品鉴经验整理成册,成为中国文人书画评论的重要典籍。

《石渠宝笈》主要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的书画作品,对于古代书画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进行了深入解读。

王阳明提出了“一墨三分、法度圆矣”的观点,强调画家在运用墨色时应该注意力度、湿度和极度的平衡,力求达到画面整体的协调和和谐。

明代还出现了一批重视形象真实性的评论家,他们以赵孟的《画品》为代表。

赵孟提出“观形趣”和“研神妙”的理论,认为画家应该以对形象的观察和描绘为基础,以充分展现作品的神韵和妙趣。

他强调画家应该具备真实再现对象形象的能力,透过形象的表现来传递感觉和意境,以期达到观者灵魂共鸣的效果。

到了清代,文人书画评论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最有名的评论家是石涛、顾恺之和齐白石等。

他们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观察感悟,对书画作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评价。

例如,石涛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不仅在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还对其他山水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评论。

他主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强调作品应该具有高雅和深沉的气质,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顾恺之和齐白石则对人物画和花鸟画进行了精彩的评论,他们以饱含情感和细腻入微的笔墨风格,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的文人书画评论不仅对当时的书画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书画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观点和审美标准,为后代艺术家和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人书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但明清时期的评论仍然被视为中国书画评论的重要源头和经典之作。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览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览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网络版
石渠宝笈特展 开始:2015-09-08 结束:2015-11-08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E-mail文化传播网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宋 赵 昌 写 生 蛱 蝶 图 卷
宋 赵 佶 雪 江 归 棹 图 卷
隋 展 子 虔 游 春 图 卷
元 商 琦 春 山 图 卷
王珣《伯远帖》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文 化 传 播 网
《石渠宝笈》,全称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 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录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嘉 庆年间,历时70余年。《秘殿珠林》主要载录释道书 画,而《石渠宝笈》则著录一般书画,按照“千字文” 字头编号来编写,收录作品7757件,成为中国书画收 藏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石渠宝笈特展”是故宫博物院为纪念建院90周 年而举办的系列大展中的重量级展览,分为“典藏篇” 和“编纂篇”两个部分,旨在体现《石渠宝笈》编纂 及其著录书画的特点,让观众了解清宫典藏书画的聚 散和特质。展览分两期,自9月8日至10月11日为第一 期,10月12日更换部分展品,自10月13日至11月8日为 第二期。 “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在武英殿展出,以 《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 流传、辨伪的历史。本展区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 大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据介绍,此次展出的 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 馆界都难得一见。其中,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 (宋摹本)和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我 国最早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风格。东晋王珣《伯远 帖》为王氏家族唯一传世真迹。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 端《清明上河图》,这次全卷铺开陈列。10年来, 《清明上河图》仅在香港和日本展出过两次,但都未 曾全展开。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在延禧宫展出,以 《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 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 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 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 本12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15件,直观诠释这一 书画著录巨作。本部分展出的晋顾恺之《洛神图卷》, 画卷中乾隆及内府大臣的题识再述了《石渠宝笈》这 一书画著录巨著的编纂体例与其严谨的考据特点,并 生动地勾勒出乾隆的艺术趣味。

《山水画》PPT课件

《山水画》PPT课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疑飞 似流 银直 河下 落三 九千 天尺 。,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时月 鸣出 春惊 涧山 中鸟 。,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中国 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画家 笔下的山水是画家内心对于自然山水的感悟,是画家人 生态度的表达,更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
纵33厘米,横636.9厘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中国山水画
画中有诗
中国山水画
《山径春行》南宋 马远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画配诗
中国山水画
山 行 旅
、、
图 》
墨思
五 代
关 仝
中国山水画
《 匡 庐 图 》 五 代 荆 浩
中国山水画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中国山水画
《 晴 峦 萧 寺 图 》 北 宋 李 成
中国山水画
《 早 春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 溪 山 行 旅 图 》 北 宋 范 宽
中国山水画 《云山墨戏图》 南宋 米友仁
中国山水画 -.
中国山水画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 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
《早春图》 隋 展子虔
丈山 尺树 寸马 豆马
中国山水画
《 江 帆 楼 阁 图 》 唐 李 思 训
中国山水画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景气
、、
《 关

明代画家沈周作品(内含200高清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品(内含200高清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品集200高清图
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明代杰出书画家,江苏苏州)人。

不应科举,长期以事绘画和诗文创作。

擅山水,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于吴镇。

兼工花卉、鸟兽。

人物,名重当时。

书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

笔意出入变化,用笔劲捷有力,融揉参杂,具自家风貌。

写意花卉鸟兽甚佳,无愧明四大画家。

吐血收集沈周画作全集,值得收藏!
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仿大痴山水图纸本设色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蜀道难立轴己酉(1489年)作
仿吴镇山水水墨绢本
袁安卧雪图立轴1474年作
桃源胜境立轴成化二年(1466年)作
莲塘小隐图立轴
山水立轴纸本
石梁飞瀑
山水设色绢本 1489年作
渔家乐立轴
壮行图立轴设色纸本己酉(1489年)作
梅花书屋
西园醉月
《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岭嵯峨曲涧幽。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場外的董其昌山水真迹精品,乾隆-石渠宝笈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場外的董其昌山水真迹精品,乾隆-石渠宝笈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場外的董其昌山水真迹精品,乾隆-石渠宝笈下图是我的明代董其昌山水长卷真迹溪山隐居图, 乾隆-石渠宝笈庞莱臣旧藏卷 10.875 寸 X 206 寸; 董其昌画 137 寸卷 27.6 cm X 523 cm; 董其昌画 348 cm款识玄宰印章董其昌** 清代宫廷玺印乾隆七玺之石渠宝笈石渠定鑑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皇帝题写“妙”字、印章:(乾隆御笔)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烟云无尽藏古稀天子寿八征耄念之宝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42-256)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 董其昌溪山隐居图原创真迹四签題董其昌溪山隐居图原创真迹四签題** 清代民國众多權威收藏家收藏* 秋碧蕉林鉴定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924)梁清标(1620—1691)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

一号蕉林。

* 海虞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632)邵松年(1849-1924) 清末学者、书法家。

同治九年(1870)举人,授内阁中书。

* 荷屋鉴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453)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 仪周鉴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329)安岐(1683~?)清代书画鉴藏家。

* 莱臣心赏虚斋珍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1587)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

浙江吴兴南浔人。

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 南海伍元蕙宝玩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98)伍元蕙道光至咸丰(1821-1851)间鉴赏家* 曾存定府行有恒堂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1259)清朝道光时期皇族定郡王载铨[1794-1854]的斋号。

* 何维朴印诗孙何维朴 (1844 -1925 )湖南道县人。

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 王胜之王同愈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5)王同愈(1856-1941年),字文若,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元和人,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历代名家名作山水画临摹宝笈…《放鹤洲图》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剪越江秋图》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

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

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

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

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

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

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

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

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山水兰竹图册》明项圣谟纸本墨笔12开每开纵25.2厘米横24.6厘米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

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

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

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

清王原祁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维诗意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每开纵28.1厘米横29.4厘米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

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

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

”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

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仿黄公望山水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43.7厘米横31厘米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

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

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

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

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

”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

《雨满山斋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121.1厘米横32.4厘米画中山雨笼罩的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

本幅左上自题:“雨满山斋九月秋,翠烟常傍砚池流。

朝朝睡起研些墨,写幅林泉寄短讴。

乙亥秋,项圣谟作。

”钤引首章:“兰馨堂”,有钤有“林泉肆志”,“别号易庵”。

乙亥为明崇祯八年,时项氏三十九岁《杂画册》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

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

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

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

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

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

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闭户著书图》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

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

性格豪放,博雅多闻。

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

更精绘画,深研画理。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

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

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

写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

名重一时。

《山水图》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

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

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

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

《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江山卧游图》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

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

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崇阿茂树图》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

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

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

......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

”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

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山水册》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

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

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

《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山水册》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

《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

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明。

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

《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

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江深草阁图》清傅山绫本水墨纵176.5厘米横4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傅山(公元1607—1684)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

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

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

墨竹亦有气。

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

”此画画杜甫诗意。

傅山这幅画的笔致古拙,敷色妍丽,笔墨简劲,风格独特,颇有风趣。

《山水册》清程邃纸本墨笔纵35.7厘米横57.7厘米歙县博物馆藏程邃(公元1605—1691),字穆倩,号清溪,又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

山水法巨然,用笔枯瘦,自成一家。

此册页共八开,每幅均有题画诗,所画山水宗法王蒙,纯用枯笔焦墨,追求荒朴古茂意境,本为新安画派技法特色,而程邃山水融入金石意味,更为独造。

此山水册页,笔精墨妙,立意寄情,深湛品赏,是可贵的佳构。

这里所选的两幅作品,墨笔写江南山水景色。

画面的构图位置的经营,沿用南宋以来的常见的格局。

《山水册》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

太仓(今属江苏)人。

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

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

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

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

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

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

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133.2厘米横6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

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

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

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

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

此画的用墨明洁苍润,得自于董其昌的影响。

这幅画气厚力陈,显示了王时敏深厚的笔墨功力。

《南山积翠图》清王时敏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山水作品。

画上自题为:“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

弟王时敏年八十有一。

”由此题款可知是画家为人祝寿而作,画面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作祝寿,含“寿比南山”之意,恭谨而情深,是画家山水画中的佳构。

主峰高踞画幅正中,众峰烘托,密树浓荫,云气浮生;画此高山,有“寿比南山高”之意。

整幅作品,横图繁复,行笔缜密,一丝不苟,水墨淋漓酣畅,生动地刻划出了山间林野一派清润自然之气《秋山白云图》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96.7厘米横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取全景式布局,远山以一尖顶缓坡的山峰为主体,其右下方以一平顶直壁孤峰相扶助,形成对比,简洁大方。

中景作以密布的山石林木,数座房屋掩映其间。

屋旁山泉急流从林中冲出。

此幅画中山石勾出轮廓后以大小披麻皴画出阴阳,并以密点作苔,树木除近景丛树勾点叶形外,其余基本以横竖点法写出大意,后树石均施以赫石、花青等色。

其笔法文秀沉实,墨彩温雅清淡,体现出了董其昌所谓的南宋画的基本风格。

《落木寒泉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82.8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仿元代倪云林笔意所写的太湖岸边景致。

近景画一水边坡地,碎石重叠;中景为置于画面右侧的较高山峰;山后远景为一空旷的水面,中有一带远山横向伸展。

整个气象显得寂静潇疏,颇有清爽的秋凉之意。

画中运用折带与披麻相结合的笔法,清劲宽和,温雅平淡,多用干笔淡墨。

这件仿倪云林而作的山水,不仅拟其笔法笔意,更在其中透现出了倪云林之画中潇疏清凉而略带荒寒的意境,同时又具有四王画中那种平和温雅的气质。

《杜甫诗意图》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共十二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 后幅页又自跋云:“少陵诗体宏众妙,意匠经营高出万层,其奥博沉雄,有掣鲸鱼探凤髓之力,故宜标准百代,冠古绝今,余每读七律,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