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榆林

合集下载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止2021年,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如下:
1. 冶铁技艺:榆林市冶铁技艺是榆林地区传统的冶炼技艺,代表性的有阳城炉细冲铁、横山炉冶铁等。

2. 木版年画:榆林市木版年画以榆林市棋盘山为代表,其图案色彩饱满,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

3. 炕绣:榆林市的炕绣是一种特殊的绣艺,以绣制在炕上的绣品为特色,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4. 云菜烹调技艺:榆林市云菜烹调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独特的烹饪传统,以云菜为主要特色,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5. 榆林馍:榆林市榆林馍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6. 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榆林市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的传统酿酒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榆林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榆林市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榆林市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榆林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于XX年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就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榆林市位于陕北,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榆林市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二、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名单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榆林刺绣精湛绝伦,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 龙山砚龙山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龙山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榆林地域文化元素,成为了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榆林鼓乐榆林鼓乐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榆林鼓乐在宗教、庆典、婚礼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作用,是榆林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榆林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精湛,角色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剪影”。

5. 燕赵书院燕赵书院是榆林市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保存完好。

燕赵书院是榆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榆林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6.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的传统文化(榆林的特色文化)

榆林的传统文化(榆林的特色文化)

榆林的传统文化(榆林的特色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榆林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榆林的特色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榆林奇特的城建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2、榆林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600字3、陕西榆林的传统文化作文50字榆林奇特的城建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榆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人们的结婚风俗习惯。

榆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的,因为康熙皇帝曾经有给这个地方赐碑,两守孤城,千秋忠勇。

榆林当地的奇特的城建可以说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陕西省的榆林地区虽然说不及延安以及西安那么的有名,但是也是有许多人了解的。

榆林地区的人们这些年来勤勤肯肯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的榆林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榆林地区的风俗很有特色,那榆林结婚风俗都是怎样的呢?一:托媒提亲,如今虽然是新社会,但是榆林地区的人们大多数还都是托媒人介绍的,这里的媒人的话极少数是专业的媒婆,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因此婚姻不幸的情况发生的是较少的。

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媒人要将男方的真实情况告诉女方,女方要托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打听,了解男方具体的情况,再通知媒人告知男方结果。

二:定亲,男女双方如果说都同意的话接下来就是定亲,定亲一般都是由男方送给女方家四色礼,包括烟酒肉以及糕点之类的,还有首饰、布料、粮食、衣服和彩礼。

女方的话要给男方赠送鞋子和帽子或者是衣服。

三:结婚,结婚迎亲都是有迎人的婆姨1-2个人,男子数人组成,但是要注意是单数。

同时还要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的衣服、首饰品,花轿或者毛驴以及唢呐鼓乐队到新娘家迎亲。

新娘家要准备酒席来招待迎亲的亲朋好友,然后女方要约来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携带嫁妆前往送新娘到夫家。

新娘坐轿或者骑毛驴都是应该戴红纱巾,新娘进洞房之前要婆媳之前互赠见面礼,可以是手镯、戒指、耳环等等,也可以是内衣、肚兜等等。

山西榆林简介

山西榆林简介

山西榆林简介一、地理位置:山西榆林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下游平原的西侧,东临陕西,南濒黄河,北界内蒙古,西与甘肃相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0′-111°13′,北纬36°13′-39°43′。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榆林整体呈现出一个呈南高北低、波浪状的地势格局。

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分布均衡,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2)气候:榆林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

三、历史文化:(1)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

秦朝时,榆林被划归为秦国的辖区,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和经济中心。

(2)文化遗产:榆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秦长城、崆峒山、龙门石窟等,这些古老建筑物和艺术作品见证了榆林的漫长历史。

四、经济发展:(1)资源优势:榆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国内重要的能源产区。

(2)产业布局:榆林以煤炭、石化、装备制造、冶金等行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旅游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五、旅游资源:(1)景点介绍:榆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秦长城、崆峒山、榆林地下长城、毛泽东同志视察榆林纪念地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悠久历史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2)特色美食:榆林有着丰富的特色美食,如饸饹、关中烤鸡、老山羊肉等,口味独特,让人垂涎欲滴。

六、社会发展:(1)教育:榆林注重教育事业发展,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2)医疗卫生:榆林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好,设有多家三级医院和大型医疗机构,能够满足当地民众的健康需求。

七、交通便利:(1)铁路:榆林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有多条铁路和高铁线路贯穿而过,与其他城市联系紧密。

(2)公路:榆林的公路网发达,连接了周边的城市和省会太原,方便出行。

八、人文风情:榆林地区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

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渊源(1)

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渊源(1)

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渊源位于陕甘宁蒙晋交界接壤的中心地带的榆林,是一个被高山和大河围圈、封闭而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单元,天荒地老,亘古久远;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划出现,则才是晚近几百年以来的事,新鲜而年轻。

按照现代行政区划,榆林和关中同属陕西,但人文经济和历史地理面貌迥然相异;与晋西、宁东、陇东同属黄土高原,却被黄河及各支流切割分离,形成经济和文化离异状态;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毗连为邻,却一直存在经济和文化鸿沟,实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地处陕北完全不同于关中和陕南榆林地处陕西北部,通常被称为陕北,但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完全不同于关中和陕南。

在陕北和关中北部的渭北高原之间,自西向东耸立着南北两列被称为北山或北岭的大大小小灰质岩山丘,两列山地之间分布着宽20~30公里的黄土台原,以足够的纵深和延绵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陕北与关中分离、阻隔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区域和世界:北山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北山以北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渭河的三条支流千河、泾河、北洛河又把北山分为三部分。

千河与泾河之间属于千山山脉即广义上的陇山、六盘山地区,泾河与北洛河之间属于子午岭山脉地区,北洛河以东属于黄龙山山脉地区。

榆林仅仅只是行政隶属于陕西,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跟关中和陕南完全不同。

二、南面面山,三面环河,是一个被高山和大河围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单元榆林南向面山,由北而南横列三重山:一是偏北的白于山、九里山,二是中部的子午岭、黄龙山,三是南部与关中分界的北山山系。

三重山脉阻隔,使得榆林在历史上由陆路南下困难重重,基本到延安就止步不前,再往南也就洛川、黄陵一线,很少能一口气到达渭北和关中。

榆林的生存空间和交流半径基本被局限在东、西、北三个方向,而这三个方向则均被黄河环绕。

滔滔黄河沿榆林东境南下,绵延三百多公里,与山西吕梁、忻州、朔州等市县区隔河相望;辽阔的西和北境看上去离黄河较远,分别与现在的宁夏盐池、灵武和内蒙鄂尔多斯为邻,但地形地貌完全相同并连为一体,同属河套地区的河东、河南地,只是现代行政区划将其分割为不同地区而已。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原创版】目录1.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2.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3.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4.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正文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榆林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近日,榆林市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根据公布的名录,榆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音乐:如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2.传统舞蹈:如榆阳区保宁堡老秧歌、清涧伞头秧歌等;3.传统戏剧: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4.传统美术:如榆阳剪纸、陕北窑洞门窗制作技艺等;5.传统技艺:如绥德平安书、绥德民间泥塑、绥德年茶饭等。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榆林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榆林市还与周边省、市、县(区)开展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1.源远流长: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榆林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地域特色鲜明: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都是榆林地区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3.生活气息浓郁: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绥德年茶饭等,都是民间生活中的传统技艺和习俗。

榆林城内旅游景点

榆林城内旅游景点

榆林城内旅游景点榆林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榆林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本文将介绍榆林城内的一些旅游景点。

一、榆林市博物馆榆林市博物馆位于市中心,于1983年建成开放。

这个博物馆馆藏活动的历史、民俗、地质、生物、文物、艺术等方面的文物,在中国博物馆中拥有较高的声誉。

博物馆馆内一排排陶俑、宝石等珍宝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吸引着许多专业学者和游客。

二、世界文化遗产干木楼这座建筑建于清朝时期,是中国独特的古老木楼之一。

干木楼是一种木质建筑结构,采用特殊的木工技术和秘密的防火材料,使得它可以在自然灾害下维持几个世纪。

干木楼中还有大量珍贵的家具和精致的雕刻。

游客可以在此震撼于以前的建筑技术和智慧。

三、西河古城墙西河古城墙是区域内最著名的城市文化遗产,建于唐朝。

它总长约三十三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城墙上是一些防御塔和观察台,上面有狙击手、射箭手等防御措施。

这座古城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缩影。

四、金塔街金塔街是一个具有现代城市风格的商业街区。

这里有各种老字号小商店、家具店、饰品店、快餐店等,也有很多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小型博物馆。

金塔街上的建筑和装饰融合了陕西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让它成为一个值得去逛逛的地方。

以上是榆林城内的几个旅游景点的介绍。

游客们可以在此了解和欣赏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同时体验当地的美食、购物和娱乐。

相信这些景点一定可以为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包括:
1. 榆林秧歌:榆林秧歌是榆林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深受人们喜爱。

2. 榆林陕北民歌:榆林陕北民歌是榆林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其深情而朴实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3.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是榆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方式而著称。

4. 榆林舞狮:榆林舞狮是榆林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舞狮者以独特的技艺和表演方式展示狮子的神秘和力量。

5.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地区的传统乐器,以其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6.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刺绣技术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

7. 榆林剪纸:榆林剪纸是榆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剪纸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青睐。

8. 榆林木偶戏:榆林木偶戏是榆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木偶制作和表演方式而蜚声中外。

9. 榆林捆绑舞:榆林捆绑舞是榆林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方式而广受欢迎。

10. 榆林皮鞭舞:榆林皮鞭舞是榆林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皮鞭,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方式展示优美的舞蹈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榆林陕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早在3万多年前,这里就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孕育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和文化现象。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

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

黄河由府谷县北折向南流,萦回曲折,在东部形成与山西省的天然分界。

境内有无定河、洛河、延河、秀延河、大理河等诸多水系,有桥山、子午岭、雕阴等诸大山脉。

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

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

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陕北:陕西北部也。

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镶嵌着延安和榆林两颗耀眼的明珠。

用美国记者斯诺的话来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的确,正是陕北的贫瘠和落后,才孕育出陕北人吃苦耐劳的人文品格,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

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黄帝陵、万里长城、黄土地,在这里神奇地融为一体。

历史上,陕北文化有过几次辉煌。

第一次是轩辕黄帝时期。

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第二次是战国后期至秦朝初期。

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了长城,修筑了直道,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第三次是东汉时期。

目前在陕北境内出土的大量的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砖,表明陕北的文化和经济在汉代曾经拥有一个发展高峰期。

第四次是明朝末年。

陕北人十有八九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写下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陕北文化显示的巨大力量。

第五次当属20世纪。

20世纪,现代文明、古老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西方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

外国文人、中国文人中的优秀分子以及陕北土生土长的文人汇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撞击、嬗变,为陕北的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世纪,陕北文化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1872年冬,比利时天主教士叶茂枝到靖边县宁条梁大沟湾传教。

1900年8月7日,靖边民众与教会爪牙发生冲突,成为民众武力反教斗争的直接导火线。

直至1946年三边解放,人民政府废止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三边教区土地。

正是由于外国传教士的宗教信仰和陕北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才发生了长达47年的三边教案。

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陕北人的文化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涌现出了杜斌丞、李子洲、魏野畴、刘含初、呼延震东等一大批优秀人物。

他们纷纷回到陕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35年10月19日,是个不平常的日子。

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踏上这片土地,便给陕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此,陕北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延安时代。

延安时代,一批批文人通过重重封锁线奔赴延安,“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便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心里写照。

文人们来到延安,自由地学习,自由地工作,自由地思想。

这里的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窑洞是冬暖夏凉的,人是纯朴、亲密无间的,相对于国统区来说,犹如天堂一般。

延安成了文学艺术的乐园。

各种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了。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可以说,伟人毛泽东因了汲取了陕北文化的丰富营养,才变得更加伟大。

《毛选》四卷共159篇,在陕北写成的就有112篇,其中93篇是在延安写成的。

延安时代,清凉山成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

中国的最强音就是从这里传往全国的四面八方,从而唤醒了千百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毅曾作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1938年8月,只有7人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中共中央直接关怀下成立起来了。

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摄制了一批影片,如《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称《南泥湾》)、《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九一运动会》、《秧歌运动》、《国际青年节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等等,拍摄出数以万计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照片,巡回放映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远东边疆》、《祖国儿女》、《假如明天战争》、《我们来自克隆斯达得》、《夏伯阳》、《十三勇士》等十几部苏联早期的优秀故事影片,培训了大批电影业务骨干,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电影事业。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农村,和陕北群众打成一片,在陕北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写出了长诗《青年近卫军》、《吴满有》、《十里盐湾》、《王贵与李香香》等。

出现了歌剧《白毛女》。

出现了《黄河大合唱》。

同时,陕北民间艺术也获得了新生。

《东方红》、《绣金匾》、《翻身道情》、《南泥湾》、《高楼万丈平地起》等民歌就象长上了翅膀,飞遍了全中国。

以《十二把镰刀》为开端,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大秧歌运动轰动了延安,波及到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人,到米脂县向唢呐艺人常文青请教,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常文青向他们传授了《将军令》、《大摆队》、《粉红莲》等乐曲。

1943年,刘炽、张鲁等人将深沉悲壮的《粉红莲》加工改编成由多种民乐演奏的哀乐。

1956年,刘炽在电影《上甘岭》音乐创作中,再一次将《粉红莲》加工为双管管弦乐队加大锣的追悼哀乐。

其后便有了我国通用的《哀乐》。

延安时代,群星灿烂。

作家有丁玲、萧军、欧阳山、茅盾、柳青、高士其、陈明、陈学昭等,诗人有艾青、柯仲平、何其芳、李季、郭小川、严辰、刘御、贺敬之等,音乐家有冼星海、吕骥、贺绿汀、马可、张寒晖等,版画家有古元、力群、彦涵、罗工柳等。

漫画家华君武。

摄影家吴印咸。

说唱艺术家韩起祥。

考古学家尹达。

民歌手李有源、李增正、张天恩等。

还有外国文人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海伦、王安娜、郑律成、爱泼斯坦、卡尔逊、李敦白等。

据粗略统计,延安时代,陕北有40000多文人。

毛泽东曾经骄傲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

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

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陕北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经常举办短期训练班,建立识字组,开办夜校、半日学校、冬学,不拘形式,扫除文盲。

著名秧歌剧《夫妻识字》就是当时陕北农民学习文化真实的写照。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群众过上了当家作主人的日子。

陕北人民认真贯彻毛泽东《复电》精神,“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陕北的文艺工作者,不敢放弃自已的责任,继续按照毛泽东“5.23”《讲话》指引的方向,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诸如《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耀眼夺目。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响彻环宇。

安塞剪纸、洛川麻绣、延川布堆画、绥德石雕、子长唢呐,还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等民间艺术象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中外游客,使他们流连忘返。

陕北有壶口瀑布、延河、无定河、洛河,陕北有宝塔山、万花山、清凉山、凤凰山、二郎山、红石峡、镇北台、红碱淖,陕北还有黄帝陵、统万城、蕲王庙、蒙恬墓、扶苏墓、香炉寺、白云山,这里的美景美不胜收。

陕北的作家、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创作出一大批令人瞩目的艺术作品。

需要提及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陕北上山下乡,和农民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

这种结合,不但改变了陕北人的生活习惯,而且出现了一批知青作家,象梅绍静,象高红十,象叶延滨,象史铁生,象王晓建,等等等等,他(她)们的作品响当当,不乏重量级。

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

陕北的开发并不算迟。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统治者只顾在这块土地上征伐讨略,致使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朝不保夕。

其结果导致这块土地生产力滞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连年的战争,也使陕北由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变成了如今的光山秃岭、沟壑纵横,风沙干旱的情景。

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又使陕北成为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的天然分界线。

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这种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对陕北传统文化的形成给予深刻的影响。

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以上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以下特点:陕北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

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

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

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

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著名美术家靳之林先生在陕北考察多年,他以民间剪纸抓髻娃娃、出土文物和古史传统三者印证,破译出了二十多个出土文物的原始文化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