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合集下载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北海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钦州
防城 港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①运输量大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
②运输价格(成本)低。 _
(2)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
A 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 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 香港 、广州、
深圳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 规划 与管理。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
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
所示: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
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
进工业化。
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 城市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 模式 城市化的 具体过程 在外资的推动下工业化与 城市化不断发展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 苏南模式 工业化 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 第二 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第三 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② 劳动力和资源 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技术、知识 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港澳 ,靠近东南亚。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件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件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典例剖析 奥运火炬传递到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这 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指出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明城 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区位优势:临海 (地处沿海);邻近港澳 台;优惠的政策,著名的侨乡,利于吸引境 外投资,引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城市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 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01:夯实两大基础点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2、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珠江三角洲 两广 B___丘陵 A_____平原 北 东 C___江 D___江 西 E_____江 珠海 G_____城市 深圳 I_____城市 广州 F_____城市 澳门 H_____城市 香港 J_____城市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 2、珠三角工业化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3、珠三角城市化问题 城镇分布以江河或公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路延伸方向排开 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资源日趋紧张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 ③珠江水质恶化 珠江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火电厂排放烟尘、二氧化硫 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 问题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3、20世纪90年以后珠三角工业化第二阶段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①工业实力大大增强,②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 丧失③地价也上涨④市场规模较小 4、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推动作用 (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课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课件

原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 对较低。
思考: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对珠三角推进工业 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 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 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 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 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 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 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 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2、区位条件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 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 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 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两个著名的侨乡:广东省和福建省)
某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土地、 水源、原料、能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 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农业基础、工业基础 、社会协作条件、个人偏好、环境因素等)方面 进行分析。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 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 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 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思考: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珠三角经 济发展有何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 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而珠三角人口、城 市密集,廉价劳动力丰富,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 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及房地产 成本不断上升,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会形成巨大的成本落差,为降低 成本,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产 业转移,具有充足,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 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 的地。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

3。

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错误!2.国内背景(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生原因错误!(2)问题表现错误!2.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②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1.读教材图4。

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关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此期间,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3)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肇庆 惠州
珠海
教学过程
聆听经典
思考: “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是指 的哪里?
“崛起座座城”在 地理学中是指什么 过程? 为什么会迅速“崛 起座座城”?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 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国际背景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的政策
自身条件
国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和地 区有大量的技 术水平较低的 工业企业需向 外转移。
自身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 位置优越: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为劳 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提供可能 接近市场 可以发展出口为 良好的区位条件: 交通便利:特别是海运 主的外向型工业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地价低廉 发达国家产业转 移的理想之地
珠三角的成就:聚起座座金山,崛起座座城 • 80年代之前: 基础薄弱 • 现在: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北重


中间综
南轻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深圳东门
深圳湾
二、珠三角发展条件分析: 疑问:
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 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
知识迁移: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从发展条件、 取得成果、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2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2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2节 区域工业化与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与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相互促进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 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背景) 位于我国 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 南部沿海 3.良好的 澳贸易渠道,出口商品,参与国际 区位条件 毗邻港澳 分工 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 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投资、引商、 引资,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必须进 行产业 升级 产业升 级机遇
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 2.工业化加快 镇,城镇数量猛增 高,成为我国城市分 了城市化进程 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对外 1.问题产 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 生的原因 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问题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结构调整
3.调整和 治理措施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1)第一阶段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1979-1990年)工业化进程 吸引的外资额增长较慢 较慢的原因 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相对 较低,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2)第二阶段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1990年以后) 高新技术产 劳动力成本优势逐 业成为主导 渐丧失 产业的原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 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 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 对策措施。 [具体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表 现如下:
城市化标 志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数量 增多 城市人口 增多
城市人口 比重提高
问题与对策
思考:珠三角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 的问题及原因是什么?
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原因: 1.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2.市场腹地有限。 3.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诸多因素, 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3、比较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 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 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尝试 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 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 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 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 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 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考纲导语:区域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措施
命题方向:(区域工业化)
• 分析区域工业化发展条件 • 分析区域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比较分析相似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异 同点 • 经济发达区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经 验和教训 • 推进某区工业化采取的措施
成果展示 (各组利用展台展示知识要点并 加以说明)
区域工业化发展条件
• • • • • • 国家政策 地理位置 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 信息交流与科技水平 交通运输
区域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 • •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水平不相协调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匮乏,管理落后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 产业升级困难
典型试题
(11新课程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 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9,回答下列问题。 0.762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0.64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 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特点:分布不均衡。(2分) 具体呈现:集中(多)、稀疏(少) •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以环渤海 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 集中。(2分) •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 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0.86 举例。(2分) 优势条件。(8分)(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 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 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答出其 中4个方面且论述正确即可得8分。)
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 • • • • • • 地理位置 经济水平 工业基础 基础设施 信息交流 科技水平 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省编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由于课时紧张,我设计两课时完成,前两个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并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6、结合教材“活动”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介绍Google Earth软件并定位首都北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教师活动:请两名学生利用这一软件定位深圳。

学生活动:说出深圳的位置特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图片“珠江三角洲”。

学生活动: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范围(狭义的和广义的)。

2、在图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江门和
中山等城市。

3、分析并说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沿河、沿海、高度密集)
4、观察教材P66图2—35和图2—36,找出并分析有哪些变化。

(城镇数量
增多、城镇级别升高等)
教师活动:课件投影“深圳1980年前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深圳在短短20几年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到高楼大厦鳞
次栉比的繁华都市)
承转:这些变化过程事实上就是城市化过程。

那么,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社会经济发展)
环节二: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选出组长、记录员、传递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条件”
教师总结:地形平坦
自然条件气候优越
位置优越
珠三角自身的区位优势条件政策支持
社会条件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
最大的侨乡之一
国际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产业转移。

承转:在这些优势条件下,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镇一品”、“三来一补”)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简单介绍“一镇一品”和“三来一补”。

环节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后思考: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在夯实基础阶段,哪类工业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它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经济发展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
4、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扭转这种
局面?
说明:一个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另一小组讨论后两个问题。

环节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思考:
1、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这两个阶段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城市与乡村融合,
农业与非农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中心,城镇
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承转: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我们发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环节五: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教师活动:1、通过上一环节的分析,找学生叙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针对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结合板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环节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目前,珠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在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工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积聚加速了乡村工业化
推促
动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城市化许多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
连接起来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
九、习题巩固: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海洋);
B、(河流);
C、(铁路);
D、(城市);
E、(城市);
F、(城市)。

(2)本区位于广东省的部,毗邻地区,与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3)年,珠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和
等。

(4)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其主导产业分别是什么?
十、作业布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地理作业本》第109—111页第1—17题(选择题)必做,第112—113页18、19、20题选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