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

合集下载

中美健康服务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国际贸易专业)

中美健康服务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国际贸易专业)

中美健康服务业政策的比较研究【摘要】自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健康服务业作为健康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备受关注。

但是,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时间不长,起步时间较晚,还未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而美国的健康服务业处于成熟阶段,产业结构完整,体系运行流畅,监管机制健全。

因此,本文从发展环境,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管理机构和组织体制,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对我国和美国的健康服务业政策进行比较,明确得出完善现有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培养国民健康管理意识,刺激国民健康需求,重视政府和机构在健康服务业的作用,发挥本国优势产业,形成鲜明特色的结论。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相应地付出努力,在健康服务业体系和监管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注重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和培养健康服务业的专业人才。

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健全健康服务业体系建设,提高健康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医疗健康;政策建议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policies i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bstract]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n China, the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health indust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ith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and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However, China's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has not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not formed its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t will face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a mature stage with complete industrial structure, smooth operation system and sound regulatory mechanis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America health services policy from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icy goal, poli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We can definitely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erfect the existing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ultivate n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and stimulate national health needs, emphasiz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s in health services, develop competitive domestic industry and form distinct features.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should make effor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system and supervision and develop the indu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service. Meanwhile, they also need to focus on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in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of health service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and raising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people.[Keywords]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health and medicine policy advice目录1前言 (1)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文献综述 (2)1.2.1国内研究现状 (2)1.2.2国外研究现状 (3)1.2.3文献述评 (4)2 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政策的相关内容 (5)2.1发展环境 (5)2.1.1经济方面 (5)2.1.2法律法规方面 (5)2.1.3健康意识和健康理论方面 (6)2.2政策目标 (6)2.3 政策内容 (6)2.4 管理机构和组织机制 (7)2.5 政府参与度 (7)3 美国的健康服务业政策的相关内容 (9)3.1 发展环境 (9)3.1.1 经济方面 (9)3.1.2 法律方面 (9)3.1.3 健康意识和健康理论方面 (9)3.2 政策目标 (10)3.3 政策内容 (10)3.4 管理机构和组织机制 (11)3.5 政府参与度 (12)4 中美健康服务业政策的比较研究结论 (13)4.1 完善现有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 (13)4.2 培养国民健康管理意识,刺激国民健康需求 (13)4.3 重视政府和机构在健康服务业的作用 (14)4.4 发挥本国优势产业,形成鲜明特色 (14)5 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政策的发展建议 (16)5.1 政府层面 (16)5.1.1健全健康服务业法律体系 (16)5.1.2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16)5.1.3推行国民健康计划,普及健康教育 (17)5.2 企业层面 (17)5.2.1助力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 (17)5.2.2重视医疗、预防、康复、健康管理等全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17)6 结论 (19)前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所以各个国家将目光纷纷投向健康产业。

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健康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健康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健康传播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健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

2010年12月1日,全世界共同携手度过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在携手全球国家共同抵御艾滋病方面,中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在媒体多样化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传播网络一、研究背景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才有部分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健康传播研究。

由于缺乏专业传播理论参与和指导,我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呈现形式单一、效果局限以及难以创新的特点。

从我国大众媒体健康信息传播方面来看,我国艾滋病相关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及中国病情通报、科研成果及药物新发现、艾滋病日纪念活动及各种宣教活动、各地艾滋病大会及政府相关行为。

①而就我国媒体渠道发展的方面来看,我国居民使用传统媒体获取健康信息量依旧占主要位置。

根据我国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通过收看电视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为83.5%排在第一位,通过阅读报刊书籍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为53.8%排在第二位。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依然是我国居民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据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

网络媒体在我国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面对互联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高以及互联网络用户越来越多的新形势,健康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美国是健康传播研究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携手医学专家,开展了著名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成功地将健康传播引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

随后的80年代对于艾滋病的研究便占领了健康传播研究的主流,而进入90年代,在艾滋病的防治领域,受到政府以及私人基金等多方面的重视,从1995年到1999年,艾滋病相关研究开支就高达406亿美元。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公众与健康信息的重要桥梁,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引导健康行为、优化健康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健康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以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本文将关注健康传播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播效果的评估难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国健康传播的未来走向,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以及健康传播在促进全民健康、构建健康中国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医学知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当前,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以及受众接受度等方面。

在传播渠道上,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和影响力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健康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效果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健康传播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中美学者论道健康传播

中美学者论道健康传播
机 采 血 小 板 的 采 集 不 足 ,各 采 供
上海 “ 三扇门” 医疗服务模式
为了 让全 市居 民都 能够 享 有 “ 大病上医 院 ,小病 不 出社 区”的
郊区 ( ) 县 区域 医疗 中心 建设 , 到
2 1 年实现 在新城 按每 3 万 至5 00 0 0 万规 划人 口区域 建立 一个 由政府 举办的非营利性 区域性 医疗 中心。
导 “ 门 合 一 , 门 门相 通 ” 三 。
工分离 制备血小 板工作 。
“ 医院战略管理 高层论坛 ” 在
夭渔 医保试行统一诊疗模板
日 , 前 天津市社保 中心与天津
医科 大学 总 医 院 共 同编 撰 完成 了天
沈阳召开
安徽省立 医院接 管社 区医院
近 日,安 徽省 立 医院接 管 了 合 肥市一 家 社 区医 院—— 庐 阳 区
据 论 坛 共 同 主席 李 希 光 介 绍 ,
共 同主办 的 “ 首届 中国健康传 播 论坛 ”在北 京揭幕 。 在 此次论 坛 上 ,来 自美 国普
渡 大 学 传 播 系 的 Mo a t 教 h nDut a
授做 了题为 “ 国的健 康 问题 ” 美 的 报告 ,强调 了全 社会健 康 问题 的 解决方 案有 赖于媒 体的作用 。s - u sn Mo g n教 授在 报告 中指 出 , a ra 在促 进公共健 康 的传 播 中媒体 能
固 定 资 产 整 体 移 交 给 安 徽 省 立 医
院运 营管理 和使 用 。这一体 制使 得大 医院 与社 区医 院病人 的双 向
转 诊 、 体 化 经 营 模 式成 为 可 能 。 一
“ 十一五” 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

健康传播总结与计划

健康传播总结与计划

健康传播总结与计划
《健康传播总结与计划》
健康传播是指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手段,向公众传达有关健康的信息,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当今社会,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健康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健康传播,人们可以获取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健康传播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健康传播的覆盖面不够广,一些偏远地区和特定群体的健康信息传播不畅。

其次,虽然社会上有很多健康传播的渠道,但信息准确性和传达方式不够科学,导致了一些误导和混乱。

另外,一些争议性的健康问题需要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传播,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健康传播的计划。

首先,我们将加大对偏远地区和特定群体的健康传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健康传播渠道和信息的监管,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另外,我们将注重对争议性健康问题的客观传播,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健康传播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传播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些健康传播计划,我们相信可以更好地传达健康信息,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
的健康水平。

健康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使健康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中国大陆健康传播学研究述评——以《中国期刊网》1991-2010年有关文献为依据

中国大陆健康传播学研究述评——以《中国期刊网》1991-2010年有关文献为依据
文为 2 7 。 4篇
论 文数 量及年度分布 ( 一 ) 表
年份 2 1 2 0 2 o 2 o 2 o 20 2 o 2 o 2 o 2 0 00 09 o8 07 o6 05 o4 03 o2 01
本研究 的具体测 量变量 是① 发表年
份数量②发表刊物③议题内容。 发表刊物
年份
总数
2 o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o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1 6 7 8 1 1 1 1 0 4 5 1 1
研究基 于健康传播专著的有关 观点, 据 I 百分 比 % 根
和在研 究上 的缺 失。
【 关键词 】 传播 学 健康教育 新 闻期- I : 1
本文从 《中国期刊网 》 检索到的有关 社 会研究方 法 中关 于 内容 分析 的基 本理
健康传 播学 的文献进行 内容分 析。选用
的确 ,不可否认 2 0 0 3年非典危 机给 中国 人敲 响了警 钟 , 突如 其来 的 “ 康危机 ” 健
论 和规范, 参阅所见到的为数甚少的关于
健康传播 内容分析 的文献 , 确定议题 内容 席 卷 了社会各个领域。 研究者们开始将将 《 中国期刊网 》 我国最大的全文现 刊数 的主要测量 指标是① 媒介 的健康传播 效 焦点集中在传媒与健康的关系上 , 是 大众传
据 , 目前世 界上 最大 的连续动 态更 新的 是
分为① 医学期 刊期刊② 传播学期 刊③其
总数
百分 比%
2 5
1 0
2 3
93 .
2 3
93 .
2 3
93 .
1 3
8 . 7

中美网络健康传播研究的热点和启示

中美网络健康传播研究的热点和启示
着重 在对 网络就诊 、健康 网站 的 内容分 析 和使 用 行
传播 媒体 的 高度 关 注 J 97年 国 际顶 级 医 学 期 。19 刊 《 国医学 会 杂 志 (A 美 J MA) 以 题 为 “ 估 控 》 评 制保 障 因 特 网 医 学 信 息 的质 量 ” 的 论 文 为 先 河 ,
户 寻求 的健 康 信息 特别 是通 过 电子 邮件 和在线 咨询 进 行 的医患 互 动对其 健 康产 生 的影 响 ;四是 网络健
传播研究 已有的研 究成果和热点 问题 的总结分析 , 为 我 国网络健 康传 播 研究 的 良陛发展 提供 借鉴 和参

1 中美 网络健康 传 播研 究 的现 状
周 文瑜 ,兰小 筠
ZHOU e y W n- u. LAN a — u Xi o y n
【 中图分 类号 】R 9 【 13 文献标识 码】B 【 文章编 号】 10 9 8 (0 0 9— 7 9— 4 0 2— 9 2 2 1 )0 0 0 0 【 关键 词 】 健康传播 ;互联 网 ;健康 信息
府 第 四期 卫 生 合 作 项 目 中 ,增 加 了 健 康 教 育 项 目 。与美 国网 络 健 康 传 播 发 展 相 比, 目前 我 国
DsaePeetn Porm) ,被 认 为 是 健 康 传 播 i s rvni rga ” e o
研 究 的开 端 。随着 互联 网的普及 2 O世 纪 8 0年 代 末

个 新 的重 要课 题 。本 文通 过对 中美 两 国 网络健 康
支 持 ,包括 在 线信 息 资源 、多 媒体 教育 材料 、通过 电脑制 定 的健 康 决 策 支 持 计 划 等 口 ;三是 探 讨 网 络 健康 信息 使 用 的频 率 和原 因 ,分析 用 户在互 联 网 上 寻求 健康 信 息 的方式 ,用 户需 要 的信 息类 型 ,用

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

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

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摘要】本文对健康传播学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述,结合国内实际,借鉴美国经验,指出了中国目前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健康传播;概念;中国;美国;借鉴;努力方向人类健康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但作为一门学科,健康传播研究不过区区数十年时间。

基本上,健康传播研究的路径一直紧随着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发展,直至今日,美国仍被视为全球健康传播研究的重镇,相比之下,中国健康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不够完善, 在很多方面需要借鉴美国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一、健康传播的概念何谓“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学界一直缺少一个全面、完善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

不同学科领域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对健康传播进行概念界定,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健康传播的不同特点,凸显出健康传播学科的多元交叉性。

美国学者Rogers将健康传播定义为“凡是人类传播中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促进是健康传播的最终目标,它既是一种效果又是一类行为的概念化统称。

健康促进路径是健康传播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取向,也是西方健康传播实践与研究领域在过去40 多年发展中的主要路径。

首个开设健康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爱默森大学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描述:“健康传播学是为个体、组织和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在重要的健康问题上影响和推动他们的一门艺术和技术,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政策、商业以及提升社区中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国台湾学者徐美苓将健康传播定义为人们寻找、处理、共享医疗资讯的过程。

其关心的范围不仅在个人寻求医疗资讯的过程或医患之间的沟通,更在整个医疗体系内信息的流动与处理。

中国大陆学者钮文异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健康传播研究简要述评【摘要】本文对健康传播学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述,结合国内实际,借鉴美国经验,指出了中国目前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健康传播;概念;中国;美国;借鉴;努力方向人类健康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但作为一门学科,健康传播研究不过区区数十年时间。

基本上,健康传播研究的路径一直紧随着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发展,直至今日,美国仍被视为全球健康传播研究的重镇,相比之下,中国健康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不够完善, 在很多方面需要借鉴美国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一、健康传播的概念何谓“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学界一直缺少一个全面、完善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

不同学科领域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对健康传播进行概念界定,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健康传播的不同特点,凸显出健康传播学科的多元交叉性。

美国学者Rogers将健康传播定义为“凡是人类传播中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促进是健康传播的最终目标,它既是一种效果又是一类行为的概念化统称。

健康促进路径是健康传播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取向,也是西方健康传播实践与研究领域在过去40 多年发展中的主要路径。

首个开设健康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爱默森大学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描述:“健康传播学是为个体、组织和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在重要的健康问题上影响和推动他们的一门艺术和技术,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政策、商业以及提升社区中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国台湾学者徐美苓将健康传播定义为人们寻找、处理、共享医疗资讯的过程。

其关心的范围不仅在个人寻求医疗资讯的过程或医患之间的沟通,更在整个医疗体系内信息的流动与处理。

中国大陆学者钮文异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以上各种定义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健康传播的各种特性,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我们可尝试用拉斯韦尔的5W 模式来对健康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传者、受众、信息、媒介、效果。

健康传播中的传播者可以是任何组织、公众、个人,多为具有传播学及医学专业知识的组织或专家;受众为不特定的人群;信息为与健康相关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媒介为任意的媒介,不仅包括大众传媒,还应该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任何媒介;效果是健康促进。

总结起来,健康传播应该是:以促进受众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目的,运用传播学理论,有效地传播健康相关信息促进健康的过程。

健康传播学是研究健康促进过程中传播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事实上,健康传播学既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也可以说是传播学、公共卫生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集群。

二、美国健康传播学发展回顾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健康传播历史悠久。

Leo Parvis提到,古代先哲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经依靠对语言学的研究来更好地为公民传递健康信息,可被视为西方健康传播的先驱。

目前学界公认的观点是,1971 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Jack Farquhar最后是学术期刊逐渐创立,第一本健康传播领域的杂志《Health Communication》于1989 年创刊, 而《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也于1996 年创刊。

近年来我院学者基于对学术期刊作者背景的分析表明,美国健康传播研究者中,大学医学院系的研究者和卫生事业机构的从业人员(有医学、公共卫生学教育背景的人员),是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主体,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一半左右;新闻传播学者是从事健康传播的第二大群体,占到总研究人员的25%左右,社会学与教育学学者和来自综合性大学的学者两者总数达到25%左右。

美国健康传播领域有两大分支:一是“健康促进”,二是“健康服务递送”。

前者的议题主要是以媒介和大众传播为主,关注媒介和大众传播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后者主要以医患关系和人际传播为主,关注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传播技巧和健康信息的掌握和运用。

美国目前健康传播研究内容涵盖领域广泛,包括健康维系、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以及健康倡导等,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烟草控制、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危机与风险沟通等内容。

此外,对边缘性文化群体,如穷人、少数民族、妇女和老人等的关注,也成为现代健康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中国健康传播的发展中国台湾地区在华人社会较早开展了健康传播研究,1980年前台湾健康传播研究较多关注公共健康知识与健康政策的传递;进入1980年代,台湾健康传播研究开始注重议题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理论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代,台湾健康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开始有了针对特定传播媒介或特定理论的应用研究,如互联网健康传播、健康与社会营销等。

在健康传播教学方面,2001年台湾慈济大学设立传播学系,设立健康传播、媒介素养两大专业领域;同年,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成立媒体组,尝试将健康传播教学研究体制化。

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研究则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有关健康信息的“知、信、行”基本上局限于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范畴。

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健康教育研究,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的召开。

会上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并探讨了宣传、教育与传播的关系等问题。

健康传播概念在大陆的确认,以及健康传播学的提出,最初并不是源自传播学界,而是始于健康教育界。

在传播学界对健康传播的研究方面,2000年《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一文发表于《新闻大学》,标志着传播学意义上的健康传播研究领域在中国逐渐形成。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系列丛书,首次推出国外健康传播学译著《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2008年,国人专著《健康传播与社会》出版。

随着健康传播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新世纪以来以健康传播为主题的各类专业学术会议逐步兴起。

2003年,“中国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论坛”在北京举行,首次以健康传播作为论坛研究的主题。

2006年,“首届中国健康传播国际论坛”召开,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定期举办的健康传播国际学术论坛。

2003年“非典”事件后,一次又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考验着我国健康传播的水平,国人发现理论的严重滞后已经影响到健康传播实践的正常发展, 我国亟需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健康传播机制。

此后,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呈加快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在探索中得以逐步构建。

四、中国健康传播学的努力方向比照美国,不难发现,中国的健康传播学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研究者中医学、公共卫生学者占大多数,传播学背景比例偏低,学科之间合作较少;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有预见性和操作意义的研究成果少;关注议题狭窄,多集中于艾滋病防控、慢性病防治、大众媒体传播效果、媒体报道框架分析等方面。

有学者指出,传播学者的缺席无法确立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反之,学科体系的缺乏也使健康传播领域很难真正吸引更多的传播学者加入研究的行列。

美国健康传播学发展历程表明, 只有更多传播学者的加入, 才能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质量, 从而避免另一种缺席——健康传播学在大陆传播学领域中的缺席。

所以,打破学科壁垒, 将传播、医学等多学科研究资源整合,力量并举,加强各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尤为重要。

中国学者张自力结合国内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指出今后中国健康传播学研究应有九个面向,概括较为全面,可视为当下中国健康传播学者努力的方向。

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无论是对健康信息还是其他各类信息的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这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大众媒介健康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技巧研究, 新媒体应用研究,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和模式建构以及效果研究等。

2、组织健康传播研究组织传播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传播、企业健康培训、社区健康传播等。

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当然非常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企业在健康传播中的发挥作用将愈发凸显。

3、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医患关系研究是人际健康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 主要集中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内容、技巧、效果和信息不均衡等,研究内容涉及人际传播、话语权力、知情权等。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国人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动并不陌生,这部分研究涉及健康教育设计和效果评估、健康促进计划策略研究等,相关理论包括社会营销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等。

5、健康传播的外部情境研究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社会情境和中观传播情境,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对健康传播的影响、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公众健康成本研究、卫生保健政策研究、健康传播法规研究等。

6、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是文化与健康传播的关系, 内容包括解读、建构或解构文化视野下的健康传播以及文化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等。

7、艾滋病、安乐死、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的研究这些特殊议题远远超出了医疗与健康的范畴,涉及社会、伦理问、文化等领域,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8、健康传播史的研究健康传播研究史、健康传播行为史的研究将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使学科体系更加完备。

9、健康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研究这部分研究在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机制, 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有效传播和应急处置等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1)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健康传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版(2)任景华:《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闻传播》,2010.9 (3)徐美苓:《健康传播研究与教育在台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4)王希华,韦清霞,徐奇智:《美国高校健康传播学科设置及发展状况研究》,《江淮论坛》,2005.4(5)刘瑛:《美国之健康传播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6)林中华,许亚荃:《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专业化历程回顾》,《青年记者》,2011.8(7)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8)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9(9)张迪,王芳菲:《论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之特点》,《国际新闻界》,2012.6(10)张自力著:《健康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美)艾琳·柏林·雷等著:《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刘雁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