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介宾结构后置
文言文句式之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式之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在⽂⾔⽂中,状语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这种语法现象的句⼦称为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般有以下⼏种类型:类 型典 例有标志后置⽤“于”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①⽉出于东⼭之上(《⾚壁赋》)②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以”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之于国也》)⽤“乎”字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标志后置狗吠深巷中(《归园⽥居·其⼀》) [通法点拨]判定技法“两步骤”判定:第⼀步,看标志找出介宾短语。
即根据句⼦常出现的介词“于”“以”“乎”迅速找出句中的介宾短语。
第⼆步,析语法确定状语后置。
找出句⼦的主⼲,确定谓语动词,如将它后⾯的介宾短语或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挪到其前,⽽句⼦意义不变,则确定该句为状语后置句式。
翻译技法将后置的介宾短语或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调整到谓语动词之前,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
[特别提⽰] ⽂⾔⽂中,谓语动词后的介宾短语有的是状语后置,有的则为补语,来补充谓语动词的情态。
简明的区分⽅法为:将介宾短语挪到谓语动词之前⽽句⼦⽂理畅通,这说明该介宾短语本该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则该介宾短语为后置的状语;将介宾短语挪到谓语动词之前,如出现⽂理不畅的情形,说明该介宾短语本就是起补充作⽤的补语,⽽⾮后置的状语。
如:“⽉出于东⼭之上”调整为“⽉于东⼭之上出”(⽉亮从东边⼭上升起),⽂理通畅,为状语后置;“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贪图钱财)”调整为“沛公居⼭东时,于财货贪(对钱财贪图)”,⽂理不畅,是为补语,⾮状语后置。
[即时体验]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是状语后置的⼀项是( )A.州司临门,急于星⽕(《陈情表》)B.醒能述以⽂者,太守也(《醉翁亭记》)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之于国也》)D.将军战河北,⾂战河南(《鸿门宴》)解析:选C C项,“于”意为“到”,“于河东”充当补语。
2016年中考语文重点词语解释之字 作助词二

2016年中考语文重点词语解释之字作助词二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
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
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
(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
《介宾短语后置》课件

04
介宾短语后置的翻译技巧
直译法
总结词
直接翻译介宾短语,保留原句语序。
详细描述
直译法是翻译介宾短语后置时最常用的方法,它直接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表达方式进行翻 译,尽量保留原文的信息和风格。这种方法能够保持原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但有时可
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混淆或误解。
意译法
要点一
总结词
调整语序,强调语义,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
+谓语+宾语+补语。
介宾短语后置的语法功能
介宾短语后置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语义 关系,使句子更加完整和丰富。
通过介宾短语后置,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表达更加 鲜明有力。
介宾短语后置还可以起到连接句子、扩展语意的作用,使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语意更加连贯。
《介宾短语后置》ppt课件
• 介宾短语后置的定义 • 介宾短语后置的分类 • 介宾短语后置的识别方法 • 介宾短语后置的翻译技巧 • 介宾短语后置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01
介宾短语后置的定义
介宾短语后置的含义
01
介宾短语后置是指在汉语中,介 词和宾语组成的短语常常放在句 末,起到修饰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介宾短语后置的分类
时间介宾短语后置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详细描述
时间介宾短语后置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通常放在句子的末尾,用来 说明某个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例如,“在明天早上”就是一个时间介宾短语 后置,表示某个动作行为在明天早上发生。
地点介宾短语后置
总结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状语后置初中文言文例句

状语后置初中文言文例句
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一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以下是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10个状语后置的例句:
1.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翻译:用将尉的头祭天。
2.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翻译:拿当代的国家大事来询问我。
3.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翻译: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告事者乃疏状御史,验与本状不同。
(《张文瓘传》)
翻译:告事的人乃疏写状子给御史,验与本状不同。
5.欲有求于我也。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想对我有所求。
6.覆之以掌。
(《促织》)
翻译:用手掌覆盖住它。
7.藏于己曰私。
(《四书五经·大学》)
翻译:藏在自己身上叫做自私。
8.投以骨。
(《狼》)
翻译:把骨头投给狼。
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0.具告以事。
(《鸿门宴》)
翻译: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介词结构后置(jiang)

★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两句是“介 词结构后置”,并加以翻译。 ( B )( D )
期” )
12/26/2018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把” 字句,宾语前置,即“以秋为 B.仕宦于台阁。 C.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于台阁仕宦 ”,翻译:在大官府里做 官 )
D.步余马于兰皋兮。
(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余于兰皋步马兮 ”,翻译: 我赶着马车缓缓走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
E.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高余岌岌冠/26/2018
一、什么是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 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
(2)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 于潭上得双石 )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现在翻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如: (1)“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 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 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这个句子也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 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核舟记》)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文言文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句

文言文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句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文言文介宾短语后置句!你看啊,“于”字用
得可多啦,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不就是典型的介宾短
语后置嘛,把“于蓝”放后面啦!还有“以”字也常见呢,“具告以事”,把
事情告诉谁呀,“以事”就后置了嘛!你想想,这就好比咱平时说话,
有时候也会把一些描述放后面呀,比如说“我吃饭,在餐厅里”,这不
就有点类似的感觉嘛!
咱再看这个句子“苛政猛于虎也”,哎呀呀,这苛捐杂税比老虎还厉
害呢!这里的“于虎”就是后置了呀。
这就好像一只凶猛的老虎在后面
追着,让人害怕得很呢!还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我
前面出生的人,懂得道理当然就比我早啦!这“乎吾前”“乎吾”不就是后置了嘛。
你说这文言文多有意思呀,这些介宾短语后置句就像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就好像我们在寻找宝藏的路上,突然发现了一个
隐藏的洞穴,里面藏着好多惊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咱整天思考,还不如一会儿学到的东西多呢!那我们为啥不多去
研究研究这些后置句呀,能让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更深呢!
说真的,不了解这些介宾短语后置句,那读文言文可就费劲咯!就
像走路没看清路,容易摔跟头呀!咱得重视起来,好好去琢磨琢磨,
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呀!反正我是觉得,这些介宾短语后
置句真的很重要,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呢!。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

宾语后置的标志文言文1.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2.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什么首先,你要理解什么是定语,什么是状语。
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定语。
这些基本要掌握,先翻译句子,然后在判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爪牙之利译为:锋利的爪牙。
锋利的就是定语,这个就是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要明确什么是状语。
古文言文里,方向词一般都表示状语。
但是状语后置指的是处于补语的成分。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

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
1. “于我而言,这真真是极好的”。
例子:于我而言,那风景如画的地方,不正如我梦中的仙境吗?
2. “以君之见,此事该当如何”。
例子:以君之见,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岂不胜过之前那部许多?
3. “为汝所想,这便是最佳之选”。
例子:为汝所想,那充满欢乐的游乐场,不就是我们该去的地方吗?
4. “与他而论,这实在太难了”。
例子:与他而论,那复杂的数学题,简直就像难以翻越的高山!
5. “在吾心中,你是最重要的”。
例子:在吾心中,那温暖的笑容,好似春日的阳光般灿烂。
6. “对彼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例子:对彼而言,那陡峭的山峰,不就像难以征服的巨兽吗?
7. “从其角度,这想法倒也新奇”。
例子:从其角度,那独特的设计,难道不是令人眼前一亮吗?
8. “于大家来说,这是一场难忘的经历”。
例子:于大家来说,那次的旅行,不就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吗?
我的观点结论:介宾短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的运用能让表达更具韵味和特色,使语句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介宾结构后置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