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

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

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并对其治疗方法。

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接受治疗的579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其内镜报告、幽门杆菌和病理诊断进行分析。

结果:这些患者中12例患者的息肉为于贲门、102例子位于胃底、112例患者位于胃体、其他的患者位于胃窦。

结论:胃息肉大部分直径都小于1厘米,采用内镜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有胃镜禁忌的患者应该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对息肉予以切除。

关键词:胃息肉;治疗;病理胃息肉主要是指胃粘膜的局部性病变,胃息肉原来是一种不容易被人察觉的疾病随着胃镜的使用,胃息肉的发现率越来越高,胃息肉病理类型与发生息肉的大小的关系极为密切并且有转为化胃癌的可能。

从医学上讲胃息肉是一种癌前疾病,转变为癌症的可能性为12%左右,但是发生恶性癌变的可能性却只有1%左右。

因此,对胃息肉的临床治疗及病理进行分析和探是非常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分析1.1 一般资料分析:本次研究采用的资料是来本院做胃镜的1548例患者中其中被确诊为胃息肉的579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68人,占患者人数的2.1%,女性患者为411人,站患者人数的5.5%。

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2.45。

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4.7岁。

病程的长短也各不一样,有的在半年左右有的在20年左右。

其中单发病例542例,多发病例37例,在这579例患者中其中复发的有20例。

本组中由体检发现的患者35例,其他的544例患者全部是由于顽固性上腹部症状久治不愈而进行胃镜检查发现的,之前从来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抗幽门杆菌治疗。

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上腹不适、泛酸烧心、暖气恶心、消化道出血、胸骨后疼痛、纳差乏力、哽咽下咽困难还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为胃底贲门部息肉。

1.2 方法分析:本次检查使用的器材有OLMPUS-260胃镜、高频电发生器、活检钳、电凝切圈套器及异物钳。

内镜医师使用胃镜对患者的食管、胃底、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个数和部位进行检查。

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

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

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目的对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进行诊断分析。

方法将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2例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病理诊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101例,试验组进行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照组进行内镜切除术病理诊断,观察两组的病理检查结果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的病理诊断出胃底腺息肉有8例(7.92%)、炎性息肉中35例(34.65%)、增生性息肉中有32例(31.68%)、管状腺瘤中有21例(20.79%)、异型增生中有5例(4.95%)和炎性纤维性息肉中有0例(0.00%)与对照组诊断结果相比,内镜下的钳夹活检术的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7%)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肠道息肉的病理类型较复杂,需进行早期诊断而进行有效的治疗,内镜下的钳夹活检术的病理诊断结果在炎性和增生性息肉的患者中与内镜切除术的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诊断率较高,利于诊断后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且不容易发生并发症。

标签:胃肠道息肉;病理诊断;分析胃肠道息肉主要是由于胃肠道粘膜组织的病变而向胃肠道的空腔内逐渐增生成息肉,分为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主要的临床类型为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和炎性纤维性息肉等,临床上传统的活检方法为内镜切除术,近些年来逐渐采用内镜下的钳夹活检术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分析,为研究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状况,特选取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病理鉴别诊断的101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分析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的病例为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202例胃肠道息肉,按其进行病理诊断结果的不同分成试验组(101例)和对照组(10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66例,女患者35例,年龄为45~69岁,平均年龄为(57.6±11.2)岁;试验组中男患者70例,女患者31例,年龄为50~70岁,平均年龄为(62.6±11.2)岁。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摘要本文所述为一例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分析和鉴定,确定该胃部息肉为良性息肉,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引言胃部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由胃内黏膜组织的增生引起。

它通常以黏膜表面上突出的肿瘤样结构呈息肉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胃部息肉的病理特征对于确诊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描述病人信息•年龄:56岁•性别:男性•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病理检查该病例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部肿物,随后送至病理科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

组织学表现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胃部息肉位于贲门区,大小约为0.8cm × 0.6cm × 0.5cm。

切面呈光滑的黏膜样结构,并且表面凹凸不平。

微观描述光镜下观察,该息肉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上皮细胞、腺体细胞和纤维组织。

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成腺体结构。

腺体管腔中充满了黏液样物质,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以及少量血管可见。

免疫组化染色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胃部息肉的类型,我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显示,该息肉呈阴性表达CK20和CK7,并且CD34染色显示少量血管。

诊断结果综合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最终对该胃部息肉的病理诊断为: - 胃部良性息肉 - 组织学类型:腺瘤型息肉讨论胃部良性息肉是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之一。

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和腺体组织的增生,形成息肉样突起。

这种类型的息肉通常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尺寸较小且常见于老年人。

虽然大多数胃部息肉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发展为胃癌。

因此,对于发现的胃部息肉,及时进行病理学的鉴定和诊断十分重要。

对于胃部良性息肉,一般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是通过内窥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通过完整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和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并且,对于切除的息肉组织应进行病理学的进一步分析,以确保完整切除并排查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

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总结

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总结

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总结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学组织检查确诊,于内镜下行活检钳钳除,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治疗。

结果上消化道息肉以胃息肉多见;经病理学检查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占66.19%。

大肠息肉以乙状结肠、直肠多见,经病理学检查主要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48.96%,且伴不典型增生占36.46%。

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00%。

结论消化道息肉治疗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安全、多次重复治疗的特点,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病理学特点;内窥镜检查;临床方案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可致出血,随着的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发生消化道肿瘤。

因消化道息肉癌前期病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本院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进行分析,并在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行活检钳钳除,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已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均经内镜检查确诊,男124例,女111例,年龄2~78岁,平均年龄(43.2±12.5)岁;疾病类型:①上消化道息肉139例(59.15%),男74例,女65例;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症状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胀痛、灼热等症状;其中食管息肉25例,单发21例、多发4例,胃窦39例,单发21例、多发18例,胃息肉54例,单发41例、多发13例,十二指肠息肉21例,单发14例、多发7例。

②大肠息肉96例(40.85%),男50例,女46例;常见的症状有腹泻、便秘、上腹部胀痛不适,且部分患者有便血;其中直肠49例,单发31例、多发18例,横结肠19例,单发13例、多发6例,降结肠15例,单发11例、多发4例,升结肠13例,单发8例、多发5例。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1年10月15日。

临床诊断:
1. 胃息肉。

2. 胃疼痛。

病理所见:
镜下可见胃黏膜上有一大小约0.5cm的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

HE染色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CD117(-)、DOG-1(-)、S-100(-)、Desmin(-)、SMA(-)、Ki-67(<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诊断意见:
1. 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

2. 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讨论:
胃息肉是指黏膜上局限性突起的病变,可以是良性的腺瘤样息肉,也可以是低度恶性潜能的间质瘤。

本例患者镜下所见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符合腺瘤样息肉的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同时Ki-67标记指数低于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因此,诊断为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同时伴有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结论:
患者所见胃息肉为腺瘤样息肉,良性,但同时伴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胃黏膜上间
质瘤,需要密切随访观察。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时就医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分析

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分析

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分析胃肠道息肉是胃肠粘膜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病变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可单发亦可多发,若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则称为息肉病。

因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成为诊断胃肠道息肉的主要手段。

胃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与癌的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病变或状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对胃肠道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活检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电子内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胃肠道息肉及息肉病。

在2436例行内镜检查患者中,检出息肉及息肉病85例,其中单发性息肉79例(92.9%),多发性息肉6例(7.1%),复发3例。

病程1天至20年。

其中男性61.2%(52/85),女性38.8%(33/85);年龄最小15岁,最大76岁,平均(44.3±18.6)岁。

其中≦30岁13例(15.3%),31~40岁17例(20%),41~50岁21例(24.7%),51~60岁18例(21.2%),61~70岁15例(17.6%),﹥70岁1例(1%)。

1.2检查前准备患者无内镜检查的禁忌症,行胃镜检查禁食12小时,行电子肠镜检查前一天进食无渣流质饮食,检查当天将复方乙二醇电解质加入饮用水中,于检查前4小时开始服用,分次口服,首次600ml,以后每隔20分钟服用300ml,直至服完总量2000ml,肛门排出液转为清亮。

若患者无麻醉禁忌症,可对患者采取异丙酚静脉麻醉。

1.3检查方法使用Fujinon-450电子内镜,观察息肉的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表现(是否水肿、充血、糜烂等)。

患者取侧卧位进行检查,调整好内镜视野,充分暴露息肉,于息肉根部注射5‰肾上腺素盐水0.5~1.5ml,使用圈套器牵拉,使息肉离开消化道壁,再用高频电流切除息肉。

电切后全部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确定其病理分型及有无恶变。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1. 引言胃镜息肉病理报告是通过对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性质,并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方法,通过将一根灵活的光纤插入患者的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息肉的发生。

2. 患者信息•患者姓名:X先生/女士•性别:男/女•年龄:X岁•就诊日期:YYYY年MM月DD日3. 检查结果3.1 总结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内一个直径为X cm的息肉,位于胃的X部位。

以下是具体息肉的病理学分析。

3.2 病理分析3.2.1 形态学特征该息肉呈X形状,表面光滑,颜色均一。

切面呈淡红色,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该息肉由结缔组织和腺上皮构成。

3.2.2 腺体变化镜下观察显示该息肉中的腺体排列方式正常,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增生、异型增殖或癌变的迹象。

3.2.3 间质纤维化该息肉的间质没有明显的纤维化,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呈正常分布。

3.3 诊断根据上述病理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得出以下诊断:•病理类型: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位置:位于胃的X部位•直径:X cm4. 结论与建议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该息肉为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为良性病变。

鉴于其大小较大,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切除后将样本送病理科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其完全切除并排除任何潜在的恶性病变。

此外,患者需要进行术后随访,以监测其恢复情况。

5. 参考文献1.摘自国内某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论文2.其他相关文献以上是这份胃镜息肉病理报告的详细内容。

根据病理分析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和随访建议。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管星庆【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12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共检出息肉142枚.病理增生性息肉(40.8%)和炎性息肉(30.8%)占有比例较高.腺瘤性息肉(1.7%)较少.其中>60岁患者胃息肉发病率高于≤40岁及41 ~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最大径≤0.5 cm发生率高于0.5 ~2.0 cm和>2.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息肉发生率高于胃窦部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均一次性内镜切除,未出现穿孔、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1 a,5例(4.20%)患者复发.结论胃息肉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中以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有比例高,且多发于胃体,直径较小.采用内镜治疗效果显著.【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内镜;胃息肉;病理特点【作者】管星庆【作者单位】河南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新县 4655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体积较小时症状常不明显,多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导致临床诊断困难性大,部分胃息肉有发生癌变可能。

现对12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12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女比为71∶49;年龄21~74岁,平均61.20岁。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钡餐检查、病理检查确诊。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均无其他胃部疾病、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见表 1。镜下 236 例息肉中, 病理组织学分型
2. 1 胃镜下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其相关情况 包括胃底腺息肉 66 例 , 增生性息肉 59 例 , 腺瘤性 2 例 , 炎性纤维性 1 例, 1 例既有胃底腺息肉又有增生 性息肉。另外 107 例无息肉组织发现, 本文特称为 组织学阴性息肉。 2. 2 不同类型息肉的病理表现 见表 2。由于腺瘤性、 炎性纤维性息肉等较少, 故主要分析胃底腺、 增生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的病 理特点。未发现癌变病例。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gastric polyps diagnosed by gastroscopy
H E Jin de1 , L IAO Xiao yun2 , L IU Yu lan1 , Ni Peng y an1 ( 1 . Depart ment of Gastr oenterol ogy , 2 . Dep ar tment of p at hol ogy , Peop le s H osp it al , Beij ing University , Beij ing 100044, Chi na)
收稿日期 : 2003- 06- 22
8
第1期
何晋德 , 等 :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co rrespondingly , infiltration of poly mor phic nuclear gr anulo cytes were 0% , 47. 0% and 31. 8% r espectiv ely; atro phy were 0% , 8. 5% and 12. 1% respect ively; intestinal metaplasia were 1. 5% , 37. 3% and 17. 8% r espectively ; dysplasia w ere 1. 5% , 8. 5% and 3. 7% r espectiv ely; and H. pylori infection of antral mucosa in these patients w ere 7. 6% , 20. 3% and 33. 6% respectively; no carcinoma w as found. A ll o f the FGP located in fundus and body of the stomach; the H PP dispersed in every part of the stomach; and non- PT P could be seen easily in antr um. Conclu sions: T he incidence of gastric polyps is low , they hav e female susceptibility , most of them are solitary . Gastric polyps in g astroscopy mainly consist of F GP, HPP and non- PT P . T he FG P locate in fundus and corpus, however HPP disperse in sto mach. Acute inflammation, prominent chronic inflammation, atrophy, intestinal metaplasia, dysplasia and H. pylori infectio n are easily seen in HPP and rarely found in F GP. Key words: CLC number: gastroscopy; gastr ic polyp( s) ; pat holog y; helicobacter pylori. R573 Document code: A
1)
镜检查的病例 8319 例。其中男 4 448 人 , 女 3 871 人; 胃镜报告有胃息肉记载的共 250 例, 占 3. 0% 。 其中男 71 例( 年龄 54. 6 13. 6 岁 ) , 女 179 例 ( 55. 8 12. 3 岁) ; 内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男性为 1. 6% , 女性为 4. 6% 。250 例患者共有息肉约 545 枚 ( 平均 2. 2 1. 2 2. 9, 范围 1~ 20 余 ) 。单发息肉占 66. 8% , 多 方法 查找 250 例病人的病理石蜡切片 , 最后有 236 例( 94. 4% ) 资料进入病理分析。全部病理石蜡切片 由一位病理科医师按文献
第 10 卷第 1 期 2004 年 1 月
中 国内 镜杂 志 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V ol. 10 No. 1 Jan . 2004
文章编号 : 1007- 1989( 2004) 01- 0008- 03
论著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何晋德1 , 廖晓云2 , 刘玉兰1 , 倪鹏艳1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 消化科; 2. 病理科, 北京 100044)
[ 1]
总息肉数( 均数, 范围)
表1
项目 胃底腺( A) 增生性( B) 组织学阴性(C) 腺瘤 炎性纤维性 胃底腺+ 增生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 1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全面回顾 2000~ 2001 年两年间在我院接受胃
胃镜下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其相关情况
总例数( % ) 66(28. 0) 59(25. 0) 107( 45. 3) 2(0. 8) 1(0. 4) 1(0. 4) 年龄
2
胃息肉是从胃黏膜表面突起的伸向胃腔的结 节性病变, 不时在胃镜检查中可以遇到。目前对胃 息肉的研究及认识远不及结肠息肉 , 胃息肉在临床 上仍有较大争议 , 主要集中在胃息肉与癌变的关系 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本文对两年间我院胃镜 诊断中发现的胃息肉重新进行了病理分析, 对胃息 肉本身的慢性 炎症、 急性 炎症、 癌 前改变 ( 肠化、 萎 缩、 非典型增生) 、 癌变以及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 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 H . pylori) 感染的关 系 进行了探讨。
摘要 : 目的 进行分析 。 结果 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 方法 对 2 年间胃镜下胃息肉进行重新分型并对息
肉本身的急 、 慢性炎症 、 癌前改变 、 癌变以及不同类型 息肉与幽门 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的关系 胃 镜下胃 息肉 的检 出率为 3. 0% ( 250/ 8 319) , 男 性 1. 6% ( 71/ 4 448) , 女性 4. 6% ( 179/ 3 871) ; 单发和多发息肉 分别占 66. 8% 和 33. 2% , 平均 ( 2. 2 2. 9) 枚 ; 236 例进入 病理分析 , 胃底腺 、 增生 性 、 腺 瘤及炎性纤维性息肉分别 占 28. 0% , 25. 0% , 0. 8% 和 0. 4% , 有 45. 3% 镜下息 肉病 理检 查无 息肉 组织 发现 ( 组 织学阴性息肉 ) ; 胃底腺 ( 3. 8 4. 8) 较增生性 ( 1. 7 1. 4) 和组织学阴性息肉 ( 1. 4 1. 0) 多发 ; 胃底腺 、 增生 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 本 身中 度以 上 慢性 炎症 分 别占 0, 61. 0% 和 54. 2% , 有 中 性粒 细 胞浸 润 分 别为 0% 、 40. 7% 和 31. 8% , 萎缩分别 占 0, 8. 5% 和 12. 1% , 肠化 生分别 为 1. 5% , 37. 3% 和 17. 8% , 不典 型增生 分别占 1. 5% , 8. 5% 和 3. 7% , 胃窦粘膜 H. pylo ri 检出率分别为 7. 6% , 20. 3% 和 33. 6% , 未 发现癌变 改变 ; 胃底腺息 肉全部分布在底 、 体部 , 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 , 组织学阴性息肉分布于全胃但以胃窦多见 。 结论 胃息肉的 检出率较低 , 女性多见 , 单发多见 ; 以胃底腺 、 增生性和组 织学阴性息 肉多见 , 其它类型 少见 ; 胃底腺息 肉分布 于底 、 体部 , 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 , 急性炎症 、 明显的慢性炎症 、 萎缩 、 肠化 生 、 不典型增生和 H. pylori 感染多 见于增生性而极少见于胃底腺息肉 。 关键词 : 胃镜检查 ; 胃息肉 ; 病理学 ; 幽门螺杆菌 R573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 ate the clinical and pat holog 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g astric polyps diagnosed by
gastroscopy. Methods: Reviewed our hospital s gastroscopy repor ts dur ing two years ( from 2000 to 2001) ; r e- ex amed the pat holog ic presentation of g astric polyps, including the types,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ion, atrophy , intestinal metaplasia, dysplasia and carcino ma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infect ion of antral mucosa. Results: Rate o f gastr ic polyps diagnosed by gastroscopy w as 3. 0% ( 250/ 8319) , composed of 1. 6% ( 71/ 4448) men and 4. 6% ( 179/ 3871) women. Solitar y polyp and multiple po lyps w ere 66. 8% and 33. 2% respectively , the average was ( 2. 2 2. 9) ( 1~ > 20) . T w o hundred and thirt y- six cases were analysed by pathology , t hey included 28. 0% fundic gland polyps( FG P) , 25. 0% hyperplastic po lyps( HPP ) , 0. 8% adenoma and 0. 4% inflammatory fibro id polyps; one of the patients had F GP and H PP simultaneously ; r emaining ( 45. 3% ) po lyps diagnosed by g astroscopy had no po lypoid tissue( non- P T P) found by patholog y. T he F GP had multiple trendency , t he average number of FG P, HPP and non- PT P were( 3. 8 4. 8) , ( 1. 7 1. 4) , ( 1. 4 1. 0) r espectiv ely. T he FG P, HP P and nonPT P had moderate and severe chronic inflammation, w hich w ere 0% , 61. 0% , and 54. 2% r espectivel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