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胃息肉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胃息肉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症状*二、胃息肉的并发症*三、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 胃息肉吃什么好2. 胃息肉不能吃什么胃息肉的症状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恶心、呕吐: 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胃息肉的并发症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

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

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则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胃息肉吃什么好注意营养均衡: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

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

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

胃息肉手术后为利于伤口的愈合及体力恢复,需摄取含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之食物,如:蛋、肉类、鱼类、豆类、牛奶和水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全素。

也就是说,食物的种类并不需特别的限制,不过,为了适应消化能力的减少,应在食物的量和质方面作适度的调整。

2、胃息肉不能吃什么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

什么是胃息肉

什么是胃息肉

什么是胃息肉我们常说的胃息肉是指在胃粘膜表面中长出来的突起的形状类似乳头的组织,这样的组织较小,所以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一般发现患有胃息肉都是偶然间在进行其他的胃部检查或治疗时发现的,比如在进行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者是手术时发现。

我们常常把肉眼能够观察到的隆起物叫做“息肉”。

1.病因目前,医学界对于胃息肉出现的原因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胃里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

2.临床表现胃息肉在早期时没有引发并发症的时候是没有过多的临床症状的。

当出现症状时,这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隐作痛、腹部会出现胀痛的情况,病患会感到非常的不适,有的还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了合并糜烂和胃溃疡的情况那么就可以明显的看到患者的消化道有出血的情况,粪潜血试验为阳性或者出现黑便,呕血的情况较为少见。

如果息肉出现在幽门部的附近成为了带蒂息肉,当它脱落至幽门管或者是十二指肠的部位,就很可能会出现幽门梗阻的情况。

如果息肉是长在贲门附近的话,患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吞咽的困难。

3.检查3.1实验室检查合并粘膜糜烂以及胃溃疡的患者在进行实验室的检查是,大多数都是表现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3.2内镜检查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可以看见明显的粘膜表面有圆形或椭圆的隆起的病变,少数是呈现出叶状分布的规律,有的突起有蒂有的则无,但是大多数的突起直径是在0.5到1.0厘米之间的,直径大于2.0厘米的只占少数。

腺瘤性的息肉颜色是较深的,往往较周围粘膜更红,和这种息肉不同的是,增生性的息肉它的颜色和周围的粘膜颜色相似。

内镜直接进行活检以及用组织学来进行检查都可以明确性质,同时可以进行治疗。

3.3可以利用X线钡餐检查,患有胃息肉的主要表现就是充盈缺损,这样的检查方法对于检测和诊断胃息肉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是这样的检查方式效果是差于胃镜检测的,这样的检查往往是比较的适合对于内镜检测有禁忌的患者的。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一、大小
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息肉、中型息肉和大型息肉。

小型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中型息肉直径在5-10毫米之间,大型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

二、形态
胃息肉的形态可以分为隆起型、凹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是指息肉凸出表面,凹陷型是指息肉表面凹陷,平坦型是指息肉表面平坦无变化。

三、数目
胃息肉的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单个息肉通常较大,多个息肉可能是小型的。

四、组织学类型
根据组织学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化生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

五、恶性程度
胃息肉的恶性程度可以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低度恶性通常指癌细胞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中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高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极差,恶性程度极高。

对于具有恶性特征的胃息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胃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评估,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

胃息肉病理报告解读

胃息肉病理报告解读

胃息肉病理报告解读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解读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息肉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多种
类型。

不同类型的息肉在病理报告中会有不同的描述,例如,腺瘤性息肉
可能会描述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

2.息肉大小:息肉的大小是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小
的息肉良性的可能性较大,而较大的息肉则可能有恶性转化的风险。

病理
报告中会描述息肉的大小,以便医生判断其性质。

3.组织学特征:病理报告中会详细描述息肉的组织学特征,例如细胞的形
态、核分裂情况、细胞排列方式等。

这些特征对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以及
恶性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切缘情况:切缘是指息肉切除后的边缘,病理报告中会描述切缘是否干
净,是否有癌细胞浸润等情况。

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息肉是否已经切除干
净,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5.其他发现:病理报告中还可能包括其他有关发现,例如是否有其他部位的
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胃息肉病理报告的解读需要关注多个方面,包括息肉类型、大小、组织学特征、切缘情况以及其他发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您对病理报告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窦和胃底部位,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息肉。

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1.组织学特征: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而成,形成小肿瘤,其大小通常在1cm以下,而且息肉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棕色。

2. 组织结构: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腺体组成,而且腺体内部常常包含大量的黏液。

此外,胃底腺息肉的形态结构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的结构相似,组织学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腺体类型进一步细分为胶原蛋白型、肥大型、纤维上皮型、胃底型和多发性型等。

3. 病理分级:根据组织学条件,胃底腺息肉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良性是指胃底腺息肉的组织形态无异于正常组织,细胞增生率相对较低。

低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略有恶变倾向,但是未突破基底膜。

高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明显,腺体结构破坏,细胞异型性显著且突破基底膜。

4.危险因素:发生胃底腺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胃息肉家族史、胃息肉数量、胃息肉大小等多种因素。

综上所述,胃底腺息肉具有明显的组织学特点、组织结构、病理分级和危险因素,可以基于这些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指导。

在实践中,细致的病理学检查和严格的诊断标准是完全必要的。

胃肠息肉的分类和危害

胃肠息肉的分类和危害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胃肠息肉的分类和危害胃肠息肉类型胃肠息肉是一系列疾病的概称,在临床上具体分为胃息肉和肠息肉。

胃息肉是指发生于胃部的息肉,一般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临床表现为良性隆起病变,外观多见质地光滑。

胃息肉患者多不能自察,少数患者可能存在按压腹部疼痛、恶心、腹胀等反应,但鉴于上述反应与常见消化疾病类似,因此比较容易被忽视。

随着胃息肉逐步扩大,患者多能察觉到异样表现,此时患者入院检查一般可明确病症。

医学上对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认知,现有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等有关,即内外因素长期刺激胃部,引发胃部炎性反应,进而导致胃部细胞过度增生,产生胃息肉。

肠息肉是指发生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与胃息肉相似,一般多为良性。

肠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只能通过临床的肠镜检查来明确,而随着肠息肉的增生扩大,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肠息肉的产生以炎性刺激和遗传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炎性刺激即大便、异物等长期停留于肠道中刺激患者肠黏膜,进而导致细胞增生异常形成息肉,也可能因为相关疾病(如胃肠息肉包括胃息肉和肠息肉,一般临床多见良性表现,但若处理不当或持续发展,也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文|朱翠萍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导致长期黏膜损伤,从而形成息肉。

遗传因素是指如果存在家族息肉史,家庭成员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将显著升高。

胃肠息肉危害虽然胃肠息肉大多以良性息肉存在,但忽视胃肠息肉的危害是极为危险的。

现有研究显示,胃肠息肉在长期不治的情况下癌变概率可达10%~30%,而即使胃肠息肉不发生癌变,患者也多会因胃肠息肉持续存在而产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血等反应,并可能导致继发性贫血、营养不良、肠狭窄、肠穿孔等疾病的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存在胃肠不适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胃肠息肉通过专业胃肠镜检查可以明确病症有无和位置情况,并能及时地进行切除治疗,且预后效果一般较好,能有效保障患者健康。

胃镜诊断报告

胃镜诊断报告

胃镜诊断报告
根据胃镜诊断结果,患者胃镜显示如下情况:
1. 胃黏膜,呈浅淡红色,光滑平整。

无明显溃疡、出血或糜烂。

2. 胃黏膜有轻度充血和水肿,局部区域可见结节状隆起,直径约0.5-1 cm。

3. 胃黏膜可见散在深色素斑点,直径约1-2 mm,周围无明显
黏膜改变。

4. 上部消化道及贲门黏膜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以上胃镜所见,患者的胃黏膜显示轻度充血和水肿,局部区域有结节状隆起,伴有深色素斑点。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能的诊断包括:
1.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结节状隆起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

2. 胃息肉:结节状隆起可以是胃黏膜上的息肉,需进一步检查病理类型。

3. 胃黏膜黑色素斑点:深色素斑点可能是胃黏膜上的黑色素沉着,需排除其他病变。

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综合评估确
定最可能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分辨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这两种,诊断有胃镜和钡餐检查来完成。

治疗应该有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

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两种。

腺瘤性息肉是由排列密集的增生旺盛腺体组成,因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而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10%-30%,另外一种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紊乱排列,腺体之间空隙较大,部分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叫做增生性息肉。

大都没有不典型增生,所以癌变率相对较低,只有0.4%。

通常情况下,胃息肉直径都不到1cm比较小,增生性胃息肉癌变的概率虽然比较小,但是如果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营养不良、腹痛等也会出现癌变。

腺瘤型息肉虽然癌变的几率很大但是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对于确定癌变倾向的胃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再中医根治;如果尚未有癌变倾向,就完全没有必要多承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

直接通过中医"细胞凋亡平衡疗法"标本兼治,有效消除致息因子,清除胃内堆积的毒素,改变胃息肉赖以生存的环境,杜绝其在生长的可能。

治养同步,萎缩息肉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彻底恢复健康状态。

对于经过手术的患者来说,应该多加注意术后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