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物理特征
8高等渗流力学-第八章-物化渗流-曹仁义

这一公式表明,当时间趋于无穷时,平衡吸附浓度等于极限吸附浓度 Cr* ,
也就是只有在无脱附时,吸附量才可能达到极限情况。
而在K2≠0时,在时间趋于无穷以后,可以得到平衡浓度
Cr
1
aC bC
a K1Cr* / K2
b K1 / K2
此为真实平衡吸附浓度公式,又叫做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线。
D0 (1
1K1 f
'(C)
C ) x
2C x2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规律
进行坐标变换,即取新的自变量
x1 x vt ,
t1 t
得到
C C v C
t t1 x1
代入基本方程,得
C C
x x1
和 2C x2
2C x12
C t1
高等渗流力学
曹仁义
第八章 物理化学渗流
第一节 物理化学渗流基本现象
一、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现象 二、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现象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规律
一、一维理想扩散渗流方程及解 二、考虑粘度差的互溶液体的扩散理论 三、具有吸附作用的单相渗流问题
第三节 具有多组分溶质的水溶液驱油时的两相渗流问题
一、多孔介质中油、水两相物化渗流的基本方程 二、油、水两相物化渗流方程的求解
L0.5 0.5
0 L0
过渡带半长度与前沿距离之比:
L0.5
L0
x
L0 D*t D*
L0.5
vt
vt
经过一段时间后,即随t增大 ,扩散速度比对流速度越来越小。
对于室内实验,若减小扩散影响,需增大佩克列数 L*v / D*。
经典土力学课件渗流清华张丙印

水的动力粘滞系数: 温度,水粘滞性,k
饱和度(含气量):封闭气 泡对k影响很大,可减少有效 渗透面积,还可以堵塞孔隙 的通道
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2.2 土的渗流性与渗透规律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天然土层多呈层状
• 确立各层土的ki • 根据渗流方向确定等效渗流系数
等效渗透系数
多个土层用假想单一土层置换, 使得其总体的透水性不变
达西定律
渗透系数的测定
及影响因素
层状地基的等效
渗透系数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渗流的驱动能量 反映渗流特点的定律 土的渗透性 地基的渗透系数
土的渗透性与渗透规律
§2.2 土的渗流性与渗透规律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uB w
u0pa
B
静水 A zB
0 基准面
位置水头:到基准面的竖直距离, 代表单位重量的液体从基准面算起 所具有的位置势能
• 井孔抽水试验 • 井孔注水试验
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
§2.2 土的渗流性与渗透规律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试验条件: Δh,A,L=const 量测变量: 体积V,t
V=Qt=vAt v=ki
i=Δh/L
h
k VL
土样
L
Aht
A
Q
适用土类:透水性较大的砂性土
V
室内试验方法-常水头试验法
§2.2 土的渗流性与渗透规律
渗透速度v:土体试样全断面的平均渗流速度,也称假想
渗流速度
v
vs
v n
其中,Vs为实际平均流速,孔隙断面的平均流速
达西定律
§2.2 土的渗流性与渗透规律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适用条件:层流(线性流动) 水 2.0
第七章 多孔介质的渗流

裂缝系统
v1
K1
P1
岩块系统
v2
K2
P2
裂缝和孔隙之间的流体交换主要是在比较平缓的压力变 化下发生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认为窜流和时间无 关系。
窜流的流量主要取决于:
(1)流体的粘度;
(2)孔隙和裂缝之间的压差 P2 P1
(3)岩石的某些特征量,如长度、面积、
体积单位等等。
1)气体是单相渗流的; 2)符合线性渗流运动方程; 3)气体为可压缩的理想气体; 4)岩石的压缩性忽略不计,孔隙度视为常数; 5)渗流过程是等温的。
当 P 2 0 时,上式即变为气体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 t
2P2 0
3 气体的不稳定渗流
在气体渗流中,压力梯度与渗流速度往往不是线 性关系,即出现非达西渗流。这里仅取由量纲分析 导出的二项式达西渗流,表达式为:
DtDt
为可地以层略去
孔隙度
对于稳定渗流
若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divv 0
ivi 0
vx vy vz 0 x y z
5.3 两相渗流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设油水两种流体同时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且流动服从达西定律。
对于油相的连续性方程为:
D(oS0 )
Dt
odivvo
为两相界面
引入拉普拉斯方程把油相和水相压力联系起来:上的界面张力
Pw
Po
( 1
R1
1 R2
)
R1 , R2为毛细管液
面的主半径
小结:
D(oS0 )
Dt
odivvo
0
D( wSw )
渗流力学知识点总结

渗流力学知识点总结一、渗流基本理论1.渗流的基本概念渗流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现象。
多孔介质是由孔隙和固体颗粒组成的介质,流体可以通过孔隙和固体颗粒之间的空隙进行流动。
渗流现象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地下水的运移、石油的开采、地下储层的注水等。
2.渗透性与渗透率渗透性是指单位压力下单位面积介质对流体的渗透能力,通常用渗透率来描述。
渗透率是介质内渗流速度与流体粘滞力之比。
一般来说,渗透性越大,渗透率越高,介质对流体的渗透能力越强。
3.渗透压力与渗透率渗透压力是指多孔介质内部由于孔隙中流体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压力。
渗透压力的大小与介质的孔隙结构、流体的性质、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它是影响渗流速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4.达西定律达西定律是描述渗透性与渗流速度之间关系的定律,它指出在流体粘滞力不考虑的条件下,渗透速度与渗透压力成正比,与渗透率成反比。
达西定律为渗流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多孔介质渗流规律1.多孔介质的渗流特性多孔介质是由孔隙和固体颗粒组成的介质,它具有复杂的微观结构和介质性质。
渗流在多孔介质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介质的孔隙度、渗透率、渗透性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渗流规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渗流方程渗流方程是描述多孔介质中流体运移规律的方程,它通常由渗流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两部分组成。
渗流方程描述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它是渗流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多孔介质的稳定性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现象可能受到介质本身的稳定性限制。
孔隙结构、流体的性质以及渗透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介质的稳定性,这对渗流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4.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现象通常较为复杂,其渗透率、孔隙度、渗透性等参数都可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匀性。
对非均质多孔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线性渗流1.非线性渗流模型非线性渗流模型是描述介质非线性渗流现象的数学模型。
油藏渗流物理特征及其应用

3、单井吞吐
单井吞吐是利用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机理,在同一口 井内,把水注进去,把油替出来,其生产过程分三步进 行:即注水阶段、油水交换阶段和采油阶段,形成一个 吞吐周期,周而复始地进行。
单井吞吐的实现过程
1.注水阶段
具体作法是地面采用注-采双管流程两条管线,实施步骤是以反注水方 式注入清水,以提高地层压力,注入水强行进入大小各孔道,并压缩孔道 中的原油。
由式Pc=(ρw–ρo)gh 上式换算成矿场实用单位得:
h 10Pc(wo)
w o
力
式中h为毛管压力为PC处的自由水面以上高度
曲 线
由
Pc 2 ow cosow
判 断 自
r
(w
-
o )gh
2 ow
cosow
r
由 水 面
h 2 ow cosow (w o )gr
以
② 若用压汞法测得的毛管压力曲线
体的通过能力,它与岩石自身的属性和流体的性质有关。
例:在上述条件下,当饱和70%岩水和30%的油时, 在△P=2at下,q水=0.3cm3/秒, qo=0.02 cm3/秒,则 Kw=(0.3Х1Х3)/(2Х2)=0.225um2 Ko=(0.02Х3Х3)/2Х2)=0.045 um2 Kw+ Ko=0.27<0.375 um2 说明同一岩体的有效K< K绝。
四、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
当油藏岩石为水湿时,水则附着 于颗粒表面。
(a)当含水饱和度很低时,水便围 绕颗粒接触点形成水环,称之为 “环状分布”。一般以束缚水的 形式存在。油则为迂回状。
(b)当含水饱和度增加时,水环的 大小也随之增加,成为“共存水” 的形式,当高于某一饱和度时,水 则成为“迂回状”分布能参与流 动。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渗流速度通 常很缓慢,绝大部分为层流运动, 一般可用线性定律描述其运动规 律。
19
10.2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
➢ 紊流:
哲才公式
v Kc i
➢ 混合流:介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水流。
斯姆莱盖尔公式 v K c m i
三、水力坡度
指沿渗透途径上的水头降低值(损失)与相应的渗流长度之
比。
IH1H2 Hh
L12
LL
物理含义:代表渗流过程中,单位渗透途径上机械能的损 失。
渗流过程中总机械能的损耗原因(与水力学相近):液体的粘 滞性(水质点间的摩檫阻力)及固体颗粒表面对水流的反作用力 (水与隙壁间的阻力)。
8
10.1 渗流的基本概念
11
10.1 渗流的基本概念
四、流线与流网
流网:渗流场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 线与流线组成的正交网格。(剖面流网、平面流网)
流 网 示 意 图
平行流网
辐射流网
12
10.1 渗流的基本概念
四、流线与流网
流网特点:
1. 流线与等水头线垂直(正交); 2. 相邻两条等势线间的势差为常量,相邻两条流线
3
概化后的理想渗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1-0b 在一般管道中的普通水流
颗粒
孔隙
A
图1-1-3a 地下水实际流线
颗粒
孔隙
B
4
10.1 渗流的基本概念
二、过水断面和渗透速度 ➢ 过水断面
指含水层中水与渗流流向垂直的的断面,包括骨架和空 隙在内的断面。可以是平面,也可是曲面,其大小可随渗 流方向变化。
第三章 土的渗透性与渗流

历时 破坏过程短
后果 导致下游坡面产生局部滑动等
土体内细颗粒通过粗粒形成的 孔隙通道移动
可发生于土体内部和渗流 溢出处
一般发生在特定级配的无 粘性土或分散性粘土
破坏过程相对较长
导致结构发生塌陷或溃口
k
Q
ln(r2 / r1 )
h
2 2
h12
缺点:费用较高,耗时较长
2.影响因素
k f (土粒特性、流体特性)
粒径大小及级配 孔隙比 矿物成分 结构
饱和度(含气量) 水的动力粘滞系数
2.影响因素
(1)土粒特性的影响 粒径大小及级配:是土中孔隙直径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由粗颗粒形 成的大孔隙可被细颗粒充填,故土体孔隙的大小一般由细颗粒所控制。 孔隙比:是单位土体中孔隙体积的直接度量;对于砂性土,渗透系数k 一般随孔隙比e增大而增大。 矿物成分:对粘性土,影响颗粒的表面力;不同粘土矿物之间渗透系 数相差极大,其渗透性大小的次序为高岭石>伊里石>蒙脱石;塑性指 数Ip综合反映土的颗粒大小和矿物成份,常是渗透系数的参数。
1. 渗流量问题: 基坑开挖或施工围堰的渗水及排水量计算、土 坝渗水量计算、水井供水量或排水量计算等。
2. 渗透破坏问题: 土中渗流会对土颗粒施加渗透力,当渗透力过 大时就会引起土颗粒或土体的移动,产生渗透 变形,甚至渗透破坏。如滑坡、溃坝、地下水 开采引起地面下沉。
3. 渗流控制问题: 当渗流量或渗透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要研 究如何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渗流控制。
量测变量: h2,V,T 试验结果
Δh=h1-h2
Q
断面平均流速 v Q A
水力坡降
渗 流

由此可见,达西定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过,大多数
工程中的渗流问题均可用达西渗流定律来解决。
Q
B
1
1
l
2 C
2 T
0
hw h1
H1 H2
V 0
渗流
1.2 渗流基本定律
【例6-2】在实验室用达西实验装置测定土样的渗透系数k。圆筒直径d=20cm,土 层厚度l=40cm,通过实验测的渗透流量Q=100ml/min,其测压管水头差△h=20cm, 求该土样的渗透系数k。(实验符合达西线性定律)
而水在孔隙中的实际平均速度为
Q A
(6-7)
Q A 1
式由中于n△—土A—壤’—土孔—壤隙△孔度A隙n<中度1孔,,隙n所面以AA积渗;1流A速度A小 于n土壤孔隙中的实际速度。
引入渗流模型后,可将渗流场中的水流看作是连续介质的运动,因此,以前关于
流体运动的各种概念均可应用于渗流。
渗流
Q
B
1
1
l
2 C
2 T
0
hw h1
H1 H2
V 0
渗流
1.2 渗流基本定律
由于渗流不计流速水头,实际测量的测压管水头差 即为两断面之间的水头损失,即
水力坡度
hl H1 H2
J hl H1 H2
l
l
Q B 1
1 hw h1
l
2 C
2 T
0
H1
H2
V 0
渗流
1.2 渗流基本定律
达西根据实验数据发现,圆筒内的渗流量Q与过流
【解】渗透流量 Q 100mL / min 0.1103 =1.67 10-6m3 / s 60
实验符合达西线性定律,所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岩石润湿性:
根据该油藏150块样品的的平均数据,吸水指数:0.50,吸油指数:0.10。润湿指数IA=Iw-Io=0.4。由“演示润湿性评价表”知该油藏为水湿油藏。
岩石润湿性评价表
润湿指数
亲油
弱亲油
中性
弱亲水
亲水
油湿指数
1~0.8
0.7~0.6
0பைடு நூலகம்5
0.3~0.4
0~0.2
水湿指数
64
75
83
100
Pc(Mpa)
0.38
0.325
0.22
0.15
0.09
0.05
0.03
0.02
0.01
0.005
0.0025
0.0005
根据数据做出毛管压力曲线:
由图可知曲线位置低,说明其分选性较好,孔隙半径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等渗点对应的饱和度大于50%,从而也说明油藏为亲水的。同时可知束缚水饱和度Swc=0.25,残余油饱和度Sor=0.15。故实验条件下水驱采收率为E=(Soi-Sor)/Soi=(0.75-0.15)/0.75=80%。
(3)毛管压力曲线:
Sw(%)
25.6
26
28
30
33
40
47
53
0~0.2
0.3~0.4
0.5
0.7~0.6
1~0.8
(2)相渗曲线:
Sw
Kro
Krw
0.25
1
0
0.45
0.373
0.047
0.55
0.21
0.114
0.6
0.148
0.153
0.65
0.1
0.203
0.7
0.061
0.254
0.75
0.033
0.322
0.8
0.012
0.405
0.85
0
0.5
油气两相相渗曲线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