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并表示他们的后嗣由唐 册封。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②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 旳思想。 ③法律: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 罚为末旳原则。
④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升进士科地位。
⑤民族政策:开明旳民族政策
⑥对外政策:对中外交往采用主动友好旳态度,对中外文化采用开 放旳政策,兼收并蓄旳方针。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意义? 1、增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2、汉藏人民交往。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如 一”。
1、反应唐太宗怎样旳民族思想?
开明旳民族政策,对周围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一家。
2、试评价这一观点。
片面旳。自古以来,民族平等往来一直是历史旳主流。历史有 些腐朽政权确曾有民族压迫政策;但绝不能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太宗时旳民族政策愈加开明,如用人、和亲等,从这 一点看,有别于历史统治者;但太宗为美化自己,完全否定历 史民族政策,非实事求是。
------------------------老王感言
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开元之治
武则天政绩
贞观之治
一、走近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旳轨迹
兴起
发展
[释义] :奠基人
(1)、喻指一种伟大事业旳创始人。
(2)、指某一行业或领域做出杰出 贡献旳先行者。
鼎盛
衰落
灭亡
1、此段引文阐明旳中心问题是什么?
对外政策魅力--中华文化圈旳形成
(一)政策方针
主动友好
1.对中外交往采用 2.对中外文化采用
旳态度
开放 旳政策
3.对外来文化采用 兼收并蓄旳方针
(二)详细体现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 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吸取隋亡的教训 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唐太宗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二、贞观之治
1.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 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 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2、 表现
领域 政治 经济 文化 表现 原因
历史教训;用人;纳 谏;完善制度;
材料
清明
恢复和发展 繁荣 团结、融合 开放、交流密切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慎用刑法,仁义为本材料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国力;政策
材料
民族
对外关系 结论
国力;政策;方针;
材料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步入强盛 奠定了基础
三、晚年的反省
1.过失 2.反省 ①纳谏渐少 ②滥用民力 撰写《帝范》(P12资料回放)
3.自我评价
其功大,益多损少
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 •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 陀、土蕃等; • 册封——西北各民族 •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 都护府(西突厥)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 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进入鼎盛时期。
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兴起
贞 观 之 治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答案:(1)以民为本的思想。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不误农时等措施。
(2)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否爱惜 民力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长久巩固。
1.唐太宗把各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
“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
答案:D
3.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 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总结经验教训。故选 B 项。 答案:B
(2)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君臣们是通过什么得出上 述结论的?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组织材料,考查学生理解逻 辑推理能力。第(1)问从“国以人为本”入手;第(2)问可联系隋亡教训; 第(3)问考虑其阶级本质或根本目的。
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唐 代和睦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 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探究点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及评价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 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一指出秦王李世民感叹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唐太宗以民为水,君为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武门之变(626)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建唐 ②、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 ③、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设法除患 ①、与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②、多次谋害不成 ③、调离李世民智囊
《贞观律》
❖ 材料三: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 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 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 称“贞观之治”。
2、原因
2、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⑴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玄奘大师——中印佛教之光素材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玄奘大师——中印佛教之光素材新人教版选修4

玄奘大师——中印佛教之光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十二岁时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

可是玄奘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

玄奘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

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

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

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

”从早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

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

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

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国人在印度的最高光荣。

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因而有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的事。

以后玄奘在印度又周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月返抵长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自 主 探究 3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 家。”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图
“天可汗”
1、材料一可知,和 以往相比,唐太宗处
西突厥
东突厥
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 面有什么不同? 2、在这一原则指导
下,唐太宗处理民族ຫໍສະໝຸດ 吐蕃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 式?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 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唐太宗?
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原则和依据: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
4、评价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准(根 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需要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 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
2020/8/25
(599—649年)
一、印象唐太宗
二、走近唐太宗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 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设官分职,以为 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 (贞观二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
唐太宗的经济、政治和法律政策都来源于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 “安民立政”的“民本”思想 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 不敢纵欲也。”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民主食有 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5


反 躬 自 省
晚 年 过 失
流 芳 千 古
贞 观 政 绩
夺 位 登 基
杀 兄 逼 父
一 统 天 下
建 唐 立 功
唐 太 宗 一 生
26






唐太宗自称:“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 损少。” 明代朱翌:“三代而下, 创业守文之君,兼之者唯唐太宗。” 吕思勉:“汉、唐并称中国盛世。贞观、永徽之治,论者 以比汉之文、景,武功尤远过之;然非其时之君臣实有过 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过中材„„其能致三十余年之治平 强盛,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 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人力 也。” “一个人不能离开那个时代,正如一个人的肉体不能离开 他的皮肤一样。” ——黑格尔 27
9
政治 经济 法律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恐人不言,导 之使谏” 选贤任能;善于纳谏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 稼,此则富矣。”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均田制,尚俭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决死囚 者,二日中五覆奏”。 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
10
唐太宗的政策都来源于什么思想?
昭陵六骏
玄武门
贞观政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昭陵
这四张照片大致概括了这节课的主人公波澜壮阔一生及其 辉煌的成就,第一幅展现了主人公军事征伐的英姿,第二幅展 现了主人公获取至高权力的手段,第三幅展现了主人公的治国 1 思想,第四幅展现了主人公的死后尊荣。
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
唐太宗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 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 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 把儒家“仁政”思想推广到少数民族
15
材料1,2,3分别说明什么? 材料1: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内迁部分突厥部众与汉 人和平共处,一起耕牧,十年后他们居然依恋“不肯 出塞”。
战而后和
“天可汗”
材料2: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设羁縻府州,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材料3:“朕为苍生父母, 苟可利之, 岂惜一女!” ——《贞观政要》
“和亲”政策
16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 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 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17
唐和吐蕃的视频
18
唐都长安
唐长安100万人口中约2%为外籍侨民。西域人 开的酒店中以胡姬侍酒,胡腾、胡旋等舞蹈盛行; 从波斯传入的打球戏(马上击球游戏)在宫廷风靡 一时,波斯商人还把西域的良种马带到长安,并在 东西二市开设店铺,贩卖珠宝香料,鉴别玉器,甚 至还在长安传播景教(基督教流派之一);在东西 二市还能见到古印度的胡椒、白豆寇、密草等物种, 天竺僧人在寺院翻译佛经;鸿胪寺内有日本等国使 者,国子监中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留学生。
2
一.玄武门之变
3
赫赫战功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晋阳起兵,攻入长安。 (618年,唐朝建立)
618年,李世民迎敌薛举父子,占据陇右。 620年,李世民收复河东。 621年,李世民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 622年,李世民平定河北。
623年,李世民平定山东大部。 (624年唐朝基本完成统一)
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33
34
6
二.贞观之治
7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 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
8
“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治世”,表现 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 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展,国力强 盛„„ (“贞观”,唐太宗年号,意为承平光明和谐)
玄武门之变
5
唐太宗和隋炀帝太像了! 都出生在贵族家庭,打小耳濡目染了权术; 都在乱世的统一战争中立过大功; 都豪情壮志,不惜渴求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 都在兄弟中排行老二,面对嫡长继承制,心有不甘; 都用超乎常规的手段取得了皇位继承权; “(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
4
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太子 秦王 589-626 599-649 早夭
司马光:立嫡以长, 礼之正也„„蹀血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禁门,推刃同气, 贻讥千古,惜哉!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 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 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 你怎么看“贞观 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 之变”? 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旧唐书》
11
故事说明什么?
唐太宗和魏征两人纳谏、直谏 的故事是唐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一次魏征顶撞太宗,使唐太 宗一时恼怒,发狠要“杀此田 舍翁”,还是长孙皇后一句 “主明臣直”的话化解了危机。
唐太宗纳谏画(局部)
12
思想文化
材料1:“(儒学)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 俗,莫若于此焉。”
材料2:在科举制的运用上,唐太宗充分运用科举制选拔 人才和强化国家教育制度;在科举制的改革上,唐太宗 强化了科举制的公平性和考试制度地位。
19
对外关系
以下材料说明什么? 1.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交往国家达70多个; “兼收并蓄”方针
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文化“多元”色彩 3.唐朝时从域外传入的乐器有五弦琵琶等,舞蹈有胡 腾、胡旋等,还从波斯传入打球戏(马上击球游戏); 世界文明的借鉴 4. 唐初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制度多 仿唐朝。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依照隋唐制度自上而下的一种 社会改革运动。
“开放”的大唐
20
贞观初年
米斗直(值)绢一匹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户数不及三百万。
数年以后
米斗三四钱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民族关系融洽„„
贞观末年户数已达三百八十万
贞观之治
推动了封建社会繁荣、发展,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基
29
咏饮马 咏弓
上弦明月半, 激箭流星远。 落雁带书惊, 啼猿映枝转。 骏骨饮长泾, 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 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 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里, 腾波龙种生。
30
晋 祠 铭
温泉铭
31
年号:“贞观”,为承平光明和谐的意思。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
32
1.三省六部的名称和职能 2.设立三省六部的作用
功绩
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基,推动统 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为后世统治者 提供借鉴。
过失
晚年纳谏减少,大兴土木。
28
想要集中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可阅读《贞观政要》; 想要简单了解唐太宗生平,可阅读《新唐书》《旧唐书》 的本纪; 想要详细了解唐太宗的事迹,可阅读《资治通鉴》; 想要通过一手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可阅读《金镜》、 《帝范》;
22
三.晚年反思
23
晚年“糊涂”

纳谏渐少: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 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 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 贞观十六年下诏不得限制太子所用之物;二十 一年又修翠微宫。


24
及时反省
(贞观二十二年)作《帝 范》十二篇赐太子,告诫 说:“你应该从历史中找 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 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 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 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 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 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 是大错。”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材料1,2说明什么?
唐太宗制度创新力度不如秦始皇、隋炀帝,但效果却远比 秦、隋时好。原因在于唐太宗知道妥协节制,而秦始皇、 隋炀帝则好大喜功,形成暴政。
13
14
民族关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 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开明”的民族政策
21
南宋思想家叶适:“惟三代以下,治功莫胜于唐, 唐三百年莫若贞观之盛。”
你怎样看待“贞观之治”以及所谓的“治世”?
贞观四年,唐太宗还发现长安城外的百姓穿着褴褛。另 外,“振恤”的记载在贞观期间史不绝书,可见在贞观 时期,人民生活依然相当困苦。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有人评价唐太宗的统治,认为功利性目的过于强烈…… 对中国的未来缺乏人道的与合理的发展构想,从而没有 导引出中国社会更好的政治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