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常用术语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常用术语

步态分析常用术语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 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 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 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 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 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 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 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 表示。
步态分析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 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 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 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 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步长(step length)
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 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 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 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 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 疼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 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 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 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 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 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 ¹ Ö × ¬ Ê Î ´ Å ¬× µ © Ç Å ½ Æ Õ Å ¬× µ ¨ È á ¬¬ µ Å ¬× µ á ¬Ä Å ô º × µ æ à ý ¸ È ¶ Å õ ü Ç ý ¸ È ¶ ³ ªü Ç Ú Ä ª « à Í ª « á ¬ú · ë À × µ Þ Î á ¬ú · ë À × µ á ¬¹ Ö ò º © Ç Å ½ Æ Õ Ï Í × µ Ô ¶ ­ ² © Ç Å ½ Æ Õ Ú õ ð Æ ý ¸ È ¶ ì É ¸ Õ ¨ £ Ï É Ì Ç ¦ £ ì É ¸ Õ º ² â ³ Ö « ý ¸ È ¶ ü Ç ú Ç Ð ³ × Ö ´ «¥ Ó
站立时的生物力学
踝关节的背屈力矩被
踝跖屈肌力矩相对抗
安静时需不停活动的
下肢肌肉是踝跖屈肌
双脚站立时,足底力的分布
重心指所有重力集中
于此的一个假设点 正常人体处于解剖位 时在S2前面 重心的垂直位移比水 平位移更影响能效
步行是平滑、毫不费力的移动
正常人群,步行速度80米/
步态分析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正常步态
步行周期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站立相 (stance phase)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
的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含 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步行周期
双支撑
(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 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20% GC)。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试题《康复评定》第十章步态分析

试题《康复评定》第十章步态分析

第十章步态分析一、名词解释:1.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2分)。

每一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0.5分)。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0.5分)。

2.步长:指人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

正常人约为50~80cm。

3.步宽: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正常约为8±3.5cm。

4.足夹角:指足的中心线与同侧前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左右侧分别计算。

5.站立相(支撑相):是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

也是该下肢承受重力的时间,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

6.迈步相(摆动相):是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7.目测步态分析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相评定,做出步态分析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成分较多。

8.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

9.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

10.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

11.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

12.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

13.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二、填空:1.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为,步速为,步长约为。

95~125步/min,1.2m/s,50~80cm。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内容:
• 掌握正常步态的步行周期 • 掌握步态的评定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 • 熟悉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 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对人类 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步 行和跑两种状态。
• 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
二、步态的评定方法
步态观察
•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p120)
步态内容 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痛 肩臂、躯干、骨盆、
时相合理、左右对称、行进中流畅
节律、速率
ROM MMT
• 观察分析表的应用 — 美国加利福尼亚RLA步态分
析依据评定表
二、步态的评定方法
步态检查的注意事项
• 向病人明检查的要求,以期病人的良好配合
股四头肌、腓肠肌、 腓肠肌、比目鱼 肌 臀中肌
腓肠肌、比目鱼 肌、股四头肌和 髂腰肌
胫前肌、髂腰
肌、股四头肌
胫前肌
腘绳肌、臀大肌、 胫前肌、股四头肌
小腿三头肌的作用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支撑相(Stance phase)
– 早期 – 中期 – 末期
摆动相(Swing phase)
的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治疗。
一、正常步态
基本组成
一、正常步态
步行参数
步频(cadence)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分(steps/min) 正常值:95~125steps/min 步速(velocity) 沿前进方向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米/秒(m/s) 正常值:1.2m/s
一、正常步态
•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步态异常的可能原因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关节Fra bibliotek动角度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精选课件
23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精选课件
24
11、截瘫步态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步态分析
精选课件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背屈
精选课件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步态分析课件

步态分析课件

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先 向心性收缩 后离心性收 缩
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防止足放平 时前脚掌拍击地 面
臀大肌逐渐停止收 股四头肌逐 腓肠肌和比目鱼

渐停止活动 肌离心性收缩控
制小腿前倾
精品 PPT 可修改
腓肠肌、比目鱼 肌离心性收缩对 抗踝关节背屈
13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加速期 ↓ 迈步中期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4、胫前肌步 态:因足下垂, 摆动期髋及膝 屈曲度代偿性 增大,形成跨 槛步态或垂足 步态;轻度胫 前肌无力时, 足跟着地时不 能控制足掌下 落速度,致使 足掌拍地有声。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5、股四头肌无力
步态:因股四头肌
无力,在支撑期不
能保持稳定伸膝,
致使患者身体前倾,
使上身的重力线在
膝关节旋转轴前方
通过,从而维持被
动伸膝,久之会造
成膝反曲畸形。当
被动伸膝机制不能
奏效时,患者在支
撑期常俯身用手后
压大腿,使膝伸直,
称为扶膝步态。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6、臀中肌步态:当 臀中、小肌无力使 髋外展时,难以维 持髋关节的侧向稳 定,在患腿的支撑 期躯干常弯向患侧, 使上体的重力线在 髋关节外侧通过, 以体重与内收肌的 平衡来维持髋关节 侧向稳定,同时便 于对侧下肢迈步。 两侧臀中、小肌受 损时,步行时上体 大幅度左右摇摆, 呈典型的鸭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0
7、踝跖屈挛 缩时,足跟 不能着地而 出现马蹄足。 在摆动期以 髋及膝过度 屈曲来代替 踝背屈障碍 防止足尖触 地,状如跨 过门槛,故 又称为跨槛 步。

步态分析 含步长、步幅等[专家学习]

步态分析 含步长、步幅等[专家学习]
健康人平地行走时,步长50-80cm
步长的个体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
一类特制
6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一类特制
7
步宽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 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以cm表示 正常人约为8± 3.5cm
一类特制
8
足角
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 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
一类特制
2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一类特制
3
基本参数
一类特制
4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
步长、步频、步速是罪常用的三大要素
一类特制
5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单步长,以cm表示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 体向前倾斜
一类特制
30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1.步行中的动力学改变 2.正常行走状态的动力学区别
一类特制
31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面反应 力和力矩。
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力。
一类特制
32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助为依据来评定
一类特制
39
临床定性分析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偏瘫患者:Up-right control test,UCT/直立控 制实验 截瘫患者:Ambulatory motor index,AMI/步行 运动指数 脑瘫患者:4岁不能独坐,6岁不能独立跪立行走, 则是将来不能独立步行的指征。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③地面反作用力 首次触地时的地面反作用 力一般相当于体重与加速度的综合, 力一般相当于体重与加速度的综合,正常 步速时为体重的120% 140%。 120%一 步速时为体重的120%一140%。
13
2.支撑 2.支撑相中期 支撑相
(38~40%GC) 38~40%GC)
•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 约占步行周期的38% 40%。 38%一 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 末期(足跟离地)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支撑相 10~12%GC)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 , 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 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足跟抬起开始 , 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 为双腿支撑期, 约占步行周期的10 10% 为双腿支撑期 , 约占步行周期的 10% 一 12%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 摆动前期。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踝关节保持蹠 髋关节主动屈曲。
9
单支撑 support) (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 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 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 以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以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 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 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 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 表示。
A
7
摆动相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 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 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 动作要点是: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 地、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 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 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 测量参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 示,健康人约为8±3.5cm。
A
3
足角和步频
•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 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 °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A
4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 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 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 (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A
5
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 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 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 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 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 疼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 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 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 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 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 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A 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6 一。
双支撑相
•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 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 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 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 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 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 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 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 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步态分析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 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 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 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 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A
1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 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 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A
8
•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 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 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东方男 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为123.4±8.0 steps/min。双人并肩行走时, 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 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 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 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 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 长也大。
A
2
步幅和步宽
•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 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 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