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简洁直接版
步态分析

8、膝屈曲挛 缩30°以内时 一般外观无明 显异常,快速 行走时可表现 出坠落性步态。 膝屈曲挛缩 30°以上时会 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或 强直时,患腿 摆动期常有下 肢外展或健侧 侧骨盆上提, 以避免足部拖 地。
9、偏瘫步态: 可有不同的表现, 比较典型的是患足 下垂、内翻,膝伸 直,下肢外旋,摆 动时患肢经外侧绕 弧线向前,而且足 跟不能着地与蹬离 地面,以足外缘着 地。同时上体常弯 向患侧,患侧肩下 垂、内收,上肢及 手掌屈曲,停止摆 动。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 足放平
足放平 ↓ 站立中期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
正常运动
髋关节:30°屈 曲 膝关节:0°~ 15°屈曲 踝关节:0°~ 15°屈曲
髋关节:30°~ 5°屈曲 膝关节:15°~ 5°屈曲 踝关节:15°跖 屈~10°背曲
膝关节:5°屈曲 踝关节:10°~ 15°背屈
肌群活动
髋关节肌群 膝关节肌群 踝关节肌群
髋关节:10°过伸位~中 立位 膝关节:5°~35°屈曲 踝关节:15°背屈~20° 跖屈 髋关节:20°~30°屈曲 膝关节:40°~60°屈曲 踝关节:背屈~中立位
髋关节:30°~20°屈曲 膝关节:60°~30°~0° 踝关节:中立位
髂腰肌、内 股四头肌离 收大肌、内 心收缩控制 收长肌收缩 膝关节过屈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11、截瘫步态
(一)步态分析所用术语
步长 步行时间 步频 步速 步宽 足偏角
(二)正常步行周期分析
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 着地,为一个步行周期或称为一复步。
医学知识之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介绍:
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
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
参数值和曲线。
步态分析正常值: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平足、尖足、偏瘫步态、膝内翻(O腿)和膝外翻(X腿)
步态
需要检查的人群:腿及足的形态异常。
步态分析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无
检查时要求:自然放松,走路动作与平时保持一致,积极配合医
生的工作。
步态分析检查过程: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的结果。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7.第七章__步态分析

16
优点: 此法不需器械设备,可随时随地进行,因而简 便易行。由受过训练和有经验的医生来执行,一 般能鉴别出步态正常与否,并作出初步的异常性 质分析,因此在临床上迄今此法仍在广泛应用。 缺点: 结论属于定性分析,不能计量,难以准确地前 后对比或互相对比,而且主观成分较多。结论也 较粗略。
17
2.检查要点: 1)要求病人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和速度步行来回数 次,检查者从侧方和前后方反复观察,注意病人步行 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中两下肢各关节姿位和 活动幅度是否正常和适度,骨盆的运动、重心的转换 和上下肢的摆动是否自然和对称,行走的节律是否均 匀,速度是否合适。 2)根据需要,让病人作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坡或上 下楼梯、台阶和绕过障碍物的行走,并在行走中要求 病人拐弯、转身和立停,以及作坐下、站起、缓慢踏 步等动作,必要时还让病人试作单足站立或闭眼站立 与行走。
图 9 — 9 臀中肌步态
25
3.股四头肌步态:伸膝肌无力。由于患腿在 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病人常表现为上身 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 直。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 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 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28
(四) 蹒跚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时,步 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 线,状如醉汉,又称酩 酊步(醉酒步态)(图 9-11)
八 步态分析

一、概念:
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站立相∶迈步相=6∶4
二、步行周期分期
分期:站立相分解为五个分期,迈步相分解为三个分期。
1、首次着地
2、承重反应期
3、站立中期
4、站立末期
5、迈步前期
6、迈步初期
7、迈步中期
8、迈步末期
三、时空参数
(一)步频与步速
1.步频cadence(步数/min)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2截瘫步态: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曲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源自姿态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3脑瘫步态:
原因——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
三、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二、肌无力
臀大肌无力
臀中肌无力
髋关节屈肌无力
股四头肌麻痹
(五)胫前肌无力
(六)腓肠肌无力
三、畸形
1.髋关节屈曲畸形
2.膝屈曲
3.膝僵直
4.如果踝关节跖屈畸形,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5m/s。
步态分析 (1)

5
阶段,指足跟或足底 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6
阶段2负荷反应期
• 即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 的过程。此时,支撑腿在支撑相过程中 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15°的时期, 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体重。此时 人体重心位臵处于行走时的最低点。 • 足跟着地与前脚掌着地同时发生时,则 足放平时间等于足跟着地时间。 • 若有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等,足跟 不能着地,会造成支撑相异常。
9
阶段5迈步前期
• 指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 此阶段体重向对侧下肢转移,对侧下肢足 跟着地,为第二个双支撑期,约为步行周 期的50%-60% 。
10
阶段6迈步初期
•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clearance)和屈髋带动 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发生在步行周 期的60%~70%。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以确保 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阶段3站立中期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8
阶段4站立末期
•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始于足跟抬起, 结束于足趾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40%~50%
13
三、常见异常步态
• 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4
(一)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 1、足内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常合并足 下垂和足趾卷屈。足前外侧缘触地,承重 部位疼痛,踝关节不稳,影响全身平衡。 •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 轻患者(脑瘫)。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 屈曲畸形。可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 内侧疼痛。踝背屈受限。
步态分析【范本模板】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另一种是目前通用的、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医学中心提出RLA分期,此方法认为步行时有3个基本任务:承受体重、单腿站立和迈步向前,3个基本任务中又分为8个独立的时期。
步态分析评定

腓肠肌步态
原因: 胫神经损伤时,屈膝关节,足跖屈受限。 特点:支撑相足跟落地后,身体向患侧倾斜,患侧髋关节足下垂, 蹬地无力。 缺点:行走速度和稳定性均降低。
疼痛步态
直腰步态: 脊柱疾患者行走时,为避免脊柱振动,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常挺直腰板, 小步慢走。 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一侧腿痛的患者。为减轻疼痛,躯干向 健侧倾斜,脊柱侧弯,足跟着地后,患腿支撑相缩短。 踮脚步态:各种原因引起一侧下肢负重疼痛者。行走时,患侧支撑相缩短,健侧摆动 相提前并加快,以减轻患者负重。 足尖步态:髋关节疼痛者,行走时,支撑相,以足尖着地为态:剪刀步态
原因: 髋内收肌张力高。 特点: 摆动相缺乏屈膝和屈髋动作;
支撑相足尖着地,支撑面积小 。 缺点:步态稳定性差,能量消耗高。
脑瘫步态:舞蹈步态
表现: 双下肢大关节快速、无目的和不对称性运动, 多见于四肢张力均增加。 特点: 支撑相足内翻,踝缺乏背屈,足尖着地,身体 不能保持平衡;摆动相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困难。 缺点: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
脑瘫步态:蹒跚步态
表现: 由小脑共济失调引起的。表现为步行摇晃不稳,不能 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特点:行走时,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速度快慢不一。 缺点: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
脑瘫步态:慌张步态
表现: 由帕金森病所引起。 特点:行走时,躯干前倾,双上肢缺乏摆动,步幅较小, 越走越快。 缺点: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髂腰肌:
支撑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 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股四头肌:
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产生离心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 足跟离地后,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下肢进入摆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收缩来限制和控制摆 动。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包括脚的着地方式、支撑期、摆动期等。
常见的步态有正常步态、跛行、瘸行等,每种步态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
以下是对常见步态及其原因的分析。
一、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人体正常行走时的姿势和动作,包括站立位、初步起步、支撑期、摆动期和停止等。
一般来说,正常步态的特征是身体平衡、步伐稳定、脚部接触地面的能力良好。
二、跛行跛行是由于下肢某一部位受伤或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跛行类型有跛行、单腿跛行和双腿跛行。
1. 跛行跛行是一种由于下肢行走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步态异常。
跛行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原因包括下肢骨折、髋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
跛行的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较长的时间花在支撑期上,另一条腿在摆动期时有明显抬高,并且行走时常常有疼痛感。
2. 单腿跛行单腿跛行是由于一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原因常见于腿部骨折、关节炎、脚踝损伤等。
单腿跛行的表现为一个腿在行走时无法正常承重,走路时会产生明显的摇晃感,而另一条腿则需用力抬高。
3. 双腿跛行双腿跛行是由于两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导致双腿跛行的原因有多种,如双下肢麻痹、肌无力等。
双腿跛行的表现为行走时脚踝无法灵活前后活动,步子比较短小,步态不稳定。
三、瘸行瘸行是由于躯干或上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瘸行类型有躯干瘸行、手指瘸行等。
1. 躯干瘸行躯干瘸行是由于躯干功能障碍导致行走时出现的步态异常。
躯干瘸行的原因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脑卒中、脊柱骨折等。
躯干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上半身微微向一侧倾斜,步态异常。
2. 手指瘸行手指瘸行是由于手指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手指瘸行的原因常见于手指骨折、关节炎等。
手指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手指无法正常弯曲或伸直,导致手部姿势异常。
步态异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因此,对步态异常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其他
短腿步态
>2.5cm 斜肩步 >4cm 足尖着地
平足 假肢步态 老年步态
参考书目
《康复医学》,纪树荣主编,高教出版社 《康复功能评定学》,王玉龙主编,人卫出版社
步态分析
主要内容
1.概述
基本概念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2.步态分析方法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1.概述
基本概念
步长: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所进
行的距离称为步长,也称单步长
步幅: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进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臀大肌步态(鹅步)
伸髋障碍--躯干后仰--重力线落于髋后--膝绷直、 仰胸凸腹
臀中肌步态(鸭步)
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患腿支撑相时躯干 向患侧弯
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股四头肌步态
不能维持伸膝--代偿性伸髋--躯干前倾--重力线 落在膝前
胫前肌步态
足内翻、背屈受限--屈髋屈膝增加以避免拍地-跨越步
行的距离,也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 足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足趾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
的夹角
跨步长
足角
步宽 步长
基本概念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速:单位时间内步行的距离 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的过程,通常用时间单位秒(s)表示
步行时相: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截瘫步态
摆至步:无单支撑相,摆至双手附近 摆过步:无单支撑相,至手稍前方 四点步:左手-右下肢-右手-左下肢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其他
蹒跚步态:左右摇摆,
呈鸭子状,见于小脑病 变等
前冲(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患者,启动 困难、步幅短小、阵 发性加速、上肢摆动 缩小或停止
踝:跖屈挛缩15°以上--足跟不能着地,跨栏步态
背屈挛缩15°以上--足尖不能着地,支撑相短
重心左右、上下移位均明显增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骨关节疾患所致 --疼痛步态
患者通过步态的改变来改善疼痛下肢的 负重,未受累的下肢快速向前摆动以缩 短患者的支撑相 直腰步态:脊柱疾患 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 踮脚步态 足尖步态:髋/膝关节疼痛
3.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偏瘫步态
骨盆后缩→屈膝不充分→提髋、下肢外旋外 展,伴足内翻、跖屈→不能正常负重
提髋型 膝过伸型 瘸拐型 划圈型
中枢神经受损所致 --脑瘫步态
剪刀步态:髋内收肌张力过高 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 马蹄内翻足: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 力 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
典型姿位的转移,这种典型姿位变化被划分出一系 列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
基本概念 --步态周期分期
支撑相:足跟着地、足掌着地、
支撑中期、足跟离地 、足尖离地 摆动相:摆动早期、中期、晚期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关节活动:
骨盆:上下4.5cm,左右各3cm 髋:屈30°伸20°外展6°内收4° 膝:屈60°伸0° 踝:伸15°屈20° 上肢 头颈部:上下、左右各5~6cm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脊柱后伸、躯干正直 臀大肌:伸髋 髂腰肌:屈髋 股四头肌:伸膝 臀中肌:骨盆稳定 胫前肌:踝背屈、内翻 小腿三头肌:踝跖屈,踝关节稳定
2.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定性:病史回顾/体格检查/观察法 定量分析: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
统、动态肌电图、电子量角器等
腓肠肌步态
屈膝、足跖屈受限--蹬地无力--支撑相身体向 患侧倾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屈曲挛缩--骨盆前倾,
足尖着地,步幅短小 伸直挛缩--骨盆上提, 过度屈膝,躯干旋转
水 平 面
矢状面
冠状面
骨关节疾患所致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膝:屈曲挛缩20°以上--斜肩步态;
伸直挛缩--躯干健侧倾,患侧骨盆上提,髋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