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合集下载

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3篇

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3篇

1、名二子说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

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

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

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

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

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

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译文心得体会

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译文心得体会

【讀古文拾珠璣】名二子說(蘇洵)【白話試譯】車輻、車輪、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作用,不可或缺,而車軾卻看似一點都不實用。

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

軾呀!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凡走過都留下輪跡,久了,即成「車道」。

但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沒有「轍」的份、從來不會提到車道如何。

縱使如此,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

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患。

【原文】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

軸也),皆有職乎車,而軾(「軾」是車前的橫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車上,以手扶軾,以表致敬,有裝飾性作用。

)獨無所為者。

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途徑,路數;法則、原則),而言車之功,轍不與(沒份兒)焉。

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

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轍乎,吾知免(通「勉」,勉力、盡力)矣。

【心得體會】慶歷六年(西元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

儘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

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

次年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

時軾十一歲,轍八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和他們一起讀書,討論古今成敗得失,教導他們:「士生於世,治氣養心,無惡於身。

推是以施於人,不為茍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

(歷代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垂文。

正因為如此,他又對他們的起居生活關懷備至。

《名二子說》正式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義,表達他對愛子的勸戒與勉勵。

鼓勵兒子,要作車前橫木「軾」,可供憑靠、依附、了望之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輪、輻、蓋、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而方便好用的車子。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名二子说》长春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名二子说》长春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名二子说》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孟子》二章《名二子说》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 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三.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 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四.学习难点:1.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 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五. 学习过程:学习《孟子》二章。

(一)文学常识。

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法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迂腐,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苏洵名二子说注:《苏洵名二子说》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著的一篇议论文。

以下为全文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翻译注释:苏洵名二子说这是苏洵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内容涉及到苏洵自己的两个儿子。

《苏洵名二子说》Title: Su Xun’s Words on his Two Sons文字如其人,人如其言。

这是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所体现的智慧。

在这篇《苏洵名二子说》中,苏洵探讨了一个人的名字与他的品德之间的关系。

翻开《论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儒家经典中的诸多人物都具有代表性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几乎成为了这些人的缩影。

苏洵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苏氏是北宋文化名门,家族世代相传儒学。

文章中提到苏洵两个儿子的名字,“文”,也是为了传承家族的文化底蕴。

他注重起名的原因是因为他深信一个人的名字能够预示着他的未来。

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洵的两个儿子都被他取名为“文”,这源自于对家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展现出了他对儿子美好未来的期望。

所以,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对一个人的期望与祝福。

不过,苏洵在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如今的一些人起名字只追求新颖与奇特,却忽略了名字的内涵与意义。

他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起名的意义,遵循传统文化的智慧。

苏洵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了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名字的重视似乎正在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生活快节奏中的物质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却不甚关心。

苏洵的文章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名字应该是他的骄傲和荣耀,它是对一个人身份和品德的准确描述。

赏析:苏洵的《名二子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娓娓道来,寓意深远。

首先,苏洵对名字的重视非常突出。

他以自身及其子辈的名字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名字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名字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品德。

苏洵通过起名字的过程,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儿子们的期望和祝福。

其次,苏洵在文章中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只追求新奇名字的现象。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名二子说苏洵原文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

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

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⑪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⑫矣。

(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二,翻译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3.辙乎!吾知免矣.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2.车厢前的横木3.车轮压的迹道4.在其中5.这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

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1.轮、辐、盖、轸:轮,车轮。

吉林省长市104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名二子说》教案 长

吉林省长市104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名二子说》教案 长

吉林省长春市104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名二子说》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2、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3、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深意,准确熟练熟读译文。

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感悟体验法点拨教学法迁移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

2009年北国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缠绵,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飘洒在花前,也许你因繁忙的学业不能驰往不能远足,但我相信你莺歌燕语的心,早已随着近日酷似江南的一抹雨烟,去踏寻了春天。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处也许你不曾晓得、不曾到过的名胜古迹,播放背景音乐《云水禅心》,出示“三苏祠”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名胜古迹吗?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异彩纷呈。

三苏祠,被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

1984年被确立为“眉山三苏博物馆”。

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三苏是谁呢?出示三个名字,两位儿子苏轼苏辙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对,都是“车”字旁,对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名二子说》(板书)二、正课1、文学常识:(生答)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2、理解题目: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出示教学目标3、二生朗读感知内容:荀洵依据车的组成结构特点,给两个儿子起名的缘由和期望。

(七十七)名二子说

(七十七)名二子说

(七十七)名二子说苏洵[制作人:张新华王芳]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②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注】①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说文解字》);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考工记图》)。

②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车箱,车中用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

)③辙: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④与焉:在其中。

与,参加,参与。

【学习任务】1.请将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

2.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

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说说其用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

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

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1、轮、辐、盖、轸:轮,车轮。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

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辙:车轮行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2课名二子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2课名二子说

(2)去①②③去除去..轼门残十去.里_秽动__以词__为_,__动__界离__词__开__,___,动___除___去词___掉___掉,_____距___离___ ④去.年下扬州 ___名__词__,__过__去__的_____
(3)与③①②与辙与..嬴斗不而与卮.不焉酒助五__动__动国__词__词__也,__,__给__参___动予___加___词____,__结__交__,__亲__附___ ④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_动__词__,__赞__许___
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 岌然无阿的精神。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 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 “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 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 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 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 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 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2)了解苏洵。苏洵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 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 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 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 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 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 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曾巩说苏洵“颇喜言 兵”。苏洵的《权书》10 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 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二子说》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苏洵最常用,也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之一是善于比喻,故作者带着慈父的深情,优游不迫、别开生面,从比喻入手。

先写给苏轼命名,开头全为喻体,本体只有“轼乎,吾惧汝不外饰也”一句,干净利落,收束此节,悠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既交代了名轼的的原因,更写出了父亲的忡忡忧心。

名轼者何?《释名。

释车》云:“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

”轼是设在车箱前供人凭骑,伏按的横木,对车的主体来说,它突出在车的前面,是“外露”的,这正与苏轼锋芒毕露的性格相似,故以轼名之。

而辙则是祸福皆不及的优游洒脱,所以,对于辙的“吾知其免矣”的欣慰又以简洁的语言溢于言表。

故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情,从而在感悟品读中背诵全文。

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浓情和挚情。

同时,在学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对背景及古人命名习惯的介绍,很好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通过对自己名的解读和字的选取,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亮点:
这堂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有三:
1、强化诵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中当堂背诵。

2、注重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3、将作者浓郁的情感及托物寓意手法的分析巧妙的融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