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24诗词五首赤壁-部优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6

赤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三.诗题介绍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四.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

五.指导学生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

六.学习诗歌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翻译,指名讲解,师生共同订正。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 教学课件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 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 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二乔和赤壁之战的结局有何关系?为何在作者 的假设中,若“东风不与周郎便”,二乔将被锁 “铜雀台”?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被人排挤,很不得志。
●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 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 “小李杜”。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 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 (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 《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 文集》。
晚唐社会状况
●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皇权,日益衰败;内忧外患; 社会生活,动荡不安。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 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效 用不大。
主旨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 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 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杜牧名作赏析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过 华 清 宫 绝 句 三 首 ·其 一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课件)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XXX》《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等。
折戟( jǐ ) 殷勤( yīn ) 嗟( jiē )
铁未销( xiāo ) 谩( màn )
诗歌诵读
自由朗读、齐声朗读。
要求: 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 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诗歌译读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 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歌译读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社会骚乱,文章无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积极的,有现实意义。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 的向往和追求。
合作探究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但为何能写出 如此豪放的词?
课堂小结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歌语言这扇窗 户,我们当然可以读到作者的内心状况生活处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 梭逐浪飘。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徒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整体感知
初读感知,提出你的疑问。
诗歌赏析
读诗读人,赏诗赏人 两首诗中哪句诗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及内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境、生命感悟等等,读一首诗亦如读一个 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和激愤之情, 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的豪爽胸襟。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9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先请你们来猜一场重要的战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历史,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

这是古代的一场什么战役?赤壁之战2、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一件怎样的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这场战役的孙吴统帅是谁?周瑜,周公瑾年仅34岁,因成功指挥这场战役而千古留名,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也是历代文学家笔下书写的英雄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中就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从容沉稳、运筹帷幄给予高度的赞许。

可是有一位诗人,他却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他就是唐代的杜牧,他是怎样评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牧的《赤壁》。

(二)朗读练习1、请打开书翻到137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2、喜不喜欢这样的朗读?为什么?(朗读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学生朗读展示、点评。

5、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利用注释读懂诗的内容,小组合作。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赤壁》教学设计学写诗歌传承瑰宝——从学写诗歌的角度鉴赏《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本诗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初步了解写诗方法,学写七言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思,背诵此诗。

2.难点:把握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播放“火烧赤壁”片段思考:1.这是什么战争?从哪里看出来?2.此战的地点是哪里?战争双方是谁?结局如何?胜方取胜关键是什么?此战意义是什么?3.此战的头号风云人物是谁?目的:1.理出局势: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2.理出关键人物:周瑜、曹操3.理出以少胜多的关键:火攻明确:1.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2.取胜的关键是借助东南风火攻,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3.周瑜(二)板书课题《赤壁》,解题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读顺1.自由读要求:琢磨字音、节奏、语气2.指名读,并且说出这样读的理由3.指名点评同学的朗读。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基调三、读通1.自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2.问:读懂了吗?3.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四、读懂(一)学诗领悟一:联想丰富1.这首诗开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将它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的?有什么作用?不起眼的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与赤壁之战有联系——与赤壁之战风云人物曹操、周瑜有联系——周瑜赢了赤壁之战,与什么有联系?东风。

2.联想是为后文抒怀(或议论)作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优秀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优秀课件说课
这首《赤壁》用词讲究,将叙事与议论结合,以小见大,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 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 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 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课堂小结
这告诉我们同学们要: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这是一首 咏史诗,诗人借 折戟 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的事迹 的感叹。从表达方式看,前两句属于 叙事 ,后两句属于议论。
2、《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郎: 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
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都城9今河北临漳西),因
铜雀: 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
即江东乔工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 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赤壁
杜牧

xiāo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
集》。
预习资料速查

景 资
《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黄州(今湖北

黄冈)的赤鼻矶,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而
写下的。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
北赤壁市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此处,
而是黄州的赤鼻矶。
文言知识积累

点 字
戟( jǐ ) ·
文言知识积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 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
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 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名句赏析
重点词语
⑥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⑦磨洗:磨光洗净。 ⑧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⑨ 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 君;小乔嫁给周瑜。
翻译诗句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分析诗句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感慨咏叹。
感情: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 要有侥幸心理。
阅读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
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
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 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 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 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教师: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 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 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小结
朗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公开课教学课件
写法:借物起兴 借物抒怀 以小见 大
“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
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 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 。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 便(实行火攻打败曹 军)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河北临漳西)因楼顶筑有大铜 雀而得名。暮年享乐之地,台上住姬妾歌妓。 春深:春色浓。 二乔:三国时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大乔嫁孙策, 小乔嫁周瑜。
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 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 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 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 幸心理
课堂总结
《赤壁》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 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课堂练习
●1.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出与这次战争有关的任意两个人物周瑜 曹﹑操
,写 。
●2.诗的前两句从 “折戟”
写起,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诗的前两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 情?委婉﹑含蓄。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理解性默写 ①《赤壁》中“运用典故”的语句是: _东__风__不__与__周__郎__便_,__铜__雀__春__深__锁__二__乔。
②《赤壁》中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 叹的句子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反面落笔、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

询问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来完成自主预习单第一项,简介“赤壁之战”。

教师明确: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2.作者及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项——作者简介
教师明确: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诵读诗歌
聆听音频,听清字音和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同学自由读书;同学个体展示;学生齐读。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4.解释诗词大意
同学们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三项。

教师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③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学生讨论探究,组内发言,组外评价。

教师明确答案。


6.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
“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