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合集下载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 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口服液
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 ,口感适宜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1.煎药器具 宜用砂锅、砂罐陶瓷器皿 也可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铜、铁、铝金属器皿。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凡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峻 烈之性。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 病格拒。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有时候可以用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 替代一些稀有、贵重、缺货的药物。
如:水牛角替代犀角,党参替代人参
以前可能被忽 略了,也要重 视啊!
剂型是按照处方,根据病证的需 要,以及药物的特点,不同给药 途径,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
不同的剂型各有特点,对疗效具 有很大的影响。
方剂中便于携带、储存、应用的 剂型习惯称为中成药。
能保证组方:
国家体制中的等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级设置,来说明 药物在方中的主
《内经》提出,经过历代医家论述、发挥。 次从属关系。
示例:麻黄汤
组成: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炙,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 咳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制药工艺制作的 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的关系
• 方剂的范围包含中成药,方剂是制作中 成药的依据。 • 中成药是方剂中方便携带、便于保存, 或能达到某些特殊目的的剂型。

《中药方剂》课件

《中药方剂》课件
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证。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方剂的研究。

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有针对性地在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分类:方剂可分为单方、复方、方剂组成学、方剂炮制
学等不同分类,这些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药材学:药材学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包括草药的形态
特征、药材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材的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方剂组成学:方剂组成学是针对方剂中所含药材的分类和配
伍原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药材的归经、性味、相克相宜原
则及其配伍规律等。

4. 方剂炮制学:方剂炮制学是研究药材加工和配伍技术的学科。

包括药材的初加工、水分处理、炮制加工等各个环节及其炮制方法。

5. 方剂应用:中医方剂学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中需要考虑
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内容能为临床提供基
本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病情和病人的特点灵活运用。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剂及应用规律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和制作方法配伍而成,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

根据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方剂可以分为经典方剂、个人经验方和现代合理化方。

经典方剂是指在历代医家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

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经典方剂集。

个人经验方则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具有个人特色和效果显著性质的治疗方法。

这类方剂数量众多,但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现代合理化方则是指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方剂进行合理化改进和创新,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这类方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方剂的组成和配伍中医方剂的组成是指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药物配伍应遵循“四气相反”、“五味相克”、“六淫相制”等原则。

“四气相反”是指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在配伍时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性质的药物进行搭配。

“五味相克”是指药物具有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配伍时要遵循味道互补或互制原则。

“六淫相制”是指将寒邪与温补药搭配使用,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病情和体质对于药物的适应性。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应选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方剂的制剂和应用方剂制剂是指将配伍好的药物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加工和制作,以便于患者服用。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水煎、浸泡、蒸馏、浓缩等。

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要求医生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方剂数量众多且复杂数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医 方剂学

中医 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组方原则和方剂的应用。

方剂是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方原则和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以及方剂的应用。

方剂是将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伍而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主要包括经方和验方两大类,经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的经验方剂,验方则是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逐步积累的方剂。

二、中医方剂的分类中医方剂根据其用途和性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清热解毒剂、祛风湿剂、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等。

其中,清热解毒剂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和感染性疾病,祛风湿剂用于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疼痛,活血化瘀剂用于治疗瘀血和血液循环障碍,补益剂则用于滋补身体和调理气血。

三、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归经、辨证、用药和配伍。

归经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和病理变化,选择与之相关的经络进行治疗。

辨证是指根据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对疾病的症状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用药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和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配伍是指根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特点,合理配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中医方剂的应用中医方剂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辨证分型,选择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方剂的应用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在应用方剂时,还需注意方剂的剂量和用药方法,以确保疗效的发挥和安全性的保障。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应用。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应用中医方剂,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方剂的基本概念一、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将一定数量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医治疾病而配制成的药物剂型。

方剂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方剂的分类1. 按煎煮方法分类:有煎剂、汤剂、蒸馏剂、熏洗剂等。

2. 按疾病分类:有外感病、内伤病、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

3. 按用药部位分类:有输液剂、外用剂、内用剂等。

三、方剂的组成1. 主药: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一般1~2味。

2. 相药:增减主药功效或调剂主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3. 助药:增加主、相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4. 调味剂:味道芳香或提高疗效的物质,例如蜂蜜、蜂蜡等。

5. 调和剂: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增进疗效的药物。

四、方剂的起源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积累和生活经验。

最早的中药方剂记载见于殷商刻文《甲骨文》。

第二节方剂的应用特点一、系列方剂的特点系列方剂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用多种相似或相近的方剂,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系”、《金匮要略》中的“逍遥散系”等。

二、通用方剂的特点通用方剂是治疗某一疾病常用的方剂,具有广谱、疗效确切、用法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附子汤等。

三、特效方剂的特点特效方剂是针对某一病证而选择的特效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用法严格、适应证明确的特点。

四、调和方剂的特点调和方剂是将多味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药物间相互调和、增进疗效的目的。

调和方剂的特点是药性相生相克,适应病情需要。

第三节方剂的临床应用一、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服用方法包括煎服、水煎口服、水煎外用、煎煮浸泡、熏洗、药泥敷贴等。

二、方剂的孕妇、儿童和老人服用1. 对于孕妇,应根据孕妇的体质、药物的药性和毒性、配伍的禁忌等,合理选方,适量用药。

2. 对于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量的方剂,并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麻黄汤〖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9g]甘草炒,十二两[3g]陈皮去白,一斤[6g]〖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香薷散〖组成〗香薷一斤[9g]白扁豆微炒厚朴姜制,各半斤[各6g]〖用法〗上为粗末,每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随病不拘时。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主治〗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银翘散〖方源〗《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各15g]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各6g]竹叶荆芥穗各四钱[各4g] 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各5g]〖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方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6条:“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55条:“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连翘一钱五分[5g]杏仁桔梗苇根各二钱[各6g]薄荷八分[2.5g]甘草生,八分[2.5g]〖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源〗《伤寒论》:“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9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18g]〖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扶正解表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必须邪正兼顾。

若单纯解表,则正虚而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易于补而留邪。

人体之虚,又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侧重,故常以解表药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

代表方剂:败毒散参苏饮败毒散〖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败毒散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各9g]甘草半两[5g]〖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主治〗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g]木香枳壳麸炒桔梗陈皮炙甘草各半两[各4g]〖用法〗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二、泻下剂寒下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

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源〗《伤寒论》,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15g]枳实五枚[12g]芒硝三合[9g]〖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是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鞕,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功用〗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温下含义: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

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

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方源〗《金匮要略》,《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9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