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贵州,不图名扬天下,总有那么一处,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细雨、农田、吊脚楼、苗歌、青山……简简单单的词语便构成了简简单单的苗寨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下,夜景也逐渐不再有最原始的苗寨模样。
那一座座吊脚楼的内里,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句谚语:“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惨烈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
蚩尤战败,族人便一路向西南地区逃亡,一次次战败下来,一步步被“逼”上了山头。
苗寨的地址多设在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久而久之,仇家便不再找上门来了。
试问,苗族先辈们如何在“穷山恶水”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呢?经过无数次实践,聪明的先辈总结出两样克服困境的法宝——梯田和吊脚楼。
吊脚楼解决了栖身的问题,梯田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贵州的加榜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如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世人都说这里是人间仙境,只有农民才知这是生存的苦难啊。
吊脚楼是山的产物,越是山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在山高坡陡的山区,修建房屋就无法像在平地那样打地基,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克服了山地的陡峭与贵州潮湿多雾的天气。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这是先辈勤劳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标准的吊脚楼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喂养牲畜、家禽,贮藏蔬菜以及堆放家具农具;第二层相对于地层来说比较干爽,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厨房、主卧、次卧等,在主厅和楼外有长廊座椅,民间称之为“美人靠”,在苗语里叫做“噶息”,是专供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绣花挑纱的地方;最上一层比较干燥,适合长时间存储粮食,是苗家的仓库,还可以晾晒粮食。
苗族同胞用这一座座吊脚楼克服了许多的不可能,一代代自强不息、开枝散叶、成就未来,而西江千户苗寨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小万每每看到山上层叠的吊脚楼,在感慨之余,总会多了一份欣赏和敬意在其中。
吊脚楼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时则十分 讲究风水和“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傣族吊脚楼多以 独栋的形式分布于山林中,空间形态 为“凸”形,底层完全架空; 四川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主要取 决于复杂的山城地貌,表现为常常的 木“吊脚”和格外瘦长的建筑空间比 例关系,多呈“倒直角梯形”空间, 较封闭。
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榫卯接合方 式建成,主要采用穿斗 形式。是为适应山 地地形与潮湿气候、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 构的建筑。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 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 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 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 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 “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 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 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傣族吊脚楼则以当 地盛产的竹木、茅 草为主要材料,完 全运用穿斗、榫卯 结构,使得建筑具 有一定伸缩性,但 整体稳定性不强
湖南凤凰古城概况:中国
最美丽的小镇,100多处明清建 筑,秀丽沱江,传统吊脚楼, 名人故居等风土建筑。多名族 聚居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多民 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吊 脚楼),构成凤凰小城独具魅 力的湘西建筑文化。
回龙阁吊脚楼群
凤凰古镇吊脚楼群形成的必要因素 凤凰古镇河岸吊脚楼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 长期积累的生活经 验、特有的民族习俗、 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以苗族、土家族为主。 土家人向来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当地的湿 热气候、土家人的居住文化、以及较低的经 济与生产水平的限制使吊脚楼成为凤凰城最 为合理的适宜的建筑形式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形,一是以衣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期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以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要紧散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要紧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维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当场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要紧风格;那个地址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一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阻碍着本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处,呈圆形尖顶。
通经常使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日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历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确实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遇的标志,起指路,分辨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这并非是随意之举,而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山地地形复杂,但苗寨的建筑却巧妙地融入其中,与山峦、溪流、树木相得益彰。
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从建筑材料来看,千户苗寨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
木材在当地丰富易得,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
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梁柱、门窗、栏杆等。
这些构件不仅实用,而且往往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走进千户苗寨,你会被那独特的吊脚楼所吸引。
吊脚楼是苗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一般分为三层。
底层用于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中层是居住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衣物。
吊脚楼的设计十分巧妙,其底层架空的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虫,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苗寨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通常采用小青瓦铺设,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鸟、兽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的外观上,千户苗寨的建筑色彩较为朴素。
以原木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白色的墙壁,给人一种简洁而古朴的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缺乏装饰。
门窗、栏杆等部位常常会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建筑在朴素中透露出一丝活泼。
千户苗寨的建筑布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
它们通常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群落。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还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苗寨中,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路旁的溪流潺潺流淌,为整个寨子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贵州黎平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黎平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黎平,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浓郁而独特的苗族风情。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与传奇的世界。
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在黎平,苗族的风情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先来说说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女子的服饰尤为华丽,头上戴着银饰,闪闪发光,仿佛繁星点缀在夜空中。
银饰的种类繁多,有银冠、银角、银梳、银簪等,制作工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衣服上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生动记录。
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展现出苗族男子的豪爽与大气。
苗族的建筑也别具一格。
吊脚楼是苗族常见的民居形式,它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
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既适应了当地的地形,又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功能。
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杂物和饲养家禽,中层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上层则用于储存粮食。
走进吊脚楼,你会感受到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同样令人陶醉。
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每当节日或喜庆的日子,苗族人民就会吹起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
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活力。
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锦鸡舞、木鼓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着独特的韵律和寓意。
在舞蹈中,人们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苗族的节日也是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苗年。
苗年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
在苗年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有斗牛、斗鸟、斗鸡等比赛,还有精彩的歌舞表演。
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如酸汤鱼、糯米饭等,邀请亲朋好友共同欢庆。
此外,姊妹节也是苗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青年男女交流感情而设立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苗族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酸汤是苗族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酸汤鱼更是一道美味佳肴。
湘西吊脚楼介绍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吊吊角角楼楼多多依依山山就就势势而而建建,,呈呈虎虎坐坐形形,,以以““左左青青龙龙,,右右白白虎虎,, 前前朱朱雀雀,,后后玄玄武武””为为最最佳佳屋屋场场,,后后来来讲讲究究朝朝向向,,或或坐坐西西向向东东,, 或或坐坐东东向向西西。。
湘湘西西吊吊脚脚楼楼,,属属于于古古代代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的的范范畴畴。。所所谓谓干干阑阑式式建建筑筑,, 即即架空空””,,但但与与一一般般所所指指干干阑阑式式有有所所不不同, 干同阑,式干应阑该式全应部该都全悬部空都的悬,空所的以,称所吊以角称楼吊为角半楼干为栏半式干建栏筑式。建 筑。
二、发展历史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 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 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 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 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 有所改善。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便有了斗拱飞檐, 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 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 “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
建筑特色
结构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为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 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重量完 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外观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 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 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17
建筑空间特色
④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由于房间为线性排布,有时亦不 能完全依靠穿行到达,因而庭院作为最短的路线经常被启用,门槛外 8 0 0 m m 宽的石阶对应着屋檐的投影,也是为了躲避风雨和骄阳, 便捷穿行。
Page 18
Page 19
旅 游 化 的 吊 脚 楼
ge 20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 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 干栏式建筑。
Page 3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独 特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21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

5、明确保护清单、制定营造标准
然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一个遗产项目,整体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在具体保护工作中,还应明确更为详实的保护清单,也就是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包括哪 些内容、环节,同时根据其价值和濒危程度划定保护层级,哪些需要重点保护。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7、传统营造技艺的培训和传承
· 编写一部《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教材,面向从事苗寨吊脚楼营造的工匠、大专院
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对之感兴趣的读者,这有利于该遗产在较大范围内传播,提升其影 响,并促进技艺的传承。 · 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规模可大可小,可定期可不定期,每次可为期一周。邀请雷山 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向普通工匠、学徒传授技艺。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通过 实践考试可获得结业证。 ·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在不 断变化。尤其是加大商业旅游开发后,当地 苗族人也发出类似“人心不古”的感叹。民 族认知感和认同感在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 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吊脚楼,认为居住木质 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喜欢高大整洁的楼 房。当地人自然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愿望和 权力,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与传统遗 产保护的矛盾是一个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根本 问题虽然目前营造吊脚楼的工匠经济收入在 当地属于较高水平,但青年人不愿意去学习 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意味着传承人的减少, 是威胁该遗产传承的重要因素。
卫生:传统吊脚楼底层放牲畜,秽气易入居
住层,火塘也易产生烟尘,这都不利于健康。
采光:吊脚楼窗户较小,室内采光通风较差,
显阴暗闷塞
耗材:木构吊脚楼要耗费很多木材,普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三间半边楼至少需要三四十方木材,产生用材 短缺现象,木料价格也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住处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可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最上层很矮,用于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只放粮食不住人。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