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吊脚楼

合集下载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贵州,不图名扬天下,总有那么一处,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细雨、农田、吊脚楼、苗歌、青山……简简单单的词语便构成了简简单单的苗寨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下,夜景也逐渐不再有最原始的苗寨模样。

那一座座吊脚楼的内里,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句谚语:“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惨烈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

蚩尤战败,族人便一路向西南地区逃亡,一次次战败下来,一步步被“逼”上了山头。

苗寨的地址多设在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久而久之,仇家便不再找上门来了。

试问,苗族先辈们如何在“穷山恶水”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呢?经过无数次实践,聪明的先辈总结出两样克服困境的法宝——梯田和吊脚楼。

吊脚楼解决了栖身的问题,梯田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贵州的加榜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如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世人都说这里是人间仙境,只有农民才知这是生存的苦难啊。

吊脚楼是山的产物,越是山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在山高坡陡的山区,修建房屋就无法像在平地那样打地基,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克服了山地的陡峭与贵州潮湿多雾的天气。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这是先辈勤劳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标准的吊脚楼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喂养牲畜、家禽,贮藏蔬菜以及堆放家具农具;第二层相对于地层来说比较干爽,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厨房、主卧、次卧等,在主厅和楼外有长廊座椅,民间称之为“美人靠”,在苗语里叫做“噶息”,是专供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绣花挑纱的地方;最上一层比较干燥,适合长时间存储粮食,是苗家的仓库,还可以晾晒粮食。

苗族同胞用这一座座吊脚楼克服了许多的不可能,一代代自强不息、开枝散叶、成就未来,而西江千户苗寨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小万每每看到山上层叠的吊脚楼,在感慨之余,总会多了一份欣赏和敬意在其中。

漫议苗寨吊脚楼

漫议苗寨吊脚楼
为 可 贵 的。 要成 为 一 名 民 间建筑 师, 需
在 汉族村 落, 富人 的高堂大 屋与 穷人 的陋 室是 特别 直 观 的 ;而苗 族 的 吊
脚 楼 与苗 族 服 饰 一样 ,具 有 一 种 平 等
参 与,也 同时带来 了各 民族的建筑 文 化 ,形 成 了一 种 新 的文 化交 流 。
在 2 0 年 初 秋 , 我 在 西江 随 便 问 08
了一 位苗 族老 人 : “ 些 新木 楼你 们 怎 这 么称 呼? ” “ 家楼 。”这 称 呼有 些接 侗
吊 脚 楼 最 大 的 缺 陷 是 防 火 性 能
差。在西江 的历史上 ,既有战乱中的人
为纵 火 ,也 有用 火不 慎 的失 火 。 民 国末 年 的保 安 团纵 火 ,让这 个 千 户苗 寨 几 乎
此罐 乎名 薯_ ≯ 。
来 的屋 主 间的谈 话 。 “ 师傅 ,基 础 还 唐
是 用 点水 泥 嘛 , 我买 。” “ 要 白花 那 不
个 钱 。用 石 头 ‘ 干码 ’个 台 ,石头 立 起 码 ,用土 来 塞缝 ,在 转角 处 用 大石 头 收
边 。 哪家 都 是这 样 做 的 ,又 快 又稳 靠 ,
栏 目主 持 长 蓓
邮 箱/h n b i2] @ i ac m z a g e 5 2 s n .o
【 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
漫 议苗寨 吊脚楼
吊脚 楼 顺 应 山 势 ,不 需 要 改 变 山 形 ,却 又 虚 实 相 间 , 实 处依 傍 大 山 。虚 ● 文 / 未 人 余
处 空 灵 通 透 。 这 正 是 苗 族 人 与 大 自然 和谐 共 处 的 体 现 。让 人 不 得 不 赞 叹 苗 族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住处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可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最上层很矮,用于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只放粮食不住人。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形,一是以衣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期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以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要紧散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要紧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维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当场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要紧风格;那个地址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一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阻碍着本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处,呈圆形尖顶。

通经常使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日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历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确实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遇的标志,起指路,分辨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这并非是随意之举,而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山地地形复杂,但苗寨的建筑却巧妙地融入其中,与山峦、溪流、树木相得益彰。

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从建筑材料来看,千户苗寨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

木材在当地丰富易得,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

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梁柱、门窗、栏杆等。

这些构件不仅实用,而且往往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走进千户苗寨,你会被那独特的吊脚楼所吸引。

吊脚楼是苗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一般分为三层。

底层用于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中层是居住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衣物。

吊脚楼的设计十分巧妙,其底层架空的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虫,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苗寨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通常采用小青瓦铺设,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鸟、兽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的外观上,千户苗寨的建筑色彩较为朴素。

以原木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白色的墙壁,给人一种简洁而古朴的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缺乏装饰。

门窗、栏杆等部位常常会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建筑在朴素中透露出一丝活泼。

千户苗寨的建筑布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

它们通常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群落。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还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苗寨中,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路旁的溪流潺潺流淌,为整个寨子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贵州千户苗寨,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定会让你眼前一亮,为之惊叹。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应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远远望去,苗寨的房屋层层叠叠,仿佛一座巨大的立体迷宫,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和谐与美感。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选用当地优质的木材,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搭建,形成了坚固而美观的房屋。

木质的墙壁和屋顶,给人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感觉。

走在苗寨的小巷中,你能闻到淡淡的木材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

苗族的吊脚楼是千户苗寨建筑的一大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家畜,中层是人们的生活起居空间,上层则用于储存粮食等物品。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有效地防潮防虫。

吊脚楼的支撑部分通常采用粗壮的木柱,有的直接立在石头上,有的则插入地下,稳固而坚实。

在建筑的外观上,苗寨的房屋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雕刻。

这些图案多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如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花鸟鱼虫等。

有的雕刻在门窗上,有的则绘制在墙壁上,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

屋顶的设计也是别具一格。

苗寨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顶上覆盖着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有些屋顶还会建有“美人靠”,这是供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闲暇时光,人们坐在“美人靠”上,欣赏着苗寨的美景,感受着岁月的静好。

千户苗寨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十分讲究。

房屋之间的小巷狭窄而曲折,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交通网络。

这些小巷不仅连接着各家各户,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在小巷中嬉戏玩耍,老人们则坐在门口聊天晒太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颇具特色。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苗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俗。

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靠近水源,野兽出没少且向阳,便能建寨。

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

每寨七八户、几十户不等,三四十户的大寨较少见。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颇具特色。

传统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多为木结构,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等遮盖屋顶,也有用薄石板为屋顶的。

各地房屋形式不大相同。

住在山区的多住吊脚楼,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来支撑,铺上楼板,盖房屋;楼下不住人,用在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畜。

木楼的窗户不大,室内阴暗,但能避风寒,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场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失火,危及粮食。

苗族屋内的布局以火塘为中心,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圈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以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地楼”。

“地楼"离地面约30厘米,内设火塘。

火塘边安设祭祀祖先的灵位,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都在火塘旁。

因此,到苗家做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请,不能在“地楼"火塘边的凳子上坐。

当主人邀请就座时,必须到外边擦掉鞋子上的泥巴才可在火塘边坐下。

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情感,有书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

所以借助火坑烧火御寒。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其基本含义是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寨吊脚楼
湘西凤凰古镇被人们称为“边城”,是早已遐迩闻名的了。

今年暑假,我和妹妹慕名来到这苗民聚居区。

果然,孕育了当代画家黄永玉、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地方确有它独到之处。

最富有特点的是修建在很有些野味的“玉带”两岸的一栋吊脚楼。

这是黄永玉作画的常用题材,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的“常客”。

这的吊脚楼傍水而建。

为了防止泛滥的洪水,他们筑起三丈多高的河堤——屋基,然后在上面建房。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聪明的苗家儿女恰到好处地将屋向外扩建三分之一间,其下用楠木之类的斜撑着——这就是吊脚楼。

苗家老伯介绍说,苗裔之所以这么建房,主要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侵犯。

可是,当我沐浴了清爽的河风,聆听了淙淙溪水的音乐之后,我以为,这是聪颖、勇敢的苗家儿女的艺术杰作。

我们怀着好奇心,穿过成行的竹林桃树,踏上木梯,来到了苗家。

这楼板很有些年纪了,四壁的风景画也发了黄,再加上木屋随着极有劲道的河风摇出的嘎吱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悠远的古老天国。

据说这苗寨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清乾隆六十年,苗女石妹领导发动了“乾嘉起义”,朝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抽调了云贵、两广等地十万兵力前来围剿。

至嘉庆十二年,石妹率部转战到凤凰镇,被敌人堵住,起义军遭到残酷的屠戮,最后只剩下石妹一人了。

她梳弄了一下鬓发,毅然退上了吊脚楼。

谁知道,这楼一下子神通起来,奏出千军万马的进军声,敌人傻了眼,两腿发颤,坠河落马者不计其数,石妹大喝一声,呼地蹿出楼顶,踏着一团祥云远去了······
我思想的野马还在前行,主人却及时地替我收住了缰绳——他把我们带到了脚基外的廊子上。

这部分是吊脚楼产生磁石般吸引力的重要部分,“哗哗”清流从足下逝去,“呼呼”河风自地板缝隙处贯入,此时若再前行五步,倚窗远眺,则美景尽收,不需“把酒临风”,也心旷神怡了。

也许苗寨吊脚楼的神韵正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