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苗族吊脚楼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与一般的干栏式建筑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是吊脚楼却是一半悬空,一半落地,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从立项、选址、建设到使用运营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有诸多的绿色建筑元素。
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的调查、研究、探索,提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绿色建筑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标签: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1 概述1.1 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
这里所说的“绿色”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
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指的是一个人居住空间、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都屡屡开始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向往绿色食品,绿色产品,以及与绿色建筑;建筑是容纳人们心灵的栖息空间,以舒适,美观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今当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居住于健康的環境也是人们首要选择。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以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古建筑中特有的绿色建筑,为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与结合现代建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绿色原理为其寻找更好的发展。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吊脚楼是苗寨特有的住宅建筑,我当知青时曾经参加过当地苗族老乡的吊脚楼修建,在起房、架梁和上瓦等环节,成了寨子里大家欢聚的场合和时刻,事毕要聚在一起吃油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邀请参与者吃一顿饭。
在起房和架梁时,会有寨子的一位老者吟唱架梁的祝辞,大家还会一起唱立房歌,这些都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苗族木匠师傅在建造吊脚楼是所呈现的工艺水平和精湛技艺令人佩服不已,一座吊脚楼的框架全系榫卯衔接。
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运用娴熟的技巧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让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形成了苗家特有的建筑。
苗家人在迁徙到一个认为适于安家的地方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一般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建造住居,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木质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在西江千户苗寨,我也特别注意了这里的吊脚楼的结构和形状,两相对比我发现与几十年前的还是有了较大的区别。
可能也是由于经济发达和时代进步的原因,西江苗寨的一些吊脚楼与几十年前那些质朴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甚至没有吊脚了。
吊脚楼不全是站在山坡上,沿着寨子主干道的平地上也建了不少吊脚楼,特别是楼更大了,由原来的四榀三间改为了五榀四间结构。
当然,各层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考虑到卫生的原因,一层基本上改变了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的做法。
在这里,一千多户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
外人来到西江,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的物质影响因素分析

一
、
自然 环 境
西江苗族所在地为一处断层谷地 ,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 称 , 相对 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 山高坡陡 ; 东北侧坡度稍缓 , 干户吊脚楼则主 要建于 此侧 ;东 南侧是贯穿苗族的 白水河长期侧 向侵蚀塑 造成 的一 边直接通向小盆地 , 便于耕作 ; 另一边紧靠 白水河 . 可以方便人 畜用 个山间盆地 , 盆地面积不大 , 苗寨 居民世代在这里进行耕 作 , 自给 自 水的获取 。 其次 , 村寨集中于东北坡 , 山下平地被充分利用于农田; 并 足。 苗民 以大米为主主食 , 同时还有土豆 、 糯米等副食 , 因此需要足够 且 , 西江苗族 的集 中度极高 。 几乎没有离开东北坡单独建屋居住 的苗 的水 田进行耕作 , 才能满足全寨 居民的饮食需求 。但是 , 西江地势崎 民, 这种群居村寨格局可以有效抵抗一些 自然灾害 , 于宗教聚居 也便 岖, 谷地起伏较大 , 适宜作为农 田的沿河 平地面 积较小 , 苗民们只能 和群体活动 , 牢固血缘和族群关系。 再次 , 从苗寨全局来看 , 村寨背靠 将住宅修建在靠近白水河的山坡 上 ,并且顺着地势 的起伏呈现不 同 山, 象征敦厚实在 ; 被河水环 绕 , 象征人丁兴旺 ; 山种树保寨增加 山 后 的建筑变化。 西江苗民充分发挥了干栏 式建筑 的特点 , 巧妙运用吊脚 脉灵气 ; 河水下游修建风雨桥象征水龙被截住 , 以聚财源 。 作者简介 : 邝翼 星(9 6 )男 , 州大学 20 级人文学院美学 18一 , 贵 09 楼 的建 造 优 势 。 二、 建造材料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影视美学。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调查报告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调查报告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
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
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
每排柱一般为“六柱三瓜”或“五柱四瓜”。
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呈悬在半空状,“吊脚楼”因此而得名。
有的在三开间正房旁边再搭一个或两个偏厦。
屋脊以歇山顶为主,也有悬山顶的。
屋顶盖小青瓦。
屋脊飞檐放置数只用泥土烧制的鸽子或其他飞禽。
除个别外,每户吊脚楼都是三层建装模式。
第一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
个别四代同堂或大家庭,采取防潮措施后也有安床住人的。
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
一般有3至5个正房开间和偏厦间,正中必有一大通间的堂屋,两侧正房都用木板隔装成若干小房间,作为家人的卧房及客房,有一间作火塘兼餐室,偏厦间作厨房。
堂屋装修上的最大特色:一是装有大门的,必为两扇,上方两头装有一对造型别致形似水牛角的木锤,俗称“打门锤”;二是在堂屋出口处,留出约四五平方米空间,并在堂屋间边装上整间长度(4米左右)的坐凳,它角宽约0.4米,厚3厘米的长枋安装;坐凳上方安装高度在2尺左右,由27-35条三指宽形如弯月的小方条靠背栏杆。
以2-3寸间隙排列上下凿孔对接固定,上方榫插在直径20厘米左右的棱角横柱上,下方榫插于坐凳外边沿上。
苗语称为“阶息”,建筑学称为“美人靠”。
这是苗族民居的一种标志。
平时,家人可在劳作之余或餐后背靠栏杆坐在长登上小憩,有居高临下之感。
每当夏秋清风明月之夜可凭着栏杆观星赏月。
客人到来,也常被安排坐此休歇,观赏村寨风光。
若用地允许,户主常在“美人靠”前空地上栽种常绿果木或竹林,迎风送来阵阵清香。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晏款待。
自家也在这里举办喜事,聚众欢庆。
欢乐动听的酒歌、飞歌和嘎百福声都从这里飘扬四方。
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
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艳阳天晒些谷物或蔬菜,夜间可纳凉休息,赏星观月。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立 ,前 吊后坐 ,形成半 干栏式 的 吊脚 民
2 1.1住宅科技 0 11/
5 3
p o l e p e i r v el i g r q i me t, c l g c l n i n n a r t ci n h sb — mp o e t i n e u r h v e n s e o o ia v r me t l o e to a e e o p
发源于 苗岭主 峰原始林 区的 白水河 将西
江苗寨 一分为 二 ,依 山而建 的独 具特色
~ —
居衍 生而来 的 吊脚楼 依 山就 势 ,在 苛刻
的 自然条件 限制下拔 地而起 ,吊脚楼 与 山 地 自然 环 境 相 互 穿 插 融合 , 半 吊半
杨 丽 ,博 士 、博 士后 ,上 海理 工 大学 环境 与 建 筑 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生 导师
Sou h a t t e s ih u Pr v n e a n e a pe Gu z o o ic s a x m l
■ 杨 丽 Y n a gL
【 摘 要 】随 着城镇 化 的发展 ,农村 地 区也 得到 了快速 的发 展 ,人们 对居 住 的要 求提 高,生态环保成为建筑设计新的主题 。文章介 绍了贵 州黔 东南苗族侗族
do n a om o i g. w ndpr tn
【 e wod K y rs】 Xiag10 一o sh l Mio ia esse ddb i ig eoo ia j n 0 0h u eod a l g ,up n e ul n ,c l cl i Vl d g
fl o s 0kh u e
保护与利用 一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
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 为例
典型木式结构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 雷公山麓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
侗族独有的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 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 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 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 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 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 风雨桥。
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
1.平地吊脚楼
2.斜坡吊脚楼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 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 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 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 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 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 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 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 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 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 的教育意义。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
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
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
黔东南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调研及思考

黔东南吊脚楼民族建筑现状调研及思考【摘要】通过在黔东南各县对木吊脚楼建筑现状近三年来的调研,归纳总结了苗、侗、土家族古建筑村寨吊脚楼民族建筑的基本特色,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建筑学、结构、建材、环保、施工等多学科角度,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和科学地传承吊脚楼这一民族建筑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吊脚楼,木古建筑,砼代木仿真建筑木结构民居吊脚楼广泛分布于黔东南、渝东、湘西、桂西、鄂西南等侗、苗、土家族聚居区,其独具的丰富民族建筑学内蕴长期以来得到时国内外多学者广泛关注[1] [2] [3] [4],2002年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10个圣地中,亚洲有两个: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贵州的黔东南。
出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防火减灾、村级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通过在黔东南大量山寨历时三年的实地调研,对这类建筑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促进建筑科学在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从建筑、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多学科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1.1 优越的布局。
村寨布局充分利用了黔东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
同一村落山地相对高程250~600米,因地层断裂裂隙密集发育,为流水侵蚀切割提供了良好通道,沟谷发育较多,常有沼泽水塘分布。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防御敌人和节约耕地,常选择在地形波浪状起伏的山间为村镇基址,山坡坡度一般25°~35°大部分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错落有秩的总体竖向效果,与周边环境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协共容的生态景致。
其布局形式从现今建筑生态学方面已得到时当今从众多学者的肯定[5] [6] [7],图1为一典型村寨总平面。
民居建筑一般傍半山临水而建,大多建筑座北朝南,选择季风流的山垭地块,周围林木葱郁,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优良,图2为某村寨局部效果。
1.2 舒适宜人的地理环境。
黔东南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支流(巴拉河与南哨河)的分水岭。
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早上抵达贵阳后,便乘坐大巴前往雷山县的西江苗寨。
外面稀稀拉拉的雨一直下着,大巴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环绕大山,河水相伴,路窄又滑,时不时体验下坐过山车的刺激与胆颤。
大巴一会儿爬上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会儿又驶进山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这是此次贵州考察写生的第一站,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
这里独特的建筑宝藏对人艺术美学研究者有着强大的吸引。
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西江苗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里,但却是苗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
大概有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这里——西江千户苗寨。
质朴宁谧
拖着皮箱,沿着雨水冲过的石路。
雨依然下着,一群像是刚放学的孩子嘻嘻闹闹,一切是那样的祥和释然。
四面的山将苗寨围合成起来,揽入其中。
山高谷深,有千余户苗族人家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两座山包上,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层层相叠,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下山顶,黑色的瓦顶是那么的抢眼。
山坡有苗族人耕种的层层梯田,青翠碧绿,极富生气。
完美展现
山、房、田等村落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特殊的村落网络结构。
山,是苗寨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的依托。
黔东南西江苗
寨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西江苗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
古村落村头寨尾,古树林立。
房,是西江苗寨的主体内容。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类。
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般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
田,是西江苗寨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田主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
坝子田依势舒展,平整开阔。
舞动的吊脚楼
布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
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
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
人们只有择高处建房而居。
陡峭的山头没法辟出蜗居之地,于是“半边楼”应运而生——木房一部分落在坡崖或垒石上,一部分凌空而架,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顺应山势,不需要改变山形,却又虚实相间,实处依傍大山,虚处空灵通透。
这正是苗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让人不得不赞叹苗族先民的智慧和审美。
面对生存的艰辛和建造居所的重重困难,人类总是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
在我们拥有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的今天,这些方法还是闪耀着一种来自于人类本能的、与天地相融合的智慧光芒。
贵州苗族民居的重要建筑形式,属南方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木结构房,这是南方各地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创造
的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样式。
千百年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为了生存的需要,成功地把南方干栏式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结合,创造了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单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
西江苗寨民居属半吊脚楼,底层前部悬空,利用4-5 根木柱支撑。
底层后部与山坡相接,或用石头垒基平接地面,形成台基,上面立柱建楼。
人们聚族而居,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主体吊脚楼与梯田河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苗家建筑群落,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群山溪水之间,与美丽的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共分四层,地面是台基吊台,其下由石台基和支撑木柱构成。
底楼是牲畜农具屋,一般由较差的木板和杉树皮做墙板。
二楼是苗家生活的起居室,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了堂屋、卧室、火堂、客房、厨房、茅厕等,整个楼层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间五间不等。
内由一通道连贯;厨房和茅厕设在左右两边,或是搭建一两处“偏厦”。
堂屋是吊脚楼的中心地带,较为宽大,有休闲、待客、娱乐、用餐、交通枢纽等多种功能。
三楼是吊脚楼的顶层,较二楼低矮,由一室内楼梯进入,此处是苗家人用来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的地方。
吊脚楼的房盖近似于汉族建筑的二面坡房盖或翘角的歇山顶,由青瓦或杉树皮覆盖。
整个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都用远铆榫构筑而成。
我们在西江千户寨新建的吊脚楼看到,苗家房屋修建,首先要搭好梁架,房屋一般为“五柱三间”接柱式吊脚楼,房屋开间为3至4 米、纵深尺度4 至5 米、高约7 至9 米的框架式木结构铆榫
而成。
半边吊脚楼墨法准确,结构合理,装饰精巧,按层分区,占地少,利用率高。
吊脚楼室内较有特点是“美人靠”、“走廊”、“门厅”、“大门”等处。
“美人靠”苗语称“斗安息”,意为供人歇息的凳子和靠背,置于吊脚楼正面二楼堂屋外。
“美人靠”外凸的空间造型,使吊脚楼显得格外优雅多姿,远远望去,古朴典雅,为建筑增色不少。
走廊是苗家人进入吊脚楼的通道,包括内廊和外廊两部分。
内廊设在吊脚楼外,与美人靠连接,成为起居较为方便生活区域;外廊较有特色,一般由扶手和木质地板组成,上建柴棚。
在“凹”字型的吊脚楼房屋结构中,大门较宽大,有门槛和阶梯,两边带窗。
在物资文明和蒲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无论从美学观点和实用角度看,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的技能。
苗族先民也毫不例外地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明创造,并从而培养了独特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的表现技能。
就“吊脚楼”的建筑而言,它是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艺术技能相结合的结品。
建筑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创举。
有它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
而就建筑本身,历来是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
一般说来,远古的建筑,不过基于实用而营造,以作遮风魁雨、防寒御兽之居所。
然而人们通过劳作,固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以此观照而感到偷悦。
苗族的建筑师们,为了表达人类奇妙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在建筑的造型方面,把审美意识
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沟与情调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视点的选择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直至在无数的视点中,选择出最动人的角度苗族人所渲染的风神形貌上,更多了一层深意,凡到过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雄伟壮观的苗家“吊脚楼”而赞叹不已。
它概括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面貌、情趣和理想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