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

合集下载

吊脚楼

吊脚楼
贵 州 土 家 族 吊 脚 楼 傣族吊脚楼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时则十分 讲究风水和“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傣族吊脚楼多以 独栋的形式分布于山林中,空间形态 为“凸”形,底层完全架空; 四川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主要取 决于复杂的山城地貌,表现为常常的 木“吊脚”和格外瘦长的建筑空间比 例关系,多呈“倒直角梯形”空间, 较封闭。
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榫卯接合方 式建成,主要采用穿斗 形式。是为适应山 地地形与潮湿气候、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 构的建筑。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 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 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 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 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 “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 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 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傣族吊脚楼则以当 地盛产的竹木、茅 草为主要材料,完 全运用穿斗、榫卯 结构,使得建筑具 有一定伸缩性,但 整体稳定性不强
湖南凤凰古城概况:中国
最美丽的小镇,100多处明清建 筑,秀丽沱江,传统吊脚楼, 名人故居等风土建筑。多名族 聚居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多民 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吊 脚楼),构成凤凰小城独具魅 力的湘西建筑文化。
回龙阁吊脚楼群
凤凰古镇吊脚楼群形成的必要因素 凤凰古镇河岸吊脚楼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 长期积累的生活经 验、特有的民族习俗、 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以苗族、土家族为主。 土家人向来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当地的湿 热气候、土家人的居住文化、以及较低的经 济与生产水平的限制使吊脚楼成为凤凰城最 为合理的适宜的建筑形式

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_概述及解释说明

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_概述及解释说明

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吊脚楼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使用了支撑结构将整个建筑悬挂在地面之上,使得下方的空间可以被充分利用。

这种建筑形式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或者水域较多的地区,尤其是旅游景区和渔村等地。

吊脚楼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灾害环境的适应需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吊脚楼建筑高度的计算进行说明和解释。

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引言部分,概述了吊脚楼建筑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的方法以及影响其高度的关键因素。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会对吊脚楼架构设计原理进行解析,并展示一个具体的高度计算示例。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对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领域拓展。

最后,总结论述本文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相关的内容,包括吊脚楼建筑概述、高度计算方法、关键因素影响、架构设计原理解析以及实际示例展示。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对于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高度限制对于吊脚楼建筑的影响和应用场景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2.1 吊脚楼建筑概述:吊脚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通常建在悬崖边缘或坡地上,具有部分或全部支撑结构悬挂在空中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吊脚楼成为了许多山区或峡谷地区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选择。

吊脚楼的高度计算是吊脚楼设计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因为它决定了整个吊脚楼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方法:在进行吊脚楼建筑高度计算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土壤条件:首先要了解所选址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对于确定吊脚楼支撑结构、桩基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 建筑物重量及荷载:吊脚楼本身的重量以及可能施加在上面的附加荷载(如人流、设备等)必须考虑到。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有关吊脚楼的设计案例

有关吊脚楼的设计案例

有关吊脚楼的设计案例下面就给你讲个超酷的吊脚楼设计案例。

一、选址与环境。

这个吊脚楼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旁边,靠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

为啥选这儿呢?因为这儿风景美呀,每天早上一推开窗,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就像大自然在演奏一场免费的音乐会。

而且这里地势有点坡度,普通的房子不好建,但是吊脚楼就不一样啦,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机灵鬼,利用这种高低差,一部分柱子架在坡上,一部分悬在空中,完美适应地形。

二、外观设计。

1. 屋顶。

它的屋顶是那种传统的斜屋顶,就像一个大大的斗笠盖在房子上。

用的是黑色的瓦片,这些瓦片可都是当地工匠一片一片精心铺上去的。

下雨天的时候,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别有节奏感,像是在给大自然的音乐会加了个特别的打击乐声部。

2. 柱子和框架。

柱子是粗壮的原木,保留了树木原本的纹理和形状,摸上去还有一种粗糙的质感。

这些柱子就像吊脚楼的腿一样,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房子。

框架则是用榫卯结构连接的,没有一颗钉子。

这就好比是给房子做了一个超结实的骨架,就像人的骨骼一样,虽然看不到,但非常重要。

3. 墙体和栏杆。

墙体呢,下半部分是用石头砌成的。

这些石头都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的,大小不一,但是工匠们巧妙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拼图一样。

上半部分则是木板墙,木板被刷成了淡黄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温馨。

栏杆是那种简单的木条栏杆,间隔恰到好处,既可以防止人不小心掉下去,又不会阻挡太多的视线。

站在吊脚楼的走廊上,透过栏杆就能看到外面的美景,那感觉就像是把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装裱起来了一样。

三、内部布局。

1. 客厅。

走进吊脚楼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火塘。

火塘可是吊脚楼的灵魂所在啊。

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红薯,讲着故事,那氛围别提多温馨了。

火塘上方还挂着熏肉,这些熏肉在火塘的烟熏下变得香喷喷的,每次看到都让人垂涎欲滴。

客厅里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木质家具,像长椅、矮凳之类的,都是当地木匠手工打造的。

吊脚楼原理

吊脚楼原理

吊脚楼原理“哇,这房子好特别呀!”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次郊游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奇怪的房子,它的一部分好像悬在半空中呢。

后来听大人们说,这叫吊脚楼。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吊脚楼充满了好奇。

吊脚楼到底是咋回事呢?咱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吊脚楼的结构可有意思啦!它有几个关键部件呢。

首先就是那些高高的柱子,就像大长腿一样把房子撑起来。

这些柱子可重要了,它们得结实,不然房子不就倒了嘛!还有那楼板,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感觉好有味道。

屋顶也很有特色,有的是尖尖的,有的是平平的,就像戴了一顶不一样的帽子。

吊脚楼的主要技术和工作原理是啥呢?嘿嘿,其实就像一个大积木搭起来的。

那些柱子把房子撑起来,让房子的一部分离开地面。

这样做有啥好处呢?哇,好处可多了。

比如说,在一些潮湿的地方,把房子抬高,就可以避免地面的潮气进到房子里。

这就好比我们穿了一双高筒雨靴,下雨的时候就不会弄湿脚啦。

而且啊,吊脚楼还能防洪水呢。

要是发大水了,普通的房子可能就被水淹了,可吊脚楼就不一样啦,它高高地站在那里,洪水也拿它没办法。

那吊脚楼都用在啥地方呢?我想起了上次去乡下奶奶家,那里就有好多吊脚楼。

奶奶说,他们那里雨水多,地面也潮湿,所以吊脚楼最合适不过了。

在那里,我看到人们在吊脚楼里生活得可自在了。

早上,太阳升起来,照在吊脚楼的木板上,暖洋洋的。

大人们在楼下忙活着,有的在做饭,有的在喂鸡。

小孩子们就在楼上跑来跑去,嘻嘻哈哈地玩着游戏。

我和小伙伴们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起玩捉迷藏。

在吊脚楼里,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城堡。

“嘿,你藏好了没?”“我才不告诉你呢!”我们在吊脚楼里你追我赶,开心极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吊脚楼不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吗?它默默地守护着人们,给人们一个温暖的家。

吊脚楼真的好神奇呀!它不仅是一种房子,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吊脚楼,让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们。

吊脚楼,你真棒!。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17
建筑空间特色
④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由于房间为线性排布,有时亦不 能完全依靠穿行到达,因而庭院作为最短的路线经常被启用,门槛外 8 0 0 m m 宽的石阶对应着屋檐的投影,也是为了躲避风雨和骄阳, 便捷穿行。
Page 18
Page 19
旅 游 化 的 吊 脚 楼
ge 20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 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 干栏式建筑。
Page 3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独 特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21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建筑风格布局
依山傍水
错落有致 传统与现代融合
文化符号与寓意
吉祥图案
吊脚楼的装饰图案多富含吉祥寓 意,如蝙蝠代表福气,鱼代表年 年有余等。这些图案寄托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族文化
湘西吊脚楼是湘西民族文化的象 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
信仰和审美观念。它是湘西地区 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吊脚楼介绍课件
目 录
•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方式 • 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 •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contents
01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 变
起源 演变
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影响
湘西吊脚楼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地, 也波及到了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成为了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建议
加强对吊脚楼的技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居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前景与展望
前景
展望
05
吊脚楼与湘西旅游
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
01
02
03
独特的建筑风格
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的融合
旅游开发与利用现状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旅游设施不完善
缺乏专业导游和解说系统
提升旅游品质的建议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特色
现代创新
02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选材与结构
木材为主
悬山式屋顶
湘西吊脚楼主要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 筑材料,利用其轻盈、耐用的特点, 同时适应湘西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湘西吊脚楼的屋顶多为悬山式,这种 屋顶设计可以有效排水,并增强建筑 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房屋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 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形式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 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苗族吊脚楼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一带,前临古官道,后悬沱江上。

吊脚楼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占建筑群之一,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

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

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

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

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形成原因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结构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

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

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圭寸装。

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

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

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

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

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

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

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

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

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

厨房安置在偏厦里。

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

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侗族吊脚楼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堆,堆积杂物,饲养牲畜。

楼上住人。

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

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

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特点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

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结构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

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

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

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

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

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

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

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

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瑶族吊脚楼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

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

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

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

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这些吊脚楼,以分散的、朦胧的、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乐,像憨厚纯朴的瑶家汉子,像恬静害羞的瑶家女儿,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内涵之美感染着人们。

记得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

如果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人文景观视为丰富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我想,这瑶家吊脚楼便是植根于南岭山脉中,横亘千古、隐蓄已久的千古绝唱。

它深沉凝重地吟唱牧歌、月光曲、摇篮曲,淡淡的旋律背后,蕴蓄着力度极强的动听故事,所以它千年流唱,屹立不衰。

难怪,古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地纷纷来探访吊脚楼,并为之留下了无数诗画、美文和音乐。

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画家王孟义,一生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

他笔下的吊脚楼静若处子,美似仙境。

读之似有生命在其中汩汩流动。

他的成名作《边寨》、《霜晨》,吊脚楼在他的画纸上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我想,画家兴许也是这吊脚楼的知音之一,吊脚楼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在画家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激清与潜能,于是他下笔传神。

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瑶民们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向往城市,走出了大山,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城镇居民行列中来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因此受到冷落。

走进瑶山我常常有感于这样的景象,在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的现代砖瓦小楼之间,总有那么几幢破陋的吊脚楼,在斜风秋雨中默默守望,隐有几分难以支撑的局促和飘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