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的文化启示
湘西吊脚楼读后感受

湘西吊脚楼读后感受篇一湘西吊脚楼咱就说说这湘西吊脚楼吧!那可真是老有特色了。
一开始看到湘西吊脚楼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在想,不就是个楼嘛,能有多特别?但等我真正去了解了之后,哎呀妈呀,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你看啊,这吊脚楼就像一个神秘的老古董,立在那湘西的山水之间。
它那高高翘起的脚,就好像是一个骄傲的小公主,仰着头,不服输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我就寻思着,这吊脚楼咋就这么有个性呢?它为啥不像咱平常看到的那些房子一样规规矩矩地站着呢?也许是湘西的山水太有脾气了,逼着吊脚楼也得有自己的个性。
你想想,那湘西的山,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捉迷藏。
那水呢,弯弯曲曲,哗哗啦啦地流着,好像在给大山唱着歌。
在这样的环境里,吊脚楼要是不弄出点花样来,那还不得被山水给淹没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去湘西旅游,亲眼看到了那些吊脚楼。
哇,那场面,简直让我惊呆了。
那些吊脚楼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守护着湘西的土地。
它们有的破旧不堪,好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有的则崭新亮丽,好像刚刚被打扮过一样。
我就在想,这些吊脚楼里到底藏着多少故事呢?说不定在某个吊脚楼里,曾经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每天都会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又或者在另一个吊脚楼里,住着一位勇敢的猎人,他每天都会带着自己的猎狗,走进深山老林,去寻找猎物。
这些故事,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但它们却给吊脚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你说,这吊脚楼到底有啥魅力呢?我觉得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
它不像那些高楼大厦一样,冷冰冰的,没有感情。
吊脚楼是有温度的,它承载着湘西人的生活,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它是湘西人的家,是他们心灵的港湾。
反正我是被这湘西吊脚楼给迷住了。
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去湘西,再去看看那些美丽的吊脚楼,听听它们的故事。
你们呢?有没有被这吊脚楼给吸引呢?篇二湘西吊脚楼这湘西吊脚楼,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咱先说说这吊脚楼的样子哈。
那家伙,就像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在那山水之间翩翩起舞。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居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彰显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民居的特点和魅力。
苗族民居被称为“吊脚楼”,这是由于建筑的支撑柱子很高,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
苗族民居常常建在山坡上,以便利水、通风和防守,同时也为了躲避洪水和野兽的侵袭。
吊脚楼的木质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建造。
苗族人民对于吊脚楼的建造非常讲究,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苗族民居通常由三层或四层组成,每层都有特定的用途。
底层是用来养动物和储物的地方,二层是起居的空间,三层是用于睡觉和存放粮食的地方。
有些富裕的苗族家庭还会有四层,第四层通常是用来储存家族的重要物品和纪念品。
各层之间有楼梯和走廊相连接,方便人们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
苗族民居的外观也非常独特。
建筑的外墙常常漆成鲜艳的彩色,用来表示家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苗族人民喜欢在民居的门口悬挂装饰物,如鸟笼、风铃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同时,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是用瓦片盖起来,以防止雨水渗透。
屋顶的形状顶多将筒子状,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希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外观特点,苗族民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细节。
民居内部的装饰主要以木雕、壁画和刺绣为主,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同时,苗族民居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火塘。
火塘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人们在火塘旁边进行烹饪、取暖和家庭聚会。
火塘被视为家庭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苗族民居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吊脚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苗族人民自豪的象征。
总结起来,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吊脚楼文化

吊脚楼:山中水边皆成趣,全村同在画中居简介:提到吊脚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湘西凤凰秀色迷人之景,进而还会联想到作家沈从文《边城》故事里依山傍水,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居的淡雅之情。
《边城》中的一句话:“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被赋予丰富意蕴的居住民俗。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一、吊脚楼的形成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
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
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
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以其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魅力。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更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生动体现。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地形复杂,可用平地稀少。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房屋,同时又能避免潮湿和虫蛇的侵扰,吊脚楼应运而生。
它通常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节省了土地,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使房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从远处望去,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土家族的吊脚楼在选材上也别具匠心。
多选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木材的温润质感和石材的坚固耐用相得益彰。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岁月的痕迹在木材上留下了斑驳的色彩,石材也因风雨的侵蚀而更加古朴。
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质朴之美的追求。
从外观上看,吊脚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屋顶多为歇山式或悬山式,飞檐翘角,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
屋檐下的雕花和彩绘,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图案往往取材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吊脚楼,内部布局也充满了审美情趣。
堂屋宽敞明亮,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体现了土家族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卧室布置简洁温馨,窗户小巧玲珑,采光良好。
厨房和火塘则是温暖的角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也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传承过程。
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木匠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将木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使房屋结构稳固。
向先炳的湘西吊脚楼读后感

向先炳的湘西吊脚楼读后感读了向先炳写的湘西吊脚楼相关的文章后,那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一下子拉进了湘西那片神秘又迷人的世界里。
首先啊,这湘西吊脚楼在他的笔下就像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
以前我就只知道吊脚楼是那种建在水边或者山坡上的独特建筑,看起来有点奇奇怪怪的。
但是看了这文章,好家伙,这吊脚楼可不仅仅是房子,它简直是湘西历史文化的一个大容器。
那些柱子、那些木板,就像是历史的书页一样,上面刻满了湘西人的生活故事。
从建筑结构上看,就特别有趣。
一边靠着陆地,一边悬在水上或者半空,感觉像是在玩一种超级大胆的建筑平衡游戏。
我就在想啊,以前那些工匠师傅们得多牛啊,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测量工具,全凭经验就能把这楼建得稳稳当当的。
这吊脚楼就像是湘西人性格的一种体现,既有脚踏实地的一面,又有一种敢于悬挑出去,向着未知探索的勇气。
再说说这吊脚楼里的生活。
在作者的描述里,我仿佛能看到吊脚楼里飘出的袅袅炊烟,能听到楼里传出的欢声笑语。
一家老小住在里面,虽然空间可能没有现在的大房子宽敞,但是那种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却浓得化不开。
感觉在吊脚楼里,人和自然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透过那些窗户,就能看到外面的山水,早上被鸟儿叫醒,晚上听着水流声入睡,这简直是一种田园诗般的生活。
而且这吊脚楼还反映出湘西的民俗文化。
什么节日啦,婚丧嫁娶啦,感觉都和吊脚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好像在吊脚楼的屋檐下,藏着无数个民俗文化的小秘密。
在楼里举行的那些传统仪式,感觉就像是把湘西的灵魂召唤了出来,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古老的规矩行事,那画面感超强。
读完这文章,我对湘西吊脚楼那是充满了向往。
我就想去实地看看那些古老的吊脚楼,去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建筑魅力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不定我到了那里,站在吊脚楼前,就像和一个多年的老友重逢一样呢,因为通过这文章,我感觉已经和吊脚楼建立起了一种很奇妙的联系。
苗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中的数学文化

苗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中的数学文化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从山脚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只雄鹰在展翅翱翔,穿越云朵、丛林、山川和河流,这体现苗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苗族独特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同时这和苗族人崇拜有一定关联,相传:苗族人认为鸟是自己的祖先,说是从树枝里而飞出来一只蝴蝶,蝴蝶和水泡谈恋爱后生了十二蛋,而这十二蛋是鸟把它们孵成人的,鸟嘛,是住在树上,顾名思义是筑巢而居。
1吊脚楼形成原因远古时期苗族先人们定居在茂盛森林里,野兽多样,居民则较太少,居这样的环境,预示着着苗族先人巢之为安之。
居民挑选巢居除了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就像是鸟类筑巢的原因一样,就是为了防止在夜间受到野兽突袭,除了我国南方因河流比较密集,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湿气重,时而又多雨,干栏式的建筑有效率的隔绝干燥,又能够躲避洪水的危险,就目前来说,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吊脚楼几乎没地基,但由于它总量较重,而贵州就是我国地震带较太少的省份之一,所以苗族人千百年来都母葛氏分散,并不害怕安全问题。
公元三世纪前,苗族祖先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发端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予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诸文化的缔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诸文化的考古辨认出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当时他们所定居的房屋都全系列就是干栏建筑,受战争影响,被迫向西入西迁黔东一带山岭,随着生活环境的发生改变,苗族人对房屋展开改建。
苗族先人们领平地去修建农田,把吊脚楼往山坡上建,这在当时都就是祖辈精心安排不好的,现在苗族人一直按祖辈的方式跑下去。
为了适应环境山体民主自由的坡度,工匠们把吊脚楼外支架加宽吊脚,将楼房的凌空架起,在将另一侧一拖再拖铺栏,构成了独有的一边就是楼房,一边就是平房的半边楼,依山而建好,盘水而位居就是苗族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现代的建筑学家们把这种建筑称作干栏式建筑。
2吊脚楼结构特点吊脚楼修建技艺就是黔东南苗族人民审关的反应和智慧结屏。
吊脚楼的修建均为就地取材,寨与寨隔山隔海相望,苗族村寨大得存有几户人家,小的存有几百户或上时千户人家,座落在山谷、就是山腰、山脊之间。
向先炳湘西吊脚楼读后感

向先炳湘西吊脚楼读后感
读完向先炳写的湘西吊脚楼,就像跟着作者在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好好逛了一圈,那感觉,倍儿爽!
刚看的时候,我就像个好奇宝宝,眼睛都离不开那些文字描述的吊脚楼了。
你想啊,那些吊脚楼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不过不是规规矩矩的那种,而是歪着、斜着,靠着山呀、靠着水呀,可有趣了。
它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各自找着自己最舒服的姿势站在那儿。
作者写吊脚楼的样子那叫一个细致,从那高高撑起的木柱子,到楼里的小窗户,感觉我都能看到那些吊脚楼的木纹呢。
我就想啊,住在里面的人肯定特别幸福,每天一推开窗,要么看到山清水秀,要么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这可比咱们住在城市里的小方盒子里有趣多了。
而且啊,这吊脚楼可不只是个住的地方,它就像是湘西文化的一个大容器。
里面装着湘西人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还有那些一代传一代的故事。
就像我们过年贴春联一样,湘西吊脚楼里肯定也有很多他们自己独特的过年过节的习俗,可惜作者没写得太详细,我还在那意犹未尽呢。
还有哦,我读到那些描写吊脚楼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最佳搭档啊。
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建筑,硬邦邦地杵在那,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湘西吊脚楼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鸟儿在周围飞,虫子在附近叫,那画面简直美极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特别想去湘西看看,去亲眼看看那些吊脚楼是不是真的像作者写的那么有魅力。
说不定我还能在吊脚楼里住上一晚,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氛围呢。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湘西吊脚楼的向往之门,让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现在就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大一统”意识与“吊脚楼”危机的思考姓名:代伟班级:日语103班学号:1005020058 一,前言
在题为《探索贵州吊脚楼的文化》的讲座中,李国栋老师给我们系统讲述了吊脚楼的历史以及现在贵州各民族的吊脚楼的形态,然后从“吊脚楼暗示着原始稻作环境”“吊脚楼是汉字‘家’‘牢’的原型”“吊脚楼是汉字‘南’的原型”“吊脚楼传承着太阳神崇拜”等五个方面讲述了吊脚楼的文化含义,最后讲述了吊脚楼正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下的传承危机。
在讲座的最后,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贵州以及中国对于文化保护的两种方法,即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
我认为两种保护都具有各自特殊性,旅游开发通常靠“新建,仿建,广建”来对吊脚楼实施保护,笔者认为,这种保护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在整个贵州,靠着旅游开发保存文化的地方毕竟很有限,到目前为止只有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做得比较成功,目前也有许多地方正在仿效西江千户苗寨的做法,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大规模的“三建”政策,这对于文化本身,恐怕并非益事。
靠文物保护形式保护文化弱点更加明显,文物保护形式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无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不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吊脚楼作为贵州文化的标志之一,若没有更好的保护,比较消逝在历史潮流之中。
本文将从新农村建设下吊脚楼危机来看中国“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的特色文化缺失。
二,正文
1,中国的“大一统”意意识
大一统观念从夏代开始产生,经商周两代的发展积淀而成。
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突出王权的至高无上。
即人们所熟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日益完善,中央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力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政体达到了极盛期。
自西周以后,大一统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纵横论辩,各是其说,但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存在共识。
孔子所憧憬的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社会,要求“礼乐征伐自天自出”(《论语·季氏》);墨子提出“尚同”、“同天下之义”的观点,荀子同样强调统一的重要。
在《荀子》中,经常看到“四海之内若一家”(《议兵》)、“一天下,财万物”(《非十二子》)、“文王载百里而天下一”(《仲尼》)的说法。
中国秦汉以后,在国家观念上之所以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之所以都支持统一,反对分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大一统观念。
因此即便国家曾出现过多次分裂,也能够迅速走向统一,而不至于陷于长期分裂,更不至于像欧洲大陆一样形成为数众多的不同的国家。
秦汉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政体确立和大一统观念形成确立的时期,其后,世代相因,直至清末。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提出了思想大一统的建议,“别黑白而定一尊”。
秦代真正做到了“通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但秦建立的大一统模式,到了汉代才真正巩固下来。
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在著名
的“天人三策”中,把“大一统”放到天人古今的广阔背景下,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而对大一统政权的存在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给予了理论的证明。
汉代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儒家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德主刑辅、仁政德治的文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后,历代开国君主都赋予“天下统一”以最高价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所以被后人推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开疆土、平天下,完成了统一大业。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大一统”观念,已成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
它不仅推动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向心力的整体;同时,这种观念还促使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以儒家为核心,以儒、道、佛为主体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大一统”
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大一统”让我们不断模仿
在新农村建设中,危房改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笔者在12年7
月份在黔南州兴义市贞丰县百层中学支教时做过一个题为《集团帮扶下兴义市贞丰县百层镇的发展成效调研》的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是近三年发展最为显著的一点。
现摘录新农村建设部分如下:
2012年,白层镇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对象79户,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增强农村住房的防灾抗灾能力。
现已建成坝桥村省市共建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力争完成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
由政府出资出力,在白层镇多处建造了独具南方特色的居民楼。
白层少数民族众多,以布依族为主,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
而建造南方特色风情楼,能使本地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线,更好地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线路,从而开拓新的致富之路。
白层镇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69户,现已建成坝桥村省市共建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力争完成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
如上文所述,百层镇的新农村建设为南方风情建筑,所谓的南方据南方据笔者调查发现,大概属于安徽,湖南一带房屋特色。
贵州的特色在哪里呢?模仿的确能缩小差距,但只有特色才能引领未来。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
3,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减少
2011年3月,我随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黔南州惠水县羡塘中学进行支教活动,羡塘乡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全乡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大街上已经改成了一排排的砖瓦房,但在大部分乡村,依然有许多“吊脚楼”。
楼为两层,第一层专事猪牛,但近年来这种房屋已经无人住,大部分人都在政府的鼓励下,拆得七零八落。
建起的房屋是一楼一底的混立体房屋,全都是白墙红瓦,没有任何特色。
4,关于“西江千户苗寨”古建筑保护模式的思考
2011年5月,笔者有幸去了一次西江千户苗寨,现在发展肯定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去时苗寨正在修建许多的建筑,建筑一般是三至五层不等,全部是吊脚楼,情景非常壮观。
因为还没有完全开放,游客不是特别多,但商业气息已经十分浓厚,但苗人的质朴和勤劳的优良品德还非常明显,我们一行四人曾在一农家住了一天,主人在河道住着生意,女主人把我们领过去后,出给予一般的服务物品外,还让我们自行自作事物,她之后一天中没有回过旅馆,甚至第二天我们退房也是到她做生意的地方。
结账时我问老板“你就这么放心我们,难道就不怕我们跑了吗?”老板听完后满脸的诧异,很明显他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对于这件事本身我有很多感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人的质朴,未经商业腐化朴素恐怕现在早已不见。
那么这种质朴也是否应该向他们世代居住吊脚楼一样该受到保护呢。
这种质朴可能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吧。
现在贵州芭莎苗寨等积极学习西江苗寨,这种开发只能让文化贬值,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古来就有物以稀为贵之说,若处处皆是西江,那么西江存在的意义恐怕就没有了吧。
若处处皆有茅台,那谁还买茅台?
三,思考
1,保护吊脚楼可以仿建扩建新建,那种逐渐消失的质朴也必须向四方扩展,以防这种高贵的品德流失在商业活动之中。
2,新农村建设应当舍弃盲目模仿,应该探索符合贵州自己特色建筑,让远来的客人和我们的子孙知道我们是贵州人,不是江西人,也不是安徽人。
3,旧的东西不一定代表落后,还可能是文化的积淀。
4,中国的大一统意识让人们不停地模仿,消失了文化的特色。
5,吊脚楼面对的危机不仅仅是吊脚楼传承的危机,更是人们文化意识的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