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文化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而鄂西地区则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和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吊脚楼建筑大多建于山区,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融合。
吊脚楼建筑采用木质结构,楼下悬挑支撑在地基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可以防潮防潞,还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这种建筑方式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还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合理,将生活空间、祭祀空间和储物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宗族崇拜、祭祀仪式等传统文化习俗。
吊脚楼还是土家族传统节庆活动和集会聚会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一方面,大量的吊脚楼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面临倒塌和消失的危险;一些吊脚楼虽然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但在保护过程中却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严重影响了其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与此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土家族青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吊脚楼文化空间内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习俗也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失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还对土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有效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拓展举措。
应加强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方法,集中力量对部分严重损坏的吊脚楼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其建筑安全和历史风貌。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吊脚楼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时则十分 讲究风水和“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傣族吊脚楼多以 独栋的形式分布于山林中,空间形态 为“凸”形,底层完全架空; 四川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主要取 决于复杂的山城地貌,表现为常常的 木“吊脚”和格外瘦长的建筑空间比 例关系,多呈“倒直角梯形”空间, 较封闭。
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榫卯接合方 式建成,主要采用穿斗 形式。是为适应山 地地形与潮湿气候、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 构的建筑。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 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 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 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 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 “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 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 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傣族吊脚楼则以当 地盛产的竹木、茅 草为主要材料,完 全运用穿斗、榫卯 结构,使得建筑具 有一定伸缩性,但 整体稳定性不强
湖南凤凰古城概况:中国
最美丽的小镇,100多处明清建 筑,秀丽沱江,传统吊脚楼, 名人故居等风土建筑。多名族 聚居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多民 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吊 脚楼),构成凤凰小城独具魅 力的湘西建筑文化。
回龙阁吊脚楼群
凤凰古镇吊脚楼群形成的必要因素 凤凰古镇河岸吊脚楼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 长期积累的生活经 验、特有的民族习俗、 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以苗族、土家族为主。 土家人向来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当地的湿 热气候、土家人的居住文化、以及较低的经 济与生产水平的限制使吊脚楼成为凤凰城最 为合理的适宜的建筑形式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象征,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文化空间的独特性、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独特性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在山区地形险峻的情况下,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吊脚楼以悬挑的方式建造在山间悬崖峭壁上,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很好地抵御雨水的侵袭。
吊脚楼不仅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吊脚楼的室内空间设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吊脚楼的内部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起居室,下层为畜舍和风雨廊。
起居室的设计考虑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这种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土家族吊脚楼逐渐面临着被遗弃和荒废的风险。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吊脚楼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由于吊脚楼的维护成本较高,很多吊脚楼在农村地区逐渐废弃。
在这种情况下,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不仅是为了保护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为了有效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 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明确吊脚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经费用于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和维护。
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重庆,一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以其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其中,吊脚楼建筑作为重庆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的魅力。
吊脚楼建筑起源于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吊脚楼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在重庆,吊脚楼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和嘉陵江流域,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重庆地形复杂,多山地和丘陵,为了适应这样的地形,吊脚楼应运而生。
从建筑风格来看,重庆吊脚楼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吊脚楼建筑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采用悬空和半悬空的建筑手法,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原生态的美感。
吊脚楼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重庆吊脚楼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巴渝文化内涵。
巴渝文化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吊脚楼建筑正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承载着重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反映了重庆人民热爱自然、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如今,吊脚楼建筑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重庆市区,游客可以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洪崖洞、罗汉寺等吊脚楼建筑群,领略重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魅力。
在重庆市周边的区县,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建筑,这些地方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重庆文化的机会。
在总结本文时,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
吊脚楼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更承载了丰富的巴渝文化内涵。
通过对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和文化,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吊脚楼建筑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为重庆的旅游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以其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魅力。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更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生动体现。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地形复杂,可用平地稀少。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房屋,同时又能避免潮湿和虫蛇的侵扰,吊脚楼应运而生。
它通常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节省了土地,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使房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从远处望去,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土家族的吊脚楼在选材上也别具匠心。
多选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木材的温润质感和石材的坚固耐用相得益彰。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岁月的痕迹在木材上留下了斑驳的色彩,石材也因风雨的侵蚀而更加古朴。
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质朴之美的追求。
从外观上看,吊脚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屋顶多为歇山式或悬山式,飞檐翘角,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
屋檐下的雕花和彩绘,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图案往往取材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吊脚楼,内部布局也充满了审美情趣。
堂屋宽敞明亮,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体现了土家族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卧室布置简洁温馨,窗户小巧玲珑,采光良好。
厨房和火塘则是温暖的角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也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传承过程。
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木匠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将木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使房屋结构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山中水边皆成趣,全村同在画中居
简介:
提到吊脚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湘西凤凰秀色迷人之景,进而还会联想到作家沈从文《边城》故事里依山傍水,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居的淡雅之情。
《边城》中的一句话:“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被赋予丰富意蕴的居住民俗。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一、吊脚楼的形成
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
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
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
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
长江以南各地因所处环境、地形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吊脚楼所呈现出的体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建筑广泛分布于湖南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土家、侗、傣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
的武陵山区。
一些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所以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制式,它的这种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产物。
学者们认为,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强调“道法自然”,它的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平衡。
这种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犷、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吊脚楼中的工匠智慧
吊脚楼是将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统吊脚楼建筑之前需要有以下准备工作。
首先便是选址。
吊脚楼一般建在方位向阳、顺坡、对山坳的位置最好。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建造较大的房屋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有些人家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条件一般的人家就不太讲究了。
其次便是材料。
建造吊脚楼的主材是南方普遍有得杉木,一般在6~8 月份砍伐杉木,此时杉木水分多,方便剥皮,此外,充足的阳光会使木料加快变干,将杉木晾干后便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另外建筑最看重工匠。
少数民族喜欢名望高、跟从名师学艺的木匠做掌墨师傅,且掌墨师傅要多子多福的为最佳。
在少数民族眼中掌握有建筑技艺的师傅往往是具有神性的,而一个神性好的师傅建筑的房屋可给居住者带来健康、财富。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一)工匠智慧在吊脚楼建造中的闪现
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
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二)吊脚楼的居室彰显工匠技艺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三、侗族鲁班杨似玉
今年62岁的杨似玉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木匠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杨似玉擅长建造侗
族传统建筑,据统计,他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12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30多座、风雨桥和鼓楼模型3000余座,作品遍布湘、黔、桂、港等地。
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杨似玉被评为首批“广西工匠”。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杨似玉已经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被国家文化部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著名的中国“侗乡第一楼”、“三江鼓楼”、“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等均出自其手。
他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不仅享誉当地,还成为了广西的第一“文化符号”。
作为一名侗木大师,上门求艺者不在少数,三江大部分侗木工匠曾前来受教。
对待求学者,杨似玉有教无类,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分享在侗木建筑方面的心得与经验。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似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祖传技艺,继承并发扬侗民族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面向全县热爱木构建筑的村民免费开办了8期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挖掘和培养一批有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的人才,杨似玉现在带了100多位徒弟,都跟着他学手艺,他很希望能把侗族的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吊脚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