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作业课题:《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姓名:贾斌学号:**********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02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学期:2013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贾斌(地理科学 1202 2012141234)摘要: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4个方面26个指标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及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为初始因子的主成分变量,并计算出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综合分值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1. 引言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

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大,甘肃省又是少数民族广泛聚居的地区。

甘肃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也关系到地区稳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

因此研究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对于促进甘肃省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所处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具有吸纳力,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及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力的城市[i]。

中心城市以其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辐射范围、影响程度及吸纳能力等的不同,区分为世界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等等[ii]。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1章 绪 论《计量地理学》(华东师大,徐建华)

第1章 绪 论《计量地理学》(华东师大,徐建华)

笔者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与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值来度量。 在现代地理学中,传统方法是数学方法的基础,数 学方法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数学方法是人们进行数学运算和求解的工具,能以 严密的逻辑和简洁的形式描述复杂的问题、表述丰 富的实质性思想。 地理学研究中,数学方法有其局限性。 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与计算机应用 技术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 论
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在中国战国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地理学 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体; 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 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 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 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 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分形理论
小波分析
用于有关地理实体的形态及要素分布形 态的自相似机理研究。
用于多层次、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地理 时空过程的时频分析。
人 工 神 经 网 用于有关地理模式的识别、地理过程机 络 制的自学习及预测等。
遗传算法
细胞自动机
用于复杂的非线性地理问题的计算。
用于有关地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1.3 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
人地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李特尔 (Karl Ritter)、李希霍芬(F. Richthofen)等。 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O. Schlü ter)等。
计量运动的萌芽
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F.K. Schaefer),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 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 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 该是罗列现象。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 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地理学的目的应 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 则的。 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 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研究方案】标题: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全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合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模型,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市人口密度;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分析1.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密度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需求,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研究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优化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以供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4)总结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3.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具体方案实施如下:(1)收集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并计算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包括地铁线路、公交线路和交通枢纽;(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包括公共交通线路长度、站点分布、客流量等;(4)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5)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结论,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1)人口数据:从北京市统计局、人民网站等官方渠道获取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2)交通运输数据: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地铁公司等渠道获取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客流量等数据。

4.2 数据分析(1)人口密度分析:根据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个行政区的人口密度,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2)公共交通网络分析:根据收集的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交通枢纽数据,建立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计算网络的节点度和中心性指标,并绘制网络拓扑图;(3)相关性分析:通过建立人口密度和公共交通网络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

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量地理学论文1

计量地理学论文1

基于集中化分析的云南省“一极集中”现象分析(地理科学13A,董一凡,134130004)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开启了举世无双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行政中心的省会首府往往创造或巩固了其所在行政区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一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

本文是基于集中度指数研究云南省的人口集中进程,阐述本世纪初的10年,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宏观上的得失。

关键词:集中化指数,“一极集中”,云南省1.概念解析1.1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的曲线。

与均匀分布累计频率直线相比,洛伦兹曲线是上凸的。

洛伦兹曲线上凸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数据越集中,研究对象的分布更集中。

洛伦兹曲线越接近均匀分布累计曲线,就以为数据越分散,研究对象的分布更均匀。

1.2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集中化指数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则集中化程度越低、数据分布越均衡。

通过计算集中化指数,可以定量化地比较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

只有数据个数相同、横坐标划分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

集中化指数的公式:I=(A-R)/(M-R)其中A——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1.3“一极集中”这一概念最早是阐述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要素从向“第一国土轴”集中,进一步变成向首都圈单独集中的现象。

一极集中往往建立在有“中央指向传统”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权威领导和国有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我国的行政中心往往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更容易形成省会的“一极集中”。

2.数据图像和分析2.1“五普”和“六普”1各地州常驻人口对比图一2000年和2010年云南省常住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2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1.09%。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6.27%。

计量地理学分析

计量地理学分析

2 计量地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取得的成绩随着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地理学界全面开展了计量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在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地理系基本上都开设了计量地理学课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和学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相继出版了一批计量地理学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计量地理学课堂,同时在各类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地理学学报》发表的运用有关数方法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论文就达数百篇[7].
1是具备较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地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计量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较强的学科,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它主要研究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地理预测与决策、地理类型划分及优化方法等内容.作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计量地理的分析方法,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应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思想上认识到《计量地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 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在现代科学中,所有的科学领域都需要数学[1],是否运用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门科学发展程度或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正如有学者提出“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可以用它对数学的应用水平进行度量”[3].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中的现象和过程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方法必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分析,因此“定量研究对地理学很重要”[4],并且仅当地理学实现数量化和理论化,地理学在整个科学王国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3].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产物,它把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看作统一的整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5].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就需要运用数学方法,正是由于人们研究地理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诞生了计量地理学,它是将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计量地理学的出现,反映了地理学向着定量化发展的新趋势[6],它与传统地理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理论地理学研究中进行逻辑推理和理论演绎的手段[5].因此,在相关地理专业设立计量地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计量地理学论文.

计量地理学论文.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和发展的定量分析目录1 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研究思路 (1)2.2技术路线 (1)3 武陵区旅游评价和发展分析 (2)3.1武陵区旅游概况 (2)3.2武陵源旅游评价的数据理 (3)3.2.1数据来源 (3)3.2.2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4)3.2.4结果分析 (7)3.3武陵源旅游发展的分析 (8)3.3.1收集旅游的人数 (8)3.3.2算术级数的计算步骤 (8)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9)3.2.4发展分析 (11)4 综合探讨和分析 (11)1 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代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来发展。

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研究目的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合理的开发和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

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为对象,采取定量的方法对该景区进行了评价,以及对其发展所应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为该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1研究思路为了对探究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中楚义芳等专家对观赏性旅游地评价因子权重值和武陵源地区的得分,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AHP决策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同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所存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计量地理学的论文

计量地理学的论文

苏州科技学院计量地理学论文题目: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1011学号1020209125姓名马明炎指导教师史守正论文心得:刚开始觉得这篇论文的完成不是那么难,只需要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知识,还有掌握上机时做这些分析的相关步骤的知识就行。

可是,当我真正在电脑上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SPSS软件的安装问题。

安装的时候,没有按照安装说明来安装,所以安装了一次后又卸载重新装了一遍,还把电脑装出一点问题出来了。

其次,就是找数据。

刚开始自己是在百度中找这些数据的,不过实在是比较难找到。

然后问他人,才知道在统计局里的统计年鉴中容易找到,才记起老师说过数据是可以在统计局中找。

还有,关于决定论文的方向,我想了很多课题,比如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但是让人失望的是要找到历年的教育经费比较困难,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无奈之下,只能换课题了,又想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虽然数据已经找到,但是感觉这个课题比较难分析。

所以,最后我又改成了分析苏州经济发展与乡镇居民进城打工之间的相关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SPSS软件的使用。

进行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刚开始有一段时间做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可以做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是软件自身的问题,因为也有别的同学出现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篇论文不是那么容易完成,但是在完成成分分析之后的成功感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所以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不过还好,经过询问他人以及自己慢慢摸索思考,这些问题都一个个解决了。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的完成还是比较成功的,只不过时间确实花了不少。

不过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在做这个论文之前,就听到大家都说这个论文不好写,因为确定一个经济类的课题比较麻烦,然后确定之后还得找到相应的数据,而且找数据还是比较难的。

不过,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不仅把课题确定了,数据也找到了,以及利用SPSS软件做的一些分析也完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

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采取对我国中部六省2006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我国中部六省简介2.1我国中部六省概况我国的中部地区居于中国大陆腹地的六个省份,包括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安徽省(皖)、山西省(晋)。

中部六省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0.7%,截止2008年底,总人口占全国的28.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75.3%,不足东部发达地区的42.7%。

[1]我国中部六省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其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方面均具有相当优势,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原材料、能源的重要生产与输出基地;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的中枢,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达到相当规模,但人均水平低,尤其是跟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甚大[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给我国各个地区所带来的机遇不是均等的。

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发挥了区位优势和原有基础的作用,并承接了世界高梯度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与技术,经济率先实现起飞。

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吸引了全国外资的近80%。

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GDP水平上,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扩大了6倍[3]。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中部塌陷”。

也就是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容乐观,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已然跟不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呈现落后且拖后腿的局面。

2.2我国中部六省的发展特点表1显示的是1993-2011年全国GDP及中部六省GDP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得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与全国GD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7、0.99、0.993、0.983、0.99,验证中部六省GDP不仅与全国GDP表现出正相关性,而且表现出强相关性。

因此,我国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牵动着全国的发展,中部地区发展迟滞,从而导致全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中部六省在很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如在区位相近、地位相同、政策相同、发展状况相近、相互毗邻等方面[4]。

可见,中部六个省份并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

中部六省相互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各省的发展状况对周边省份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再次突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表1 1993-2011年全国GDP及中部六省GDP年份全国GDP 河南GDP 湖北GDP 湖南GDP 江西GDP 安徽GDP 山西GDP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35333.948197.960793.771176.67897384402.389677.1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159878.3184937.4216314.4265810.3314045.4340902.8401512.8472881.61662.762224.433002.743683.414079.264356.64576.15137.665640.116168.737048.598815.0910587.4212495.9715012.4618018.5319480.4623092.3626931.031424.381878.652391.422970.23450.243704.213857.994276.324662.284975.635401.716309.926520.147581.329333.411328.8912961.115967.6119632.261278.281694.422195.72647.1629933211.43326.753691.8839834340.944638.735612.266511.347568.899439.61155513059.6916037.9619669.56723.06948.161245.111517.261715.181851.981962.982003.072175.682450.482830.463495.944056.764670.535800.256971.057655.189451.2611702.821069.841488.472003.582339.252669.952805.452908.593038.243290.133569.13972.384812.685375.126148.737360.928851.6610062.8212359.3315300.65704.7853.771092.481305.51480.131601.111506.781643.811779.972017.542456.593042.414179.524752.546024.457315.47358.319200.8611237.55资料来源:据199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3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省份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河南12464.09 13279 2049.42 6762.4 3652.27 5907.74 678.4 104.8 32.5 9810.26 3261.03 湖北7497.17 13169 1140.41 3363.76 2993 3572.69 469.82 117.38 43.8 9803 3419.35 湖南7493.17 11830 1331.31 3123.46 3038.4 3242.39 475.3 73.53 38.7 10504.67 3389.81 江西4618.8 10679 786.3 2319 1513.5 2683.2 305.3 61.9 38.7 9551 3585 安徽6141.9 10044 1027.2 2656 2458.7 3544.7 427.7 122.5 37.1 9771.1 2969.1 山西4746.5 14106 276.6 2742.5 1727.4 2321.5 583.1 66.3 43 10027.7 3180.93.1指标的筛选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相关。

本文选取了反映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情况的11项指标(如表2所示):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增加值X3,第二产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X7,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农民人均纯收入X11。

表2 2006年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指标资料来源: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变量的相关关系矩阵(表3)和变量共同度表(表4)。

从表3可知,前8个变量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证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适合作因子分析。

而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农民人均纯收入X11这四个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普遍比较低,它们存在潜在共同因子的可能性较小,不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考虑把这四个变量剔除。

表3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4可知,绝大多数指标与提取的主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但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这三个指标的共同度较低,其保留的信息较少,会影响因子分析的效果,因此在之后的主成分分析中考虑把这三个变量剔除。

综合表3和表4的结果分析,最终保留7个变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增加值X3,第二产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X7。

表4 变量共同度3.2指标简介1、国内生产总值X1,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也称作“人均GDP”,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可得,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