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能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和能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1.2 教学内容:引入功和能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功和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二章:功的概念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力、位移和力的方向的关系。

解释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能的概念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能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能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能量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

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第五章:应用实例5.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5.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得出合理的结论。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篇一: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2)】《功和能》第一节1.两种形式的能(1)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第二节1.做功的两个因素:②f一般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若作用力是变力,千万不能用体克服力做正功。

)4.一个物体受到的力往往不是一个,而且往往有许多力对物体做功,那么如何求几个力对物体做的合功?①先求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再求其代数和②先求出合外力,再求合外力做的功第三节功率①定义:②定义式:③单位:④物理意义:⑤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第四节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2.重力所做功的特点。

重力所做功只跟物体的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3.重力所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

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h=mg(h1- h2)4.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①用ep1=mgh1来表示物体在初位置的重力势能,用ep2=mgh2来表示物体在末位置的重力势能,则wg= ep1 -ep2②当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时,h1 h2,wg0 ,∴ep1ep2 当物体由低处向高处运动时,h1 h2,wg0 ,∴ep1ep2③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5.重力势能的公式:ep=mgh 重力势能的单位:j重力势能是标量,是状态量,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6.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相对于参考平面)①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②选取的参考平不同,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③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7.势能具有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弹性势能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共有的。

《功和能》教案2.docx

《功和能》教案2.docx
3.能源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具:
滚摆、皮球、重物、弹簧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关于能的初步知识,请说11!学过哪几种形式的能? (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由什么量来量度呢?板书课题:第三节 功和能
第二课时
第一节
1.两种形式的能
(1)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第二节
1•做功的两个因素:
2.功的一般公式:W=FLcosci
3.对功的一般公式W=FLcosa理解
1功是标量、过程量,单位:
2F—般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儿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若作
功和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确定。
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
3.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为后面定量地描述动能和势能及机械能做好准备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本节的重点。
2.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本节的难点。小结:物体转源自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3)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实例]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加速运动.
分析说明: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加速运动,列车的机械能增加,同时机车的热机消耗了 内能.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小结: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 机械能的概念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介绍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组成。

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教授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6.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拓展: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关注。

2. 主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3. 巩固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滑块与斜面问题、抛体运动问题等。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机械设备设计等。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功、能、动量的关系与计算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功、能、动量的关系与计算

初中物理精选功的教案:功、能、动量的关系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中的功、能、动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2.理解功、能、动量的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培养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初中物理中的功、能、动量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讲解和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示范、演练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物理概念,示范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让学生自己掌握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功、能、动量的概念2.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3.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四、教学难点:1.理解功、能、动量的关系2.熟练运用计算公式3.解题思路的培养五、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什么是功?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力产生的作用称为“功”。

功的计算公式为: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cosθ为力和移动方向夹角的余弦值。

(2)什么是能?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能主要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动能是指物体以一定速度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²。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所处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势能 = 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

(3)什么是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 速度。

2.计算公式示范(1)计算功的示范有一个46kg的物体受到一个20N的水平方向的推力,推力的作用距离为5m,请问这个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解:功=力×路程×cosθ=20×5×1=100J(2)计算动能的示范一个质量为0.25kg的物体沿着直线运动,速度为5m/s,请问这个物体的动能是多少?解:动能=1/2×质量×速度²=1/2×0.25×25=3.125J(3)计算势能的示范一个重物质量为2kg,从高度为10m的地方自由落下,请问这个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解:重力势能=mgh=2×10×10=200J3.计算方法演练根据上述的公式和示范,进行一系列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能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能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能一、引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功与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对于学生深入掌握物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功与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功与能1. 功的概念功是描述力量对物体做工作的方式,它等于力在距离上的移动所做的功。

通常用符号W表示,单位是焦耳(J)。

2. 功的计算公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功可以使用以下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作用力大小,d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θ表示作用力施加点移动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之间夹角。

3. 能的概念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形态或者状态而具有做工作或者产生变化的能力。

通常用符号E表示,单位也是焦耳(J)。

4. 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功和能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当力对物体做功时,会将能量传递给物体。

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也可以将其具有的能量转化为做功的形式。

三、学习目标1. 理解并区分功与能的概念。

2. 能够根据所给条件计算功的大小。

3. 掌握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发现身边的例子学生们举出他们身边一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功与能转化的例子,并进行讨论。

例如,抬起书包上楼、滑雪运动等。

2. 引导讲解:功与能定义教师通过简单明了且与学生日常经验联系紧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功与能的概念。

强调作用力对物体产生位移才会有功,而物体由于位置、形态或状态存在不同类型的能。

3. 计算实践:计算功效果展示教师出示一个具体案例,例如一个人推着货车走了10米,在坡道上推和平地上推哪个工作更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计算这个例子,通过讨论和展示计算结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功与力、距离、角度之间的关系。

4. 概念演练:抽象问题解决教师提供一些理论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

初中物理能与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能与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能与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的概念及其分类。

- 掌握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 能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能量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功的定义及计算。

3.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具有的能够进行工作的能力,能量可以分为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二、新课教学1. 能量的概念- 讲解能量的定义,结合实例说明能量的表现形式。

-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即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功的定义- 讲解功的概念,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给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能量与功的关系- 讲解能量与功的关系,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举例说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

三、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能量、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化过程中是否一定伴随功的产生?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拓展。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能量、功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析判断在一个力学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动能、 机械能是否守恒。
4-1 功
定义:作用于物体的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该位 移大小的乘积。
用 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dr 表示物体在力 F 的作用下 发生的元位移,以 dA 表示元功,则
F
dAFrdrFdrcos
O dr Fr
dAFdr 功等于质点受的力和它的位移的标积
第四章 功和能
本章我们研究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空间积累效果,也 就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对物体 所作的功的大小,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要求
1. 确切理解功的概念,会计算变力的功。
2. 确切理解能量的概念;明确动能、势能的定义以及功与 能的联系和区别。
3. 掌握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 并熟练运用。
推导:
B
B
B
A A BA F d rA F rd r m A a td r
由于 at d dvt, drdsvdt
AAB
m
Bdvvdt A dt
m
B A
vdv
vA
1 2
mv2
|vB
vA
A
牛顿第二定律
B
vB L
dr
θ
m
F
AAB12mB 2v12mA 2v 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数量上等于 1 mv 2 这个量
dAFdrco sFdrF
4. 位移是相对于参考系而确定的,因此功的值也依赖 于参考系的选取。
例4-1-1 质量为 10kg 的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做平面曲 线运动,该质点的速度为 v = 4t2i+16j ,开始时质点位 于坐标原点。求:在质点从 y =16m 到 y =32m 的过程 中,外力做的功。
Fmgtan
mg
元功:
dAFdr Fcos | dr | Fcosds mgtancosLd
故 F 作的功为:
d
dr mg
A dA 0 mgtancos Ld 0
mgL0 0
sind
mgL(cos )00
mgL(1cos0)
例4-1-3 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一端固定,另一端 系一小球。求小球的位置由A移动到B的过程中,弹 力对它做的功。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 FxdxFydy Fxdx 280t 4t2dt
1
2320t3dt 1200J 1
例4-1-2 如图,用力 F 缓慢拉质量为 m 的小球,F 保 持方向不变,求:θ =θ0 时,F 作的功。 解:如图,先分析受力。由于是缓慢拉动,所以可认 为在任一时刻小球的受力是平衡的,有:
FTsin 0 Tcos mg0
4. 明确保守力的概念,并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与势能 的关系。
◆重点: 确切理解功、动能、势能的概念。熟练掌握三个基 本规律:质点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机 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 (1)势能的概念:理解势能概念,牵涉到的其它概念 和因素较多,在引入势能概之前,首先要引入保守 力的概念。在势能概念中又牵涉到势能零点的选取, 势能属物体系所有,势能形式的多样性等。因此掌 握势能的概念要比掌握动能概念困难的多。
Nmv2f mNmmv2
r
r
走一段小位移dr 所做的功:
dA f dr f dr
mm v2 ds
r
f 与 dr 均沿着圆周的 切线方向:
0 co s 1
转一周所做的功:
ds 2r
A d A mm v r2d smm v r22 r2 m m2 v
4-2 动能定理
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即力对物体做功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0/2
dA > 0,力做正功
/2
dA = 0,力不做功
/2
dA < 0,力做负功
如果质点在力的作用下,沿着一条曲线从A点运 动到B点,力所做的功为:
dr • • •

•B
F
A• • • •L••
B
B
AAB L
dA
AL
Fdr
A
这一积分在数学上叫做力 F 沿路 径 L 从 A 到 B 的线积分。
在直角坐标系中,上式可写成 :
功的SI单位:焦耳(J) 1J = 1N·m
小结: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功是过程量,描述力作用于物体的空间积累效应, 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不仅与质点的初末位置有关,还 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路径有关。
2. 功是标量,但它有正、负之分。
3. 功也可以理解为: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点在沿力的 方向的分位移的乘积
B
AA BLAFxdxFydyFzdz
★ 恒力的功
恒力 F 作用在沿直线运动的质点 M 上,如图所示
。质点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力 F 作用点
的位移为 s,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 ,则力 F 在
位移 s 上的功:
B
B
AAB
Fdr
A
Fdr
A
cos
B
FcosAdr Fscos
即恒力沿直线做功的公式
2
的增量。
质点的动能
Ek
1mv2( p2 )
2
2m
由各个时刻质点的运动状态(以速率表征)所决定
AAB12mB 2v12mA 2v
AABEkBEkA
表明:合外力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这个结论称为质点的动能定理(或功能定理)。 它表述了作功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即动能的增量) 之间的关系。
当质点同时受到 N 个力,如 F1,F2,…,FN 的作 用而沿路径 L 由 A 点运动到 B 点时,合力 F 对质 点所做的功为:
B
B
AAB
Fdr
A

A(F1F2
FN)dr
B
B
B
AF1dr AF2dr AFNdr
A1ABA2ABANAB
即合力的功等于各分力沿同一路径所做的功的代 数和。
解:根据题意可知,质点做变速运动,由速度随时间 的变化可计算出所受的力,由此再计算外力做的功。
因为质点在 y 方向上是作的匀速直线运动, y = vyt = 16t
所以在质点从 y = 16 m 到 y = 32 m 的过程中,时间从 t = 1s 到 t = 2s。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xm d d v tx8 m8 tt,0F ym d d v ty0 vxd dx t dxvxdt4t2dt
解:变力沿直线做功
fx kx
AAB
B
f dr
A
xB xA
fxdx
xB(k x)dx xA
AAB12kxA 2 12kxB2
AB
例4-1-4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环带,环带与小物体
的摩擦系数 m ,在外力作用下小物体 (质量 m) 以速
率 v 做匀速圆周运动,求转一周摩擦力做的功。
解:小物体在环带内侧作匀速率的圆周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