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一种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环境性的传染病。由于感染鸭的日龄、抵抗力、大肠杆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许多症状和病变不同的病型。常见的有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肠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大肠杆菌脑炎和全眼球炎等病型。世界各地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近十多年来,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鸭业重要传染病之一。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据报道,致雏鸭本病的大肠杆菌主要有O78、O8、O7、O73、O19、和O45等,在雏鸭主要有O1、O2和O6等血清型。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在数分钟内将它杀死。

流行特点

1、大肠杆菌是外表健康的鸭群肠道中的常在菌,其浓度约为106个/克,其中约有10%-15%是致病性血清型。随粪排出,污染鸭舍内外环境、垫料、饲料、饮水、水槽、种蛋和孵化器等。当鸭群由于气候、疾病或应激因素影响而抵抗力下降时,致病大肠杆菌增强毒力、增殖数量引发疾病,所以大肠杆菌也是一种条件病原菌,此时发病称为内源性发病,或者为其他疫病(如鸭疫里氏杆菌病等)的继发或并发病。

2、各种日龄的鸭都有易感性,但雏鸭易感性更大,尤以2-6周龄为多见,其次是蛋鸭和种鸭。主要以生殖道感染、浆膜炎较为多见。产蛋率下降,有零星死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一般为泛传性,可以感染多种禽类,但某些病型只为少几个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

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污染的空气、灰尘、飞沫)、伤口、污染和带毒的种蛋以及交配(种蛋和种鹅)传染,其中呼吸道传染是条重要的传染途径。在中小型养鸭场(户)鸭群中的本病还可经鸭贩子污染的手、鞋、衣服和鸭篓传播。他们骑着摩托车、带着鸭篓走东场、串西户,进鸭舍看鸭议价。抓鸭的手和装鸭的篓子从来不消毒,也不换鞋和衣服,把病原菌带进(传播)健康鸭场(户)。

3、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和流行,但以秋、冬季和初春寒冷,天气变化剧烈,鸭舍地面潮湿和育雏舍温度过低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增高发病率。南方地区7-9月份气温过高,热应激大,本病容易发生,比较多发。

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

1、鸭大肠杆菌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性脐炎、大肠杆菌性肝炎、脑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等病型。

(1)、大肠杆菌性脐性先天性或后天性卵黄囊感染,或者在孵化中死胚,或者出壳雏鸭大肚脐、体表潮湿、脐环发炎,水肿、皮下胶液浸润。病雏衰弱、行动迟缓、呆滞、腹泻、稀粪污染肛周绒毛(建议甩死后,无害处理!)剖检卵黄未吸收。卵黄囊形状不规则,内容物半液状,黄绿或灰绿色。

(2)、大肠杆菌性肝炎和脑炎多见于1-7周龄的各品种的家雏鸭和家养野雏鸭。本型病传播快,数天功夫可传染全群。发病率80%以上,病死率50%以上。

病雏鸭委顿、沉郁、减食或废食,有的有咳嗽和呼吸困难,拉黄绿色水样稀粪,消瘦,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

剖检见肝稍肿大,呈黄斑驳状,上有充血和出血斑块。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有的稍肿大、充血;有的有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和坏死灶;有的呈液化状。肾条纹状出血。心的近尖部有坏死灶,色灰白。脑壳严重出血、脑膜充血、脑组织充、出血以及灰白色坏死灶。肠道粘膜大多无异常。肺、气囊、气管、喉头粘膜亦多正常。

(3)、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和呼吸道型大肠杆菌病多见于育雏或育成期间,其临床症状与鸭疫里氏杆菌病(浆膜炎)基本相似,但是缺乏神经症状和眼圈。主要是委顿、沉郁、减食或拒食、腹泻、稀粪灰黄色或黄绿色,呼吸困难。

剖检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包炎(心包膜增厚、网络状、粘连。心包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纤维性肝周炎(肝稍肿大,表面覆盖一层淡黄或乳黄色纤维素性膜)、纤维素性气囊炎。(气囊浑浊、不均匀的增厚,聚积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肾有的病变轻微,有的肿胀,小叶间质增粗,呈斑驳状。

呼吸道型大肠肝菌病也多发生在育雏期和育成期间的雏鸭和中鸭,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罗音,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但病程迁延的时间较长,其剖检变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三炎”(纤维素性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2、鹅大肠肝菌病各个品种不同年龄的鹅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10-45日龄的雏鹅易感性较大,多发生败血症,而产蛋期成鹅由于塘水的污染,多发生生殖器官病;母鹅蛋子瘟、公鹅阴经充血、肿大,有的脓疡、垂缕不收。在雏、中鹅的败血症其症状及病变与雏、中鸭的基本相似,但病情稍轻;在成鹅其症状及病变与种(蛋)鸭的基本相似,但严重得多。

诊断

根据流行的特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以做出初诊。确诊则需采病死鸭、鹅的肝、脾、脑等组织病料送有关实验室分离、鉴定病原材料判定。在诊断中要注意与禽霍乱、传染性浆膜炎等做区别诊断。

防治方法

1、平时做好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禽舍、运动场的干燥、通风,实行全进全出制。

2、鸭场要有至少能完成分隔开的两个水面,一个现用、一个休闲、轮流使用,以便在休闲期彻底杀灭净化污染的病原性的细菌、病菌和寄生虫及其卵(利用生物自然竞争净化法则)

3、每天清晨开始每2小时收集一次种蛋,清除表面污物并及时消毒后送入种蛋库。

4、大肠肝菌病和鸭疫里氏菌病是当前水禽养殖业重要灾难之一。既普遍又严重,建议分小区多分离几个常见菌株做好自家二联多价灭活菌苗,并制造二联多价卵黄抗体,根据当地二病发生流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用二联多价灭活按免疫程序对水禽进行免疫接种预防;对发病禽群进行早期治疗,可以把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5、大肠杆菌的耐药谱很广,有的耐1-2种,有的能耐3-4种甚至5种常用抗菌药,因此,诊断时要随水做药敏感药物,用于治疗,事半功倍。

6、在治疗中还要注意到上述二病常同时存在,或混发或继发,并发,且又常常有其他病毒病混、继、并发,因为现在水禽场和其他禽场、猪场一样,发病烂场常常是多因素、多病种性的、治疗处理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要把可能存在的因素遗忘掉。

7、按药敏试验选用最敏感或高敏感药物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未做药敏或药敏结果出来前,考虑用下列药物和方法治疗,病雏鸭隔离饲养并治疗,一般常用:肌注头孢噻呋钠混悬液3mg/kg拌料,1天1次,;连用3-4d天或大力士+先锋+TMP均按说明书用量,或丁胺卡那20mg/kg拌料,1天2次;或链霉素5-10mg/kg拌料。次,1天2次;或10%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拌料,1天1次,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1g/kg拌料、或增效磺胺嘧啶钠25-30mg/kg拌料或恩诺沙星注射液(普杀平)5mg/kg拌料,1天2次等,连用4-5天;同样未出现症状的鸭用头孢拉啶200-300ppm饮水或拌料,连用4-5天;或阿莫西林75mg+林可霉150mg/L水,连饮5天;或奇力健(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50-100mg+头孢唑啉150-300mg/L 水饮鸭3-4天。

8.治疗同时用0.3%-0.5%过氧乙酸带鸭消毒,一天一次,直到全群完全康复后7天为止。

9、中药治疗:黄连、黄芩各30克、大黄20克、穿心莲30克、苦参、夏枯草、龙胆草、连翘各20克、二花、白头翁、车前子、甘草各15克,加水煎至10公斤,去掉药渣,将药

液加水40公斤稀释后,共250羽鸭自由饮用。也可将药焙干粉粹,按1%比例混料饲喂,连用3天。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1]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摘要:经过菌落形态?染色形态?生化试验,从来自湖北某鸭场的30份病料中,分离到20株鸭大肠杆菌?以3.0×108CFU/mL剂量感染健康昆明鼠和健康樱桃谷鸭,鼠和鸭分别在感染后8 h和12 h出现症状,12 h和18 h后开始出现死亡,而对照组则未出现任何症状,表明该菌株为致病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鸭场分离菌株对某些药物已经产生很强的耐药性?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其肝脏?心脏有广泛的纤维素渗出物且发生严重的变性?坏死? 关键词: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药敏试验 Isolation of Pathogenicity E.coli from Ducks and Histopat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Ducks Abstract: 20 duck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from 30 clinical samples of a duck farm in Hubei province were isolated and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biochemical assay. Subsequently, they were used to infect healthy Kunmin mice and Cherry valley ducks experimentally with 3.0×108 CFU/mL.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eight hours and twelve hours in the infected mice and ducks, respectively. And after twelve hours and eighteen hours respectively, the mice and ducks got to die. But there was no any symptom in the control group. Drug sensitivity test indicated that some strains isolated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certain antibiotics. The histopathology tests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ducks showed that livers and hearts had lots of fibrinousexudate, and became denaturation and necrosis. Key words: duck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drug sensitivity tests 鸭大肠杆菌是引起鸭大肠杆菌病的病原,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名鸭大肠杆菌败血病[1]?该病在临床剖检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雏鸭最易感,2~6周龄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商品肉鸭中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而且常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养鸭业的日益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鸭大肠杆菌病越来越多,支原体?病毒细菌?环境因素常加重或诱发大肠杆菌病?调查显示[2,3],鸭大肠杆菌病在我国不同类型的养鸭场中均普遍存在,流行广泛,且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本次试验对湖北省某鸭场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为今后进一步筛选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灭活疫苗预防本地的大肠杆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一种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环境性的传染病。由于感染鸭的日龄、抵抗力、大肠杆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许多症状和病变不同的病型。常见的有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肠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大肠杆菌脑炎和全眼球炎等病型。世界各地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近十多年来,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鸭业重要传染病之一。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据报道,致雏鸭本病的大肠杆菌主要有O78、O8、O7、O73、O19、和O45等,在雏鸭主要有O1、O2和O6等血清型。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在数分钟内将它杀死。 流行特点 1、大肠杆菌是外表健康的鸭群肠道中的常在菌,其浓度约为106个/克,其中约有10%-15%是致病性血清型。随粪排出,污染鸭舍内外环境、垫料、饲料、饮水、水槽、种蛋和孵化器等。当鸭群由于气候、疾病或应激因素影响而抵抗力下降时,致病大肠杆菌增强毒力、增殖数量引发疾病,所以大肠杆菌也是一种条件病原菌,此时发病称为内源性发病,或者为其他疫病(如鸭疫里氏杆菌病等)的继发或并发病。 2、各种日龄的鸭都有易感性,但雏鸭易感性更大,尤以2-6周龄为多见,其次是蛋鸭和种鸭。主要以生殖道感染、浆膜炎较为多见。产蛋率下降,有零星死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一般为泛传性,可以感染多种禽类,但某些病型只为少几个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 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污染的空气、灰尘、飞沫)、伤口、污染和带毒的种蛋以及交配(种蛋和种鹅)传染,其中呼吸道传染是条重要的传染途径。在中小型养鸭场(户)鸭群中的本病还可经鸭贩子污染的手、鞋、衣服和鸭篓传播。他们骑着摩托车、带着鸭篓走东场、串西户,进鸭舍看鸭议价。抓鸭的手和装鸭的篓子从来不消毒,也不换鞋和衣服,把病原菌带进(传播)健康鸭场(户)。 3、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和流行,但以秋、冬季和初春寒冷,天气变化剧烈,鸭舍地面潮湿和育雏舍温度过低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增高发病率。南方地区7-9月份气温过高,热应激大,本病容易发生,比较多发。 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 1、鸭大肠杆菌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性脐炎、大肠杆菌性肝炎、脑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等病型。 (1)、大肠杆菌性脐性先天性或后天性卵黄囊感染,或者在孵化中死胚,或者出壳雏鸭大肚脐、体表潮湿、脐环发炎,水肿、皮下胶液浸润。病雏衰弱、行动迟缓、呆滞、腹泻、稀粪污染肛周绒毛(建议甩死后,无害处理!)剖检卵黄未吸收。卵黄囊形状不规则,内容物半液状,黄绿或灰绿色。 (2)、大肠杆菌性肝炎和脑炎多见于1-7周龄的各品种的家雏鸭和家养野雏鸭。本型病传播快,数天功夫可传染全群。发病率80%以上,病死率50%以上。 病雏鸭委顿、沉郁、减食或废食,有的有咳嗽和呼吸困难,拉黄绿色水样稀粪,消瘦,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 剖检见肝稍肿大,呈黄斑驳状,上有充血和出血斑块。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有的稍肿大、充血;有的有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和坏死灶;有的呈液化状。肾条纹状出血。心的近尖部有坏死灶,色灰白。脑壳严重出血、脑膜充血、脑组织充、出血以及灰白色坏死灶。肠道粘膜大多无异常。肺、气囊、气管、喉头粘膜亦多正常。 (3)、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和呼吸道型大肠杆菌病多见于育雏或育成期间,其临床症状与鸭疫里氏杆菌病(浆膜炎)基本相似,但是缺乏神经症状和眼圈。主要是委顿、沉郁、减食或拒食、腹泻、稀粪灰黄色或黄绿色,呼吸困难。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2001年7月12日隆尧县魏庄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我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1年7月12日,河北省隆尧县魏庄村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3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0-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96只,死亡率为32%,7月18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二、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2只病死兔,皮下干燥,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支肠、回肠、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并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伴有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粘液状。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扩张、粘膜水肿。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胶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

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的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直径约2-3mm)。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夹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 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动物实验:将培养24h肉汤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按0.4,0.3,0.2,0.1ml,腹腔注小鼠(体重13-15g)各4只,空白对照组4只,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与普通肉汤1∶1稀释)0.4ml,结果24-48h后,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余各组相继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呈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涂片镜检及分离培养结果同上。 5、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本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庆大、链霉素中毒敏感,痢特灵低敏,对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五、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2%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

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非常容易在防疫密集时刻或强应激时发生属于条件致病性病原,因此在一些时间点上进行控制。1、两周龄以内两周内特别在7日龄和14日龄左右极易发生,应严格控制温度,注意通风换气,添加敏感药物。2日龄前温度维持在35℃以上,以鸡背温度为标准,临床以10%出现张口呼吸为标准,特别在冬天非常关键,适当高温育雏可明显降低一些疾病发生率,3日龄开始递减温度,通风,换气。温度每天递减0.5~1℃,到24℃时,不再递减。通风换气应使用排风扇,以免造成舍内温差过大。适时通风可保证适宜的湿度,可避免因湿度大、空气污浊诱发大肠杆菌病。控制温度同时添加药物预防,可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每克加水10~20kg,连用3d。或者和氧氟加替联合应用。2、21~35日龄这一阶段是鸡大肠杆菌病的高发阶段。饲养管理上要求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进一步加强通风,添加药物预防大肠杆菌病,还应注意添加抗球虫病药物预防球虫。预防大肠杆菌病可采用氨基糖苷和林克霉素类联合应用。如阿米卡星饮水,1g阿米卡星加水20kg,连用3d。加上林可霉素1g兑水10kg。抗球虫药可用地克珠利饮水或用三字球虫粉全天量1次饮水,既可防大肠杆菌病又可防球虫病,此阶段成果亦可维持半个月左右。3、35~55日龄此阶段易发生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及大肠杆菌性肠炎,采用左旋氧氟沙星全群饮水,15g5左旋氧氟沙星加水200kg,并配合林克霉素连用3~5d。即可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可控制慢性呼吸道病。此外,大杆感染部分来源于不洁的饮水,因此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带鸡消毒非常关键。国内部分专家不提倡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认为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个人认为这个担心并不存在。做为人用饮用自来水都含一定浓度的漂白粉,何况鸡呢?只要浓度控制好即可。常见大杆药物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类。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日2次。2、头孢菌素类。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并不好不建议进行口服给药。用法与用量:头孢噻呋、曲松、噻污:1日龄肉鸡肌注每千克体重为2.2-5mg.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用法与用量: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以阿莫西林计),1日2次。⑵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效价比2:1):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以氨苄西林计),1日2次。以上药物临床讲严格属于一日多次用药,长时间投服,但是下面老百姓饮水系统不好保证,因此建议集中饮用,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外界酶系统对本类药物的破坏。二、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用作肠道感染用药,肌注给药后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用于大肠杆菌败血症治疗须用肌注给药,不便于禽的群体用药。本类药物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用法与用量:⑴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5-7.5毫克。⑵盐酸大观霉素:混饮每1升水500-1000毫克(效价),连用3-5天。⑶硫酸安普霉素混饮每升水250-500毫克(效价),连用5天。⑷硫酸新霉素:混饮每1升水35-70毫克(效价),连用3-5天。以上药物需要集中给药,不适合全身感染状况。以不中毒为限。在碱性条件下药效比酸性好。三、四环素类用法与用量:盐酸多西环素混饮每升水50-100毫克。该类药物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不稳定,因此建议集中给药,酸性条件下药效更好。四、氯霉素类氯霉素因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禁止使用于所有食品动物。其他药物特点是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用法与用量:⑴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 ⑵氟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五、抗菌中草药中草药的抗菌作用一方面通过中草药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 1、病原:浆膜炎―鸭疫里默氏菌(血液内生长、繁殖,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大肠杆菌病―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道内的常在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症状:浆膜炎―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瘫鸭(35日龄后较少发病)。大肠杆菌病―无上述特征(不同型号具有不同症状)。 3、病理变化:浆膜炎―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脑膜炎,脾脏肿大、呈班驳样(大理石病变)。体表局部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大肠杆菌病―无上述特征病变。 鸭传染性浆膜炎 1、流行特点 1-8周龄的鸭对自然感染均易感,但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或8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感染;不良的环境是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病死率高低不一,有5%-75%不等。 2、临诊特点 鸭突然发病,1、表现精神沉郁,缩颈,嗜睡,不食或少食;2、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圈周围羽毛污染成“黑眼圈”,有的鼻窦肿胀;3、粪便稀薄呈黄绿色、绿色或白色;4、腿软,不愿走动或行动打晃,运动失调,仰卧呈游泳状,有的脚蹼有伤痕、跗关节肿胀;5、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不久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6、慢性病例多斜颈,转圈或倒退运动,呼吸困难,病愈鸭对本病有抵抗力,但生长缓慢。 3、病理变化 病变遍及全身浆膜面,最明显的眼观病变是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炎等。在渗出物中除纤维素外,尚有少量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不明显,边缘有坏死灶。脾脏肿大,个别呈红灰色斑驳状。肺充血、出血,有明显坏死灶。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非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总称。雏鸭以急性败血症型为主。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脐炎、输卵管炎、生殖道感染、气囊炎、蜂窝织炎等。 1、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较缓慢,呈散发性的较多,多发生于雏鸭,2-6周龄雏鸭发病率可大25%-40%,死亡率为5%-30%,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末春初较多见,蛋鸭和种鸭也可发病,常与其他疫病并发,继发混合感染。 2、临诊特点 最急性型不显临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可见精神萎顿呆立,挤堆,羽毛松乱,食欲废绝,饮欲增加,腹泻,排出黄白色或绿白色稀粪,并粘污肛门周围羽毛。多无神经症状,但多有两腿后伸和呼吸困难症状,病程2-4天。 3、剖检特点 主要病变是出血,心冠脂肪、心内腹出血,肝肿大,质脆、出血,胆囊缩小,脾脏肿大,腺胃粘膜出血,肠壁增厚、出血。部分病例可见心肝、气囊被覆有凝乳状、厚而湿润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抗菌药物正的不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2、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3、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分化成熟受阻,导致免疫抑制。 5、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 也可能导致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6、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 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7、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群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由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鞭毛抗原三部分组成。目前已知抗原有种,而这些抗原可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国内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优势血清群,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交叉保护力较弱,所以不可能制备一种能够覆盖所有血清型的超广谱疫苗。而且大肠杆菌的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鸡的日龄、抵抗力、大肠杆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径不同而可以由许多症状和病变不同的病型,如胚胎、幼雏死亡和脐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输卵管炎、肠炎、大肠杆菌肉芽肿,大肠杆菌脑病以及全眼球炎等十多个病型。世界所有养鸡业发达地区和国家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近十多年来,大肠杆菌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所以鸡大肠杆菌已成为养鸡业中的世界性问题。 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是本病的病原。据报道我国已发现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约50个,主要的为O1、O2、O35、O78和O143等。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在数分钟内将它杀死。 流行特点: 1、外表健康鸡群的肠道中常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栖居(约占肠道中大肠杆菌总数的10%—15%)经粪便排出,污染鸡舍内外环境、土壤、垫料、饲料、饮水、料水槽、鸡笼、种蛋,孵化器等。当鸡群抵抗力由于气候、疾病或应激因素而下降时,则逐渐增强毒力、增殖数量,所以大肠杆菌也是一种条件病原菌,常常成为某些传染病如慢性呼吸道病,法氏囊病等的继发病或并发病。 2、各种日龄的鸡都能感染发病,但幼龄鸡的易感性更大。火鸡、

鸭、鹅和鸽等也都能感染发病。大肠杆菌病鸡和痊愈鸡是主要传染源。增强了毒力的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蛋以及病死鸡尸污染鸡舍内环境、通过呼吸道和结膜(污染的空气、飞沫、飞尘)、种蛋(蛋内带菌和蛋壳染菌)和消化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在中小型养鸡场(户)的鸡群中的大肠杆菌病等还可经由鸡贩子污染的手、鞋、衣服和鸡篓传播。鸡贩子经常带着鸡篓走东场窜西户,进鸡舍看鸡议价,捉鸡手和鸡篓从来不消毒也不换鞋和衣服,就把病原菌带进(传播)健康场(户)。 3、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但以秋季、冬季和初春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剧烈以及南方地区7-9月份气温过高,热应激大,本病容易发生,比较多发。 主要症状及剖检病变 1、胚胎、幼雏死亡和脐炎种鸡有大肠杆菌性卵巢炎、输卵管炎时,病菌侵入种蛋内成为蛋内带菌。当种蛋孵化前或孵化过程中沾污粪便和污染灰尘是为蛋壳染菌。病菌通过蛋壳微孔和板块间隙钻入,穿透卵膜而感染鸡胚。这两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在孵化过程中繁殖导致鸡胚在孵化后期和出壳死亡,卵黄黄绿色粘稠以及干酪样;也有在孵化的后三周内陆续死亡的。一般在6日龄内死亡最多。凡在3-4天以上死亡的常有心包炎、卵黄吸收不全;有的发生脐炎,病雏肌肉松弛,腹部增大,体表湿润,脐口闭合不良(正常的出壳后72小时内愈合),肿胀发炎,全身衰弱,多在出壳后数天内死亡,病死率可高达25%-50%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 摘要:自湖北省荆州市某鸭场送检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疑似鸭大肠杆菌,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确认为鸭大肠杆菌,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用已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5日龄雏鸭,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雏鸭死亡率达100%,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和气囊炎,说明此株大肠杆菌具有强致病性? 关键词:鸭;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Escherishia coli Isolated from Ducklings Abstract:A suspected E. coli from ducklings was isolated in Jingzhou of Hubei province. After selective culturing, biochemical test, PCR identification, regression test and medicine-resistance test, it was identified to be Escherishia coli from duckling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several antibiotics. Subsequently, some 15 day-old ducklings were infected with the E. coli isolates by lumbar injection for pathogenic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y of infected ducklings was 100%. In the dead ducks fibrinous pericarditis, glissonities and air sacculitis were also observed. It proved that this E. coli isolate was in high pathogenicity. Key words:Duckling;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athogenicity 鸭大肠杆菌病是影响养鸭场生产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文献资料显示[1,2],鸭 大肠杆菌病在我国不同类型的养鸭场中普遍存在,流行广泛,而使用抗生素防治该病,又易产生抗药性,并且从这些报道看,我国分离到的鸭源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伴随着规模化养鸭的发展和区域集约化养殖的扩大,加上环境与水源的污染加重,该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往往一个场发病,能导致集养区成片流行,而且鸭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较多,症状与病变较相似而不易区分,还具有垂直传播的特点,这都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3,4]? 本研究从湖北荆州五三农场病变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的患病的雏鸭脑内分离到1株细菌,进行生化特性试验?药敏试验?细菌16S rRNA序列测定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已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5日龄雏鸭,观察雏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一步了解此分离菌株的病理变化?致病特点,阐明雏鸭感染大肠杆菌后发病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提供资料? 1材料和方法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文献综述题目: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家禽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源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ichia coli,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 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台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的就有80余种之多,对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并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菌药在控制大肠杆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多,耐药机制的不断变迁,特别是大肠杆菌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大肠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养殉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血清型;抗菌药;耐药株 1 大肠杆菌介绍 1.1大肠杆菌起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i)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于1885年发现,可在当初认为E.coli是人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的常驻菌,且分布非常广泛。直到20泄纪中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尤其引起幼儿和幼畜、禽的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引起多种动物发生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1-2]。由于肠杆菌病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引起动物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多发生于幼龄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3]。 1.2大肠杆菌形态结构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生物学分类属于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一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EntembactcmI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n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la)、大肠杆菌种(E .coli)。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长约2-3微米,宽约0.6微米,有时似球形,无芽胞,有鞭毛,周身

鸭大肠杆菌病

一、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尤以冬末春初较多见,蛋鸭和种鸭也可发病,常与其他疫病并发,继发混合感染。 鸭子大肠杆菌病发病原因 1.在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家禽的营养状况,喂养饲料和家禽饮水的的不卫生,会导致家禽发病,为大肠杆菌入侵提供条件。 提供条件,同时恶劣的环境容易使大肠杆菌交叉感染。2.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清理养殖舍,造成空气中氨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长期接触即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相对湿度低于25%,既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为大肠杆菌进入体内

鸭大肠杆菌病症状 雏鸭发病后,质较弱,闭眼缩颈,腹围较大,常有下痢,因败血症死亡。较大的雏鸭发病后,精神委靡,食欲减退,隅立一旁,缩颈嗜眠,两眼和鼻孔处常附黏性分泌物,有的病鸭排出灰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成年病鸭表现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时,可见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部有液体波动感,穿刺有腹水流出,对养鸭业危害严重。

鸭大肠杆菌病用什么药? 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有很多,而效果比较好的主要有庆大霉素,阿普霉素,新霉素,黏杆菌素,磷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头孢类药物。 鸭大肠杆菌病的用药方案推荐 方案1: 肌注庆大霉素,2~3mg/公斤,卡那霉素10~15mg/公斤,3次/天,连用3天~5天。 方案2: 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饲,连用3天~5天 方案3: 除了以上介绍几种药,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用方法如下: ①拌料饲喂。可选用以上两种药物中的其中一种,按照70mg/公斤的量,将药放入饲料中,拌料喂患鸭。

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

禽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得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得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与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得困难,药物防治仍就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得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作一简述。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得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

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得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与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得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她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头孢噻呋就是美国普强于80年代开发成功得兽医专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该药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头孢噻呋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菌、G-菌及一些厌氧菌有很强

大肠杆菌病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 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病原: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1、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2、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3、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4、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舔或饮食时,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6、发病诱因:仔畜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易诱发本病。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场,畜 (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仔猪大肠肝菌病

症状与病变 仔猪: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1.黄痢型又称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日,较以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病理变化 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白痢型又称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天,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3.水肿型又称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与饲料及饲养方法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猪静卧,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地区放牧。严格做好检疫和消毒工作, 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液对鸭舍、饲养场地、污染物及粪便等进行喷洒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适度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保持鸭舍通风换气良好, 避免骤冷骤热,以减少各种疫病的诱发因素。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预防疫病发生。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疫病发生。 4)鸭群发病时,对病鸭及时隔离,同时对病死鸭集中深埋或焚烧作无害化处理。 摘要 从一鸡场患病鸡体内分离出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将分离的菌株扩增、 灭活,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对灭活苗进行物理性状、安全性、保护力等检验,确认合格后,对鸡场进行免疫,效果良好。该油乳剂灭活苗对本场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鸡;大肠杆菌;致病性; 灭活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卫春晓1刘俊玲2 1.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河南济源459000;2.河南省洛阳高新区畜牧兽医防疫检疫中心, 河南洛阳471000收稿日期:2015-04-28 卫春晓,男,1987年生,助理兽医师。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各种禽类均易感, 各个品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病。随着养殖场户防疫意识的不断提高,诸如新城疫等病毒性疫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细菌性疫病却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有越发严重的趋势,给养禽业带来巨大损失,而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极多,我国已报道的鸡致病性血清型已有50个,且各血清型之间没有或很少有交叉保护, 给疫苗免疫带来一定困难,相比之下,利用本场病死禽制备灭活苗针对性强,能得到较满意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致病菌株 某鸡场病死禽,典型包心、 包肝变化。无菌采取病鸡肝脏,37℃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16h 后,挑取单个紫红色菌落,再次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次纯化。 1.2菌种鉴定 1)形态特征。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 镜检。 2)生化试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包括五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和蔗糖)发酵试验、M-R/V-P 试验、吲哚试验和三糖铁试验。 3)致病性试验。将分离的菌株用普通肉汤培养基培养24h ,培养物接种于5只成年小白鼠(腹腔注射,0.5mL/只)。同时,另取5只成年小白鼠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菌株对小白鼠的致病性。1.3 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制备 1)菌株的培养。将分离的菌株接种于普通肉汤,37℃培养24h ,计数板菌落计数,菌液含菌量为1012个/mL ,用灭菌生理盐水菌液做10倍稀释,使含菌量为百个每毫升。 2)水相制备。取上述菌液192mL ,逐级加入甲醛,使甲醛终浓度达到0.4%,37℃灭活48h ,经无菌检查合格后,加入吐温-808mL ,混匀即为水相。 疫病防控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