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讲课PPT课件

预防和康复研究
预防策略:早期发现和干预,降低发病率 康复治疗: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研发: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基础和临床研究结合
基础研究:深入研究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
临床研究:探索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结合研究: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为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等,共同推进房室交接区 性期前收缩的研究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定义和分类
• 定义: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指在心脏的房室交接区发生的一种异常心律,通常表现为心 室收缩提前。
• 分类:根据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和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 窦性期前收缩:起 源于窦房结的期前收缩。 b. 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心房的期前收缩。 c.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 收缩:起源于房室交接区的期前收缩。 d.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心室的期前收缩。
预防和康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相关疾病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 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 度焦虑和抑郁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预防和康 复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保持适当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头晕、乏力等
心律失常PPT参考幻灯片

21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 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及 各种代谢障碍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上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心房率为150~
200次/分,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22
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或发作结束 后可见窦性P波。 提早出现的P波, 连续三次以上。 P’-P’不等,部分未 不下传
4
心律失常发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2、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2、折返
5
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6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扑动 颤动
7
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48h) 2. 持续性(>48h) 3. 永久性(>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 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32
房颤的治疗
病因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 预防复发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电复律 抗凝:预防栓塞 治愈:RFCA
死相关血管(溶栓、介入) 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
19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 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
心电图上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频 率>100次/分,多为100~180次/分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 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及 各种代谢障碍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上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心房率为150~
200次/分,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22
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或发作结束 后可见窦性P波。 提早出现的P波, 连续三次以上。 P’-P’不等,部分未 不下传
4
心律失常发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
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2、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2、折返
5
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6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扑动 颤动
7
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48h) 2. 持续性(>48h) 3. 永久性(>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 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32
房颤的治疗
病因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 预防复发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电复律 抗凝:预防栓塞 治愈:RFCA
死相关血管(溶栓、介入) 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
19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 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
心电图上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频 率>100次/分,多为100~180次/分
内科学教学课件:心律失常

39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心电图的预激:心房冲动通过房室旁路提前激动 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
房室旁路:在房室特殊传导组织以外,还存在一 些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肌束,连接心房与心 室之间)
病因:常无其他心脏异常现象,可发生任何年龄。
临床表现:本身不引起症状,心动过速(发生率 1.8%)发作时所致症状:80%是房室折返性心 动过速,15-30%是Af,5%是AF。
4
心律失常的分类
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速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发生机制
传导异常
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
(房性、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
逸搏 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 、分支)
折返性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5
心房扑动 房扑.FLC
26
房扑的治疗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转律:IA(奎尼丁)、IC(普罗帕酮)、
III类(胺碘酮)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术、食道调博 抗凝治疗
2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房颤:规则有序的心房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 无序的 颤动波
阵发性室上速(PSVT):窦房、房室结、心房折返。房室
结内折返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速
36
阵发性室上速 房室折返.FLC
37
房室结内折返示意图:双径.FLC
38
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
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 药物治疗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 升压药 非药物治疗 食管心房调搏 直流电复律 射频消融技术可以根治!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心电图的预激:心房冲动通过房室旁路提前激动 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
房室旁路:在房室特殊传导组织以外,还存在一 些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肌束,连接心房与心 室之间)
病因:常无其他心脏异常现象,可发生任何年龄。
临床表现:本身不引起症状,心动过速(发生率 1.8%)发作时所致症状:80%是房室折返性心 动过速,15-30%是Af,5%是AF。
4
心律失常的分类
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速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发生机制
传导异常
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
(房性、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
逸搏 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左、右束支 、分支)
折返性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5
心房扑动 房扑.FLC
26
房扑的治疗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转律:IA(奎尼丁)、IC(普罗帕酮)、
III类(胺碘酮)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术、食道调博 抗凝治疗
2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房颤:规则有序的心房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 无序的 颤动波
阵发性室上速(PSVT):窦房、房室结、心房折返。房室
结内折返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上速
36
阵发性室上速 房室折返.FLC
37
房室结内折返示意图:双径.FLC
38
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
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 药物治疗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 升压药 非药物治疗 食管心房调搏 直流电复律 射频消融技术可以根治!
(内科学课件)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通常无需治疗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
(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
房室交界区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过慢或冲动不能传
导到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 逸搏 逸搏频率:40-60次/分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电图
在长于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 QRS波群,P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 波群之前或之后。
室性心动过速
特征: 1.为一系列快速、基本 整齐的QRS波群(频率 150~200次/分) QRS波群时间≥0.12秒 2.如见到与QRS波群无 关的P波、或心室夺获或 室性融合波,则诊断明 确 图中箭头所示为心室夺 获
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酒、咖啡、浓 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 因素,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2)
器质性期前收缩: 病因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
器质性心脏病: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
心外疾病:可选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3)
恶性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静脉注射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房室交界区心律
(AV junctional rhythm)
房室交界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洋地黄中毒,下壁AMI等 心动过速发作起始和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 相当于加速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率:70-150次/分,心律通常规则,QRS
波群正常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临床意义
持续性室速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 肌缺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必须即刻处理的危重病症
室速心电图特征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 QRS波群形态畸形,常超过0.12秒 心室率为100~250次/分,节律规则 P波与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确诊室速的重要依据)
心律失常-ppt课件

32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第8版).PPT

正向AVRT(95%)
逆向AVRT(5%)
Af(15~30%)
易发室扑室颤
与VT鉴别
1.8%
AF(5%)
与隐匿性旁路参与 的AVRT相鉴别
预激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作为首选治疗
– – – – 反复发作心动过速者 合并房颤或房扑 旁路的前传不应期<250ms 药物治疗效不佳
• 药物治疗
发生机制:
房室结在功能 上分离成快、 慢两条径路, 形成折返环, 使冲动在环内 不停折返。
折返环
慢 径 路
快 径 路
房室结双径现象及折返
心脏电生理检查
• 存在跳跃现象,且随之发生心动过速 • 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 • 前传心室激动顺序和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为向心性
I II V His d CS3,4 p
• 心率150~250次/分。 • QRS波群形态正常,室内差传或束支阻滞时 变形。 • 逆行P波(aVR直立、Ⅱ、Ⅲ、aVF倒置)。 • 逆行P波与QRS波群关系:RP间期>70ms • 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诱发, 其下传的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随之引 起心动过速发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
WPW并发AVRT(顺向型)
顺向型AVRT:
房室顺传 - 旁路逆传;
QRS 呈房室传导形态。
隐匿性旁路:
旁路只能逆传,而无前传 功能; 平时ECG无WPW表现;
可反复发作AVRT(顺向 型)。
WPW并发AVRT(逆向型)
逆向型AVRT: 房室逆传 - 旁 路前传; QRS 呈预激型 形态。
预激综合征电生理特点
• • • •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和/或逆行P波。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传而变形。 逆行P波(aVR直立、Ⅱ、Ⅲ、aVF倒置)。 逆行P波与QRS波群关系: ①在QRS波之前,PR<0.12秒; ②在QRS之中; ③在QRS之后,RP<0.20秒。 • 常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9
.
18
.
10
AVNRT——房室结双径路 快径路与慢径路
.
11
折返机制
.
12
心内电生理检查
.
13
心房S1S2刺激 :A2-H2跃增≥50ms (DAVNP)
A2 H2
.
A2
H
2
14
治疗 急性发作期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如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 动作,诱导恶心等。 药物 ①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
.
8
AVNRT的ECG特点
SFAVNRT
.
9
心电生理检查
解剖学基础是房室结双径路。①β快径路 传导速度快而不应期长②α慢径路传导速 度慢而不应期短;正常时窦性冲动循快径 路下传,PR间期正常③最常见的房室结内 折返性心动过速类型是通过慢径路下传, 快径路逆传④心房期前刺激能诱发与终止 心动过速⑤心动过速几乎一定伴随房室结 传导延缓⑥心房心室不参与形成折返环; ⑦逆行心房激动顺序正常。
.
3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性心律 AV juctional escape rhythm
定义:是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时出 现的延迟搏动或缓慢心率,是房室 交界区次级节律对心动过缓或停搏 的替代反应,常不独立存在。
.
4
房室交界性逸搏
.
5
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逸搏心律
8:20A M
Ⅱ
11:00AM
Ⅱ.Biblioteka 6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
1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Atrialventricular junctional
premature beats
定义:是早于基础心律的房室交界 区的异位搏动,称为房室交界性期 前收缩。
.
2
交界性早搏
Ⅱ
提前出现的室上性激动,可有或没有P’波,逆行 的异形P’波在II、III和aVF常为倒置可以在相应的 QRS波群前(P-R<0.12)、后(R-P<0.20)或其间, QRS波群的形态和其前的窦性心律的形态相似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临床表现 症状包括心悸,眩晕,心绞痛, 心力衰竭与休克。
.
7
心电图检查(以最多见的慢快型为例)
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整; 2.QRS波群正常,但在发生室内差异 性传导或束枝传导阻滞时,QRS波群 形态可以异常;3.P波为逆行性,常在 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RP<70ms,P波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 4.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下传的 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 5迷走神经兴奋可以终止发作。
②洋地黄与 β受体阻滞剂 并心衰时作为首选。
③ⅠA,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为次选
直流电复律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绞痛,低血压, 心衰时可应用
经静脉心房或心室起搏终止心动过速 经静脉导管消融技术
.
15
.
16
预防复发
洋地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β受 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
.
17
No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