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合集下载

浙江种业发展的措施、成效与建议

浙江种业发展的措施、成效与建议

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 以下简称专项 ) , 专项实施 以来 , 通
过 组 织 协 同创 新 、 加强联合攻关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成 效 ,
加快 推动 了浙 江种 业发 展 。
较弱。有 的农作物 区试站和种子质量检测检验机构 的
一 是 浙 江 省 缺 乏
1 浙江省种 业现状及存在 问题
1 . 1 育繁推一体化体 系尚不完善
设备 陈旧、 人员老化、 技术支持弱化 问题突 出, 难 以适 应 种 子 监 管 需 要 。三 是 种 子 法 配套 规 章 有 待 于 完 善 。
浙江 省林 木 种苗 、 水 稻秧 苗 、 西 瓜种 苗 、 桑茶 果 种苗 、 畜 牧 和水 产 种 苗 等 生 产经 营监 管 制 度 尚有缺 失 , 特 别 是
动浙江种业发展 以及全 国种业发展提 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 浙江 ; 种业 ; 科技创 新 ; 发展
苗场的建设 , 削弱了种苗生产和供应能力 , 使浙江省部
分农 作 物 和水产 名 特优 品种 供 求矛 盾更 加 突 出 。二是 浙江 省 一部 分农 作 物 区试站 在 省级 或 国家 投入 基 础设
农业 、 林业 、 水产等部 门, 种 子 种 苗 管 理机 构 设 置 五 花 八 门, 部 门 内部执 法 力量 分散 , 如 农业 系 统种 子 管 理机 构分散在综合执法、 农 技推广 、 政策 法 规 等 部 门 , 协 调 难, 影 响 了 执法 监 督 职 能 的发 挥 。二 是 检测 检 验体 系
专 题 论 述
寸 固 舯
浙 江种 业 发展自 勺 措 施 成效 与 建议
郑有川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杭州 3 1 0 0 0 6)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07.11.29•【字号】甬科社[2007]160号•【施行日期】2007.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甬科社[2007]160号)各县(市)、区科技局、农业局;市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6]4号)、《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6]100号)中有关农业科技政策,提高全市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局、农业局组织专家,经广泛调研,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农作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食物源,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则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当前人增地减、生态恶化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农业科技,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良种是最有效地解决人类生存所需能量、营养及生态安全的最理想的途径,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看,良种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占30~35%。

2005年宁波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8万亩。

其中,水稻是我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种植业,也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负有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的重任。

蔬菜是我市农业产值最高的种植业,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

近年来,我市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如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单产已突破834千克。

目前,我市已选育出10个杂交粳稻品种,早籼稻及晚粳稻新品种2个;选育出瓜菜新品种15个;选育出杂交抗虫棉新品种1个。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三)扶持发展区域性、专业性骨干种业企业10家以上、大型现代种业集团3家左右,培育种业科技型小企业和种子种苗生产企业50家以上,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繁育供应体系。
(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育种科研骨干力量,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5人以上,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打造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育种队伍;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我省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部分领域居世界先进。
二、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集聚整合全省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多学科跨单位育种协作攻关组,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切实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附件2

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 

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 

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903收稿日期:2024-02-21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旱粮)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3-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Q23C130010);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CARS-05-01A-06)作者简介:宋林光(1999 ),男,浙江海宁人,专科,从事粮油种植生产工作,E-mail:2374008501@㊂通信作者:蔡康锋(1992 ),男,浙江东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麦类遗传育种工作,E-mail:caikf@㊂文献著录格式:宋林光,刘银萍,李育,等.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4):903-90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33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宋林光1,2,3,刘银萍4,李育4,宋剑松2,汪军妹1,5,岳文浩1,5,刘磊1,5,蔡康锋1,5∗(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海宁市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兴㊀314416;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杭州㊀310021;4.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㊀314400;5.国家大麦改良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以近年育成的11个大麦新品种为材料,在浙江省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开展品种比较试验㊂结果表明,新品种浙皮25号㊁19-39和秀20-11在温州试点的生育期短于130d,适合麦-稻-稻三熟制种植㊂新品种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37号的平均产量超过5500kg㊃hm -2,株高较矮且生育期较短,在浙北地区有较为良好的推广种植前景㊂关键词:大麦;农艺性状;产量;生育期中图分类号:S512.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4-0903-05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w barley varie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SONG Linguang 1,2,3,LIU Yinping 4,LI Yu 4,SONG Jiansong 2,WANG Junmei 1,5,YUE Wenhao 1,5,LIU Lei 1,5,CAI Kangfeng 1,5∗(1.Institute of Crop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310021,Zhejiang;2.Haining Jianhe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Co.,Ltd.,Jiaxing 314416,Zhejiang;3.Zhejiang Agronomist College,Hangzhou 310021,Zhejiang;4.Haining Crop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Jiaxing314400,Zhejiang;5.National Barley Improvement Center,Hangzhou 310021,Zhejiang)㊀㊀Abstra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1new barley varieties was conducted in Haining,Xiuzhou,Jiaxing,Pinghu,Cixiand Wenzhou within Zhejiang Province.The growth duration of Zhepi 25,19-39and Xiu 20-11in Wenzhou was less than130d,so these varieties are suitable for local barley-early rice-late rice triple cropping system.The yield of Zhepi 23,Zhepi 28and Zhepi 37exceeded 5500kg㊃hm-2while maintaining relatively low plant height and short growth period,soit is promising to promote these varieties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Province.Keywords :barley;agronomic traits;yield;growth period㊀㊀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仅次于玉米㊁小麦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禾谷类作物,2022年全球产量1.55亿t (FAO 数据库)㊂大麦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㊁钙和磷含量适中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丰富,是优质的饲料原料[1-3]㊂全球范围内,大麦总产的70%左右用于饲料,16%左右用于酿造,14%左右用于食用[4]㊂在国家大力推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背景下,大麦的饲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㊂同时,随着粮食安全已上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熟制粮食生产模式受到推崇[5-6]㊂大麦因其生育期短㊁早熟㊁耐迟播等特点,在轮作倒茬上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能在多熟制生产和粮食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本研究收集了11个浙江省选育的大麦新品种,在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旨在客观㊁公正地评价各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麦新品种推广种植提供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90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供试材料为浙江省近年来育成的大麦新品种(表1),均为二棱春性皮大麦,种子分别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提供㊂表1㊀11个大麦新品种及来源Table1㊀Eleven new barley varieties and their origin 品种来源浙皮25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23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37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28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9-34浙江大学19-39浙江大学秀20-1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秀127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秀0324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花3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11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2㊀试验设计㊀㊀所有材料于2022 2023年在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种植,施肥㊁除虫及除草参照当地种植习惯㊂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方形,面积13.3m2,播种量按当地习惯(一般180kg㊃hm-2左右),确保基本苗300万㊃hm-2左右㊂试验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四周设保护行且无荫蔽㊂1.3㊀统计指标㊀㊀田间观察记载物候期,各小区定点适时调查基本苗㊁最高苗㊁有效穗㊂随机取10个代表性单株测量株高和穗长,成熟后取10个代表性穗统计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㊂小区混合收获,晒干后统计产量和千粒重㊂2 结果与分析2.1㊀生育期㊀㊀11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在161~166d(表2)㊂浙皮25号和19-39生育期最短,为161d㊂其次为秀20-11,生育期为162d㊂浙皮28号㊁秀0324和浙皮37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64d㊁164d和165d㊂秀1271生育期最长,为166d㊂从试点上看,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在132~175d㊂温州平均生育期最短,为132d,其次为海宁和平湖,为166d,慈溪和秀洲的生育期分别为170d和171d,嘉善最长,为175d㊂表2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物候期Table2㊀Phenophase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物候期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d 浙皮25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1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182023-03-222023-03-132023-03-182023-03-10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72023-05-032023-05-062023-04-302023-04-14生育期/d162170174165167125浙皮23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12023-03-262023-03-182023-03-242023-03-122023-03-12成熟期2023-05-022023-05-092023-05-032023-05-092023-05-012023-04-19生育期/d165172174168168130浙皮37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5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12023-03-272023-03-152023-03-232023-03-122023-03-10成熟期2023-05-062023-05-082023-05-102023-05-062023-05-032023-04-23生育期/d169171181165170134浙皮28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4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02023-03-232023-03-132023-03-192023-03-112023-03-16成熟期2023-05-05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32023-04-24生育期/d16817117416517013519-34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182023-03-212023-03-132023-03-182023-03-11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42023-05-032023-05-062023-05-052023-04-23生育期/d162167174165172134表2(续)品种物候期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d 19-39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1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52022-12-10抽穗期2023-03-192023-03-232023-03-152023-03-202023-03-11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92023-05-012023-05-062023-05-012023-04-15生育期/d162172172165167126秀20-11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2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22023-03-262023-03-152023-03-232023-03-162023-03-11成熟期2023-05-01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32023-04-15生育期/d164171174165170126秀1271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6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52023-03-302023-03-222023-03-292023-03-152023-03-17成熟期2023-05-102023-05-092023-05-042023-05-082023-05-032023-04-24生育期/d173172175167170135秀0324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4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32023-03-282023-03-202023-03-282023-03-162023-03-17成熟期2023-05-062023-05-082023-05-042023-05-062023-05-012023-04-25生育期/d169171175165168136花30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52022-12-10抽穗期2023-03-192023-03-222023-03-132023-03-212023-03-142023-03-14成熟期2023-04-292023-05-072023-05-012023-05-062023-05-072023-04-23生育期/d162170172165173134浙皮11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02023-03-242023-03-172023-03-222023-03-142023-03-11成熟期2023-05-05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12023-04-19生育期/d168171174165168130平均/d1661711751661701322.2㊀农艺性状㊀㊀参试大麦品种的有效穗为583.5~654.0万㊃hm-2(表3),其中浙皮11号的有效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为654.0万㊃hm-2,浙皮25号㊁秀1271和浙皮37号的有效穗低于600万㊃hm-2,分别为598.5万㊃hm-2㊁588.0万㊃hm-2和583.5万㊃hm-2㊂成穗率变幅64.9%~70.5%(表3),19-39成穗率最高(70.5%),其次为浙皮37号(70.4%),其余品种的成穗率均低于70%㊂各品种株高变幅83.9~92.7cm(表3)㊂秀0324㊁19-39㊁浙皮25号和浙皮11号的株高高于90cm,分别为92.7cm㊁92.7cm㊁91.5cm和90.4cm㊂浙皮23号的株高最矮,仅83.9cm㊂各品种穗长以浙皮11号㊁浙皮37号和浙皮23号最长,为7.5cm,19-34最短,为6.8cm,其余品种穗长介于7.0~7.2cm㊂各品种结实率变幅87.0%~ 96.1%,浙皮25号㊁浙皮37号㊁浙皮23号㊁19-39㊁浙皮28号和浙皮11号的结实率均高于95.0%,而秀1271是唯一一个结实率低于90.0%的品系,其余品系的结实率在91.5%~94.6%㊂各品种千粒重变幅42.1~46.3g(表3),浙皮37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25号的千粒重均高于45.0g,分别为46.3g㊁46.1g和45.4g,花30千粒重最低,为42.1g,其余品种千粒重介于42.4~44.1g㊂2.3㊀产量㊀㊀各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5348.6~ 5671.9kg㊃hm-2(表4)㊂浙皮23号平均产量最高,为5671.9kg㊃hm-2,随后是浙皮28号㊁浙皮37号㊁秀0324㊁19-39和浙皮11号,其平均产量均超过5500kg㊃hm-2㊂花30产量最低,为5348.6kg㊃hm-2㊂其余品种产量介于5377.8~ 5494.4kg㊃hm-2㊂3 讨论大麦因其生育期短㊁早熟的特点,相较于油菜㊁小麦等冬季作物在茬口衔接上有独特的优势㊂90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㊀㊀表3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农艺性状Table 3㊀Agronomic trait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基本苗/(万㊃hm-2)最高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 -2)成穗率/%株高/cm 穗长/cm 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浙皮25号351.0871.5598.568.691.57.128.427.396.145.4浙皮23号342.0960.0640.566.783.97.530.128.895.743.8浙皮37号261.0828.0583.570.486.67.530.929.695.746.3浙皮28号315.0954.0624.065.487.97.229.428.195.546.119-34390.0952.5631.566.389.7 6.828.926.691.943.319-39391.5897.0633.070.592.77.230.429.195.543.8秀20-11355.5978.0645.065.988.07.130.729.094.642.4秀1271282.0901.5588.065.385.57.232.828.587.043.1秀0324355.5952.5618.064.992.77.230.027.591.543.0花30366.0927.0619.566.988.87.029.727.492.342.1浙皮11号312.0997.5654.065.590.47.531.029.695.344.1表4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产量Table 4㊀Yield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产量/(kg㊃hm-2)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浙皮25号5175.05745.05325.06677.64864.24480.15377.8浙皮23号5550.06653.35737.57002.54905.84182.55671.9浙皮37号5175.06248.74950.07702.55036.44582.55615.9浙皮28号5662.56269.65550.07277.64853.04107.55620.019-345287.56289.85025.07327.54686.34255.15478.519-394687.56213.65475.07752.54611.34510.15541.7秀20-115662.56419.65512.57677.53519.64175.05494.4秀12715100.06608.94725.07602.54578.03657.55378.6秀03245437.56180.04725.07927.54825.24400.05582.5花305163.86402.85587.57052.63972.53912.55348.6浙皮11号5501.36284.64500.07802.64639.14330.15509.6大麦与其它作物轮作的多熟制尤其是三熟制种植模式方兴未艾,如 大麦-早稻-晚稻 [7-8]㊁ 大麦-中稻-再生稻 [9]㊁ 烤烟-花椰菜-大麦 [10]等㊂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生育期均在166d 内㊂在温州试点,浙皮25号㊁19-39和秀20-11的生育期更是分别短至125d㊁126d 和126d,可为当地麦-稻-稻 三熟制种植留出充足的茬口衔接时间㊂高产是育种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农户最关注的性状之一㊂在生产成本和售价稳定的情况下,只有提高产量才能增加种植效益㊂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均在5300kg㊃hm-2以上,其中,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㊁浙皮37号㊁秀0324㊁19-39和浙皮11号的产量更是突破5500kg ㊃hm -2㊂综合生育期㊁株高及产量表现,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37号在浙北地区有较好的推广种植前景㊂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发展,而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是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11]㊂大麦作为优质饲料原料,可在保障饲料粮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随着玉米价格的快速攀升,用大麦替代玉米进行饲料加工越来越被饲料企业接受[12-13]㊂然而目前我省大麦 生产-销售-饲料加工 产业链尚不通畅,表现在(1)大麦销路完全依赖市场,农户怯于扩大种植规模;(2)饲料加工企业若加大大麦使用比例,目前我省大麦产能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㊂因此,需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扶持,消除大麦 生产-销售-饲料加工 产业链的堵点与难点,促进大麦产业发展,进而助力粮食安全㊂参考文献:[1]㊀付霞杰,段涛,王思宇,等.云南半细毛羊7种常用能量饲料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有效能的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1):205-213.[2]㊀顾颖慧,杨青.大麦的饲用价值与处理方法及其在饲料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22,45(17):151-155.[3]㊀巫小建,俞慧明,曾凡荣,等.二棱大麦浙皮10号青贮饲用营养品质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9):1906-1907,1914.[4]㊀ZHOU M X.Barle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M]//ZHANG G,LI C.Genetics and improvement of barley maltquality.Berlin,Heidelberg:Springer,2009:1-17. [5]㊀闫琰,王秀东,王济民,等. 双循环 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4):14-25.[6]㊀叶天承,陈惠哲,向镜,等.粮油多熟制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23,29(5):17-22,27.[7]㊀倪日群,蔡康锋,岳文浩,等.温州三熟制模式下大麦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9):1944-1946,1951.[8]㊀张帆,杨茜.大麦-双季稻轮作体系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大麦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1,47(12):2522-2531.[9]㊀韩秀秀,王军民,张文珍,等.中稻-再生稻-饲用大麦一年三熟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3,43(2):130-131.[10]㊀林萍.中海拔地区烤烟/花椰菜/大麦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云南农业科技,2016(3):50-51. [11]㊀刘长全,韩磊,李婷婷,等.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3(1):33-57. [12]㊀梁停停,任凤芸,刘则学.提高皮大麦在猪饲粮中饲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养猪,2022(2):19-22. [13]㊀曹彦宗,赵文钧,崔璐,等.大麦粉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奶牛,2021(4):5-9.(责任编辑:张韵)。

鲜食花生浙花2_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鲜食花生浙花2_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1405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油料新品种选育 (2021C02064-2);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4年度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大田旱作种质资源收集及开发利用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2022E10012)作者简介:李付振(1975 ),男,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工作,E-mail:fuzhenli@㊂文献著录格式:李付振,张小利,朱灵龙,等.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05-140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309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李付振1ab ,张小利1ab ,朱灵龙1ab ,许林英2,盛定建3,宋度林1ab ,张立权2,蔡娜丹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b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㊀310021;2.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慈溪㊀315302;3.永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永嘉㊀325105)㊀㊀摘㊀要:为给生产上提供鲜食味美㊁食性偏糯的花生品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白沙1016系选9016为母本,以远杂9102为父本,经杂交后系统选育,育成优质鲜食型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命名为浙花2号㊂2017 2018年连续2a 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667m 2荚果平均产量243.35kg,比对照增产34.35%,667m 2籽仁平均产量173.43kg,比对照增产36.85%㊂浙花2号早熟性突出㊁结实性优㊁口感偏糯㊁抗倒性强㊁适应性广,对叶斑病㊁锈病㊁网斑病及青枯病的抗性均较强,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地区春播及夏播种植㊂关键词:花生;浙花2号;鲜食型;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7-1405-03㊀㊀花生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㊂我国花生生产和消费一直位于世界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约460万hm 2,总产量在1750万t 左右[2]㊂我国花生总产量中约52%用于榨油,40%左右用于食用和食品加工,其余约8%用于出口和留种,花生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3]㊂花生籽仁中富含蛋白质㊁脂肪酸㊁矿物质㊁膳食纤维㊁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且口味独特,在全球性食物生产与供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消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花生为原料的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非油用型花生占比逐渐提高,生产和消费市场对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需求也日益迫切[5]㊂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鲜食花生因具有营养丰富㊁味道鲜美㊁易于消化㊁保健作用强等优点,在花生消费市场所占比重逐渐增加[6]㊂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影响,鲜食花生在南方大都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周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选择适合鲜食的花生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鲜食花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㊂浙江省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在2万hm 2左右,主要分布在绍兴㊁宁波㊁舟山㊁温州及杭州周边区域,主要以鲜食嫩荚果为主,炒货型小花生也占有一定比例,油用花生占比极低㊂目前,浙江省主要花生栽培品种以地方种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品种退化㊁生育期长㊁产量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7]㊂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有种植和食用鲜花生的习惯,也是鲜食花生主要消费区之一,生产上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主要以小京生㊁四粒红为主,还有一部分大粒地方种,产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区域主要栽培品种㊂此外,北方鲜食花生品种很难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出现早衰,造成严重减产,适合浙江等长江中下游花生产区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非常短缺㊂因此,开展适合本省生态特点的鲜食花生品种选育工作尤其重要,这对浙江省花生品种结构调整,丰富浙江省花生产品均具有积极的意义㊂1 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母本为白沙1016系选9016,白沙1016是广东省澄海县白沙农场选育的优良花生品种㊂该品种春播生育期为120d 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株高平均35cm,具有中粒果㊁高产㊁早熟㊁抗逆性1406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强㊁结果集中等突出特点,于1984年通过河北省认定㊂父本远杂910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花生优良品种,具有早熟㊁高产㊁适应性广㊁果形好㊁出米率高等显著优点[8]㊂该品种先后通过国家㊁河南省㊁湖北省审定和辽宁省备案,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㊂1.2㊀选育过程㊀㊀2012年以白沙1016系选9016做母本,远杂9102做父本选配杂交组合,收获杂交果㊂2012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县繁殖F1,混合收获㊂2013年在杭州种植F2代,对群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单株收种,按系谱法编号㊂2013 2015年针对分离世代材料均按照系谱编号,进行系统选育,优中选优㊂2015年经过综合株系鉴定,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相结合,筛选出综合双亲优点早熟㊁高产㊁果多饱满㊁抗逆性强的最优株系,编号PF625W2-632㊂2017 2018年将扩繁的该品系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多点试验,该品系表现优良,名称为浙花2号,同时开展病虫害抗性鉴定,DUS测试等试验㊂2019 2020年,在慈溪市农业农村局的试验田,进行生产试验,早熟性及产量明显㊂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 花生2022330016)㊂其选育过程见图1㊂2㊀产量表现浙花2号参加2017 2018年浙江省花生新品㊀㊀图1㊀浙花2号的选育过程种区域多点试验,参试新品种(系)5个,含1个对照品种四粒红㊂2017年浙花2号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4.46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6.10%,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籽仁667m2平均产量174.6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7.94%,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2018年续试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2.25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2.64%,达极显著水平,依然居参试品种第1位;667m2平均籽仁产量172.2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5.75%,同样居参试品种第1位(表1)㊂2019年,根据浙江省3点生产试验表明,在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栽培模式下,浙花2号比对照四粒红鲜荚果增产32.84%,干荚果增产33.07%,㊀㊀表1㊀浙花2号产量表现年份品种试验点次667m2干荚果产量/kg 667m2籽仁产量/kg比CK增产/%干荚果籽仁产量位次参试品种数2017浙花2号5244.46∗∗174.63∗∗36.1037.9415四粒红(CK)5179.62126.600055 2018浙花2号5242.25∗∗172.23∗∗32.6435.7515四粒红(CK)5182.64126.870055㊀㊀注:∗∗表示与CK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㊂干籽仁增产达40.72%㊂浙花2号植株紧凑,株型直立,全生育期116.4d左右,生产上完全满足春播或夏播种植,推荐在浙江省作为鲜食品种推广种植㊂3㊀品种特征3.1㊀农艺及经济性状㊀㊀浙花2号属早熟食用型花生新品种,以鲜食为主,疏枝直立,连续开花,叶片绿色程度中等㊁椭圆㊁叶片较大,主茎高52.84cm,侧枝长57.07cm,总分枝9.35个,结果枝8.08个,单株饱果数17.20个㊂荚果普通型,荚果缩缢程度中等,果嘴明显程度弱,荚果表面质地中等,百果重155.46g,饱果率78.89%,籽仁柱型,种皮浅红色,内种皮黄色,百仁重104.25g,出仁率71.22%(表2)㊂该品种苗期长势较强,花期长势较强,结实性好㊁集中,果柄中等㊁粗㊁韧性较弱㊂鲜食口感好(糯㊁微甜),适收期中等,全生育期116.4d左右,抗倒性强,适宜小型农机作业㊂表2㊀多点试验中浙花2号的基本农艺性状年份主茎高/cm侧枝长/cm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g百仁重/g出仁率/% 201753.1857.369.428.1216.4078.84155.46103.5071.34 201852.5056.789.288.0418.0078.94155.46105.0071.10平均52.8457.079.358.0817.2078.89155.46104.2571.223.2㊀品质性状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对干籽粒测定,浙花2号籽仁含油量47.6%,蛋白质含量25.2%,油酸含量44.1%,亚油酸含量33.4%,油亚比1.32,黄曲霉毒素未检出,检出限为0.5g㊃kg-1㊂3.3㊀抗性鉴定㊀㊀2017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浙花2号表现为中抗青枯病㊁中抗锈病㊁高抗叶斑病㊂4 栽培要点4.1㊀适期播种㊀㊀春播种植以4月中下旬为宜,在连续5d低温在15ħ以上时及早播种㊂夏播在6月上旬至中旬为宜,根据本地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㊂4.2㊀种植密度㊀㊀春播667m2种植8000~10000穴,夏播667m2种植10000~12000穴,每穴两粒,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可适当增减㊂4.3㊀田间管理㊀㊀田间管理采取前促㊁中控㊁后保的管理措施,根据花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9]㊂春播前施足底肥,后期可根据长势喷施速效肥料,确保不早衰㊂夏播苗期要及早追肥,生育前期以促为主,中期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化控,花针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成熟时应注意及时收获,保证丰产丰收㊂浙花2号生育后期易感叶片锈病,以提前预防为主,在下针期㊁饱果成熟期,用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间隔7~10d喷施1次,连续2~3次可有效防治晚期锈病的发生㊂此外,花生忌重茬轮作,与水稻倒茬㊁玉米等其他旱粮轮作,可以有效减缓病虫害的发生㊂4.4㊀适时收获㊀㊀根据花生地上植株形态及地下荚果的成熟度及时收获,当花生上部果枝叶片变黄㊁果壳网络清晰㊁种仁明亮有光泽时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高效[10]㊂浙花2号在生产上做鲜食用时,95d以上即可收获㊂如果迟收,会有比较明显的落荚,掉果现象㊂参考文献:[1]㊀万书波,张佳蕾.中国花生产业降本增效新途径探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5):657-662.[2]㊀唐兆秀,徐日荣,陈湘瑜,等.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1):17-20.[3]㊀廖伯寿.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2):161-166.[4]㊀杨伟强,崔凤高,张建成,等.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9):184-188. [5]㊀房元瑾,孙子淇,苗利娟,等.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5):875-886.[6]㊀厉广辉,王兴军,石素华,等.我国鲜食花生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4):604-607. [7]㊀李付振,吴列洪,梁尹明,等.浙江花生小京生产业现状及育种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12,53(10):1374-1376,1381.[8]㊀罗中伟,甄志高,段莹,等.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73-174,215.[9]㊀李拴柱,宋江春,王宏豪,等.花生新品种宛花3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4):67-68. [10]㊀郭峰,李庆凯,范仲学,等.不同收获时期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20,35(3):84-90.(责任编辑:王新芳)。

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

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23-05-12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74-4)作者简介:戴惠明(1981 ),男,浙江温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下经济研究,E-mail:dhm676818@㊂文献著录格式:戴惠明,郑洁敏,黄宗贵,等.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390-239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51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戴惠明1,郑洁敏1,黄宗贵2,李亚萍3,姜武3,陈家栋3(1.永嘉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永嘉㊀325100;2.温州市种子站,浙江温州㊀325005;3.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温州㊀325005)㊀㊀摘㊀要:本研究通过栀子种子和扦插苗接种菌根真菌,研究菌根共生对栀子种子萌发率㊁出苗率的影响以及对扦插苗成活率㊁根系生长的影响㊂结果显示,菌根共生促进栀子种子萌发和出苗,促进栀子幼苗生长;提高栀子扦插苗成活率,促进扦插苗根系生长;菌根共生提高栀子吲哚乙酸(IAA)㊁赤霉素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POD)㊁过氧化氢酶(CAT)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㊂由此提出假设,菌根共生对栀子幼苗和扦插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因为栀子中IAA㊁赤霉素含量和POD㊁CAT㊁SOD 活性提高,提高栀子代谢水平,促进栀子种子萌发和生长,促进栀子扦插苗生根㊂本研究为栀子的菌根化育苗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㊂关键词:菌根共生;栀子;种子萌发;扦插;激素;酶活性中图分类号:S759.8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0-2390-04㊀㊀栀子(Garadenia jasminoides )是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也叫作黄栀子㊁红枝子等,主要产地为浙江㊁江西㊁湖南等[1]㊂栀子是我国常见的大宗药材之一,主要有效成分为栀子苷㊁西红花苷㊁有机酸等,具有泻火除烦㊁清热利尿㊁凉血解毒㊁散瘀血等功效,临床用于热病心烦㊁湿热黄疸㊁小便黄短㊁尿血㊁肾盂炎㊁热毒疮等症,是治疗黄疸性肝炎的首选药物[2]㊂栀子也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林树种和观赏树种,不仅具有经济寿命长㊁价值高的特点,而且四季常绿,形态优美㊂栀子也是入选卫生部首批药食两用中药材名录的药材㊂栀子可用种子㊁扦插和分株繁殖3种育苗方法㊂种子繁殖具有管理便捷,成本低等优势;扦插繁殖具有苗木数量大,成株后生长势强的优势㊂因此,种子繁育和扦插是目前生产上采用的主要方法[3-4]㊂栀子是小型灌木,在种子育苗过程中存在种子萌发率低,育苗周期长等问题,扦插繁殖也有存活率低下,小苗抗逆性弱等问题㊂近几年,栀子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对栀子种苗的需求也逐渐增大㊂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共生体,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㊂研究表明,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都可以形成丛枝菌根㊂菌根形成后,植物能够通过菌根真菌的根外菌丝吸收非根际区土壤中的养分,尤其是对磷㊁氮㊁钾等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对土壤中养分的利用,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减少植物对肥料的依赖[5-6]㊂菌根共生可以通过调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提高宿主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7]㊂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调节剂,同时也能够调控菌根共生系统的形成[8]㊂研究[9]发现,接种菌根真菌会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素的累积㊂接种菌根真菌玉米根系中检测到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大幅提高,植物激素也对种子的萌发起到关键作用[10]㊂过氧化物酶(POD )㊁过氧化氢酶(CAT)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在栀子种子萌发阶段发挥作用,清除种子的活性氧,减少种子产生的丙二醛等有害代谢物对种子的伤害[11]㊂菌根化栽培技术已在农㊁林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促进作物生长㊁提高作物抗逆性㊁减少肥料施用㊁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等优点㊂目前,菌根化栽培在栀子生产应用中较少,因此,利用菌根化技术提高栀子种子萌发率及促进扦插苗的生长,缩短育种周期,对栀子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栀子的菌根化栽培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种子和扦插苗均为栀子玉香,在永嘉县金溪镇六龙村基地采收,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陶正明研究员鉴定㊂本实验用到的菌根真菌为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rregularis),购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㊂菌种由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家栋博士扩繁,使用烟草和三叶草为宿主植物,基质为体积比3ʒ1的黄沙和石英砂,菌根共生3个月后,停止浇水,让植物自然死亡㊂经扩繁后,菌剂主要成分为菌丝体㊁孢子果㊁孢子㊂1.2㊀实验方法1.2.1㊀栀子种子萌发处理㊀㊀将栀子种子与湿润的营养土混合,充分湿润种子,同时加入菌剂,对照加入121ħ灭活的菌剂,在温度为28和24ħ,光照14h㊁黑暗10h的环境下培养㊂1.2.2㊀栀子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测定㊀㊀在上述条件下处理栀子种子25d,在实验室统计萌发率,以栀子胚根突破种皮确定为种子萌发;接着在实验室培养60d,然后统计栀子地上部分的出苗情况㊂1.2.3㊀栀子扦插苗接菌处理㊀㊀剪取树龄为5a的成年栀子枝条,去叶,伤口用高锰酸钾消毒后插入土壤,外源施加含有菌根孢子的菌剂作为处理,对照组施用经121ħ灭活的菌剂㊂扦插5个月后统计扦插成活率及根系生长状态㊂实验时间为2021年3月,环境温度为15~30ħ㊂1.2.4㊀栀子激素提取及测定㊀㊀取1g栀子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乙腈提取过夜,低温离心机12000r㊃min-1离心10min,获得上清液,然后加入C-18固相萃取体,剧烈振荡30s后,10000g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离心管,氮气吹干㊂用200μL甲醇复溶, 0.22μm有机相膜过滤㊂使用HPLC-MS/MS(美国安捷1260)测定植物激素㊂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1%甲酸和水/0.1%甲酸㊂1.2.5㊀栀子酶活性测定㊀㊀取一定部位的植物叶片(视需要定,去叶脉) 0.5g于预冷的研钵中,1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上研磨成浆,加缓冲液至终体积为5mL㊂取1.5~2.0mL于1000r㊃min-1下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活测定粗提液㊂POD活性测定参考李鑫[12],SOD活性测定参考赵春旭等[13],CAT活性测定参照张兰等[11]方法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菌根真菌共生对栀子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2.1.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的影响㊀㊀栀子种子播种后,在保证湿度和环境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大约需要20d发芽㊂在本研究中,播种处理25d后统计栀子种子的萌发率,再过60d 后统计出苗率㊂根据图1可知,接种菌根真菌的种子萌发率为88.35%,对照仅为70.22%㊂接种菌根真菌栀子出苗率为68.33%,对照为58.77%㊂同一指标柱上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图2同㊂图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萌发率和出苗率的影响2.1.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小苗生长的影响㊀㊀处理60d后,观察栀子小苗生长状态,图2中B可以看出接种菌根真菌小苗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㊂经测定,接种菌根真菌和对照栀子幼苗的地上部长度分别为3.47和2.56cm,根长分别为2.91和1.96cm㊂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栀子地上部和根系生长㊂取接种菌根真菌的根系,经曲利本蓝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图2中C显示,接种菌根真菌栀子根部已经形成从枝结构(红色箭头标注),说明栀子幼苗根部菌根共生良好㊂2.1.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激素含量的影响㊀㊀相关研究表明,菌根共生能够调节植物激素水平,调控植物的表型变化㊂植物激素是植物发育的中枢调节剂,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㊂因此,在接菌60d后,我们测定了2个处理的栀子中激素含量㊂由表1可知,菌根共生实验组中吲哚乙酸(IAA)㊁细胞分裂素㊁赤霉素的含量分别为㊀㊀A 栀子幼苗地上部和根部长度;B 菌根共生栀子幼苗表型;C 接菌幼苗根系显微图片,红色箭头标注的为菌根共生细胞㊂图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幼苗生长的影响表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激素含量的影响处理IAA含量/(ng㊃g-1)细胞分裂素含量/(ng㊃g-1)赤霉素含量/(ng㊃g-1)接菌 1.533ʃ0.21a0.342ʃ0.06a 1.423ʃ0.13a 对照 1.014ʃ0.34b0.235ʃ0.04b 1.151ʃ0.26b ㊀㊀注:表中数据为测定项的平均值ʃ标准差㊂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2~5同㊂1.533㊁0.342㊁1.423ng㊃g-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㊂2.1.4㊀菌根共生对栀子酶活性的影响㊀㊀POD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属于活性较高的酶种类,相关研究[12]表明,POD与植物呼吸作用㊁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均有着密切关系㊂CAT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㊁线粒体㊁内质网中,与植物抗氧化防御能力相关[11],SOD主要起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也是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反映植物抵抗逆境伤害的能力[13]㊂在本研究中,测定2个处理60d 后栀子体内POD㊁CAT㊁SOD活性㊂由表2可知,菌根共生栀子POD㊁CAT㊁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㊂表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POD㊁CAT㊁SOD活性的影响处理POD活性/(U㊃g-1㊃min-1)CAT活性/(U㊃g-1㊃min-1)SOD活性/(U㊃g-1)接菌214.33ʃ6.54a135.46ʃ12.37a104.96ʃ13.75a 对照188.23ʃ10.21b105.19ʃ9.31b82.45ʃ5.62b 2.2㊀菌根真菌共生对栀子扦插苗的影响2.2.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成活率及根系生长的影响㊀㊀栀子扦插的成活率是制约栀子种苗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比较接种菌根真菌对栀子扦插的影响㊂接种菌根真菌处理5个月后,统计栀子扦插成活率㊂结果显示,未接种菌根真菌栀子苗存活率为60.25%,接种菌根真菌栀子苗存活率为85.70%(图3)㊂接种菌根真菌扦插苗根长为10.98cm,每个枝条生根15.43条,质量为4.91 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表3)㊂图3㊀菌根真菌对栀子扦插苗的影响表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根系的影响处理根长/cm每个枝条生根数量/条根质量/g接菌10.98ʃ2.24a15.43ʃ1.73a 4.91ʃ0.28a 对照8.22ʃ1.31b11.35ʃ0.98a 3.24ʃ0.47b 2.2.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根系激素的影响㊀㊀激素是植物生根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2个扦插处理的栀子根系中激素含量㊂由表4可知,菌根共生实验组中IAA㊁赤霉素的含量分别为0.754㊁0.521ng㊃g-1,显著高于对照组;脱落酸含量的趋势与IAA和赤霉素含量相反,接菌组脱落酸含量为0.612ng㊃g-1,显著低于对照㊂表4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激素含量的影响处理IAA含量/(ng㊃g-1)赤霉素含量/(ng㊃g-1)脱落酸含量/(ng㊃g-1)接菌0.754ʃ0.12a0.521ʃ0.10a0.612ʃ0.07b 对照0.486ʃ0.07b0.327ʃ0.09b0.891ʃ0.11a2.2.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酶活性的影响㊀㊀在本研究中,在菌根共生以及对照组扦插苗生长5个月后,检测扦插苗栀子根系POD㊁CAT㊁SOD 活性㊂由表5可知,菌根共生栀子苗中POD㊁CAT㊁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5)㊂表5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POD ㊁CAT ㊁SOD 活性的影响处理POD 活性/(U㊃g -1㊃min-1)CAT 活性/(U㊃g-1㊃min-1)SOD 活性/(U㊃g-1)接菌354.12a251.46a201.38a对照279.47b172.62b115.72b3㊀讨论㊀㊀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植物都能和菌根真菌形成共生,菌根共生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宿主植物应对各种环境胁迫的耐受性,菌根的形成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机制[14]㊂目前,菌根化栽培已经广泛应用于农㊁林业的生产实践㊂相关研究[15]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根系活力㊂在干旱胁迫下,菌根共生能够通过促进宿主植物根长增加㊁侧根形成㊁根毛密度增大㊁根表面积扩大等方式提高水分的吸收能力,以缓解干旱对植物造成的危害[16]㊂菌根共生可以影响宿主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响应,改善宿主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17]㊂本研究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对栀子种子萌发率㊁幼苗生长的影响,观察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成活率㊁根系长度的影响,发现接种菌根真菌可以有效提高栀子种子的萌发率,促进栀子幼苗生长,提高栀子扦插苗成活率,促进扦插苗生长㊂通过测定接种菌根共生的栀子中激素的含量,发现栀子菌根共生提高IAA㊁赤霉素含量从而调控栀子种子萌发和生长;测定接菌栀子POD㊁CAT㊁SOD 活性,发现菌根共生促进POD㊁CAT㊁SOD 活性,可以推测,菌根共生在栀子内部经过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积累了一定量的活性氧,需要高活性的抗氧化酶来清除㊂本研究为菌根栀子的菌根化育苗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㊀陈家栋,姜武,黄宗贵,等.基于多指标分析的不同产地栀子质量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2):323-327.[2]㊀曹虹虹,严维花,郭爽,等.基于多成分测定及指纹图谱评价不同产地栀子质量[J ].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8):4026-4033.[3]㊀徐鑫,戚华文,高德嵩,等.基于化学模式识别的栀子UPLC 定量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8):4416-4422.[4]㊀冯占亭.栀子育苗及主要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8(5):67-69.[5]㊀CASIERI L,LAHMIDI N A,DOIDY J,et al.Biotrophictransportome in mutualistic plant-fungal interactions [J ].Mycorrhiza,2013,23(8):597-625.[6]㊀GARCIA K,DOIDY J,ZIMMERMANN S D,et al.Take a tripthrough the plant and fungal transportome of mycorrhiza [J].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16,21(11):937-950.[7]㊀POZO M J,LÓPEZ-RÁEZ J A,AZCÓN-AGUILAR C,et al.Phytohormones as integrators of environmental signals in theregulation of mycorrhizal symbioses [J ].New Phytologist,2015,205(4):1431-1436.[8]㊀陈家栋.番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SlUGT132在丛枝菌根共生中的功能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9]㊀JENTSCHEL K,THIEL D,REHN F,et al.Arbuscularmycorrhiza enhances auxin levels and alters auxin biosynthesisin Tropaeolum majus during early stages of colonization [J].Physiologia Plantarum,2007,129(2):320-333.[10]㊀戴惠明,段晓婧,何全全,等.菌根共生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6):1478-1480.[11]㊀张兰,朱玉野,龚雨虹,等.栀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4):3666-3669.[12]㊀李鑫.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对春小麦早衰的影响机制[D].银川:宁夏大学,2021.[13]㊀赵春旭,刘芳芳,赵韦,等.水杨酸浸种对高羊茅在干旱胁迫下萌发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1,28(11):1945-1949.[14]㊀李仕飞,刘世同,周建平,等.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2-73.[15]㊀张曼,裴康康,孔德政.莲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河南科学,2010,28(5):547-549.[16]㊀JAVOT H,PENMETSA R V,BREUILLIN F,et al.Medicagotruncatula mtpt4mutants reveal a role for nitrogen in theregulation of arbuscule degeneration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symbiosis [J].The Plant Journal,2011,68(6):954-965.[17]㊀张中峰,张金池,黄玉清,等.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3,32(6):1607-1612.(责任编辑:王新芳)。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_的选育与应用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_的选育与应用

2148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收稿日期:2023-02-0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1);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2203B05)作者简介:王林友(1978 ),男,浙江温岭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E-mail:ly217wang@㊂通信作者:蒋根水(1966 ),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和农技推广工作,E-mail:jgs9179@㊂文献著录格式:王林友,俞斌,葛常青,等.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48-215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2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王林友1,俞斌2,葛常青3,李新敏3,洪晓富1,祁永斌1,王建军1,沈建勋4,蒋根水3∗(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0;3.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0020;4.杭州市原种场,浙江杭州㊀311115)㊀㊀摘㊀要:浙杭优K202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由长粒型晚粳稻不育系浙杭K2A 和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配组而成,2022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22015)㊂浙杭优K202具有高产稳产㊁转色好㊁米质优㊁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适合在福建㊁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㊂本文对该组合的品种特性㊁栽培和种子生产技术作了介绍㊂关键词: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转色;高产;选育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48-04㊀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直接利用已成为当今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籼粳杂交稻新组合不断推出,这些组合大都采用粳不籼恢的配组方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普遍表现为植株高大㊁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同时继承了母本粳稻的优良株型和耐早衰等特性,具有叶姿挺拔㊁株型紧凑㊁耐肥抗倒㊁抗逆性较强㊁后期青秆黄熟㊁食味较优等特点[1-4]㊂但此类组合大部分感光性较强,生育期偏长,适应性较窄;叶色较深,后期转色差;着粒密度高,灌浆慢或二次灌浆,进而影响外观品质,且易发稻曲病;谷粒以团粒型为主,同质化严重㊂而株型偏籼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顺畅㊁转色好㊁适应性广的组合少之又少[5-6]㊂基于以上背景,项目组在前期强感光大穗型圆粒籼粳杂交稻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选育转色好㊁优质长粒型不育系和早熟㊁长穗长粒型恢复系来培育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以期实现上述目标㊂项目组利用自育保持系浙04B [7]和引进的优质长粒型晚粳稻嘉禾212,采用杂交㊁辐射诱变㊁回交等手段选育出带浅黄色叶色标记的浙杭K2B,后经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选育出了优质㊁长粒㊁抗病㊁带叶色标记的晚粳稻三系不育系浙杭K2A㊂在恢复系选育上,以多穗长粒型广亲和长粒恢复系K 306093为母本,以广亲和大穗型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技术将双亲的多穗㊁大穗㊁长粒等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于2017年选育出了长穗长粒㊁配合力较强的新型大穗型籼粳中间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再与浙杭K2A 配组,育成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超高产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杭优K202㊂经近年多点试种及示范,该组合表现长势繁茂㊁高产稳产㊁叶色浅绿㊁长相清秀㊁茎秆粗壮㊁熟期较早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通畅㊁后期转色好,好管易种,米饭兼有籼稻的松软风味和粳稻的柔软口感,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应用前景看好㊂1 选育过程1.1㊀亲本来源㊀㊀不育系浙杭K2A,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BT 型长粒晚粳稻三系不育系,系以浙04A 为母本,以浙04B 和嘉禾212的杂交F 1再与嘉禾218杂交获得的F 1干种子经60Coγ射线350Gy 辐射后系选获得浙杭K2B 为父本,经测交㊁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转育而成,于2015年定型,202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不育系)2020015㊂具有株型紧凑,带浅黄色叶色标记㊁长相清秀㊁米质优㊁抗病性较强㊁育性稳定㊁开花习性好㊁易制种等特点㊂恢复系浙杭恢F1902是由多穗型长粒广亲和恢复系K306093和大穗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818杂交选育而成的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于2017年定型㊂具有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㊁抗稻瘟病㊁配合力强㊁熟期早等特点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3年在杭州以K306093为母本,以浙优18的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杂交,翌年春季在海南陵水种植F1,表现植株较高,穗型较大但有退化,去杂后混收,2014年夏季在杭州直播种植F2,成熟后混收,2015年春季在海南加代F3,同年夏季在建德种植F4选种群体,分离较大,成熟期经抗病㊁农艺性状㊁结实率筛选,获得优良单株49份㊂2016年春季在海南用浙杭K2A与上述49个株系分别测交,正季在海宁观察测交F1杂种优势,其中测交组合浙杭2Aˑ252026杂种优势明显,单株产量达76.19g,单穗重9.52g,株高128cm,株型松散适中,为叶下禾型,抽穗期比甬优1540早3~ 4d,主穗可达840粒,穗型较长,谷粒饱满,粒型较长,外观米质好㊂此时父本已加代至F6,基本稳定㊂2017年春季在海南同浙杭K2A开展小制种,恢复系未见进一步分离,定名为浙杭恢F1902,组合定名为浙杭优K202,2017 2018年在福建浦城㊁建瓯㊁福鼎㊁龙岩㊁福州等多点进行品比试验,2019年开始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域试验,2021年续试㊁同步生产试验,于2022年获得福建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220015)㊂2022年在江西㊁江苏㊁浙江开展引种试验,备案报审中㊂2㊀产量表现2019年福建省中稻组区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28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1.5%; 2021年续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40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6.9%;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4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4.1%(表1)㊂在近年各地的展示示范中,浙杭优K202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2022年浙江省引种多点试验,平均单产9.59t㊃hm-2,比对照甬优1540增产8.0%;2022年浙江浦江黄宅镇乡6.67 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0.88t㊃hm-2; 2022年浙江余杭瓶窑镇6.67hm2示范方,平均单产11.76t㊃hm-2,比同田种植的甬优1540增产明显;2022年江西鄱阳4.33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2.30t㊃hm-2㊂表1㊀浙杭优K202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年份组合产量/(t㊃hm-2)生育期/d有效穗/(万㊃hm-2)成穗率/%株高/cm穗长/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2019浙杭优K2029.28142.013.370.2118.122.3283.4232.282.124.1Ⅱ优33019.14142.413.867.6122.225.2213.7193.390.129.3 2021浙杭优K2029.40141.413.363.6124.222.4270.2217.180.424.7Ⅱ优33018.79142.414.773.9128.425.3179.8154.185.730.0平均浙杭优K2029.34141.713.366.9121.222.4276.8224.781.324.4Ⅱ优33018.97142.414.370.8125.325.3196.8173.787.929.73㊀特征特性3.1㊀农艺性状㊀㊀浙杭优K202长势繁茂,株型松散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浅绿,长相清秀,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穗型长弯,结实率高,灌浆顺畅,后期转色好,青秆黄熟,谷色黄亮,无芒,粒型略长㊂据福建省2a中稻组区试结果,全生育期141.7d,比对照Ⅱ优3301早熟0.7d;有效穗13.3万㊃hm-2,穗长22.4cm,每穗总粒数276.8粒,千粒重24.4g,结实率81.3%,平均株高121.2cm(表1)㊂3.2㊀抗性㊀㊀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2019㊁2021年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浙杭优K202的2a稻瘟病平均抗性分别为感(S)㊁高感(HS);2a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损失率最高级为5级,综合评价为高感(HS)稻瘟病㊂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2022年抗性鉴定,浙杭优K202平均叶瘟5.0级,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1级,综合指数3.3,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最高级5级,中感白叶枯病㊂3.3㊀稻米品质㊀㊀据福建省中稻组区试,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2150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9年检测,浙杭优K202整精米率65.3%,胶稠度72.0mm,直链淀粉含量14.8%,碱消值6.2级,垩白度1.8%,透明度2级,米质达到部颁二等优质标准(表2)㊂表2㊀浙杭优K202稻米品质指标组合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部标(等级)浙杭优K20281.674.265.3 5.8 2.411.0 1.82 6.272.014.8二等Ⅱ优330181.673.557.3 6.6 2.844.07.92 5.082.022.8普通3.4㊀籼粳属性㊀㊀经19对InDel引物对浙杭优K202进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图1),浙杭优K202的父本浙杭恢F19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222,属籼稻,母本浙杭K2A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889,属粳稻,浙杭优K2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528,属中间型,表明浙杭优K202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杂交稻㊂1 籼稻测验品种9311;2 粳稻测验品种日本晴;3㊁4 浙杭K2A;5㊁7 浙杭优K202;6㊁8 浙杭恢F1902㊂图1㊀InDel引物R1M37对浙杭优K202及其亲本的籼粳属性鉴定3.5㊀适宜区域㊀㊀浙杭优K202适宜在福建稻瘟病轻发稻区作中稻种植,以及在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相似稻区作中稻种植㊂4㊀栽培技术4.1㊀适期稀播,短龄壮秧㊀㊀参考当地中稻播种时间,可略作推迟,秧苗田播种量以150kg㊃hm-2为宜,大田用种量一般15.0~22.5kg㊃hm-2,药剂浸种消毒,培育壮秧㊂机插育苗每盘播种量以50~60g为宜,秧苗叶龄3.0~3.5叶,秧龄控制在20d以内㊂秧田肥水双促,多效唑促蘖㊂4.2㊀匀株浅插,宽行稀植㊀㊀手工插秧宜采用宽行窄株,双本浅插的种植方式,栽插距离20.0cmˑ30.0cm㊂高速插秧机一般机插距离30.0cmˑ22.0cm,约15万丛㊃hm-2,基本苗控制在30万㊃hm-2以内㊂4.3㊀科学肥水管理㊀㊀浙杭优K202早生快发,氮肥利用率高,不需要较高肥力即可获得高产,应控制氮肥用量,且氮肥施用以早期为主,做到重前控后㊂前期施足基肥,移栽后7d施尿素75kg㊃hm-2,隔4~5d再施尿素150kg㊃hm-2㊁氯化钾150kg㊃hm-2㊂水分管理上,前期湿润灌溉促分蘖,每丛13个左右分蘖时及时隔田,此后间隙灌溉,孕穗至始穗期保持5~10cm水层,后期干湿交替,保叶养根,确保籽粒充分灌浆,切忌过早断水,防止早衰㊂4.4㊀病虫害防治㊀㊀山区种植应加强防治稻瘟病,在分蘖期和破口期各防治一次,喷施20%三环唑1.5kg㊃hm-2或5%真菌净稀释1000倍喷施㊂始穗前后务必防治稻曲病2次,加强螟虫及后期褐稻虱防治㊂5㊀制种技术母本浙杭K2A感光性强,浙北夏季播始历期为(98ʃ3)d,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花时较早,晴天盛花期在10:50 11:20,单朵小花开颖时间45~60min,内外颖张开角度为35ʎ~ 40ʎ,柱头较大,异交习性较好㊂父本浙杭恢F1902穗型大,花粉量足,熟期较早,在浙北夏季播始历期约76d㊂根据近年摸索,该组合适宜在浙北和上海一带选择自然隔离较好㊁风小㊁土壤肥沃的田块制种㊂5.1㊀确定播差㊁适时播种㊀㊀在浙北地区制种,根据双亲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双期父本模式,分别于6月17日㊁6月22日播种,母本于5月25日播种,播差为23~28d㊂秧田和本田在播种和移栽前30d灌水浸泡,让落地谷充分发芽后再翻耕,以防混杂㊂本田母本用种量22.5~30.0kg㊃hm-2,父本用种量4.5~6.0kg㊃hm-2,父母本秧龄控制在25d以内㊂5.2㊀培育带蘖壮秧㊀㊀净化土壤后施底肥,复合肥375kg㊃hm-2;稀播,3叶1心时施断奶肥,尿素112.5kg㊃hm-2;拔秧前3~4d施起身肥,尿素150kg㊃hm-2,保证移栽时带1~2个分蘖㊂5.3㊀合理行比㊁插足基本苗㊀㊀父母本的行比采用1ʒ8为宜,父母本间距约30.0cm㊂母本手插秧插种密度为16.7cmˑ16.7cm,2~3本插,约32.0万丛㊃hm-2;父本株距约27.0cm,多本插,约2.5万丛㊃hm-2㊂5.4㊀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㊀㊀为使母本有足够的颖花数,父本有充足花粉量,前期要施足基肥,移栽后及时追肥,全生育期用纯氮180~190kg㊃hm-2,合理配施磷钾肥;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灌溉,封行后及时晒田,孕穗期薄水养胎,后期干干湿湿,加强螟虫㊁褐飞虱等病虫害防治㊂5.5㊀花期预测与调整方法㊀㊀浙杭优K202父母本分属籼稻和粳稻,光温反应不一样,在确定播差后,后期的花期预测和调整非常关键㊂通常以Ⅵ期前父本比母本早1~2期,始穗父本比母本1~2d为准,在幼穗发育的Ⅳ期前要隔天定点剥查父母本幼穗发育进程,发现花期不遇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双亲的发育进程㊂5.6㊀九二〇施用与赶粉技术㊀㊀适时适量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是取得制种高产的关键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总使用量300~360g㊃hm-2,分2次对全田父母本同时喷施,每次占总用量的50%,第1次在母本抽穗5%时喷施;第2次和第1次间隔1d㊂母本浙杭K2A,柱头不外露,花时集中,赶粉时要密切关注母本开花状态,坚持 母开赶粉 原则,在母本始花30%㊁盛期㊁尾花3个阶段分别人工赶粉1次㊂5.7㊀严格去杂,及时收割㊀㊀在自然隔离的基础上,全生育期要严格多次去杂㊂母本带浅黄色叶色标记,抓住表达最为明显的苗期,从秧苗圃里及时去掉其他叶色株,全生育期坚持去杂,特别在始穗前彻底去除异株,赶粉结束后及时割去父本,灌浆期和收割前加强对母本中可育株的去杀力度,适时收割,防止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㊂参考文献:[1]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6,61(35):3778-3786.[2]㊀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等.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84的选育[J].杂交水稻,2014,29(2):19-21.[3]㊀王林友,王建军,张礼霞,等.杂交稻浙优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54(4):364-366.[4]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春优927的选育及其栽培制种技术[J].中国稻米,2019,25(6):103-105.[5]㊀马荣荣,许德海,王晓燕,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株形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281-286.[6]㊀陆永法,马荣荣,王晓燕,等.超级杂交稻甬优12超高产株形特征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4):659-668.[7]㊀王林友,王建军,金庆生,等.抗病㊁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J].杂交水稻,2009,24(1):15-19.(责任编辑:王新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农业生物种业竞争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97号)精神,经研究,启动实施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

为推动重大专项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集聚整合全省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多学科跨单位育种协作攻关组,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切实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二)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打造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国内领先的生物育种队伍;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我省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部分领域居世界先进。

到2016年,实现以下目标:(一)建成各类动植物(畜禽、水产、竹木、花卉、茶树、果品)种质资源圃、资源库、原种保育中心等15-17个,其中国家级8-9个,发掘创制种质12000份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二)育成各类动植物新品种(系)250个以上,其中150个以上进入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

示范推广新育成品种200个以上,自主选育新品种覆盖率比“十一五”提高15%以上,我省生物种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扶持发展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种业企业10家、大型现代种业集团3~5家,培育种业科技型小企业和种2子种苗生产企业60家以上,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繁育供应体系。

(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育种科研骨干力量,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5人以上,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30人以上。

二、指导原则(一)统一部署,整体设计。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会同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统一部署、整体设计粮油与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育种科技力量,组建多学科跨单位联合的育种协作攻关组,落实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以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导,引导市县财政设立重大专项配套资金,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生物种业,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

鼓励种业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牵头组织实施商业化育种项目或参与育种科研项目。

(三)突出重点、注重绩效。

以新品种选育为重点,有效集成相关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

同时,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前沿性共性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储备,促进生物种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机制、动态管理。

建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动态管理和考评机制,省财政厅和科技厅负责专项实施的3统筹协调、资金安排和监督检查,各协作组实行首席专家(或组长)负责制,制定内部监管、绩效考评与奖励办法。

三、重点任务按照“整合、共享、协作、创新”的要求,各协作组从产业发展需求、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储备等出发,组织开展联合协作攻关,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研究。

利用我省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与创制等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圊、资源库或基因库,发掘具有重要性状的新基因,创制一批生物育种新种质、新材料,获取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为我省动植物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提供基因资源。

(二)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针对动植物育种存在的预见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以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现代高效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转基因等前沿性技术研究,解决育种技术瓶颈,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缩短育种周期,增强技术储备,为定向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三)新品种选育攻关研究。

围绕水稻、旱作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竹木、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等12个领域,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性或广适性、4专用性新品种,丰富品种多样性,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品种保障;并开展配套的高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中试示范,推进新品种的产业化。

(四)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开展高效制种技术、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应用性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种苗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和繁育基地,加强繁育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不断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加快育成新品种的推广。

(五)现代种业企业培育。

鼓励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

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四、组织实施与管理(一)组织管理部门。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落实省级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负责对专项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五年实施期满,对专项和协作组进行验收和绩效评价。

(二)组建协作组。

省科技厅负责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协调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育种5科研力量,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组建12个农业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并负责对协作组的指导和管理。

(三)制订实施方案。

根据“整体设计、突出重点;竞争择优、开放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各协作组在分析各重点产业与种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各领域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设计提出该领域今后五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

实施方案报省科技厅和财政厅。

(四)审定实施方案。

省科技厅、财政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领域专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核专项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主要目标,以及协作组内部管理办法,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确定考核目标,批复审定通过的专项实施方案。

(五)安排专项资金。

省科技厅、财政厅在审核各专项资金预算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各领域专项资金的安排,确定各领域的资助标准。

专项资助标准一经确定,连续五年稳定支持,分年度拨付。

(六)实行首席专家(或组长)负责制。

由首席专家(或组长)组织协调专项的实施,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专项经费。

协作组内建有专题组的,应统筹兼顾各专题组的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并注重发挥各专题组长的作用。

(七)协作组内部管理。

各协作组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各领域的实际,制订协作组内部管理、绩效考评和奖励办法,对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育种材料共6享、成果鉴定、知识产权等进行规范管理。

协作组定期组织工作交流、现场考察和检查互评,每年对项目的进展、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总结,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各专项重点项目负责人应在每年11月底前向协作组提交项目年度总结报告。

每个协作组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报告专项执行进展,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协作组首席专家(或组长)因故离开项目研究岗位半年以上,须向科技厅报告。

(九)建立绩效奖励制度。

各协作组要强化投入绩效的评估和考核,在项目经费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试行“定额资助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的办法,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实施奖励和经费滚动安排,充分调动育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十)建立开放竞争机制。

鼓励各协作组成员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创新型人才,不断补充吸收种业企业及科研人员进入协作组。

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离岗超过一年的协作组成员或科研工作不力的人员作出调整。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农业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定期听取省科技厅、财政厅关于重大专项实施进展的汇报。

各专项和重点项目依托单位7(首席专家或组长、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要为专项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按有关规定做好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二)落实专项资金。

省财政设立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按五年规划一次性核定,在年度考评基础上分年度拨付。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牵头承担商业化育种项目的企业应加强对育种科研的投入。

(三)加强部门合作。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牵头,建立与农口相关部门的沟通会商机制,联合会审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联合实施专项的考核评价等,共同推进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形成育种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配套的工作体系。

并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和相关协会的作用,加强新品种的宣传、技术服务与推广。

(四)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发挥领军人才在育种科研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重大专项实施与人才培养、科研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稳定支持机制,切实保障育种人员潜心于科研工作。

实行绩效奖励机制,依据科研绩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统一鉴定标准,提高品种审定8条件,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

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附件:浙江省各领域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提纲)9浙江省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提纲)一、现状与需求客观分析我省该产业领域:“十一五”育种攻关取得的成果;育种科研力量分布和水平;与国内外相比育种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产业发展对种子种苗的需求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