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及监管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扩散机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扩散机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扩散机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着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扩散机制,开发土壤修复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一、土壤污染的来源1. 工业废物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排放到环境中,其中一部分进入土壤并引起污染。

2. 农药和化肥使用: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并逐渐积累。

3. 废弃物处理不当:城市垃圾、建筑垃圾等大量产生,并且处理不当会导致有害物质渗入到土壤中。

4. 汽车尾气排放:机动车辆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其中一部分通过空气沉降到土壤中。

5. 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开采和矿产资源加工会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

二、土壤污染的扩散机制1. 渗透和浸润:污染物通过水分的渗透和浸润进入土壤深层,并随着水流扩散到周围区域。

2. 气态传播:挥发性有机物质可以通过气态传播进入土壤,然后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周围区域。

3. 地下水污染:部分污染物会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然后随着地下水流动扩散到更大范围内。

4. 地表径流:降雨后,污染物可以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污染。

三、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修复手段来降解或吸收有害物质,如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等。

2. 物理修复技术:利用物理手段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如热解、蒸馏、离心等。

3. 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物质改变有害物质的性质,使其变得无害或难溶于水,如化学固化、化学还原等。

4. 土壤改良技术:通过调整土壤的酸碱度、通气性、保水性等性质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毒性。

四、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工业废弃物排放和农药使用等行为的监管,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作者:张璟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9期摘要:不同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分散性及难以检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重要污染来源之一。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省域水网稠密。

农村生活、生产产生的废料、废水排放对江苏湖水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十多年来,江苏在面源污染治理课题上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面源问题没有得到根治,部分河流氮磷浓度依然较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重要突出的位置。

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城乡统筹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农村生活、生产污染管理。

关键词:江苏生态;面源污染;治理建议一、前言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污染源之一。

面源污染又称作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富含氮磷的化肥、农药中的有机成分、禽畜排放和农民群居所产生的生活污染。

除此以外,城镇化的扩张也会加剧化肥面源污染。

据研究,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钾肥使用率35%~50%,而磷肥使用率仅有10%~20%,这些流失的化学物质残留土壤中,随着水流冲刷流入渗透进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磷浓度升高,带来水体中氮磷的富营养化。

2000年以后,农业面源污染贡献发生变化,由过去畜禽排放为主转为到后来以农田化肥污染为主。

不同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分散性及难以检测性,危害人体健康,也给农产品生产带来危害。

过去40多年来,随着农业、畜牧业发展及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化学需氧量、氮和磷使用增加了91%到244.1%不等。

然而,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农业生产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显现,但是规模效应同时也加重了化肥污染源排放,给农业、水体带来污染。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环境治理迈向新的阶段。

面对江苏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负效应,2019年江苏印发了《江苏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进一步对江苏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源头进行责任细化与明确。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范本模板】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范本模板】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这次,我们小组对江苏省的土地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到了省资源开发局和溧水县进行了理论的了解和实地的考察.就这次调研,我们都是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省资源开发局的调研按照我们实现准备的调研提纲,我们提出了若干问题,相关问题都由开发局的领导们为我们一一解答了。

(一)我省土地治理的现状及成果我省土地治理由1988年农业开发,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并于1989年启动了项目,对苏北24个县进行了土地治理,同时也从当时的8000万投入到如今的13个亿的投入,由此可见,再农业开发与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上,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增长。

很明显,在土地治理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的同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我省再项目建设上的成效也是相当的明显的1.有70%—75%以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灌溉,排涝等。

2.提高了抗资源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使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产量不断地提升。

3.不断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4.由于自家农田基础设的提高,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从而直接得到实惠.5.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环境。

(二)我省土地治理的目标及状态与目标的偏离程度我省的土地治理目标随阶段不同而不断改变,由最开始的提高粮食产量到现在的提高。

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娘是供给充足以提高收入,推动产业化经营.98年以后,我省的土地治理以增加农业收入为核心目标。

(三)江苏省土地治理的分区及侧重点我省土地治理上总体来说没有具体的分区概念,如果非要大概区分的话,可以分为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

而分区的主要依据则是资源因素与经济区的划分。

我省重点的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区域在苏北,我省50%以上的资金都投入到苏北的建设中,重点投入5个市,分别在第一,粮食产业(稻,麦)上,连续6年增产,在投入上有60%逐渐降低。

第二,蔬菜产业上由20%逐渐增加到30%甚至更多,鼓励建设蔬菜大棚提高产量。

土壤污染防治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土壤污染是指土壤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对土壤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一、土壤污染问题分析1. 主要污染物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重金属是最为常见的土壤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药施用和废弃物处理等。

有机物污染包括石油烃类、农药和化肥等,这些有机物对土壤造成严重损害。

而放射性物质则来自于核能设施事故、医疗废物等,对土壤造成辐射污染。

2. 污染的影响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影响粮食生产。

土壤污染还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导致饮用水的污染。

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重要的是,土壤污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农产品和饮用水等途径接触到受污染的土壤。

3. 污染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土壤总面积的1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占主要比例。

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研究1. 溯源管理要有效防治土壤污染,首先需要进行溯源管理。

对企业的排污管控,明确污染物的类型和排放量,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工业废水得到合理处理。

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需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和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微生物修复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吸收和转移有害物质的能力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比如铁皮石斛、一枝黄花等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应对措施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于污水、废气、垃圾等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污染,而对于具有隐蔽性的土壤污染却很难察觉。

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产生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污染源措施一、土壤污染概述及现状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而农村土壤污染则指农村区域内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受到污染。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到2013年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到严重污染。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壤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二、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大气污染土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生活取暖排出的有毒气体,它的污染面大、覆盖范围广,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废气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和水滴中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随雨雪落地,形成酸雨。

酸雨不仅直接腐蚀农作物,而且降低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固体颗粒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二)废水污染土壤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尤其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N、P、K等成分的肥效使农作物增产,因此大量农村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污水。

浅谈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0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水平。
0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土壤淋洗
利用清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表面活性剂对土壤 中的污染物进行溶解,然后通过 收集系统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
出来。
土壤置换
将污染土壤挖出,用未污染的土 壤进行置换,以降低土壤中污染
物的浓度。
热解吸
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 土壤中解吸出来,再通过冷凝等
培养良好习惯
合理分类垃圾,减少一次性塑 料制品使用,保护土地资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失败原因分析
失败的案例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不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所致。这些因素导致 土壤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土壤污染防治的趋势
01
02
03
04
持续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 ,定期评估土壤质量,为防治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污染治理效
率和效果。
政策法规完善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 规,严格落实责任,加大违法
惩处力度。
多元共治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土壤污染防 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
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
政府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 确保企业合法合规排放;加大投入, 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和治理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企业
自觉履行环保责任,严格控制污染物 排放;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清洁生产 技术和工艺;积极参与土壤污染治理 和修复工作。

打造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新高地——苏北低碳农业现状与建议

打造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新高地——苏北低碳农业现状与建议

收稿日期:2021-03-16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低碳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2019SJA1671)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1991-),男,博士研究生,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

引言温室气体浓度提高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碳排放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之一。

农药、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1],机械使用以及土地自身的碳排放[2]是农业污染和碳排放重要源头。

温室气体浓度加剧带来的气候变化也加重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例如,气候变化带来农作物病虫害[3];土地沙漠化趋势显著的影响[4];禽类繁殖和生产同样受到影响,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畜牧业疾病风险加大[5]。

这些无疑对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而言,低碳农业强调“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和高效率”,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江苏省是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降低农业污染、减少碳排放同样也是江苏省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8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高效利用资源,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的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

江苏省环境厅2020年发布的《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2019)》中提到积极推进全省低碳农业发展。

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之一,而苏北五市更是江苏重要的农业产区。

仅从统计材料上看,江苏省2019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7503.15亿元,苏北农林牧渔产值为4254.45元,接近苏南地区总产值的2倍。

新时期,苏北农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打造更加绿色环保的低碳农业。

一、苏北地区发展现实困境苏北地区包括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是江苏重要的农业地区。

根据江苏省2020年统计年鉴资料,2019年江苏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7444.85千公顷,打造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新高地———苏北低碳农业现状与建议张(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江苏省积极推进全省低碳农业发展,苏北地区在推进自身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不能简单模仿苏南地区发展经验,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新路子。

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战略研究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摘要:不同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分散性及难以检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重要污染来源之一。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省 域水网稠密。

农村生活、生产产生的废料、废水排放对江苏湖水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十多年来,江苏在面源污染治理课题上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面源问题没有得到根治,部分河流氮鱗浓度依然较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重要突出的位置。

为了建设“强 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 监管体系,加强农村生活、生产污染管理。

关键词:江苏生态;面源污染;治理建议一、前言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 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污染源之一。

面源 污染又称作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 程中使用富含氮磷的化肥、农药中的有 机成分、禽畜排放和农民群居所产生的 生活污染。

除此以外,城镇化的扩张也 会加剧化肥面源污染。

据研究,我国氮 肥利用率只有30%〜35%,钾肥使用率35%〜50%,而磷肥使用率仅有10%〜20%,这些流失的化学物质残留土壤中,随着水流冲流水,使水中氮磷浓度升高,带来水体中氮磷的 化。

2000年以后,农业面源污染 贡献发生变化,由过去畜禽排放为主为到后来以农田化污染为主。

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 以 ,:/,也 农产 生产 来 。

过40 来,随着农业、畜业农业 的加,农业化学 、氮和磷使用增加了 91%到244.1%不等。

而,我化 面源污染 农业经 之U,农业生产 过 I现,也加化肥污染源排放,农业、水 来污染。

的我要“人与和 生”的现化,我国穸的。

面 农业面源污染 经 会 的,2019( 农业农村污染》(简称()),《方案》进一 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 面源 污染 源 化。

面 要,我 一步究面源污染对农业生产影响具有一定践意义。

二、江苏面源污染成因分析湖泊众多,水网稠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北地区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及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分析苏北地区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指出该地区土壤污染以酞酸酯为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制定污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和加强土壤监管保障措施研究两方面着手,进行该地区土壤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关键词:土壤污染酞酸酯监管体系土壤修复
1 苏北地区土壤污染分布情况
经污染源普查结果发现,苏北地区土壤污染以酞酸酯为主。

酞酸酯在环境中的释放主要和塑料燃烧、塑料加热有关,和塑料相关的PVC等制品生产制造活动有密切联系。

苏北地区出现酞酸酯分布较高的区域主要在盐城市:一是射阳县东部和南部,以黄沙港水系为中心;二是盐城市区东部和北部,以通榆河以东、新洋港沿岸交叉水系为区域中心,亭湖区东、射阳县南为行政区域中心;三是大丰-东台区域,其中大丰市以刘庄镇为区域中心,东台市以市区东部东台河-三仓河水系为区域中心。

以盐城全市情况来看,根据2007年污染源普查结果,盐城市(含市县区)共有企业6147家,塑料制造业共有283家,与塑料制造相关的企业还有近600余家。

土壤检出酞酸酯高浓度区域塑料制造行业(灯具、玩具、橡胶制品企业)十分发达,主要集中在盐城市区、建湖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等盐城中部区域。

2 酞酸酯污染的来源分析
2.1 塑料制品生产加工造成酞酸酯污染
盐城市与苏南乡镇企业相比,工业企业发展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酞酸酯作为一种塑料软化剂被普遍添加至塑料制品之中,这造成酞酸酯原材料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再处理、再加工废旧塑料制品时,酞酸酯被加热和燃烧时会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区域性污染。

盐城市塑料制品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工艺水平较为粗放和落后等特征,成为酞酸酯污染的重要原因。

2.2 里下河水网造成污染不易扩散
盐城市区域内普遍海拔较低,个别区域甚至处于负海拔,区域内东西走向的入海河流有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南北走向的主要河流有串场河、通榆运河等,水网密布。

当区域内的工业污染废水和跨省界企业污染产生后,容易在该区域内造成面状污染,导致水-土复合型污染,这一点地理上的特点与苏南地区类似。

3 该地区土壤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研究
3.1 制定污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监控指标主要为土壤中的汞、镉、砷、酞酸酯、多环芳烃类等,重点监控酞酸酯类化合物。

监控区域为苏北主要农田和农业活动区
域。

重点污染区域:徐州市奎河沿线;盐城市新洋港、斗龙港主要入海区域;盐城市区、建湖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等盐城中部。

一年监测一次,监测点位以土壤污染普查以及重点企业及其周边场地为主。

在三类区域设置监测点位:一是污染普查和加密调查期间区域内的点位;二是周边主要污染源企业场地;三是主要固废填埋区域及其周边场地等。

3.2 加强土壤监管保障措施建设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壤环保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土壤环境监管责任制[2]。

将土壤环境质量纳入到环保工作定期报告内,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技术评估机制,强化土壤环境管理的技术保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推进法制法规建设,加大土壤监管力度。

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3]、危害性及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巨大代价,我国也应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尽早建立和健全土壤保护法律体系,使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体系,要注意与相关立法的衔接,应当将《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中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其次,对于落后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规定和标准,应当及时更替,吸收和创设新的制度和标准。

(3)发展土壤修复产业,构建监管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土壤修复环保产业[4]。

围绕土壤修复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抓好土壤修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升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开展环境安全及管理支撑体系研究,以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管理能力与效率的提高,建立环境安全评估方法体系,综合预测经济、能源和环境污染,重点确定土壤污染的控制目标。

(4)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土壤环境清洁。

加快苏北地区塑料行业的综合整治,防治土壤中酞酸酯出现更大面积的污染。

进一步加强土壤中镉污染场地的修复,对塑料颗粒制造、废旧塑料回收、塑料产品填满企业要加强审批和管理。

对电镀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整治规划,引导各类排污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统一监管,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5)启动土壤安全教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各部门应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符合环保要求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土地环境保护实践,保护食品安全。

促进公众参与舆论监督。

积极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影响土壤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进行意见反映和相关部门对公众意见的回馈制度。

参考文献
[1] 冯伟.论我国土地污染的法律控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8(1):86~88.
[2] 李国刚.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1):8~10,18.
[3] 王虹.国外土壤污染防治进展及对我国土壤保护的启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0,18(5):51~53.
[4] 刘道光.浅谈当前土壤污染现状与净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6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