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

高中语文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目录:1.在广西做木工的网红“阿木爷爷”上《人民日报》啦!2.走进“阿木爷爷”的榫卯世界3.老手艺爆红网络:阿木爷爷和他的“中国神技”4.“阿木爷爷”,老手艺自有高光时刻5.“阿木爷爷”海外走红启示了什么6.“阿木爷爷”的走红值得剖析7.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正文: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鲁班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等木器,“阿木爷爷”王德文的木工视频在海内外圈粉数百万,收获上亿播放量。

通过他的短视频,更多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以及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古老智慧。

拥有270万粉丝,单个视频点击量达4200万,在海内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最近,“阿木爷爷”做木工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一个山青水绿的僻静村庄,63岁的木匠王德文照例拿出刨子、斧子和锯子,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活计。

王德文正是“阿木爷爷”。

“我就是干木工活的老木匠,是个普通的农民,大家喜欢看我的视频,我很开心。

只要有人对木工技艺感兴趣,我就愿意一直拍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艺,了解传统文化。

”王德文说。

三天做一张鲁班凳,剪辑成三分钟短视频尽管从山东聊城来到广西梧州生活了近3年,王德文还是吃不惯大米饭,“隔两顿不吃馒头就不得劲”。

王德文搬来广西是为照顾孙子。

儿子娶了梧州媳妇,有了孩子后,王德文便与老伴一同过来帮忙,每天带孩子、做饭。

对他来说,和馒头一样割舍不了的还有木工活。

“我从13岁开始做木匠,除了农忙时,其他时间都在做木工活,既为补贴家用,也是兴趣爱好。

”王德文说,到了广西也闲不住,今天做个小木陀螺,明天做个小马扎,手没停过。

儿子王保成曾在网络公司工作,2017年回到梧州创业,做起了短视频自媒体。

“以前拍美食作品,点击量一般。

2018年底我爸自告奋勇,说要不要拍些做木工活的视频传上网试试。

”王保成回忆道。

“拍视频一定要有意思,太普通就没有人看了。

谈工匠精神的作文参考7篇

谈工匠精神的作文参考7篇

谈工匠精神的作文参考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谈工匠精神的作文参考7篇作文是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的途径,有了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工匠精神的作文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励志文章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

励志文章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

励志文章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励志文章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李道德是安徽寿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当地有不少人都栽培食用菌,李道德看着他们虽然发不了什么大财,但都能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不禁也是心里痒痒想从事。

李道德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为了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经验,他就跑到邻村的一个食用菌栽培户的菇园里去学校,结果一番了解后虾了他一跳,栽培食用菌成本大得要命,育菌袋里的棉籽壳、麦草杆本地不多,都要用很贵的价格从外地购买,所以光是打一个小小的菌袋就需要十来块钱。

当时正是深秋,菇农们都已经把菌菇转到了用泥墙和塑料纸塔成的“温室”,正参观着,他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在一堵泥墙上,居然长着三五个食用菌,李道德好奇地问:“墙上怎么也会长蘑菇。

”“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打泥墙的时候,有些育菌料混了进去,所以就长出蘑菇来了!”主人家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着,一边随手把它采下来,像是清除垃圾似地扔进一旁的废草堆。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李道德不禁在心里盘算开了,泥墙里的育菌料肯定不会多,可是却能长出蘑菇来,如果好好利用这种泥墙,是不是可以大量栽培蘑菇?想到这里,李道德仿佛看到了希望,随后,他准备了一些育菌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入泥土中,做成了一块块的“泥砖”,半个来月以后,那些泥砖上果然长出了小小的蘑菇芽。

李道德选了发芽状况最佳的一种比例与菌袋成本一对照,结果只占菌包培育的三分之一,随着菌菇一天天长大,李道德还发现,因为混着泥土的本身养分,所以自己培育的菌菇不仅色泽更加诱人,吃起来的口味也更加鲜美!这样一来,李道德很快信心满怀地开始叫工人在田头打起了几亩菌料泥墙,然后在菌墙外面涂上混入多种养份和菌丝的泥浆,起初有许多人都不理解他,还冷嘲热讽地说他没培育起菌菇,倒先玩起了“房地产开发”,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李道德懒得理会,打好泥墙后,他又给罩上了塑料膜,悉心照料……很快,一朵又一朵的菌菇开始从泥墙上冒出来了,不仅有普通食用蘑菇,还有秀珍菇、姬菇等十多种珍稀食用菌,不仅如此,泥墙菌菇产量还比普通培育方式高出五倍之多,第二年,李道德就靠着泥墙食用菌为自己创造了16万元的收益,成本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产量却是别人五倍,这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一时间,李道德成了“育菌达人”,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李道德趁热打铁,带领着广大蘑菇种植户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在把泥墙育菌向更多人推广的同时,也使单纯的“技术外传”成了双赢互利的“有机组合”。

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逆袭慈善人生——从要饭苦孩子到立德立仁的企业家

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逆袭慈善人生——从要饭苦孩子到立德立仁的企业家

“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皮肤是粗糙的,语言也是粗糙的。

说话不会拿腔拿调,形体动作也是粗犷的。

皮肤粗糙的人,却有细腻的心思。

”这是讲述中南集团三十年发展的《基石》一书中,开篇的文字描述。

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中南村的陈锦石,就是那个“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

1988年,26岁的陈锦石带着28个人,从一砖一瓦开始,从无到有,堆砌出今天这个足迹遍布五大洲、总员工10万余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强、位居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20强第17位的大型上市公司。

在陈锦石出门讨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都很穷,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像陈锦石这样艰辛奔波的泥瓦匠、建筑工,在中国有千千万万。

为什么是陈锦石?不仅没被生活重压压垮,成为不知名的茫茫建筑大军中的一员,反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为什么穷孩子出身的陈锦石,能够带领集团持续不断做慈善,并连续九年荣获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称号?捐赠额能达10亿元?在网络上那些对于陈锦石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更有兴趣的报道资料中,并不能找到完整答案。

带着疑问,近日《公益时报》来到位于海门常乐镇的中南集团“老”总部大楼——中南大厦,面对面采访了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陈锦石。

希099望通过《公益时报》的采访,在梳理清楚陈锦石本人的事业和慈善脉络的同时,也可以窥得那一个年代致力于慈善的企业家们的心路历程。

“老板平日在这里办公。

”中南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

眼前的中南大厦高耸入云,四周则是一望无垠的江海大平原,没有一座与之匹敌的高层建筑——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楼,彰显着中南集团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地位。

吃苦这座15层的常乐老总部建于2003年,现在的常乐老总部里略显冷清,在等待陈锦石出来时的房间里,大鱼缸制氧机嗡嗡作响的声音很是刺耳,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潮湿的味道——这座大楼毕竟经历了17年风雨。

但在当年,里面视频会议、监控、安防系统等高科技系统一应俱全,是技术先进的智能化办公楼。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篇一“一个人的成功不叫成功,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叫真正的成功。

”一一邓明善十多年前的邓明善,一个在广东打工的普通农民工,每个月400元的收入,今天的邓明善,中科创意产业园董事长,他让一张照片在不同材料上产生各种神奇效果,他的全景奇画王国,创造了1,5亿元的骄人销售业绩,成为中国青年创业百强精英人物。

初中文化,农村青年,他的成功路确实是有着传奇的色彩。

而走进他的世界,才会真实地感受到,那些辛酸与拼搏,激情与感恩是镌刻在其生命中的。

他的身上有许多标签:农民工、青年、残疾人、发明家、创业先锋……我的梦想我要创业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邓明善初中没有读完就被迫辍学,并外出打工,挣钱弥补家用。

1993年他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东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第一次来到广东,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只能做苦力活。

他先是来到一家建筑公司当小工,月工资400元,因为个子小干不了重活,常被工头责骂。

半年以后,他来到广东某礼品厂当学习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靠勤学苦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随后到了东莞的一家印刷厂聘用他做技术员,工资待遇有了提高,生活工作基本稳定下来。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谁都渴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邓明善不甘心一成不变的打工生活,1997年他果断辞职。

他用5000元接手了一家复印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客户来到店里,拿出一张名片,问能不能制作?客户说这名片是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他想定做1000张。

邓明善看到这张名片时,立刻被它的独特所吸引,从侧面看一幅图片、从正面看又一张别的图片,可相互变幻,还有点空间感,奇妙无比。

但是找遍了东莞甚至整个广东,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这种奇特的名片。

虽然这张单子却最终没有做成。

然而通过这件事,使他对这种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的邓明善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国内做得很少,所以这是切入这个领域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长期以来,成像领域一直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不断攀登技术高峰,他们做不了的事情,难道邓明善能做出来?一个初中生去做专家才能做的事情,他要付出的艰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用勤劳和智慧酿造美酒人生——记湖北省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

用勤劳和智慧酿造美酒人生——记湖北省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

业界精英CHI NA RE PORT财经中国·这几乎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然而它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3年前,一个乡间的小作坊只有3个人、3口缸,靠3000元贷款起家;23年后,3个人的小作坊变成了拥有3825名员工、占地2950亩、12.3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酿酒企业。

一柱擎天气如虹。

创造这一奇迹的“掌门人”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翁——湖北省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

松岗避暑,茅檐避雨。

闲来闲去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

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倾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800年前,南宋著名大词人辛弃疾有感于农家婚嫁的喜庆,陶醉于风吹稻花香满畈的美景,吟哦出脍炙人口的《鹊桥仙·山行书所见》这首千古名词。

历史长河流淌到今天,当年词人笔下的美景如今已幻化成了美酒。

“稻花香”已是国人皆知的著名白酒品牌,“中国驰名商标”。

倘若词人辛弃疾能品尝“稻花香”美酒,他可能会更深切地诠释“醉扶怪石看飞泉”的那种烟雨朦胧意境。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不是伟人毛泽东“把酒酹滔滔”时之作,已无从考证。

而今朝风流人物——湖北省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用勤劳和智慧酿造的“稻花香”美酒,却更似一首醉人的诗篇。

用勤劳和智慧酿造美酒人生——记湖北省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文/本刊记者丛桦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业界精英C HINA REPO R T·财经中国日子会过得比常人要滋润,但享受舒适不是蔡宏柱的个性,他决意告别小作坊,扩大规模,新上白酒项目。

在当时,项目占地30亩需要省政府批准,可蔡宏柱连省政府坐落在哪里都不知道,但他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带领一班人在有限的28亩荒河滩上建起了小型酿酒厂。

机遇向来只垂青于蔡宏柱这样有准备并敢闯敢试的人。

酒厂投产一年后,产品在市场上很快打开销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业绩。

蔡宏柱决定顺势而上,他提出了“一年建一个厂,一年赚一个厂”和“去年的产值就是今年的利税”这一超常规发展的目标。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常言道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这句话突然间就流行起来,创业的道路上千辛万苦,出现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案例,事实证明返乡也是个不错的创业路。

以下就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的内容,希望你可以喜欢哦。

返乡创业个人事迹材料一农村女大学生卖房回乡养羊产值200余万清晨的金龙村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寂静悠远。

一个山坳里不时传来几声羊叫,有个女子在忙着打扫羊圈。

女子名叫张绪梅,一年前,卖掉收入稳定的火锅馆和两套商品房,当起了羊倌。

朋友劝她,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还站稳了脚跟,何必再回到农村“遭罪”。

而她却回答,她从来没后悔过。

如果让她在选择一次,她依然会回乡当羊倌。

跳出“农门”她考出山村,年收入达10万元张绪梅是金龙镇金龙村人,33岁的她在乡亲眼中,是个传奇女子。

90年代,张绪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德阳警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1999年,从警校毕业的她,先后干过房屋销售、汽车销售。

由于工作踏实努力,自己又能说会道,在销售行业,张绪梅干得如日中天,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一度成为村里人的骄傲与榜样。

“打工总比不上自己创业,我想搞养殖业。

”就在村里人羡慕她找了好职业、有好收入的时候,张绪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在外打工的日子过得轻松,但心里却一直放不下创业的梦想。

没过多久,张绪梅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果断辞掉了高收入的职业。

创业究竟干什么?回乡搞养殖,是张绪梅的第一想法。

就在这个想法刚冒出来不久,朋友打来电话邀约她到主城一同开火锅店。

“当时养殖没得资金、没得技术,也就没有坚持。

”想到搞养殖业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张绪梅想想就放弃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锅馆吸引了。

融入城市火锅店生意好,她还买了两套房张绪梅的火锅馆开在江北,通过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万。

火锅馆的成功,让张绪梅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当年,她便先后在永川购买了两套商品房。

她的成功也让乡亲们对她更加刮目相看。

CCTV-2《对话》创业从广东开始

CCTV-2《对话》创业从广东开始

CCTV-2《对话》创业从广东开始来源:CCTV。

COM 作者:《对话》栏目组肖志恒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松湖南怀化新民生态养殖公司董事长马文杰阳光逸才涂料公司总经理王维东深圳赢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良松广东欧派橱柜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贤实践家教育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广东格力集团总裁谢泽四川省三台县固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朝阳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翟美卿香江集团总裁谢鹏飞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节目导视:这是一个充满创业激情的群体,十年间他们创建了超过500万个企业,如果有5万元,他们中的95%将选择创业。

这是一个会聚了最多农民工的省份,每三个出省打工的人,就有一位把它当做自己的目的地。

三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这里寻找了财富、技能和创业的机会。

今天,广东的农民工达到2600万人,其中跨省到广东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900万人。

《对话》邀请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来到创业课堂,创业将从这里开始。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走进《对话》创业课堂。

在我们今天的这个创业课堂正式开课之际,我们开课之前,先布置一套练习题。

肖志恒(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好的,听你的。

主持人:谢谢。

这个练习题是这样的。

如果说我们现在有五万块钱的存款,是把它给城里的人,他们创业的欲望更强呢?还是给农民工,他们创业的欲望会更强。

我不知道肖副省长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一个数据的调查?肖志恒:就是同样的五万块钱,给城镇的居民,愿意创业的大概是5%以内,有的只有1%。

而农村给5万块钱,60%,有的是60%至80%愿意出去创业。

主持人:这个情况在广东会更突出一点吗?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吗?肖志恒:对,广东有的地区,这个比例会达到80%甚至90%。

主持人:80%啊。

肖志恒:对。

主持人:但我不知道肖副省长会不会太过于乐观,因为我们今天在做节目之前,也是在广东所有的打工者,尤其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当中,调查了他们的创业意愿。

结果呢我们收到了非常多的反馈,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一位,他在这个信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提到说,我们想创业,但是似乎寻找创业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年 的 辛 勤 打 拼 ,到 现 在 ,其 所 建 集 团 公司资产达到 20 亿元。这个泥砖匠是怎么 办 到 的 呢 ? 温 煦 而 敦 厚 的 他 ,漫 步 在 茶 花 步 道上,讲起自己打拼路上的点滴。
14 岁打泥砖强过大人
蔡家泽的老家,就在石笋山下。儿时没钱 买煤,常进山打柴烧。家中三兄妹中,他排行老 大,也最乖巧懂事。上学时成绩好,还是个班 长。
“辛苦干完一年,总要发工资回家过年吧!” 蔡家泽说。他用凑来的钱,为工人发了部分工 资,手里仅剩下 5000 元钱。考虑到春节后,工 人来复工要吃喝,还需大笔开销,他没有回家。 “当时利息也高,身上背的压力很大。”
尽 管 已 发 不 起 工 资 ,但 没 人 离 蔡 家 泽 而 去。杨均印跟他打工时,还是个黄花大闺女,现 在儿女已 20 多岁。在她的眼中,蔡以前是小老 板,但不像个老板,现在成大老板了“,还是低调 得很。”
他,花 20 元挤上绿皮火车,疲惫地奔向广西。 没买到座位,他拿了张报纸垫地上,在厕所门口 时坐时蹲,熬了好几天才到柳州。
在这里他尝到打工的滋味。当时是修铁 路,打砖的特长又用不上,只有干些杂活,要么 去搅拌混凝土,要么干些挑扛小工。工地上经 常赶工,加上水泥沾水易凝固,必须赶时间上 工。
“那时工地少,找个活都要靠熟人关系,干 活都很老实。”在蔡家泽的记忆里,那时加班加 点是常事,工人也巴不得多干,反正每小时按 3 元算“。很多时候一趟要忙 20 多个小时。”
“夏天赶工累了,即使光膀子不穿衣服,一 躺在铁轨边的石子上,立马就能睡着。”蔡家泽 这样形容加班的苦累。
曾借高利贷发工资
他说,一开始是死干,不知道巧干。他和同 乡拉起施工队,挂靠到老家一建筑公司。慢慢 地,蔡家泽尝到甜头,因为他干活实在,很多工 地都信他。
见蔡家泽承包能挣更多钱,有几个同乡决 定单干,剩下七八个愿继续跟他打拼。
因为家里穷,父母又被病魔裹缠,他 14 岁 刚上完初一,就辍学回家当劳力,种田地养家糊 口。提出辍学时,班主任替他惋惜,可也帮不上 忙。
为支撑家中开销,他决定学门技术。辍学 半年后,他在砖厂跟着师傅打泥砖。几年泥砖 匠干下来,他起初的复学念想,完全被生活扼 杀。
干这样的体力活,虽说让他变结实,可其中 的艰辛,他至今没忘。
周刊
永川读本
07
2015 3 23
责责 编校



小 驹
星 期




李 睿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石笋山的蔡家泽出生贫寒,靠白手起家创业,如今他要回报家乡搞观光农业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郭发祥 报道
通过 30 年 的 辛 勤 打 拼 ,到 现 在 ,蔡家泽所 建 集 团 公 司 资 产 达 到 20 亿元。
南下打工熬夜上工
秋天是他最喜欢的季节,田里金灿灿的稻 谷,让他有点成就感。自打 14 岁放弃学业,断 了上大学的念头后,他只盼庄稼有个好收成。
1985 年时,蔡家泽才 18 岁。这年秋天,听 说打工能挣钱,连稻子都没收,就跟着舅舅南
下。一同去的还有 10 多个同乡。 当时南下打工潮势头还不高。舅舅带着
“那时为接活经常意见不合,不够团结。”说到 那段时间闹不和,蔡家泽没多说“,要是他们当初 不走,现在的境况会好很多。”
他接着又提到 10 年前的一段曲折。2005 年春节前,蔡家泽干完好几个工地,千方百计想 法讨款,但还是没借到钱。没固定资产抵押,银 行贷款办不下来,他为发工资不惜借高利贷,承 受 3%的月息。
前天天晴,阳光照在脸上很暖,满山茶花也 笑得灿红。他站在茶树边,轻轻揭开树枝,见新 开的茶花,凑近仔细打量,又伸手轻抚花瓣。将 满 50 岁的蔡家泽说,等来年灿红茶花再开时, 要以花为媒引游客前来,不能浪费大自然的恩 惠。
茶花所在的石笋山,是他打拼归来的投资 首秀。每次回到这里,他都要去山上转,看哪里 要改,哪里要再规划,有时自己会亲自动手。早 在干泥砖匠时,他就养成了实干习惯。
起 初 打 工 的 一 年 里 ,他 没 燃 起 过 什 么 梦 想,也没时间去想,也没资本去论。用他的话 说,只知道拼命死干,多挣点工钱寄回家。
带同乡在工地分包活
一天在工地上,他觉得打杂累,便去试砌 砖。他三下五除二,砌好几块砖后,转身去和混 凝土。
见他要撒手转身,工地现场领头的喊着几 个老工匠说,“你几个都是老师傅,可砌砖还没 杂活工干得好。”
虽是从农村出来,但对现代农业,他说自己 一窍不通,要边摸石头边过河。
公司刚买机械设备时,蔡买过不少相关书 籍,有空就翻来看看。现在,要是机械设备坏 了,他基本能判断出病根。为学习和工作,他平 均一天休息仅 5 小时左右。
接手石笋山项目后,首先干的是修路。蔡 出资修的 30 公里路,与原有的路形成环线,惠 及沿线不少居民。目前,石笋山的现代农业初 具规模,到今年底时,该项目投资将达 1.5 亿 元。
现在,追随蔡 30 年的七八个同乡,好几个 已经是集团中层骨干。即使还在工地上的,比 起其他同等条件的工人,在工资待遇上也有差 别。
集团中干中,不少都有专车,有的还有专职 司机,但蔡家泽没有。他说买高端豪车也不缺 钱,但是没必要买,不能为面子去埋单。他说为 面子活很累,也很没意思,也从不吹嘘还没办成 的事。
“要是看工地,工地上有车,要是不出门,打 车还省事些,骑摩托也行。”蔡家泽对自己的要 求很严,他至今都有个习惯,不管晚上睡多晚, 上班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对自己严才能服 众。”
回报家乡搞观光农业
打拼的 30 年里,筑公路、修铁路有 20 多 年。与此同时,他自己的路,也越走越宽。
他的用工当中,有 2/3 是家乡人。在外打 拼久了,很多有回家的念头。采访中,蔡家泽多 次说,他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家乡人的支持。 于是他考虑回家投资,让重庆籍员工自愿回家 兴业。
“天天弄泥巴,手时常开口子,尤其是冬天, 伸手都痛,莫说干活了。”蔡家泽说,那时是全手 工,要将泥猛摔进木框,让泥巴紧实定型,再解 开木框。一天干下来,手臂酸痛乏力。
忍耐中的蔡家泽,每天都想证明自己。谁 也没想到,一年之后,他年龄虽然最小,但泥砖 数量排第二。他的劳累也被结果冲淡。
“当时我 1 个月能挣 30 块钱,很多大人都 只有 10 多块钱。”说起儿时的这段经历,蔡家泽 说,在老家的苦日子,真正锻炼了他的毅力。
2011 年夏天回家时,他曾陪熟人到山上转 过,当时有人在山上搞农业。山上种有 400 亩 猕猴桃,不过因品种单一,且交通不便利,猕猴 桃难打开销路。
次年 7 月初,他花上千万接下石笋山项目, 着手投资现代农业。他曾与铁杆员工打趣聊 天,说以后干不动了,大家可到石笋山养老去。
他在老家投资农业,可谓一石三鸟:一则是 让集团发展多元化,二则是以此为家乡干点实 事,三是让家乡员工就近兴业。
就这样,蔡家泽撂下杂活,加入到砌砖的工 匠中“。砌砖要比打杂轻松得多。那活儿一看就 会,简单!”蔡家泽打趣说,自己虽没砌过砖,好 歹也是个资深泥砖匠。
起初上工时,蔡家泽话少,干的活没技术含 量,没什么人注意他。自当砌砖工匠后,因活干 得好受称赞,很多工人羡慕他。
慢慢地,蔡家泽的想法越来越多,他甚至干 起劳务承包。他让工地头头给他派活,由他自 己组织人手干。当时这样的承包不多,几年后 才渐渐多起来。
工地头头并不放心,毕竟那时蔡家泽才 19 岁,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孩子。
“干完看效果,给个机会试试。”蔡家泽很自 信,简单的交流后,工地头头欣然答应。同去的 10 多个同乡,成了他的首批工人。
当时接的活是在铁轨上修一条公路。他看 完图纸有点傻眼,不知道该怎么施工。不过后 来 10 多个同乡各显神通,加班加点后提前收 工。
采访中,他说自己很意外,儿时打柴的大 山,如今成他的新战场。
谈到项目规划蓝图时,蔡家泽很低调地说: “以后等我干出来再说,现在说多了是空吹。”
回报家乡除投资修路搞农业,他还不间断 献爱心。今年春节前,他为老家的敬老院,送去 一头大肥猪和一些年货红包。最近 10 年里,他 几乎每年都来探望这里的老人。
当时不少员工已追随他多年,最久的已有 25 年。为铁杆员工考虑,同时也为留住技术骨 干,他在 2012 年成立了股份制公司。
“一起把蛋糕做大,还要保证大家都能吃 到。”蔡家泽说,成立集团公司时,有员工没钱入 股还是他垫付的。他的理由很朴实:有苦大家 担,有福大家享。
2011 年开始,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据汇森 集团黎副总经理称,集团成立时的资产刚过亿,短 暂几年的打拼,现在的集团资产已达到 20 亿元。 目前集团用工超过 4000 人,承接的工程多时,用 工的数字还大。
那时在施工队里,蔡家泽从不搞特殊化,只
要有时间还是要上工,几乎没什么架子。他说 自己能留住工人,大抵与他实在的个性有关。
“摆架子有什么用,放下架子能团结人。”他 说,“我能吃干饭,不会让工友吃稀饭。一个人 只有一双腿脚,成就都是团结干出来的。”
集团资产已达 20 亿
到 2010 年时,蔡家泽转换思路。他说实干 很重要,但不能死干,要继续巧干,挂靠公司不 是长久之计。经过几天的准备,他筹资购进大 型机械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