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理念和实践要点
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理念和实践要点

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理念和实践要点
一、养生理念
所谓“以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理念,即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
规律为准则,取象比类、结合阴阳之说,来保持和调节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状态,使一个人获得自然而然的维他命及健康,达到心与身之间的一种完
美的协调和平衡。
其实,历史上的养生实践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为准则,它从来就
不是一种主观想象,而是一种客观的、可量化的规则,可以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供有效的养生方式。
其实,“以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理念,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
宗教功法的修养,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中“以天为师,以
地为友”的理念为基础的,它坚持以自然为本,立足于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旨在让我们的身心能够融入大自然,与自然
和谐共处,从而达到身心协调、精神和体魄均得到康复的境界,是一种更
加全面的养生方式。
二、实践要点
1.加强锻炼。
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力量,使身体有更好的抵抗力,对
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的侵害,从而达到保健作用。
可以适当的从事体育锻炼,包括跑步、游泳等等,以及针灸、拔罐、按摩等中医养生方式也可以
加强锻炼。
2.注意调养身心。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天人合一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的修身养性,调和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人们也注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建设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天人合一也提倡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引导人们关注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总结。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其背后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基础。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要点阐述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实践。
第一个要点将着重讨论天人合一在个体修身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身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要点将聚焦于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第三个要点将探讨天人合一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究如何通过倡导合作与公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合一 理念

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起源于道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人应该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实践层面,天人合一理念鼓励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它提倡人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对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鼓励人们培养与自然相应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如谦虚、宽容、顺应变化等。
它认为通过与自然的连接和融合,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内在的和谐以及身心健康的状态。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相互依存,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也为个人内心的修养和成长提供了指导。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作者: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文化咨询中心研究员)《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1、天地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
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天人合一养生: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合一养生: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展开全文作者/战飞在众多的学者专家不断探索人从哪里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人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按照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人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果,是地球上生存的千万种生物的一种,只不过在这种生物的前面需要加上一个“高级的、智慧的”修饰词。
自然变化的规律是研究人体健康于养生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按照规律办事,使人的行为能够与自然规律相适应。
对此,民族医学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其中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提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也积淀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经验,比如:冬吃罗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若要孩子安,三分饥和寒”;“今天笋子明年竹,少年体壮老年福”等等,这些经验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生长体所具有的因果关系的整体理念。
传统中医所采用的针、砭石、艾灸、汤药、导引按跷(按摩)五种方法,溯其源头,就有“最初分别起源于南方、东方、北方、西方和中原地带”的说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多湿,生长在这里的人易脚肿挛痹,所以此处盛行针法,通经活络,以除湿祛痹。
北方冰天冻地,人多受寒,所以灸法盛行,以温经散寒。
西方为金玉之域,多风沙,这里的人皮肉坚厚,如果有病也是在体内,所以汤药盛行于此。
人们若多食而体懒,则气血凝滞,经络壅塞,故必多做导引按跷,以疏通筋骨……上下五千年来,中医各种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所依据的思想和理论,我认为,这种地理起源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且从一个角度证实了传统医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觉悟一言取类比象:同象的事物同性;同数的事物同类。
同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即为一象,例如,三才中有三象:天象、地象、人象。
同数是指量数相同,例如五行与五气、五脏同数。
中医应用取类比象分三层:一是同形类比,如吃核桃补脑,吃红枣补血。
二是同象类比,五行属木,包括春、东、风、酸、肝等。
三是同数类比,如四时、四象、四季等。
细说有学者认为“取类比象”应该是“取象比类”。
类者,《说文》曰:“种类相似。
”有《易》学专家认为“取象比类”所指的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取类比象应用于中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有何不同?《内经》中提到很多次“比类”一词,例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素问·疏五过论》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素问·徵四失论》曰:“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所谓“比类”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
“类”强调事物外在的形,“象”则强调更深一层的气。
因此说“取类比象”或者“取象比类”是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类比,其哲学理念是一致的。
同形类比:所谓形似是指从外形上看有某种相似的成分,古人认为因为外形相同,所以彼此间有一定的相同属性,例如,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属于同形类比。
记得小时候,大人总说吃鱼眼可以不戴眼镜,每次有鱼吃的时候,专门找鱼眼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这一观念源于古代哲学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中医学中,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调整阴阳五行平衡则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因此,中医学在天人关系中的应用便体现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
它认为,人体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社会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这种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在防治疾病方面,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这种预防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整体观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对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的调理和治疗中。
中医学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强调治疗疾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
这种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不足。
总之,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为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医学整体观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学整体观对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预防疾病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解

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解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传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中,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探讨中医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 宇宙与人体之间的共通性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人体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整个自然界紧密相连。
中医师通过观察与研究自然界的变化、人体的生理状况以及宇宙间的动静关系,获得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2. 人体微观和宏观方面的天人合一在中医领域中,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在对人体的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研究中。
在微观层面上,中医注重研究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等细微的生理过程,以及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人体的微观层面与宇宙的微观层面有着相似的结构和相互联系。
在宏观层面上,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天象等因素,研究它们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揭示了人体在宏观层面上与宇宙整体的相互关系。
3. 平衡和和谐的追求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平衡与和谐。
当体内的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功能紊乱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为了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中医推崇通过调理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情绪状态来维护健康,以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发挥。
4. 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还体现在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上。
中医强调个体的健康是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健康的基石。
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动关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
中医倡导强调个体和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个体的健康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 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直接影响到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采用综合性、整体化的治疗手段来调理疾病。
通过采用草药疗法、针灸、推拿以及调理饮食等方法,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要素,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天——顺应自然界的“生” • 春天属肝木,绿色、酸味,肝喜条达.. • 春天易发肝病….
• 我们完全可以找春天抽出来的绿色树枝, 烧水喝,以解肝郁。
• 黄豆芽(过年之前)、豆腐——中国古人 蛋白质主要来源。
• 吃绿色蔬菜:韭菜、小葱、豆豉… • 二月二吃“豆”——补肾,涵水滋木。 • 清明、端午吃粽子——补肝(筋,黏滞)。
• 沙土地,不管下多少雨,都不会涝——因 为,它有强大的渗水能力。
• 面地瓜、土豆、芋头、山药、黄芪——类 沙土地。
• 黏地瓜、生地、黄精——类黏土地。
• 我有个思路——“吃”和“吸收”是两个概 念!
• 怎么想办法:饭吃了,但别被吸收—— • 如同沙土地渗水… • 将来,这是研究方向—— • 肥胖、“三高”,都应有这个思路…
• 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鱼”。 • 干什么象什么、干什么成什么—— • “不为良相便为名医!”
• 今天——
• 我不去讲什么每天不超3克盐、5克油,要 喝8杯水、走一万步、睡觉几小时、吸收多 少卡路里等等那些单纯数据性的东西。
• 大约是马克·吐温说过,世界上有两种谎言: 一是真正的谎言,二是数据。
• 例如,地沟油的化验结果完全正常(数据 认为无毒无害)。
• 古代中国人的仿效,是创造性的——取象 比类。
• 什么是“取象比类”? • 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东西当“模子”——
“象”; • 把不认识的东西拿来“比照”——“比”; • 就知道不认识的东西了——“类”。 • 我们经常说一些事——觉得“象”什么?
• 毛主席像太阳——“太阳” 的特性,就是我 们所熟知的“象”。
• 我的用药体会——
• 中药功用的根本来源,就是看其象什么, 从“象”而来!
• 现在研究中药——看成分:西洋参须….. • 不是原装思维方式…
• 垂柳——升发、转化、沉降,既升肝,又 降肺。
• 青绿,味涩,疏肝敛肺——协调“肝肺” 关系。
• 治疗一病号——生气上火咳,速效! • 拔脓生肌——黄县柳条膏….
• 水库水(雨水、长江水、黄河水等属于天 上水)
• 地下水(井水、矿泉水等属于地下水)
• 顺地利养生——
• 山东、东北、北方,吃葱姜蒜(此地人体 需要升发)。
• 山东、东北的火炕。 • 居住于山——庙、道观等大多建在山上。
• 讲讲“五行”——“取象比类”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世界上有“五个筐”… • 人体与五行…
• 春季主风,少吃“动风”之物品,例如, 鸡等。
• 夏天——顺应自然界的“长”
• 《黄帝内经》:心病多食薤(多食韭菜一 类东西…)
• 豆类、瓜类(当地、当季蔬菜)
• 夏天和秋天之间有个长夏—— • 我们老家那里,夏后(长夏)喝“焦面”
(新麦子带皮炒黄,粉成细面,取刚从井 里提上的地下凉水,放一粒糖精,冲服), 很舒服,清凉解暑,健脾去湿。
• 人参——象人…
• 我个人“取象比类”的实践体会—— • 只要见心脏异动——就用生地、炙甘草
(或加阿胶、麻仁、桂枝)。
• 治疗这样病号数十人,神效。 • 几十年,三服药…
• 我治疗口腔溃疡——一名年轻士兵,10年 口腔溃疡,第二天就好
• 油炸馒头干,治疗虚寒性胃炎…。
• 艾叶——艾灸,能钻到人体内部,热量足 而集中。
• 现代人寿命整体较大提升—— • 养生的结果—— • 陈云养生故事… • 马哈蒂尔、李登辉——南方人…
• 什么是养生? • 养生——就是供养、奉养、养护生命。 • 人是需要保养和护养的——世界上万物同
理。
• 下水道——经常通之、干预,就不容易堵。 • 即使堵了,也不是“病来如山倒”之势。
• 中医养生——就是用中医的思想和方法来 养生。
• 海蛎子——日节律、月节律(白天黑夜颠 倒的、睡觉不好、女人月经、)…
• 水蛭——吃瘀血... • 血粘稠、瘀血、血压高… • 平时做成胶囊—— • 玫瑰花(带刺刺)…
• 海参——强大的再生能力 • 产后、手术后吃海参的依据… • 生地——直接生血 • 黄芪、当归——补生血的功能 • 阿胶——深入内部,补心血。
• 常火(常见之火)与雷火(打雷下雨天的 火)——….
• 常火——
• 夏枯草——往上走的火、肝心之火、甲亢、 头面部火。
• 黄连上清丸… • 龙胆泻肝丸… • 泻白散… • 清胃散… • 知柏地黄丸…
• 雷火,容易随缝隙钻出来(它本身就是被 挤出来的)….
• 这个火,在某中意义上,类似于婚外情那 个火——之热、不好把控,往往是被“挤” 出来的
• 用水救这个火不行,需要温暖,让他回归 家庭。
• 肉桂、附子、桂附地黄丸…
• 人——口中,少实火…(煎鸡蛋,趁热吃, 治疗嗓子疼)
• 川椒、八角茴香.. • 你以后,怎么对待上火呢?
• 自然界,一年四季最重要——四时
• 四时——是根本大法!是根本的“象”!
• 《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人能顺四时者,天地为之 父母”。
• 我从豆腐包渗水如汗 ——这个现象,得出 治疗“漏汗症”的方法。
• 豆腐包里的东西——“稀稠度”,决定渗出 水液(出汗)多少。
• 用猪蹄煮汤、煎药——粘稠,使患者体内 液体变稠,体液不容易渗出,止汗。
•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类比”就一定对? 有点玄妙吧?
•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 “饽饽专往肉汤里滚”。 • 取象比类的根本是——“同气相求”… • 世界原始是“一气”… • 是“气”把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
• 世界上平衡关系最重要!
• 天与地、男与女、领导与群众…
• 中医养生的尺度、评判标准、依据——阴 阳平衡
• 阴阳平衡,就是健康——
• 《黄帝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 怎么来实现平衡?
• 实现阴阳平衡的一切方法,都是中医养生。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 之….
• 关于吃饭问题——
• 自然界中,“郁热”是邪热,很厉害的— —
• 郁热——过去夏天,生产队积肥,把一些 破草乱泥放在一起,用草泥封起来,沤粪。
• 窜出来的热量是很强烈的,能烧伤人的皮 肤(起泡、发痒)。
• 引申到饮食中——要少吃郁热的东西。
• 包子(排骨包子)、饺子、馄饨,里边的 郁热容易与体内的邪气“郁热”同性相求, 导致疾病。
• 治疗结石、预防结石——破石四大金
• 过去妇女坐月子,为什么吃散养鸡鸡蛋— —补充生命力。
• 为什么大姑娘小媳妇爱吃毛蛋?需要气 血…
• 我的目的是引导大家思维——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我力求给大家“渔”(打渔的本领)。 • 不仅仅只给“鱼”(能直接吃的几条鱼)。
• 当你掌握了实用有效的思维方法——你就 可以很有智慧!
《“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养生 理念和实践要点》
• 今天我讲课,专讲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道 理”——
• 你肯定信服! • 就在你身边! • 让你心服口服!
• 我们买冰箱干什么?
• 冰箱里冷冻的东西长时间不易变质,那么, 寒凉环境下的生命更能持久。
• 启示我们——养生要多滋阴…
• 鸡,能消化沙石——鸡内金就能把人体中 结石化掉。
• 蔬菜皮类——以皮补皮。
• 蔬菜根块类——吸收地气(马铃薯、红薯、 芋头)
• 形状—— • 菜的形状——长条、丝;圆形;块状.. • 不同的切法——就会是不同的味道。 • 馒头,不同的形状…“鱼样馒头”“起
饼”“长长馒头”“卷子”“大饽饽”…..
• 路边的野菜可以采—— • 刺槐花——(我不知属于哪一行,但带刺、
• 蛇皮,脱去人身上的“疙瘩”—要点在于 “脱退”。
• 吃核桃,补脑——要点在于“形似”。
• 灶心土,治疗羊羔疯——要点在于“水来 土掩”。
• 猪蹄汤,治疗“漏汗症”——要点在于 “胶质的粘合”。
• 院子中,南墙根下的木头—要点在于“阴 暗处易生生物”。(介绍治疗卵巢囊肿医 案)
• 实现平衡的依据和来源,就是——天地自 然!
• 湿邪——一年四季都有,重在长夏… • 污泥浊水… • 化湿、燥湿、渗湿,火能燃烧湿邪(瘦人多火) • 行气健脾 • 薏米(力弱);山楂;炒草果仁… • 需要荡涤——大黄、槟榔、大腹皮、白芍… • 用水冲刷—— • 补脾阴——地面上有坑,才成污泥浊水的聚集。 • 卫生香,喜欢“卫生香”的香味?
• 秋天——顺应自然界的“收”
• 桑螵蛸——封藏能力(小孩遗尿、滑精、 黄带过多….)
• 蜂蜜——胃液,治疗消化道溃疡。生蜂蜜 (不要兑水,也不要喝水),止腹痛,高 效。
• 烧邮票,止夜啼——(焚烧木,焦入心)。
• 吃木耳、银耳、蘑菇、茯苓、猪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灵芝 等问题——
• 木耳乃朽木所生(母本,根源是没有生命 活力的)
• 损精折阳,男人最好少吃。
在里边。 • 花生制品——一层层的“藏” • 虾酱、蟹制品——一层层的“藏”
• 冬天,不光要藏,还要疏导—— • 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的人外寒内热….. • 冬天——大地外寒内热… • 夏天——大地外热内寒..
• 冬天喝绿茶,夏天喝红茶——夏天人的体 内外热内寒….
• 黏滞红茶的危害…
• 喝水问题—— 也许白开水(天活水)更好! • 真水无香!
•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人 与天地最亲!
• 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 • 看天——日月星辰、四季变换 • 看地——土地里表、动物植物 • 看人——人是“背北、面南、左东、右
西”…. • 简单说——仿天、仿地,学习借鉴天地。
• 中国人最突出的智慧——学习、借鉴。
• 中国人喜欢“仿效”——照着葫芦画瓢。
白花,我认为属金,入肺。活血清肺?)
• “榆树钱”——补精、益脾胃… • 小蓟——凉血止血 • 萱草——忘忧草、生男孩(古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