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及现代意义探讨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从黄帝内经讲一下,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说到养生,有个朋友刚才问到食疗的关键是什么,这里强调一下,食疗的精髓是:最终的组方搭配性要平,也就是,不能是寒性的,也不能是热性的。

下面开始吧,基于黄帝内经原文来谈谈。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这个精是讲的气,这个形是指的形质,就是阳气、阴形。

这里的“八纪”指的是八个主要的节气,在一年之中的八个主要的节气,大家知道是哪八个吗也就是二分、二至、四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夏秋冬四立。

用这8个节气来划分时段、来划分一年气候的变化。

这个五里又是指的什么呢?“五里”是指的五方地理,东南西北中。

就是说天有阳,可以分为八纪,地为阴,可以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还有一个地域。

上为阳,下为阴,但是阴阳又互不相同,有的时候阴多,有的时候阳多。

多和少当中也不完全一样。

有阴阳相互交合,各种各样的变化。

才化生出万物。

才能作为万物之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这是之前我们讲过了的。

和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一个意思。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风雨兼程]] 这之前也讲过啦,这是闲小豆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性平,通过食材的精确配比,成分之间相互驱动,达到了性平的状态。

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

这里的神明还是指的阴阳作为纲纪,@[[风雨兼程]] 兼顾了食材的四性五味,同时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精确配比,达到平衡的状态。

“故能以生长收藏”,这里的意思是说。

阴阳不断地变化,天有八纪、地有五里,自然界才可以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生化过程。

“终而复始”,每一年都有生长收藏。

按五行来说就是生长化收藏,终而复始,不停地地变化。

那么人体养生应该如何呢?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古代的哲学观点。

那么人应该效仿天地,适应阴阳变化的规律。

才有利于健康。

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也就是要从自然界四时变化,阴阳的变化来指导我们养生。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整体观念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体内外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统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石。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只有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天人合一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在中医诊断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广泛应用。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这些观察方法不仅仅是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观察,更是对患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观察。

中医师相信,人体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可以了解患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天人合一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医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师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中医治疗注重的是整体的平衡和和谐,而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强调了人体与自然、人体内外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统一。

四、天人合一对中医学的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它强调了整体观念,提醒人们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的健康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某个症状。

最后,它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身心的平衡,避免过度消耗和压力。

总之,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髓,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

一、“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则是指人体内外各种生命活动的两种对立面,如内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表现出寒热温凉湿干等性质。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二、“五行养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养生”的理论,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它们在身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身体的各种变化。

例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而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按照五行养生的理论,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调整对应的五行,使其保持平衡,进而保障人体健康。

三、“四时养生”讲究时节变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四季气候、自然变化、饮食和起居等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中,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因此不同季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夏季应减轻负担、多出汗、多吃蔬果,冬季则应注意保暖、多修身体等。

四、医食同源,养生以饮食为基础《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它认为,食物与医学是同一来源,并将饮食的品质与人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

正确的饮食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养生十分重要。

比如,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肉类;保持食物的清淡平衡;避免喜怒无度、暴饮暴食,三餐规律、满足营养需求。

五、调理身心,保持心态平衡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平衡身心也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

情志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康健,益寿延年的一种医事活动。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养生思想已经广泛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标准的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1](以下简称《内经》)是战国之前医学成就的集大成,是中医奠基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巨着,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着作,包含丰富而宝贵的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所论述的养生理论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整体观思想。

现就《内经》整体养生观探讨如下。

1 人与环境整体养生观1. 1 人与自然环境整体养生观1. 1. 1 时间整体养生观《内经》十分重视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四时之气而动的养生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由此可见四时有着严格的生长收藏规律,我们必须要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调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证身体康健。

春夏阳气生发旺盛,我们应该晚睡早起,以使我们身体阳气得以生发,顺应外界环境。

至秋季,白天时间逐渐缩短,阳气开始收敛,我们应该早睡早起,以收敛神气,保持神志安宁。

冬季阳气闭藏,我们应该早睡晚起,防止扰动阳气,以利神志内藏。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如果我们违逆阴阳消长规律,不遵循自然法则养生,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戕害生命,破坏真元之气,有害身心健康。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典范。

它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心理哲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众多门类。

上个世纪80年代,医学界开始对《黄帝内经》的医学地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通过调查应证中医气质学说,讨论阴阳分型体质类型与HLA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

90年代,吴颢昕从因地异质、因地异寿、因地异情、因地异邪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地理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内容。

本世纪伊始,卢翠敏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疾病类型、治疗原则、寿命长短以及医学流派的形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的关系;叶庆莲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角度,探讨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医学地理学思想;支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及其丰富的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长寿地理、历史营养地理和历史环境医学地理思想。

本文拟从地理环境、天体运行规律、自然区域等方面,总结其“天人相应”的思想,为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历史医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研究、传染病预防、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研究提供借鉴。

1地理环境与疾病1.1 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疾病《黄帝内经》认为时代、生活环境不同,疾病发生的原因与轻重程度也有差异,治病的手段和愈后效果也不同。

《黄帝内经》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宜之形,此恬谵之世,邪不能深入世。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以移精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也’”。

由此可见,社会越进步,人为因素致病的比重就越大。

1.2 饮食习惯与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对应,具有滋养作用,但过食五味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害伤在五味。

试析《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哲思想

试析《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哲思想

试析《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哲思想摘要:天人关系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模式的哲学思考也就成了中医思想构建的核心框架。

《黄帝内经》的“天人观”是由“气化自然”的天道宇宙观与“形具而神生”的朴素唯物主义人道观组成的,并且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围绕《黄帝内经》“天人观”所展现出来理论非常丰富,包括了时空观、动静观、诊治观、养生观等多个方面,因而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思辨模式,进一步理解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可以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提供动力,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人观,天人合一中文图书分类号:B21《内经》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举痛论篇》),可见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医思想永恒的主题。

在理论结构组成的方面,李孝纯先生较为完整地指出“《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由‘天人同构’‘天人同象’‘天人同气’‘天人相应’‘天人互泰’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本现了‘天人合一’观的空间结构、空间形象、物质基础、时间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个层面的内容。

”[[1]]4在理论思维方面,王庆其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内经》整体思维的基本特征”[[2]]970依照沈顺福先生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思辨模式,其在思想史上的理论形态多样,故而是理论框架或研究对象,而非拥有固定且实际内涵[[3]],对《内经》如“天人合一”是侧重以“天”合一,还是侧重以“人”合一的问题,据此提出一点浅见。

1 “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型《内经》的宇宙观和形神观正是在“万物一气”、“万物一体”、“人与天地相参”“人副天数”等思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内经》天人关系的模型大致有“天人同源”、“天人同理”、“天人相应”三种,即天与人同起源于“气”,天与人同遵循自然界“阴阳消杀”的普遍规律,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人是一个小“天”)。

在此意义上,不失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和现代意义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和现代意义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和现代意义摘要】中医历来重视养生和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它对中医的养生、预防疾病具有指导作用。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治未病养生思想的阐述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分析其现代意义,使中医经典养生思想得以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治未病;养生【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56-02《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医学典籍。

该书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学术思想。

主张天人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养生摄生的方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中医未病养生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核心《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天即自然,所谓的天地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内容包括:1.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运动变化的产物《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及“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1.2人与自然界相顺应《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明人的生理过程会随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以四时气象指导顺时养生,以季节变化特点来调整生活劳作。

1.3 人依赖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无味。

气经鼻……五味入口……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的探究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的探究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的探究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权威之作。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加剧,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并将其与现代健康文化进行比较。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1.五行学说: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宇宙万物都被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修持养生应与自然界五行相协调。

2.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原则。

在日常饮食和运动方面,应当注意阴阳平衡。

3.调节气机:《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通过调节气机来维持健康。

调节气机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

现代健康文化的养生理念1.健康饮食:现代人注重均衡饮食,追求有机食品、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合理的膳食搭配。

2.科学运动:现代人提倡适度运动,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瑜伽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保持身材健美。

3.心理健康:现代社会注重心理健康,例如通过冥想、放松技巧和心理咨询来减压和调节情绪。

对比与结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对于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和注意心理健康都是双方重视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两者也存在差异。

现代健康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性、个性化和多元化。

因此,在借鉴黄帝内经的同时,需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其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与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在当代,合理综合各种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与保健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组织推荐的6个月纯母乳喂养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配偶是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最重要影响者[7]。

本研究中,67.44%的配偶对母乳喂养持支持态度,然而,在母乳喂养知识来源的调查中仅有10.47%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来源于丈夫。

应积极鼓励丈夫一同学习,增加他们的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母乳喂养知识,为产妇提供身心上的支持,对于提高院外纯母乳喂养率有重要意义。

综上,本次调查发现天津地区仍存在着一些影响四个月婴儿院外纯母乳喂养的因素,现建议如下:一、建议应在普及爱婴医院的同时,还要加强爱婴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相关保健机构的作用,积极营造母乳喂养的院外大环境[8]。

二、适当延长产假,落实带薪休假,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9]。

三、鼓励配偶积极参与围生期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母乳喂养知识,转变母乳喂养态度,为产妇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以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10]。

参考文献[1]于海静,罗阳,刘兵.国内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37-39.[2]ChenLH,LiuCK,MerrettC,etal.Initiation of breastfeeding lessons from Taiwan[J].Paediatr Nurs,2008,20(3):34.[3]WadeD,HainingS.Breast feeding Peer support:are there additional benefits[J].Community Praet,2009,82(12):3-30.[4]Avery A,Zimmermann K,Underwood PW,etal.Confiden ceommit-ment15akey factor for Sustained breast feeding[J].New Mexieo De-partmenit of Health,2009,36(2):141.[5]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74-575.[6]高昌荣.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139-140.[7]孙忠清,钟春梅,赖建强.北京,天津,青岛三市1773例6-12月龄婴幼儿养育现状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5):404-406.[8]袁婷,范琪,屈佳.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115-116.[9]谢萍,乔峰妮,冯俭,等.产后确如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08,14(8):78-81.[10]王茜,绳宇.院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35-36.作者单位:300010天津市血液中心体采科《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文献,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养生摄生的方式达到益寿延年目的[1]。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与大自然相协调,才能生生不息,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养生境界。

尽管在《内经》中并未明确记载有“天人合一”的字样,但在该书中已经出现了“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阐释,而且该理论在其整个学术体系中均有所提及,就当时的医学水平现状来说,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理论。

可以说,“天人合一”对“内经”的影响力是“流入血脉,渗入骨髓”的。

笔者拟以本文阐述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同时对其现代意义进行简要评价,以供大家参考。

1《内经》关于“天”、“人”的理解在《内经》中,“天”的寓意主要为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且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正如《灵枢·经水》所言:“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其容量之大,既囊括自然万物,也包含有天气与天体等。

而《内经》中的“人”则被阐释为自然阴阳二气之产物,是形神合二为一的复合体。

在《灵枢·天年》中有这样的描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成为人”;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有“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的说法;另《灵枢·玉版》言:“人者,天地之镇也”,此处已初见“以人为本”的思想雏形。

2《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的含义2.1人乃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有着一致的根源在“气一元论”的先秦思想影响下,《内经》认为“气”乃世界万物构成的基本根源,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变化乃至消亡,实则均为阴阳二七相互作用并促成变化的结果,“人”也不例外。

如我们可以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看到有这样的描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以及“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这些均是在阐述这个道理。

2.2人的生存既依赖自然也被自然所制约关于此方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这样说道:“天地分别食人以五气与无味,气经鼻入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故音声能彰;而味经口入肠胃,而味有所藏使五藏气得养,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据此理论而言,人体外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体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另在《素问·离合真邪论》又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的论述,均在阐述此理,而且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2.3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促进健康的保证在《灵枢·本藏》中,关于对健康的认识,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阐释:“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在该段描述之中,“卫气和”与“血和”可理解为现在常说的“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则可同样理解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寒温和”指人可对外界的温寒环境产生适应。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获得这样的启示,即是人要确保健康,就必须满足上述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等几“和”的条件,而其中的“天人和”即是“天人合一”精髓的集中体现。

3《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下的现代养生原则有学者在学习《黄帝内经》后,将其法则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

而笔者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养生之法付诸于现代即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来管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其一,需做到春捂以顾护初生之阳,以备夏之蕃秀做准备,秋冻以使收敛阳气,以为冬天潜藏阳气,放到显示生活中来看,即是比如在夏天不应毫无节制地使用空调而使身体不出一点汗,如此阳气则无法外宣;而冬天同样不应毫无节制地使用取暖设备,否则在皮肤开泄出汗的情况将难以更好地闭藏阳气;其二,应晨早起以升阳气,晚早睡以潜藏阳气;其三,忌早不进餐与午餐而不饱,晚则应少食即可;其四,切勿将某些不切实际的贪恋与欲望当成自己的理想。

就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来看,其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比较丰富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是几乎不存在问题的,而多数人累就累在自己的贪恋,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4《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现代推广意义相关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患病率表现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有研究者认为其在未来的十年内还关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的认知及现代意义探讨何贤【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经典,其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现。

本文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一定阐述【关键词】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养生【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B预防保健110医药与保健2014年8月第22卷第8期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 idioHpathic urticaria,CIU)病因复杂,皮疹及瘙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过敏原多种多样[1]。

笔者发现许多病人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病情又迅速复发,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亦然,提示内源性感染可能是重要的诱因。

近年研究显示,许多CIU 患者伴有胃肠病症,提示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2],但Hp 与CIU 之间是否有相关性,仍存在很大争议[3],持否定态度者认为CIU 疾病的发作与Hp 感染没有关系,原因可能涉及检测方法、入选标准的不同,还有可能和入选人群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为此,笔者检测了闽南地区CIU 患者感染Hp 的情况,并对一部分Hp 感染患者在给予标准治疗同时抗Hp 治疗,以研究Hp 感染与闽南地区人群CIU 发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1.1纳入标准实验组从2013年5月份至8月份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本地区CIU 患者中选取,共50例,22例男性,28例女性,平均34.5岁。

50例健康对照,26例男性,24例女性,平均34.1岁。

两组研究对象在就诊前4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抗生素、胃酸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药。

1.2剔除标准CIU 患者已经明确疾病原因的;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同时患有其他系统疾病者。

1.3Hp 的检测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采用13C 呼气试验进行Hp 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治疗方法所有CIU 患者按照荨麻疹诊疗指南[4]给予每日1次口服氯雷他定10mg 和孟鲁司特钠10mg,连用2个月。

随机把Hp (+)的CIU 患者分为A、B 组,每组30例:A 组加用抗Hp 三联疗法,方案为口服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0.15g+甲硝唑0.5g,每日2次,连用2周;B 组不另加Hp 治疗。

1.5疗效判定标准观察并记录所有CIU 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指标,包括瘙痒程度、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等,按未缓解、部分缓解、完全缓解3级评分法进行评分记录[4]。

有效率=(部分缓解例数+完全缓解例数)/总例数。

1.6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HPSS 10.0进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 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结果2.1Hp 感染检测结果在50例CIU 患者中,Hp 阳性率8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 2=8.57;P<0.01),见表1。

2.2A、B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A 组有效率为88%,完全缓解率为56%;B 组有效率60%,完全缓解率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