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两种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7.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 • • •
1.探究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力(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合理推测 若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不为零,产生加速度,若初速度为零, 则物体前进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物体获得的( 速度越大) • 3.设计实验 • (1)实验装置:见图7—6—1 • (2)功的得出:小车在同样的1条、2条、3条…橡皮筋的作 、 、 … 用下弹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1W、2W、3W… )
• (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 应选 ( ) 纸带来计算小 一段点间距均匀 车的速度,因这一小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 (小车速度也可借助光电门来测量). • 5.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 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者作出 ( W-v草图 )大 - 草图 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若认为W∝v2,就对每个 速度值算出它的 ( 二次方 ),作出W-v2图象,若是直 线,说明 ( W∝v2 ) . ∝ • 结论:通过作图发现W-v2图象近似是 ( 直线 ) ,说 W∝v2 ) . ∝ 明(
7.6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定性:在物体质量一定的前提下: 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速度 变化就越大。
情景导入
实 验: 探 究 做 功 与 小 车 速 度 变 化 的 关 系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对小 车做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器材:橡皮筋( 实验器材:橡皮筋(6根)、小车、砝码、 )、小车、砝码、 小车 木板、打点计时器、铁钉、 木板、打点计时器、铁钉、刻度尺等 打点计时器 小车 铁钉 木板 纸带 橡皮筋
探 究的 思 路
1、橡皮筋做的功 、
问题:①橡皮筋做功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 ②如何改变橡皮筋做的功?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即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
1.本节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D
A.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关系 D.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
2、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作出W -v图象如图所示,符合实际的是( )
二、采集数据 生成结论
实验 次数 1 2 3 4 5 6 橡皮筋 做的功 W 2W 3W 4W 5W 6W 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
0.232 0.321 0.417 0.469 0.529 0.571
v
2
v
3
v
0.481664 0.566569 0.645755 0.684836 0.727324 0.755645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 的关系
一、探究目的
探究合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初速 度为零,实验转化为探究合力做功与末速度 的关系。
引导: 1.用什么实验器材测量速度?怎么测?
2.测量功需要测什么物理量,用什么实验 器材测量,怎么测?
方案一:
打点计时器
小车
铁钉
纸带
橡皮筋
木板
通过每次增加一根橡皮筋的方法表示功的大小。
CWWWW NhomakorabeaO
v
O
v B
O
v C
O
v D
A
3、关于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你的探究结 论是( )

A. C.
W v
B.
3
W v2
W v
W v
D.
4、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D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 具体数值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用2 条、3 条、4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皮筋 重做实验,保证每次释放小车的位置相同,即橡皮 筋被拉长的长度相同。 4、在上述实验中分别算出滑块速度v1 、v2 、v3 v4 、。
四、数据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 问题:如何找到功与速度的关系? 方法一:计算法 比较麻烦 方法二:图像法
简便直观,可以减少偶然 误差
五、结 论
弹簧弹力对小车做的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注:这里的弹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因为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为零, 末速度就是小车速度的变化。 拓展:如果小车的初速度不为零,功与速度之 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再 见
7.6、实验: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

冠县一中
刘冠坡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
(1)明确实验目的。 (2)设置适当的物理情景。
(3)选择实验器材。 (4)拟定试验方法
二、请你思考
• (1)实验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 (3)如何对物体作功?怎样表示每次 做的功? (4) 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 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5)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 么要求?
三 实 验 过 程
1、 调导轨水平,滑块在导轨任意位置上基本不动,
或稍微滑动但不总向一个方向滑动即可。测出挡光 片的宽度。 2、先将一根橡皮筋一端挂在在滑块上端的螺丝上, 另一端挂在气垫导轨一端的螺丝上。拉长橡皮筋记 下滑块位置。接通数字计时器电源,按下选择 显示1, 释放小车。记录挡光时间。

黄山中学高一物理资料—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黄山中学高一物理资料—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参考学案利用EXCLE记录实验数据
五、数据处理
法一:计算法
法二:图像法
五、成果展示、误差分析
请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六、实验结论
力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
七、学习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黄山中学物理组
一、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选择一个合适的运动进行研究 明确要研究哪个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利用什么器材可以测出功和速度变化
参考案例
二、实验器材
小车、橡皮筋、导轨、光电门
光电门 橡皮筋 皮筋对小车做的功
能确定小车做功的具体值吗? 是否只有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值才能研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2、小车速度的变化
怎样才能得到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
平衡摩擦力
FN
f
G
四、实验过程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
2、采用规格相同的橡皮筋,且每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
3、橡皮筋的形变量不宜过大。
4、保证小车从静止释放,测出橡皮筋恢复原长后的速度,即
为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
四、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分析与猜测(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2.探究的思路(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2)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度设置为零,利用如图7-6-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三、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等.四、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W v/m·s-1v2/m2·s-2123456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五、数据的处理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我们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曲线、W—v2曲线、W—v3曲线……哪一种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用图象法处理数据,要比计算法更简捷更直观.六、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3.应选择粗细均匀,一致性好的橡皮筋;4.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5.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七、误差分析八、实验结论无论是通过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可以得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正比的结论,即W∝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旳力与摩
F2 G
擦力平衡
2、测量因为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 取得旳速度v 问题:怎样测量小车旳速度?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旳纸带
问题:纸带上打出旳点并不都是 均匀旳,应该采用那些点来计算 小车旳速度?为何?
取点迹清楚且间距均匀旳部分
试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旳一端
验 夹在小车后端,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将平板安
4、试验装置旳选用
误差分析
1、为了降低误差,应使小车总质量在300g左右。
2、测小车旳速度就在纸带上匀速运动旳阶段为测 量比很好。
3、作W-V或W-V2图象时,纵坐标旳单位长度 可拉得开些。
弹力做功刚完毕 时小车旳速度
用什么措 施处理数 据比较直

象 做W-v图


理 数
做W-v2图

做W-v3图
……
若为直线,则W与v成正比 若为曲线
若为直线,则W与v2成正比 若为曲线为何不做
W- v1图?
…… ……
数 据 处W 理1
2 3 4 5 6
0
v /(m/s)
0.80 1.10 1.28 1.53 1.76 1.89

验板、打

点计时器、铁钉等

小 打点计时器

小车

铁钉



纸带


橡皮筋
木板

探 究旳 思 路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旳功W
2、测量因为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 取得旳速度v
3、数据处理,寻找W与v旳关系
探究旳技巧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旳功W 问题: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

实验7.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7.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⑶在上车的运动过程中,对
于钩码、砝码和小车组成的 系统,钩砝的重力做正功,
测量点 O A B C
S/cm 0.00 1.51 3.20
C
? ?
BB A
问题:①橡皮筋做功是恒力做
功还是变力做功? ②如何改变橡皮筋做的功? ③要保证橡皮筋做功为整数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橡皮
筋?才能减少误差? 橡皮筋的长度、粗细应相同
④改变橡皮筋条数后为什么要把小车拉到相同的位置释放? 不这样会出现什么结果? 每条橡皮筋每次做功相等
思考一: 1.还有其他力对小车做功吗?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
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 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C 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是s、2s、 3s……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物体 做的功就是W、2W、3W …… 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2F、第3次 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 C.选相同橡皮筋,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长度相同,用1条、 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 实验时,橡皮筋对物体做的功就是W、2W、3W …… D.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 用直尺测量小车移动s,便 可以求出每次F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 …
过 2.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于靠
程 近打点计时器处,记下小车位置.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释放小车.
C
? ?
BA
3.用2 条、3 条、4 条、5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皮 筋重做实验,保证每次释放小车的位置相同,即橡皮筋 被拉长的长度相同.
4.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5 条纸带中,分别找出小车开始 近似做匀速运动的点,并分别测出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1 、v2 、v3 、v4 、v5 .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件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件
3、作W-V或W-V2图象时,纵坐标的单 位长度可拉得开些。
例1: 为研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所示的 一条纸带, (1)应选哪些点间距进行测量? (2)怎样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确定小车 的速度?
.. . . . . . .
ABC D E F G
(1)选用DE段
(2)V=LDE / tDE
例2、本节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的目的 是
A、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
的关系
D、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 关系
答案:D
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P65-67
若为曲线
若为直线,则W与v2成 正比 若为曲线
……
…… 为什么不
做v1
W- 图?
数 据 处 W v /(m/s) 理 1 0.80
2 1.10
3 1.28
4 1.53
5 1.76
6 1.89 00
W-v图
为什么图象会通过原点?


处 W v2/(m2·s -

2)
0
0
1 0.64
2 1.21
3 1.64
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是密切相关 速度的变化又与它的受力有关 所以,我们首先来探究: 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为什么选课本上的方案二?
探究的器材:木板、小车、橡皮筋(若干)、 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钉子2枚
打点计时器
小车
纸带
橡皮筋
铁钉 木板
探 究的 思 路
1、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
4、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5条纸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两种实验方案
摘要:设计了两种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方案,即“斜坡法”和“平抛运动法”。

并对这两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和验证。

关键词:斜坡法;平抛运动法;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增加了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与做功的关系。

作为一节创新性实验探究课程,其内容包含有功的测量、图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演示上述实验时发现:该实验操作技巧要求很高,实验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变橡皮筋的根数实现改变做功的多少,原理上是可行的,但很难得到一致性较好的橡皮筋,导致实验误差大。

第二、因为橡皮筋受力难以做到沿纸带运动方向对称分布,造成运动过程中小车沿斜线运动,导致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阻力增大。

第三、橡皮筋条数多少设置难度较大,按照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建议,使用1-6根橡皮筋演示实验时发现,使用一根橡皮筋时纸带上打出的点较为密集,而使用六根橡皮筋演示实验时,纸带上的点有很稀疏,增加了实验的不确定性。

如何保持该实验的创新性,即在不需要计算功的具体数值的情况下,使用“倍增法”[1]得到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呢?笔者针对此实验设计了“斜坡法”和“平抛运动法”两种实验方案来探究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斜坡法
“斜坡法”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为基础,来探究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
系。

如图1所示,将小车放在斜木板
上,小车连接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
器,木板要被垫起较大角度,让小车
能够沿木板加速下滑。

受力分析可
知,此时木板所受合力沿板斜向下,
其大小为:
F
合=θ
μ
θcos
sin mg
mg-
图 1
由上式可以看出,在小车质量、摩擦因数、斜面倾角一定的情况下,小车所受合力为一定值。

将小车由斜面顶端自由释放,小车带动纸带运动的同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在纸带上选出合适的点并
测量各点到最初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计算对应各点的瞬时速度,以上数据记为S 1、S 2、S 3……和V 1、V 2、V 3……由于小车所受合力为一定值,所以此合力对小车做功W 1∶W 2∶W 3……Wn= S 1∶S 2∶S 3……Sn ,以功为纵坐标,分别以小车获得的速度V 、V 2为横坐标在坐标纸或Excel 中作出对应曲线,分析得出关系。

表1为笔者实测数据;
图2(A )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图像;
图2(B )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二次方的关系图像; 由以上图像可以看出,图2(B )中功与速度变化二次方的关系最接近线性关系,故而总结出:在初速度为零的条件下W ∝V 2,为下一节推到动能定理打下基础。

斜坡法的优点是: 1、实验设计简单,准确度高,在不需要计算功的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本实验使用的器材为木板、打点计时器小车(J2108型斜面小车或J2183型轨道小车)均为实验室常用装备器材,无需再另外添置橡皮筋等其它材料,节约了费用,提高了效率。

3、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探究,学生熟悉器材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相对容易,实验成功率高。

二、平抛运动法
周洁老师在“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改进”[2]一文里,使用平抛运动来研究物体的重力做功与物体速度
表 1
图2(B )
图2
(A )
的关系。

但周老师仅研究“物体在只受重力做功的条件下向下运动,直到最后做平抛运动”[2],为避免摩擦阻力做负功,周老师在“改进后的实验误差分析”中提出对原平抛演示仪要打磨的尽可能光滑或“通用平抛演示仪标示H ,2H ,3H ……时加以修正”[2]。

认真研读之余,我上述方法进行修改,在无需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提出运用“平抛运动法”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验原理
如图3所示,将末端为弧形水平的斜槽固定在桌角,由高为H 处静止释放小球,到底端平抛飞出后,平抛运动的竖直位移为h ,水平位移为s ,有以下方程:
02
1
sin 2-=-mv H f mgH θ (1)
θμcos mg f = (2)
联立上式得:
02
1
)cot (2-=
-mv H mg mg θμ (3) 由(3)式可以看出:在斜面倾角和摩擦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小球在斜槽端末速度v 仅与下降高度H 有关。

小球以速度v 平抛,有以下方程:
22
1
gt h = (4)
vt S = (5)
得:S h
g
v 2=
(6) 由(3)、(6)可以看出H ∝S 2 ,即“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以转化为讨论高度H 和水平位移S 的关系来讨论。

2、实验过程
1)如图3所示,将末端为弧形水平的斜槽固定在桌角,由高为H 1、2H 1、3H 1……处静止释放小球,平抛飞出后的水平位移为S 1、S 2、S 3……(具体实验要求参见教材“研究平抛运动”一节)。

2)设小球从高为H 处自由释放,重力做功和摩擦力做功总和为W ,从2H 处自由释放,重力和摩擦力做功总和为2W ,依次类推到从6H 处自由释放时合力做功为6W ,这样在不需要计算做功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利用“倍增法”,通过研究功W 与小车的末速度v 、v 2的图像,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3、数据分析
表一为笔者使用本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数据,图4(A 、B )为通过探究高度H 与平抛水平位移S 的关系来表示功W 与小车的末速度v 、v 2的关系图像
表2
由图4关系图像中,其中最简单的是功与水平位移的二次方的线性关系。

故而得出:在初速度为零的条件下W ∝V 2。

为下一节推到动能公式打好基础
“平抛运动法”的优点是:
1、不需要平衡摩擦力等阻力,研究对象所受合外力恒定,既简化了实验操作,又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2、利用学生已经练习过的平抛运动,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进一步将其应用在探究实验设计之中,原理易于理解。

综合以上两种实验改进方案,均体现出实验设计理念上的创新性,即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变力功转化为用功的倍数关系表示其大小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即可推导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同时两种方案在设计上均体现出承前启后的理念,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如虎. 对“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改进——理解编者意图,合理改进实验 物理教学-2009年10期 :22-23
2、周洁. 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改进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年7期:52
图4(A ) 图4(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