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上古的姓和氏

合集下载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大姓是源于母系社会的。

只要是同一个姓氏的,就表示是同一个母系出来的,也就表示着两者间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下面是有上古八大姓简介,欢迎参阅。

上古八大姓简介
姞,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其实姓公孙
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或神农姓烈山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子姓或殷(依燕引)姓为商朝祖先阏(e)伯火祖的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姞。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因此,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姬发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改姓,就因此演变成了今天的姓氏,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的。

姬、姞同源,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
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姒起源于大禹
姬姓——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姜姓——齐、申、吕、许等国
嬴姓——秦、徐等国
芈姓——楚国
子姓——殷人后裔的宋国
姒姓——夏人后裔的杞国、越国
妫姓——帝舜后裔的陈国、以及战国齐国。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1、姬姓姬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姓,很多姓氏都从姬姓演变而来。

姬姓追溯到上古时期,是起源于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它叫做姬轩辕。

还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几个都是姬最出名的人物了。

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所以周王朝的诸侯国国君也都是姬姓,只不过后来时间变久了,他们都改名了,姬姓演变出来的姓氏有周、王、魏、曹等等。

2、姜姓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

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3、嬴姓嬴姓也比较出名。

秦始皇嬴政应该是嬴姓的第一名人,秦国以嬴姓为国姓。

在整个秦朝,嬴姓之人数量都不多,基本都和秦国王族有关。

4、姚姓姚姓出名的原因在于它比较常见,现代社会中姓姚的大有人在,比如篮球明星姚明。

5、妘姓妘姓是一个中国姓氏,是中国上古最早的姓之一。

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

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

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6、姒起姞姓起源于大禹。

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

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赐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因姓姒。

7、妫姓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

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8、姞姓姞姓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被认为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先秦以后,“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后人多以其氏自称,故现在的姞姓人罕见,姞姓的分支姓氏有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鲁等姓氏。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上古八姓起源上古八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上古八姓姬姓起源黄帝诞生在姬河边1、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

周武王叫做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

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黄帝的儿子中有姬姓上古八姓起源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

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

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

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得姓始祖:黄帝。

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

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是为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就姓姬。

据《说文》记载,黄帝之所以以姬为姓,是由于当初居住在姬水的缘故,黄帝的嫡系子孙,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

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

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

上古八姓姜姓起源(1)、炎帝神农氏。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

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

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学习资料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称谓1•姓、氏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

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 2. 2万多个。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

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山女性方面决定,U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赢、妊、姒、妫等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

起初,“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

黃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

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的出身。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到了汉代则全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2.名、字、号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乂叫“表字”。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号,亦称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另有一类号叫“诲号”“诈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智多星” “豹子头”“母夜义”等,大部分是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

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和氏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

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

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

《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

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

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

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

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

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

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

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

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

所谓“氏”、“氐,,换言之即“姓的”、“姓的”。

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一一先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

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月乍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例如周王室和鲁、晋、、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中、吕、许等国是姓,、徐等国是贏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国是妫姓,等等。

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

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己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

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雹《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畫至于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的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而。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蟻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

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清末。是封建皇帝纪年的 名号。汉武帝即位的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 称为建元二年,直到改元,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不 改元,因此可以用年号称皇帝,如康熙、乾隆等。
年龄称谓
提醒
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
髫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到十五六岁
姓氏·称谓
姓·氏 ①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②古代氏的重要作用:“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③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姻;姓同氏不同,不可通 婚姻。
名·字·号
提醒
①“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时所起的, 供长辈呼唤的。男子到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 要另起一个“字”。女子十五岁成年许嫁,举行 “笄礼”,也要取字。
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加冠:男子二十岁——弱冠
提醒
年龄称谓
提醒
而立:三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Hale Waihona Puke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艾,半百)
耳顺、花甲:六十岁
下寿:六十岁以上
古稀,从心之年:七十岁
耄耋:七八九十岁,指老人
喜寿:七十七岁
年龄称谓 伞寿:80岁寿辰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 上寿:90岁以上 白寿:99岁 期颐:100岁 茶寿:108岁 双稀:140岁
提醒
②周代贵族男子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 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就构 成了男子字的全称。
如孔丘,字仲尼,字的全称为仲尼甫,略称为仲 尼、尼父。
提醒 ③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古人尊对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华夏民族而言,上古有姓有氏。姓 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 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 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 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 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 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 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 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可见姓和氏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二、姓和氏的功用及演变
•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 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 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 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 的(别种族、明世系),姓是用来“ 别婚姻”的(厚亲亲),二者的作用 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 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四、氏的来源以及贵族男子的称呼
•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 (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2、卿大夫 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 完、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 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 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 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 庆父字仲)庄辛(楚庄王之后)6、此外 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上古的姓和氏一ຫໍສະໝຸດ 姓和氏的起源• 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 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 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 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 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 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 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五、
•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 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 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等等。 • 第五,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 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 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 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 有意义上的联系。
三、贵族女性的称呼
•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 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 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 方法: •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 姜 晋姬 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 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息 妫 江芈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 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孔姬(孔圉妻)秦 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