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学习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一、概述:二、主题分类:计算机视觉:该主题主要关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生成等任务。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分类、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深度学习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
研究者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变压器(Transformer)等模型进行文本生成、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任务,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
语音识别与生成: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语音特征提取、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提高了语音技术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游戏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游戏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游戏策略学习、游戏内容生成等任务,提高了游戏的智能性和趣味性。
医疗与健康:深度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医疗影像分析等任务,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主题分类展示了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和应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1. 计算机视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成为了该领域的主导模型,特别是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方面。
AlexNet、VGG、GoogleNet、ResNet等模型的出现,不断刷新了图像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记录。
主题: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任务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看懂”图像和视频,从而进行自动分析和理解。
深度学习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构建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实现对图像的高效特征提取和分类。
情境: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医学影像分析、安全监控等。
在这些场景中,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处理的数据集往往规模庞大,且存在噪声、模糊等问题,因此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成为研究重点。
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国内外综述

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国内外综述以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国内外综述为标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国内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在国内,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情境教学是一种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内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细胞的构造和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和体验细胞的特点。
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国内一些学校还开设了生物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进化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果蝇的遗传变异,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国外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现状在国外,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美国,许多学校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
教师会设计一系列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
国外许多学校也注重生物情境教学的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还需要掌握数学、化学等相关知识,以便进行生态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这种跨学科的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也可以从国外的经验中借鉴,加强跨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设计研究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设计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探讨了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设计。
从情境学习理论、博物馆儿童教育特点、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案例分析现有的应用,提出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发现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设计教育应用时需考虑情境性和互动性。
本研究对于推进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博物馆、儿童教育、设计研究、教育应用、案例分析、研究成果、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教育设计原则、研究背景、研究方案、后续研究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儿童教育被越来越重视,而博物馆作为传统的教育场所也开始尝试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儿童学习需求。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引入到博物馆儿童教育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当基于真实的情境和具体的场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在博物馆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底蕴和展品资源的场所,结合情境学习理论开展儿童教育,可以让儿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等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设计,以期提供一种更有效、更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讨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设计,提高儿童参观博物馆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 研究如何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更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育应用,使得他们在博物馆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
2. 探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应用的设计与改进。
3. 借助已有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用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比较,从中总结出最佳实践,为本研究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英语情境化命题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英语情境化命题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英文回答:Introduction.Contextualization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language in its specific context, taking into account cultural, soci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been conduct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role it play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Domestic Research.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ne study by Zhang and colleagues (2020)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learning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y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received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ores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Another study by Li and associates (2021) examined the impact of contextualization on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extualized vocabulary instruction facilitated better long-term re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ew words.Internation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also yielded valuable insights. A study by Ellis (2009) proposed a model of contextualization that encompasses three levels: situational context, cultural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This model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Other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role of contextualization in specific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ontexts. For example, a study by Atai and colleagues (2015) examined the use of contextualized material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classrooms. They found that contextualized materials enhanced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to learn.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The 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First,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ntext wh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thatreflect the target language's 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contexts.Second,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can improvestudent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acquisition. By providing language in meaningful contexts, teachers can make it easier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retain new language.Third, contextualization can motivate students and make learning more engaging. Using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that are 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 and experiences can foster their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Conclusion.Research on contextualization in English has provided a wealth of knowledge about its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and producing English effectively. By incorporating contextualized instruction into their teaching, educators can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make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meaningful and engaging.中文回答:引言。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

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3篇)个人研究综述作文范文第1篇在20xx年7月,我有幸参与到xx中心学校《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个课题中来。
下面,我就自从参加这个课题以来所做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一、了解课题结构由于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前几年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特别小,教研氛围极其不浓,失去了许多参与课题的机会,能参加此次课题研究,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感谢我校校长、主任给予我这个机会。
参与到课题中来,我首先审视的是题目《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次对于武主任课题方案的制定及开题报告,实施的周期,作为课题组成员都要做深入的了解。
二、大胆实践课题我参与的这个课题特别符合当前教育形式,所以我坚信这个课题一定会成功结题。
xx中心学校地处xx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20xx年10月安装使用“班班通”以来,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能力。
20xx年是课题实施阶段,这个课题可以说应用于各门学科,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基于课题,首先立足英语教学,表现在三月份的国家晒课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xx中心优质课英语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这些课中我积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光盘,课件,令我高兴的是信息化资源使我以后的课堂常态化,这对于我带班多的教师来说,减轻负担,轻松教学。
三、尽一份力量在课题中我所承担的任务: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的'应用,对于我们每位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信每位教师都有感而发,在武主任的提醒下,我细心收集与整理,作为我们课题过程性资料。
2、三月份晒课活动特别符合这个课题要求,我把各个晒课老师的课件、媒体资源利用资料和教学设计收集和整理打包,打印出来作为资料。
3、为了课题能尽一份力量,只要参加教研室的讲课活动,无论是拍图片还是从xx 教育信息网上搜集资料,我都整理收集。
最后,通过这一年我参与课题研究,虽然在课题的理解上,还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够,今后我将紧密团结在课题组成员的周围,积极努力大胆实践,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情景教学文献综述

贵阳学院外语系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英文):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论文题目(中文):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姓名:卢春香
指导教师姓名:杨竹
学号:0902********
班级: 09级(2)班
填表说明
1.在撰写开提报告前完成文献综合。
2.文献综述必须获得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本表最后一栏概述学生文献综述的相关情况,和毕业论文前期准备情况,并填写确认性意见(黑色水性笔,手写,字迹清晰可辨)。
3. 拟选题目(中文)不得超过二十个字;参考文献格式参见《贵阳学院外语系论文写作规范》;一级标题左起顶格(如“1.”)。
二级标题,左起缩进二个字符(如“1.1”)。
三级标题,左起缩进四个字符(如“1.1.1”)。
论文标题设置不得超过三级标题。
4.填写规范: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字);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每段首行应缩进4个字符即两个中文字的距离。
5. 本表可以纵向延展,但不得更改本表的格式和设置。
6. 本表用电子表格填写,或手写(黑色水性笔,字迹清晰可辨)。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研究学业情绪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学业情绪的概念、维度划分、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内容梳理。
其中,维度划分包括两维度和多维度的探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因素、学业成就、归因等,并总结了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的研究思考与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学业情绪提供支持。
关键词:学业情绪;测量;影响因素一、引言情绪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行动的非智力因素,不少研究者在1998年“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会议后开始着手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影响与机制作用等问题。
由于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心理学界对学業情绪的界定、结构成分等缺乏统一认识和评定标准,本文试图对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二、学业情绪的概念德国心理学教授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
我国学者进一步扩展“学业”涵义,认为学业情绪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日常作业和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
三、学业情绪的结构与测量(一)两维度:积极与消极大部分学者们根据愉悦程度将情绪划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Pekrun、ravaja 依照愉悦度与唤醒度把学业情绪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积极高唤醒促使活动的正性情绪;积极低唤醒会抑制活动的正性情绪;消极高唤醒促使活动的负性情绪;消极低唤醒抑制活动的负性情绪。
这与Russell提出的情绪环状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学业情绪的测量不同于单一情绪的测量,它更加复杂与综合,已有的研究工具也非常有限,主要包括问卷法、形容词核检表法以及投射测验等方法。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Pekrun等人在2005年编制出版的学业情绪问卷。
该问卷共232个项目,涉及三种学习情境及9种具体的学业情绪,24个分量表,采用5点计分。
国内不少学者对AEQ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编制了相应的学业情绪问卷,其中董妍和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分问卷信度α系数在0.785~0.915,分半信度在0.71~0.82。
幼儿园教研活动情况综述(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各地幼儿园纷纷开展教研活动。
本文对某幼儿园近期的教研活动情况进行综述。
二、教研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3月15日至2021年3月19日活动地点:某幼儿园多功能厅四、参与人员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幼儿园全体教师、园长及部分家长代表参加。
五、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活动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为教师们作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及意义(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家园共育2. 教学观摩活动期间,教师们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观摩课程包括:(1)语言领域:《小兔子乖乖》(2)科学领域:《水的秘密》(3)艺术领域:《美丽的花朵》3. 分组研讨教师们根据观摩课程,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讨:(1)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游戏?(2)如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3)如何实现家园共育?4. 优秀案例分享活动邀请了在课程游戏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包括:(1)案例一:《小班主题活动——“水果世界”》(2)案例二:《中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3)案例三:《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的变化”》5. 总结与反思活动最后,园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教师们提出了以下要求:(1)教师要深入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将游戏融入日常教学。
(2)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家园共育。
六、活动成果1. 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学习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在任何地方都需要学习,但是传统的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学习者接触到的只是课本和教师传授的内容。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的视角容易变得狭窄, 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比较单一。
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被其他的不确定因素吸引走注意力,或者也会由于老师的讲课方式让学生无法接受。
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且无法与整个学习情境融为一体。
1990年前后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福音。
之后情境学习理论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有了一个新的阶段去探索。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情境学习理论的综合概述,让大家对情境学习理论有一个大体的概念并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情境学习理论。
二.主体(一)相关概念当代西方学者威廉姆J. 克兰西(aancey,W.J.)在其论文《情境学习指南》(Atutorial on Situatod Leanung )中认为,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nling )不仅仅是一种使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 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
[1]陈梅香、连溶认为:情境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
它既满足了学校实践的需求及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顺应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展示其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底蕴与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2]Brown 等人( 1989) 认为: 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 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 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说是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 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应是情境、文化和学习活动的共同功能, 学习需要社会交互与合作, 脱离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谈学习毫无意义,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经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与学习者共同分享责任, 共同做出决定, 相互尊重。
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 搭建学习支架, 了解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 促使学习者在物理的、社会的环境中建构知识和意义, 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莱夫和温格1991年出版的代表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一是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它所指的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圈子”,而新来者将进入这个圈子并试图从中获得这个圈子中的社会文化实践。
二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participation),这一蹩脚的短语有三重意思:所谓合法,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所谓边缘,是指学习者开始只能围绕重要的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所谓参与,是指在实际的工作参与中,在做中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中。
第三个核心概念是学徒制(apprenticeship),也就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进行学习。
[3](二)发展历程及其基本观点Barab 和Duffy ( 2000) 指出, 人们在某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形成了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 identity) , 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Lave 和Wenger(1991) 把这种情境称之为实践共同体,并把它定义为一群追求共同事业, 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 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任一群体并不一定都是实践共同体。
它强调要有共同的任务, 使用工具、利用资源并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任务, 有共同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假设, 以及各自担负的责任( Driscoll,2000) 。
怀特海( 2002) 认为,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经常是支离破碎的、脱离情境的“呆滞思想”,只能为考试做准备,而不能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学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其知识抽象化、去境脉化、权威性的知识传播特性不断受到人们的反思与批判。
Resnick ( 1987 ) 发表演说“学校内外的学习”,对学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进行了对比。
她认为,学校情境的学习是有目的、计划和意义的,主要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工作,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强调抽象推理。
情境学习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专家的研究。
1989 年,布朗、柯林斯与杜吉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Brownetal,1989)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提出了知识具有情境性和情境学习模型。
他们认为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而发展的。
1991 年,莱夫等人出版了《情境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Lave & Wenger, 1991)[4]在中国,近十几年来,对情境学习研究的介绍和实践也在快速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经典的文章有《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高文,2001) 、《从认知到情境: 学习范式的变革》( 姚梅林, 2003b) 等。
王文静、赵健、陈家刚等人分别对情境认知与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等主题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这些研究为中国情境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三)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
根据Brown等人( 1989) 的观点, 认知学徒制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Wilson和Cole 认为, 认知学徒制最能体现情境学习的信条。
重要的是,学习者必须被允许合法地进入共同体, 向共同体内的专家( 即师傅) 学习, 同时担负起共同体内相应的责职。
在学校, 教师扮演师傅的角色, 示范技能, 指导学生以近似于历史学家、数学家或科学家的方式进行学习。
儿童通过参与广泛的项目, 以认知学徒制的形式获得知识与技能。
此外, 师傅也可以是校外的专家。
在高等教育中, 认知学徒制通常以学生实习的形式实现( Driscoll, 2000) 。
[6]Winn( 1996) 认为, 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在规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特定的目标。
教学设计通常以学习理论作为它的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并推崇学徒制的形式, 因而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 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Young( 1993) 提出,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四点: 首先, 设计者( 通常是教师) 必须选择复杂的、真实的情境。
这种情境能使学习者有机会生成问题、提出各种假设, 并在解决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资源, 同时, 该情境还能提供其它丰富的例证或类似问题以使学习者产生概括化与迁移。
Brow n 和Duguid ( 1996) 指出,大量的默会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隐含在共同体的实践之中, 它难以进行明确的教学。
因而, 对教学设计者最大的挑战是, 他所设计的学习情境要让学习者偷窃到他们所需的知识。
在学校学习中, 学习情境一般不可能是实际的工作环境,这可以通过由录像提供的逼真的虚拟或仿真的情境或学生实地考察旅行来代替( Brown 等人, 1989) 。
三.小结情境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学习环境,所给养的是情境性学习。
情境学习环境关注的不再是教师应该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如何使信息为学习者所理解, 而是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给养以影响意义的制定。
[7]笔者认为, 好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得到理论的指导但不能成为理论的奴隶, 设计者应该根据具体学习情境的约束和给养, 为学习者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情境、活动和任务。
情境学习将因它所强调的“在熟悉的文化脉络下, 通过真实情境教导实用智能, 以及“重视边缘性参与”的特色, 吸引教育工作者注意与研究, 并凭借教学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丰富学习、教学与评价的内涵。
如何将情境学习理论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本文仅做了抛砖引玉的浅显探讨, 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下去, 使情境学习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
四.文献参考[1]威廉姆J. 克兰西(aancey,W.J.)《情境学习指南》(Atutorial on Situatod Leanung )[2]选自陈梅香、连榕论文》.情境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福建师范大学 2005.[3]莱夫和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1991[4][5]贾义敏詹春青《情境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范式》(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2011[6]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 1) : 125- 127[7]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