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精选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美学原理重点范文

美学原理重点范文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创造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人们对于美的形式、结构、内容、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美学原理重点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观赏、审美创造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首先,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研究的核心之一、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进行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客观理论、主观理论、客观主观统一理论等。
客观理论认为美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如形式美、色彩美等。
主观理论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情感和意识的产物,如情感美、思维美等。
客观主观统一理论认为美既有客观的属性,也有主观的感受。
其次,审美经验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在审美经验中,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得到美的愉悦和满足。
美学家通过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规律和原则。
第三,审美观赏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审美观赏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进行欣赏的活动。
在审美观赏中,人们通过对于美的对象进行感知和思考,获得审美的快乐和满足。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观赏的规律和方法,如审美注意、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
第四,审美创造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对于美的对象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活动。
在审美创造中,人们通过对于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创造,产生了艺术作品、设计产品等美的对象。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如形式创造、意义创造等。
第五,审美教育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于美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如培养审美情感、培养审美判断等。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重点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观赏、审美创造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它通过对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创造方法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规律和原则。
美学原理的研究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还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根本问题:美学的本质?美学又称感性学,美学的本义。
2.美学的研究对象:感性的世界〔现象的世界,表象的世界〕,不是科学的世界,不是说理化,而是感性世界的完善,或者说关于一个感觉对象如何完善。
感性世界是主客观同意的结果美学的核心:人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美学艺术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
审美:审视照顾看一个对象好不好,感性世界的完善是一个美感生成的问题。
审美与人类感官功能:眼——视觉功能耳——听觉嘴——味觉嗅——触觉触感鲍姆嘉通: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审美样的感性对象从审美上看是好的。
黑格尔: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广阔的美的领域,是艺术,是美的艺术〔人的作品,心灵的作品〕〔不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是艺术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现实生活的美丑,生活由人构成的,人的生活,探讨什么样的人是美的——审美价值美式生活:美的生活应该怎样的生活?3.审美实践问题: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把美学看作艺术哲学的分支:满足自己的审美思考美学给予的知识技能,由此系统出发生发实践技能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作为哲学分支,把美看作艺术哲学:满足自己的审美思考,求知欲美学家不是要给艺术家开方剂。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一种从主观精神方向出发考察,一种从事物客观本身找美,美的根源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理念即理想,希望,寄托,是万物之母。
理念论:柏拉图哲学上的第一个功绩是将共相与殊象区分。
美的一般与美的具体表现。
柏拉图的审美解读模式:理式暗含模式四因说:物质追求形式,形式按照理念,理念不灭。
爱是个理念审美区分:美是共相,美的一般与美的具体表现的区分中国艺术思想史上的表现:康德:美是鉴赏判断:美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判断,即鉴赏判断,也叫情感判断,趣味判断。
离不开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转向科学思维方式趣味判断包含的要点:之一:审美是一种情感判断,不是科学判断,指出一个试试,科学判断客观事实,审美判断:心理主观事实,主观情感生发愉悦关系。
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学纲要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什么是美)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诗学》成了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
XT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有三大特征:1)艺术独立于神学之外,使人的得以发挥;2)重新评价古希腊文化,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理论和技巧,强调人的尊严与个性;3)要求艺术描绘现实,不再描绘神。
J文艺复兴给美学思想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形成。
T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及法国的启蒙运动,都给美学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25年提出,1750年正式用Aesthetik作为专著名称,建立的美学学科。
TX中国美学源于先秦。
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而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100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
至陏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
使中国近代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
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了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形成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
TX造成中西方美学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捷径,即一开始就把美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直击美学的本质,而中国的研究则从开始便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T。
2)西方从1750年将美学独立为一门学科,而中国则在1840年前后才开始确立此观念。
因而中国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
J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
M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来进行研究,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称。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方美学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标志(彬哥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而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一、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二、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一、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二、个性特征与社会文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心境。
先天因素-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用,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一。
6. 审美的心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方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心理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心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自己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支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作品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西方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谈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是柏拉图西方美学不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审美活动不等同于艺术活动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柏拉图第一次将美和艺术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要使美学成为国际化的学科,它必须具有多种文化视野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没有形成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做是心理科学的思潮美感因时代阶级种族有差别审美活动不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狭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广义的美指的是古希腊式的美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体验而不是认识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成为“物色”象是物的一种显现象是是在的世界象不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巴尔扎克时尚的特点有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具有时间性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美是感性的完善”——杜夫海纳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认为美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伽达默尔“人类的求知出于本性”——亚里士多德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经验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自我并不是实体”——康德京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美感不是认识,是一种体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自然物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不具有社会性“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自珍“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体验”说法正确: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迪尔泰予以概念化;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相关的经验;在德语中是“经历”的意思“现量”的三种含义:现在;现成;显现真实“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罗斯金高峰体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美是生活”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美的“表现形态”是美的属性的观念呈现,又称美的范畴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里普斯的移情说写意与道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伽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中世纪认为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的概念和唯一的目的时尚一般能够超越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区分“装模作样”往往是中小资产阶级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生活风气的一种体现。
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
文艺既是现实人生的反照,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泰纳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不住要在于他的物质性黑格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罗丹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欧洲雕塑史上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悲剧性的冲突源于正义与邪恶的矛盾“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理解社会美往往能够引发人对命运的体悟魏晋时期注重人的风姿风神,其中嵇康是魏晋人物风范的代表关于艺术定义的看法有摹仿说和表现说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不是外物自身的形象,而是呈现出给我们的东西。
最早从美的客观本质来说明美的属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情景交融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费尔巴哈物不是知觉的世界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禅宗不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事物的是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海德格尔“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在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王夫之“去蔽、澄明、敝亮“——海德格尔“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散步》——宗白华“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众神为了怜悯人类……”——柏拉图《4分33秒》——约翰·凯奇《园治》——计成“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贝拉克《麻雀》——屠格涅夫美育主要是个体,在中国古代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谐“线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黑格尔“一个人的林混,看他拿手杖的姿势就可以知道”——巴尔扎克最早从理论上探索美是什么的是柏拉图《艺术的起源》——格罗塞审美活动的影响因素中,最根本、最长远的是经济因素张世英认为人与世界融合的特征有;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燕山雪花大如席”用的想象的形式是相似联想审美想象力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主客关系的特征有对象性、外在性、认识的桥梁性审美活动在主题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跳出主客二分第一次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是刘勰休谟认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他是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发现美的本质的于1961年出现的激浪派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代表人物是乔治马修斯最早的史前壁画是拉斯科岩洞壁画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贺拉斯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品“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物质实在层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兴象乾陵显示了大唐前期的博大胸襟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在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模仿说社会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形式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显现的审美意象《格调》——保罗·福塞尔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黑格尔北京最有名的的八个庙会有大钟寺狂欢节庆是日常生活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活动休闲不是一种无所事事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追求对象的态度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审美的非自觉性敦煌壁画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陶庵梦忆》——张岱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休闲文化的核心是“玩”心灵美和自然美都是由心灵产生的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意象世界层模仿说对艺术的界定立足于艺术功能角度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是对意境最简明的规定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除了情景交融还有一般的规定性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意境的理论不是在魏晋时期形成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
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群体的标准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美学只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层面,否则与一般的艺术学没有区别《北平情歌》——林庚艺术的本体不是艺术品本身人的快乐来自于生命运动的自由和谐英国最早明确提议创意产业“自由女神像”的作者是巴托尔迪王夫之认为诗就是审美意象喜剧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比滑稽更具有严肃性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故服饰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服饰毫无疑问就是审美客体。
中国文学史中第一部有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表现在范畴概念和目的“脂评”透露了一些有关曹雪芹个人情况红学家们并不普遍重视脂砚斋(历史上第一个红学家)的美学思想。
被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的是《俄底浦斯王》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汤显祖美学思想的创新之处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有情”的典型——杜丽娘。
审美能力是体验人生的能力胭脂斋认为《红楼梦》是让天下人来共哭这个“情”字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
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悲剧最佳的表现形式有戏剧小说影视艺术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红楼梦》中的枉凝眉。
悲剧的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认识人生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