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心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心得篇一:初中语文听课体会语文听课感受位兰双上星期四参加了区教育局举行的的听课活动,赵宅、同济、抬头寺中学老师的课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这三位老师的教姿、教态和教风自然大方,成熟干练,他们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比如赵元元老师在上《那树》一课时,运用批注式教学,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做批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长期以往,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
比如袁桥的老师教学模式紧扣中考,课文内容精讲、少讲,只讲重点,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当堂训练,都紧扣中考,可见其备课和设计花了很多心思。
他们的做法使我认识到了——教无定法,一切可用的资料都可以随机而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中。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
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这一点,是所有听过这次课的老师都有的最深的体会。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备课和设计上多花点心思了。
第四、注重反复朗读。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同济的老师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非常的详细。
比如说,读出复杂的情愫——欣喜,悠闲,惆怅,自得,旷达…… 第五、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三)学习方法指导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六)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一、导入: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有感

壮志未酬,内心旷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有感千年前的苏轼,内心经历着壮志难酬的苦闷、煎熬,但不弃不摒,乐观豁达的心态又隐隐呈现。
他用一篇精致的小文展现,是自解、自慰、自我排遣,用文章中的“美”来拂示内心的“真”。
学习本文意在感悟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解人知事,了解背景。
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作者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也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决定着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也要把文章与作者生活或写作的时代背景紧紧地联系起来,因为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所以第一步,师生要了解苏轼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此处明了了经不难知道此文的由来,也就本文呈现的内涵做好了铺垫。
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三分文章七分读”。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背诵是关键,也是让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的前提。
诵读本文,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初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都至关重要。
先让学生们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再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逐渐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最后是诵读想象,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的联想当时的清净和内心感受,边读边想象情景画面,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3、文章品析,内心升华。
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作者的情感历程要通过文中精美而富有韵味的语句理解来品读来逐步理解感悟。
一是整体感悟。
月夜清旷,内心彷徨,无法入睡,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没有“与乐者”,因而寻张怀民,这时景触情,自然成章,毫无雕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作者有着怎样人生态度?二是分层解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第三层转入议论。
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也暗示他处世态度旷达乐观,进退自如。
听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心得体会

听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心得体会上周末有幸聆听了王崧舟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心中久久不能安静。
王教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使我深深融入到文言文的意境当中。
王崧舟教师先由四句诗句导入新课:“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反复朗诵,学生明白了苏轼的豁达心境、吊唁妻子的忧伤、与老友离别的万千愁绪和纯洁似明月的心致,引导着学生一步步的走进苏轼的“闲人”心境。
初读课文后,王崧舟教师把课文凝练成了几组四字词语:“何夜无月,但少闲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学生反复读这四组词语,并在读中明白得“闲人”、“入”、“步”、“空明”的意思。
当讲到可否为“空明”找一个相近的词语时,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紧接着再读词语,引导学生行走在文言文的节拍与韵律当中,寻觅“起、承、转、合”,赏析文言文节拍之美。
细读文本的进程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现在月亮已再也不是月亮,而是苏轼的挚友、知己。
学生再读先前的四句诗,并观看“乌台诗案”的视频,把自己看做苏轼,分享自己在那时的状况下的心境,使学生对苏轼的心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王崧舟教师的一波三折,使苏轼的豁达心境与月色情景融合、闲人心境如积水空明跃然纸上。
至此,我读懂了苏轼,也读懂了王崧舟教师,现场的教师无不感到震撼。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
在语文这条博大精神的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将脚踏实地,一往无前!上周末有幸聆听了王崧舟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心中久久不能安静。
王教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使我深深融入到文言文的意境当中。
王崧舟教师先由四句诗句导入新课:“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闲来无事,观看了一节余映潮先生讲的《记承天寺夜游》,边听边记写下了他的讲课环节:一、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自己后直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1、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背欣赏2、老师范读其中几句,解释个别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
3、要求学生齐读,强调朗读时关键词的音节要延长一些(示范朗读几句后生读)。
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节奏要舒缓一点,读出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找出“欣”“亦”两字并解读,并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最后两句朗读要求:读出感慨的意味,语速稍微放缓一点。
(生齐读后老师评价:读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三、理解内容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为课文划分层次,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划分,并讲清这样划分的原因。
提问多名学生后,最后统一意见,教师解读:从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角度划分为三层;从起承转合,写作的角度划分为四层。
2、自由背诵,片刻后让学生齐背四、研读赏析1、欣赏课文:找出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
(学生每找出一点,师都补充解读。
)2、老师补充课文的美点。
(从内容、结构、写法角度赏析。
)五、结课。
听后感受:余老师讲课,突出一个字,即“实”,方法实在,问题设计实在。
整堂课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更不无病呻吟。
整堂课没有鼓掌声,更没有相声小品、十八般武器齐上阵,且课堂评价也没有过多的言辞,而是很客观、很实在。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朗读,通过朗读进入作者内心。
通过感情朗读,以传达无声的文字所体现的情感,体会作者感情就,之后的背诵,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感。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层次分析。
现在的课堂,很少有人花大力度去为课文划分层次,而余老师舍得花血本,他用了六七分钟的时间,提问了多名学生,只为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层次如何划分更好。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
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
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
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
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心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心得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但是作者当时所处之境,却是其人生中的最低谷。
与其他文豪相比,逆境中能把失意之态写得如此云淡风轻,实是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心得 1 这是一堂精彩纷呈的课,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段老师 注重了文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老师恰如其分的课堂引领,使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下面简单谈几点这节课的听课感受: 首先,导入很精彩,展现了段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段老师在整 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领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其次,段老师整堂课呈现了多种形式的课文 朗读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导入课文后, 段老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安排了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指定学生 朗读、全班齐读、教师示范朗读等。
置疑、疏通、翻译后学生再读课文,指导学 生有感情朗读,并且提出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仔细品味会发现段老 师的课堂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 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这一点让我很有启发。
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 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课前预习时就要求学生朗读、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就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学生由于对于文意的理解存在不少问题, 就会将课文背 得支离破碎,反而不利于文本的学习。
段老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的片段可谓是整堂课的一个小高潮, 异常精彩。
在 段老师的引领下,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 逐步深入,确实实现了朗读教学与文本研讨的相辅相成。
所以说,文言文教学离 不开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一点段老师把握的非常到位。
还有,段老师的教学方法实在,问题设计精彩,材料引入巧妙。
并未因为是优质课比赛而矫揉造作或是哗众取宠, 更不无病呻吟。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

生:闲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词语?
生:当时心中一切都放下,他现在只是悠闲的看风景。
师: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发现这句话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请马上举手。
生:我从“解衣欲睡,”说明没事做。
师:什么意思?
生:翻译:脱掉衣服想睡觉。
师:还有吗?从男同学眼光里看见要想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到没有可以取乐的人,所以去找张怀民。
师:这个人住在哪里?寺庙一般都在山里,山路很远,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做。
师:还有吗?
生:相与步于中庭,两个人在庭院中漫步。
师:两个人散步很悠闲。
师:看注释,写于被贬期间,有名无实,所以没事情可做,我想请同学再思考,这个闲字除了无事可做,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生:自豪
师:非常的自豪,这样的景物再普通不过了,但是没人欣赏了。那其他的人呢?
生:他们都入睡了。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在处理公事。
师:还有呢?不好的官。
生:花天酒地
师:当然还有一些官在勾心斗角。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写景境界全出,只有一句话,抒情呢?意蕴非常地丰富,就闲人两个让我们读出了非常深厚的意蕴,苏轼当时是在失意的情况下,苏轼却在自嘲中包含着自豪,在失意中获得诗意的环境,诗意的享受。短短的85个字,里面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敲的,学习这样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你们的表现来看,我们也发现,下面我想昨天发给大家阅卷材料,从这篇文章的闲人中看,你认为苏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没有
师:前面一个效果有一个什么效果?先看见积水,后来发现不是积水,这是一种什么效果?出乎意料,后面那个呢?后面那个是写实的眼光去写的,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后人对这句话的评价非常高?是写月亮的,但是没有月字,因此后人这样评价。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闲来无事,观看了一节余映潮先生讲的《记承天寺夜游》,边听边记写下了他的讲课环节:
一、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自己后直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1、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背欣赏
2、老师范读其中几句,解释个别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
3、要求学生齐读,强调朗读时关键词的音节要延长一些(示范朗读几句后生读)。
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节奏要舒缓一点,读出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找出“欣”“亦”两字并解读,并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最后两句朗读要求:读出感慨的意味,语速稍微放缓一点。
(生齐读后老师评价:读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三、理解内容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为课文划分层次,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划分,并讲清这样划分的原因。
提问多名学生后,最后统一意见,教师解读:从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角度划分为三层;从起承转合,写作的角度划分为四层。
2、自由背诵,片刻后让学生齐背
四、研读赏析
1、欣赏课文:找出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
(学生每找出一点,师都补充解读。
)
2、老师补充课文的美点。
(从内容、结构、写法角度赏析。
)
五、结课。
听后感受:
余老师讲课,突出一个字,即“实”,方法实在,问题设计实在。
整堂课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更不无病呻吟。
整堂课没有鼓掌声,更没有相声小品、十八般武器齐上阵,且课堂评价也没有过多的言辞,而是很客观、很实在。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朗读,通过朗读进入作者内心。
通过感情朗读,以传达无声的文字所体现的情感,体会作者感情就,之后的背诵,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感。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层次分析。
现在的课堂,很少有人花大力度去为课文划分层次,而余老师舍得花血本,他用了六七分钟的时间,提问了多名学生,只为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层次如何划分更好。
最终统一意见后,保留了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方法让学生对表达方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种方法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而这样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如果放在一般的教师身上,
如果让我们这里的领导听,一定会大加批判。
这就是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赏析,重提问设计,赏析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难关,但是余老师设计问题时很宽泛,让学生无论从哪方面找,只要能够找出一个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更大空间。
余老师的课,课堂目标定得并不多,只有读背欣赏,但是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虽然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没有体现组组比赛,没有给人看出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刻也没有听过。
不知道我们的领导听这样的课有什么感受,是不是也批判课堂活动不明显?
当然,余老师是特级教师,他用的也是挑选的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够顺着他的引导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用我们的学生,他的课堂也很难以这样比较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
但是,余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这是无可厚非的。
余老师的课,重在朗读,重在欣赏,重在积累。
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只有拥有大语文的宏观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