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椎管内肿瘤及MRI表现

上皮样囊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5
• 神经肠源性囊肿:属少见的先天性肿瘤, 可发生于硬膜囊内、外及髓内,但以硬膜 下居多
• MRI表现:在T1W囊肿稍高于脑脊液信号, T2W等同于脑脊液信号,囊肿信号均匀, 边界光滑、锐利,脊髓明显受压变薄,脊 髓与囊肿呈锐角关系
•16
神经肠源性囊肿
•17
• 脂肪瘤:占硬膜下肿瘤的1%,大部分发生 于颈胸段
2、根据肿瘤与硬脊膜及脊髓的关系分为:髓外硬膜 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53.0%-68.6%)、硬膜外 肿瘤(占椎管内肿瘤25%,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 为恶性)和髓内肿瘤。
•2
硬膜外肿瘤脊髓及 蛛网膜下腔均受压 狭窄,压迫硬膜囊 连同脊髓一起向一 侧移位
髓外膜下肿瘤脊髓受 压向一侧移位,肿瘤 侧蛛网膜下腔增宽, 呈小杯口状,
• MRI能清楚显示肿块,T1W等或稍高信号,边缘 光滑清楚,脊髓受压移位,蛛网膜下腔增宽, T2W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7
发生在腰段椎管神经鞘瘤
•8
•9
神经纤维瘤病
•10
• 脊膜瘤好发于胸段,其次为颈段,腰骶段少见, 肿瘤有广基底与脊膜相连,并出现脊膜增厚;有 时见钙化或邻近骨质增生为特征
• MRI:T1W等或低信号,T2W轻度高信号,钙化 均为低信号
• 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持久强化
•11
发生在枕大孔脊膜瘤
•12
•13
• 上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为缓慢、膨 胀性生长,因此,造成受累部位椎管的扩 大,椎体前后径变小,囊肿边界尚清
• MRI表现:因其囊内含有角蛋白和胆固醇, 在T1W囊内呈云雾状高信号,T2W呈高信 号,C+无强化
•5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断,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椎管内肿瘤概述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脊髓腔内的肿瘤,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
这类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症状与检查椎管内肿瘤的早期症状通常较为隐蔽,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前,医生会首先关注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
三、影像学诊断1、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CT检查:CT(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显示骨质变化和钙化灶更为敏感。
在某些情况下,如神经鞘瘤的钙化或脊膜瘤的骨质压迫变形,CT检查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3、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一种直接观察脊髓内部形态的方法。
通过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和位置。
4、病理学检查:在手术切除或穿刺取样后,医生会对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细胞类型和恶性程度。
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肿瘤的性质,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大多数椎管内肿瘤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减轻压迫和改善症状。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和/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五、预防措施目前没有特定的方法可以预防椎管内肿瘤的发生,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定期随访和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椎管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课程目标
掌握磁共振影像在椎 管内肿瘤诊断中的应 用和原理。
了解如何根据磁共振 影像制定护理计划和 实施护理措施。
熟悉常见的椎管内肿 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 和鉴别诊断。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椎管内肿瘤基础知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在脊髓和椎 管内各种组织的肿瘤,多为良性 或恶性病变。
SUMMAR Y
04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 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缓 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 及手术耐受性,为手术做 好充分准备。
术前准备
协助完善相关检查,如血 常规、心电图等;指导患 者术前禁食、禁水等。
术中护理
核对患者信息
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 及手术方式。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椎管内肿瘤的影像 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进一步优化磁共 振影像诊断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
探索磁共振影像技术在椎管内肿瘤治 疗中的应用,如手术导航、治疗效果 评估等。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护理人员对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知识 水平。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协助医生操作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如固定患者体位、传递手 术器械等。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 压、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
疼痛护理
预防并发症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出 血等,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常见椎管内肿瘤及MRI表现

髓外硬膜下肿瘤
? 占椎管内肿瘤 53.0%-68.6% ,多为良性肿 瘤,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见,脊膜 瘤次之,其次为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脂肪瘤、颅内生殖细胞瘤、 室管膜瘤的种植转移等。
? MRI能清楚显示肿块, T1W等或稍高信号,边缘 光滑清楚,脊髓受压移位,蛛网膜下腔增宽, T2W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发生在腰段椎管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病
? 脊膜瘤好发于胸段,其次为颈段,腰骶段少见, 肿瘤有广基底与脊膜相连,并出现脊膜增厚;有 时见钙化或邻近骨质增生为特征
? MRI:T1W等或低信号, T2W轻度高信号,钙化 均为低信号
髓内肿瘤引起 局部脊髓梭形 肿胀膨大,梗 阻面呈大的杯 口状;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 髓外硬模下肿瘤:多发生于20-60岁,病程较长,典型 症状为神经根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感 觉减退。随着症状的进展可出现瘫痪及膀胱、直肠功 能障碍。
? 髓外硬膜外肿瘤:如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进展较 快,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 压迫症。淋巴瘤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现为脊髓和神 经根受压症状,以局部疼痛最为多见,逐渐出现下肢 运动、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
MRI表现
? 不同的肿瘤信号不一样,一般T1W低等稍 高信号 ,T2W高信号,均匀
? C+明显强化 ? 肿瘤有完整包膜与椎管内结构分界清楚,
脊髓受压窄
定性诊断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颈胸段,起源于神 经根的神经外膜,肿瘤呈球形或“哑铃状”(椎 管外扩展),其中神经纤维瘤有多发的倾向,肿 瘤易引起骨质的改变,椎管椎间孔压迫扩大变形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2018新)

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3-6.
脊髓型MS
增强
髓外硬膜下肿瘤
•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60% ,绝大部分为良性, 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常见。多见于20— 60岁。 • 典型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 感觉减退。
肿瘤MRI特征:
a b c d 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近50%病例可囊变; 发生脊髓空洞几率及范围均小于室管膜瘤。
女,60岁,左下肢感觉减退4年
T6-7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增强
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要点
①年龄:室管膜瘤多发生于30岁以后;星形细胞瘤多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②部位:室管膜瘤多见于中下段脊髓、圆锥及终丝;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颈髓及上部胸髓。 ③增强:室管膜瘤边缘锐利、境界清楚,横断面多累 及整个脊髓;星形细胞瘤不规则强化,境界欠清晰, 多位于脊髓后部。
2 感觉障碍:
• 早: 感觉过敏、异常。麻木,蚁行感。 • 中:感觉减退。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髓内由上向下。 • 晚:感觉消失。平面以下消失。
3 运动障碍:
• 无力,持物不紧,肌肉萎缩,肌肉痉挛
• 先在病变同侧,反射均消失。
• 病变平面以下: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
• 2.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颈段肿瘤,占13%~26%; ②胸段肿瘤,占42%~67%;
③腰骶段肿瘤,占12%~28%。
• 3.按解剖层次分类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庄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明苏仲生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一位[1]。
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脊膜瘤,少见的有脂肪瘤,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本文收集26例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并对其它髓外硬膜下肿瘤作以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岁。
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为颈部或腰背部疼痛,伴双侧或单侧肩臂部麻木及两侧或一侧下肢肌力减退。
所有病人均经GE OPTIM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平扫采用矢状位SE脉冲序列T1WI TR/TE 360/10.8ms,T2WI TR/TE 2925/102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2ms,T2WI TR/TE ,2800/105ms;冠状位T1WI TR/TE 110/5.4ms;层厚4mm,层距1mm。
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 结果神经鞘瘤共19例,均为单发,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联合受累,3例位于硬膜外。
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者12例,等T1长T2 5例,混合T2 2例;其中6例伴有囊变。
共同特点为病变均呈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界光滑,多偏于一侧,脊髓受压变形;有13例肿瘤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有9例可见肿瘤穿过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5例做增强扫描,其中呈环状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4例。
单发神经纤维瘤7例,有1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硬膜内外受累2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类似,以长T1、长T2信号改变多见;同时伴有囊变3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讨论3.1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2],目前被认为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胸段常见;大多数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属良性病变,发生恶变的机率较低。
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目的探讨MRI在定位、定性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资料。
结果髓内肿瘤8例,7例诊断正确。
髓外肿瘤30例,诊断均正确。
按解剖隔间定位诊断正确率97.3% ,定性诊断正确率75%。
结论可借助任何角度扫描,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标签:椎管内肿瘤;MRI诊断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MRI 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
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
病程2月~5年。
1.2方法使用西门子0.35T永磁MRI。
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
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2.1部位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
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
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
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
2.2 MRI表现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
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
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
颈椎椎管内常见肿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颈椎椎管内常见肿瘤磁共振诊断要点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分为起源于硬膜外、髓外硬膜下和髓内的病变。
在后者中,星形细胞瘤在颈椎最常见,在胸椎也有发生(尽管频率较低)。
星形细胞瘤通常横跨几个脊髓节段,几乎累及脊髓的整个横截面,在T1WI上表现为膨胀性改变。
T2WI高信号反映病变及其周围水肿。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几乎总是存在的,尽管一些病变,特别是更多坏死的肿瘤可能仅在延迟扫描时增强(造影剂给药后30-60分钟)。
囊性病变囊壁的增强有助于将其与脊髓中其他类似的良性囊性病变区分开。
复杂的脊髓空洞也可能类似于星形细胞瘤的外观,尽管后者的边缘不太明显,并且没有脑脊液伪影。
增强MR有助于进一步区分,也应用于无明显病因(即Chiari畸形)的任何脊髓空洞的初步检查。
术后复查中,增强检查可用于区分非增强的术后变化和复发性肿瘤,后者几乎总是增强。
就鉴别诊断而言,实质性靠近颅底颈髓的强化病变可能代表脊髓缺血或梗死,尽管这在颈椎中非常罕见。
颈部星形细胞瘤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是室管膜瘤。
图36.1 A、B的T2和增强T1WI分别显示了一个更常见室管膜瘤的示例(在颈椎中)。
如图所示,与星形细胞瘤不同,室管膜瘤在(A) T2WI上常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常见相关囊变。
在该特殊病例中,(B)在病变的最头部有一个(B)非增强囊变,水肿从病变向头侧和尾侧延伸,(A) T2WI显示最佳。
也可能出现中央管扩张,可能与部分梗阻有关。
在本例中,脊髓膨胀(这是特征性的),比星形细胞瘤(仅跨越C3-4)预期的更具局灶性。
尽管室管膜瘤在T1WI扫描前通常与脊髓呈等信号,但也可看到继发于亚急性出血的高信号(T1WI)或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的低信号(T2WI)。
星形细胞瘤出血较少。
如前所述,受累的脊髓节段通常也比星形细胞瘤短。
对比增强可以是强烈且轮廓分明的,也可以是更不均匀的。
对于髓内肿瘤,需要记住的鉴别诊断是海绵状血管瘤▲图36.1这些血管病变通常较小且呈局灶性,见图36.2 A、B,分别在矢状位FSE T2WI和轴位GRE T2WI上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