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生平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生平及创作版

四、被贬海南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 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 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等作写于 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在 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海 而回,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 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幸福美满 功成名就 奋进 屡遭不幸 功业未成 感伤
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周郎 三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课文结构
•
咏赤壁
• 念奴娇 怀周瑜 •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是羊脊肉, 吃起来有蟹味,这就是现今北京流行的美食羊 羯子 。
此外,还有梅菜扣肉 、醋鱼、琵琶虾 、玉糁 羹 、东坡汤等等。
推广高科技农具-----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 滑,以楸桐为背欲其 轻。腹如小舟,昂其 尾,背如覆瓦,以便 两髀雀跃于泥中,系 束篙其首以缚秧。日 行千畦,较之伛偻而 作者,劳佚相绝矣。
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 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 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 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 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 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 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少成名
•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 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 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 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 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 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 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 欧阳修对其称赞不已,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 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 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 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 制科考试,即通 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筑建苏堤
•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 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 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 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 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 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 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 一“苏堤春晓”。
苏堤
•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 (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 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 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 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 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 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 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 湖,左边是丰湖。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 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 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 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 (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 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江城子,赏析
•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 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 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乌台诗案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 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 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 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 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 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 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 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 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 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 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 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 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 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 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 算躲过一劫。
苏轼北宋文学家苏轼 Nhomakorabea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 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流落儋州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 1091年),他又被召 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 1092 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 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 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 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 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 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 100多年里,海南从 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 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 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 话”。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卒于常州
•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 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 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 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 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被贬黄州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 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 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 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 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 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